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礼明伦,称尊袝庙

大礼明伦,称尊袝庙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大礼明伦,称尊袝庙”。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大礼明伦,称尊袝庙”指嘉靖年间围绕兴献帝(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尊号与袝庙问题展开的“大礼议”之争,最终通过编纂《明伦大典》、改称宗号、调整庙制等手段,确立兴献帝“睿宗”庙号并袝入太庙,完成对皇统合法性的重构。

背景与核心矛盾:嘉靖帝以藩王身份继统,需解决“继统不继嗣”的礼法问题,即如何尊崇生父兴献帝而不违背传统宗法。反对派以杨廷和为首,主张嘉靖应尊明孝宗为皇考,兴献帝仅为“皇叔父”;支持派以张璁、桂萼为代表,强调“继统不继嗣”,主张尊兴献帝为皇考。双方争论本质是皇权与礼法、皇统与血统的冲突。

关键事件与转折:

《大礼集议》与《明伦大典》的编纂:方献夫首倡编纂《大礼》,将支持嘉靖的奏疏汇编成书,但嘉靖认为材料不足,命席书编纂《大礼集议》。席书以嘉靖三年二月为界,区分“忠帝之臣”与“希宠幸进之徒”,最终完成《大礼集议》。后因何渊申诉,嘉靖命重编为《明伦大典》,作为“垂法万世”的礼法典籍,参与编纂者受奖,反对者被惩处。

世庙的建立与更名:何渊提议为兴献帝立世庙于太庙东北,遭反对后嘉靖暂缓。嘉靖六年,另建世庙奉祀兴献帝。嘉靖十五年,因“世”字可能用于未来宗号,改世庙为“献皇帝庙”,并着手准备称宗袝庙。

称宗与袝庙的争议:丰坊上疏请称兴献帝为“宗”并配享明堂,引发朝臣反对。唐胄主张以太宗配享明堂,遭嘉靖罢黜。严嵩揣摩上意,支持以兴献帝配享,并提出“祖”“宗”分称的方案:太宗加“祖”字为“成祖”,兴献帝加“宗”字为“睿宗”,解决礼法矛盾。

最终决议:嘉靖十七年九月,太宗朱棣上尊号“成祖”,兴献帝朱祐杬上尊号“睿宗”,完成称宗袝庙。至此,历时十八年的“大礼议”以嘉靖全面胜利告终。

影响与意义:

皇权强化:嘉靖通过礼法重构,确立生父的皇统地位,削弱传统礼法对皇权的制约,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

政治格局变动:议礼派(如张璁、桂萼、严嵩)因支持嘉靖而升迁,形成新的政治势力;反对派(如杨廷和、唐胄)被惩处或罢黜,政治生态发生根本变化。

礼法制度变革:调整太庙庙制,突破传统宗法(如非帝王入太庙、父子异昭穆等),为后世礼法发展提供先例。

文化象征意义:《明伦大典》的编纂与颁行,将“大礼议”的成果制度化,成为明代礼法的重要典籍,影响深远。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