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1、疏 P674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 P678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 P682
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 P708
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 P876
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 P879
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2)用泛称代特称。(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 P880
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如:耳目聪明.
8、互文 P882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9、借对 P1094
借对是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这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已构成对仗.一字有甲、乙、丙等多种意义,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还有一种借对是介音。
10、流水对 P1095
流水对是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即一联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
二.句子翻译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小国寡民》)
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
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子路从而后》)
老人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4、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小国寡民》)
使人们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6、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聚集在自己这里.
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赤只能给诸侯担任小相,谁能给诸侯担任大项呢?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9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 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
10。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求!恐怕要责备你了?
11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兵法。谋攻》)
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1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
三.段落翻译
1.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2)而食(3)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从而后》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2.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3。原文: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 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译文: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四.简答题、论述题
1、《十三经注疏》的体例怎样,结合所给的例子说明。(674-675)
通俗地讲,“注"是对经书的注解;“疏”则是对注解的注解.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榖梁传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现在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问味之行"。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如:“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位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如“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疏〕字以下是孔颖连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先举出所疏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如“‘相鼠’至‘何为’,就是对从“相鼠有皮"到“不死何为”的注解。
2、引用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876)
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如: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其中“尘暗"句暗用苏秦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一语引自《易经》;《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3、代称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879)
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常见的代称分三种: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经注·巫山、巫峡》),其中“清”代清澈的水。
(2)用泛称代特称。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称为特称,,专指魏国。
(3)用特称代泛称.
如: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其中,“南浦“见于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后来用作送别之地的代称。
4、五言律诗四种句式的平仄。(1086—1089)
五言律诗的基本平仄句式,有四个类型.(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可以称为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以这四个类型的平仄句式为基础,按照近体诗调儿平仄的一般规则进行分配,就构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1)仄起仄收式;(2)平起仄收式;(3)仄起平收式;(4)平起平收式
5、平水韵的平声韵有哪些?(1084)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包括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6、结合自己实际,谈谈古文的翻译。(693—705)
古汉语今译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二)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的应尽可能对译。
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
(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子路从而后》)
(四)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如:
1、语气: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求!我要责备你啦.
2、修辞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兵法。谋攻》)
7、古代文体有哪些?(706)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体,按照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散文;第二,韵文;第三,骈文。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
8、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1057)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9、请说明你对“叶音”的认识。(1053—1054)
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例如《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南’字下《经典释文》引梁末沈重《诗音义》说:“协句,宜乃林反."“南”字本读那含反(nan),但在这章诗里为了押韵,应临时该读为nin,这样就与上文的“音”及下文的“心"协句了.“协”就是协和的意思。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全面采用“叶音”说,“叶”(xie)同“协",和“协句”的主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