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清时期“祝寿剧”的异同

明清时期“祝寿剧”的异同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清时期“祝寿剧”的异同

作者:毕裴裴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2期

【摘 要】笔者比较感兴趣的是关于道教类的戏剧作品,而更细微的则是祝寿剧,而明清时期都有祝寿剧,朝代的不同,祝寿剧也必然会有细微的差别,如祝寿的对象、祝寿的目的等,但同时也有共同点,如祝寿剧的作用、祝寿剧的定义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祝寿剧”的相关知识,我们对其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同时也结合现代所谓给老人“过寿”它的意义何在,同时也思考一下它是否借鉴了之前的“祝寿剧”,它们的关联是什么,这样对“祝寿剧”也可以有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祝寿剧;异同点;过寿;关联 一、综述祝寿

“祝寿”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祝”表示为对人或事的美好愿望,古代指男巫或指在庙里管火的人;而“寿”的意思为年龄久长之称,一般年龄达了50岁或60岁,才为“寿”。合起来说“祝寿”是一种活动,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敬重的一种举动或行为,而在古代指在老人过生日时为他祝贺,现代已发展成庆祝生日的代名词。“祝寿”一词意蕴深厚,意为祝愿或祝福老人万寿无疆、寿比南山。“祝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来源于《诗经·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i无论在影视剧方面还是在小品方面甚至是传说方面都有所体现,因此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祝寿剧奠定了理论基础。

“祝寿”古往今来都是一种文化,它隶属尊老养老文化中,而尊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祝寿就是给年过60岁及以上的老人做寿或过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生日,它符合尊老养老的规范,能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在祝寿的规模上都是由家族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举行做寿仪式就比较简单一点,但是对于富豪之家、官宦之家,排场大,寿礼重,份子钱多,拜寿的人也多。祝寿”文化历史悠久,古往今来,做寿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当属于明清时期。 祝寿剧简单的讲就是就是关于做寿的一个剧本,提到祝寿剧,我们最为熟悉的则是元代高明所作《琵琶记》第二出——高堂称寿。蔡公蔡婆“年过八旬”,蔡伯喈与赵五娘准备酒席,“与双亲称寿”,以表孝心,但悲剧的序幕也是在此拉开的,蔡伯喈在祝寿的同时答应了蔡伯的要求,上京赶考,古代,顺从父母也是孝顺的一种表现。但是祝寿剧在元代还没真正的流行开,真正祝寿剧达到鼎盛时期则是明清时期。 二、明清时期祝寿剧的相同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清时期的祝寿剧按照宗教类划分,二者都属于道教类;按照具体内容划分,二者都属于“庆赏剧”;而庆赏剧既包括祝寿也包括贺节,换句话而言,在“庆赏剧”的基础上更细的划分,二者为“祝寿剧”。根据郑传寅先生在《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一书中统计的数字为:明代道教类剧目53部,庆赏剧26部,其中祝寿剧18部,如《宝光殿天真祝万寿》等等;而清代道教剧69部,庆赏剧43部,其中祝寿剧29部,如《群仙祝寿》等。ii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祝寿剧登场人物的主角众多,也是其一个亮点,可能是西王母,也可能是八仙或南极星君,甚至可能是文武百官、道姑、观主等;祝福的对象更是层出不穷,如皇帝、皇太后、皇后、具体文人王文治等;而祝福的目的如同渲染环境氛围一样,能够营造出喜庆的氛围,同时祝福对象的普适性使祝寿剧的适应性大为增强,既可用于皇室家族和达官贵人,也可用于普通百姓。 三、明清时期祝寿剧的不同点

明清时期各有千秋,各有侧重点,各有不同的表现,祝寿剧也不例外,因此明清时期的祝寿剧中所表现的侧重点等细微之处我们有必要去好好研究一下,这对我们全面了解祝寿剧有很大的帮助。 (一)祝福对象

提到“祝寿剧”必然会想到在整个祝寿过程中,谁是被祝福的对象,而在这一点上明清则迥然不同。明代的祝福对象主要是皇室人:皇帝、皇太后、皇后,而且大多数为四折,如明代无名氏《祝圣寿金母献蟠桃》中天仙游奕史唱道:“贺当今圣德皆仁政,因此上禾黍尽收成。”iii点出了天仙对皇上的祝福,赞美皇上仁政爱民,理应受到爱戴,《众天仙庆贺长生会》、《宝光殿天真祝万寿》都是在皇帝寿诞时所演的剧本,可见,这两剧本中祝福的对象应该是皇上,《贺升平群仙祝寿》是在皇后生日时所搬出来的剧本,可将它祝福的对象是皇后;而清代祝寿剧中的祝福对象既有皇室人也有普通人,并且多数剧作只有一折或一出。具体而言,吴城的《群仙祝寿》是为乾隆、太后南巡时所作,可见祝福的对象是皇帝或太后,蒋士铨的《西江祝嘏》讲述的是受乡绅的委托为皇太后生日所作的,傅山的《八仙庆寿》是傅山在母亲生日之际所作;可见清代祝寿剧中祝福对象除皇上、太后、皇后外还有文人、普通老百姓,因此说明清代祝寿剧的使用范围比起明代更为宽广,献演的频率也更高。 (二)登场人物

明清两代祝寿剧中的登场人物也有所不同,明代到清代由少到多、由神仙到普通老百姓等,明代祝寿剧中登场人物主要是西王母、八仙和南极星君等,明代祝寿剧的《贺升平群仙祝寿》中这样描述到:(南极大仙)奉上帝法旨,因国母皇后尊崇善事,虔诚,功德无量,到人间给皇后贺寿,可见登场人物是南极大仙等;但清代的登场人物比起明代要多,除蒋世铨《升平端》一剧中登场人物是江西的文武百官、道姑、观主等之外,其他祝寿剧的登场人物主要是数目众多的各路神仙,清代吴城的《群仙祝寿》中简单的描述到:组合浙东、浙西神仙为“男八仙、女八仙”共同祝寿,足见前来登场的人物很多。以明代的《八仙庆寿》与清代傅山所作的《八仙庆寿》作比较,就会使我们一目了然,虽然题目相同,同为《八仙庆寿》,但明代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代的“八仙“所指不同,明代的“八仙”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而清代的“八仙”指的庄子、东方朔、寒贫、李正阳、幼伯子、女丸、麻姑、旧客;可见明代到清代的登场人物由神仙到普通百姓,一些普通文人也能够作为登场人员登场。因此,从明代的几个人到清代的层出不穷,从明代的神仙到清代走进普通百姓家替人祝寿,更深层次而言,道教的传播力度更大了,也更广泛了。 (三)祝寿意蕴

明清两代祝寿剧中的意蕴深厚,但也有侧重点,如明代祝寿剧主要面向皇室,而皇室所希望的首为长生不老,因此明代祝寿剧的主要蕴含是道教的长生信仰。如明代《天官赐福》,所参照的则是秦腔本,共出现10次天官的相关祝福话语,所有神仙齐聚一起,都是为了赐福保安康,从剧本中可以看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牛羊满圈,四季平安,都是具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功能,既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是一种仪式或信仰,从观看《天官赐福》秦腔版剧本之后,可以看出祝寿意蕴不仅丰富,而且始终与道教所宣传的思想息息相关;相比明代,无论从祝福对象还是登场人物而言,都走进了普通百姓,因此清代祝寿剧有“下移”的倾向,可见,清代祝寿剧中祝福对象既有皇帝、太后和达官贵人也有普通百姓,除祝“福主”寿增百倍、长生不老外,还祝福主“多子多孙”、“早登科甲”、”“晚景峥嵘”、“荣华富贵”、“财源广进”等,可见,清代祝寿剧的意蕴要比明代丰富的多。明清两代祝寿剧意义也有侧重点,明代更多的是面向皇室,而清代祝寿剧更多的是走向民间,为了适应民间演剧的需要,有的剧目增添了送寿礼的情节。 注释:

i 杨合鸣.《诗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41-42.

ii郑传寅.《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22.

iii 无名氏著:《祝圣寿金母献蟠桃》,见《孤本元明杂剧》(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田竹.《六十种曲》中人生礼俗描写的价值研究[J].2009:15.

[2]郑传寅.《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