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每天带孩子了解一个民族 | 锡伯族

每天带孩子了解一个民族 | 锡伯族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每天带孩子了解一个民族 | 锡伯族”。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每天带孩子了解一个民族 | 锡伯族

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一、族称与起源

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是本民族的自称。其族称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音译,如须卜、鲜卑、犀毗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据学界研究,锡伯族发源于汉代以前的东胡系,由东胡——鲜卑(拓跋部)——室韦(失韦)——锡伯演变而来,原活动于大兴安岭地区,后逐渐迁徙至嫩江中游等适宜农耕地区。

二、地理位置与分布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以充实当地。现在,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占70.2%),特别是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有集中分布。此外,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和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也有散居。

三、人口数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中国境内锡伯族的人口数为191911人,在中国民族中排名第33位。

四、宗教信仰

锡伯族主要崇奉“喜利妈妈”和保护牲畜的“海尔汗玛法”,素信萨满教,兼信藏传佛教。萨满教在锡伯族中影响深远,是锡伯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民族图腾文化

锡伯族爱马,认为马通灵性、通人情,能知义报恩。相传锡伯族人在穿越大兴安岭时,曾得到一形似马、声似牛、行走如飞而善解人意的神兽的帮助,后来这神兽演变成马神“海尔堪玛法”。洁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马形象,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六、语言文字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与满语很接近。东北锡伯族的语言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而的锡伯族则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时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1947年,经由满文发展而来的锡伯文字被正式使用,至今在锡伯族自治机关行使职权时仍被采用。

七、服饰文化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注重防寒保暖功能。后来,锡伯族服饰曾吸收过蒙、满、汉等民族服饰的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锡伯族男子喜欢穿蓝、青、灰、棕色的长袍,外面套上青马褂,头戴圆顶帽,腰系青布带,脚蹬厚底鞋。长袍和马褂都左右开叉,便于骑马。女子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滚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

八、节日习俗

锡伯族的民间节日有农历三月间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的“瓜清明”、五月的“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八月的中秋节等。此外,锡伯族还有两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的“抹黑节”。

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纪念西迁屯垦戍边的日子。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抹黑节:农历正月十六,人们清早就起来,相互往脸上抹黑,以示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巡天神的敬畏。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一个年轻的媳妇因浪费粮食而得罪巡天神的故事,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抹黑自己的脸,以代替庄稼受惩罚。

通过了解锡伯族的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希望每天带孩子了解一个民族的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