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子弟参加高考意愿调查

农村子弟参加高考意愿调查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湖南商学院

我国改革与发展现状调查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农村子弟参加高考意愿调查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行管0901班 091410036 曹 龙 胡 穗 教 授

2011年9月

农村子弟参加高考意愿调查

调查目标:了解当今农村子弟参加高考的意愿,了解各方面的原

因,进行总结得出相应的调查结果。

调查时间:2011年7月中旬

调查对象:湖南新化县曹家镇天竺村部分村民 调查方式:走访、随谈

正文:随着2009年重庆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以来,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新潮,特别实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开始放弃读书,转而选择直接去打工或者去技校学一门技术。为何在经济一步步走向繁荣的今天,却那么多人放弃读书?是读书难?还是读书贵? 一.个人实例

我自己就是一个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学生,父母都没有读什么书,母亲经常说:“要是那个时候多读点书就好了,不会现在给个高薪工作不敢做,只能老老实实卖苦力了。”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父母尽一切力量送我和妹妹读书,2009年我和妹妹同时考上大学,妹妹读的是三本,我两的学费一年大概要两万,生活费也要一万多,四年下来

十多万就没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负担可想而知,但是父母还是坚定的同时送我和妹妹一起上大学,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不然只能和他们一样一辈子窝在农村。

当我们考上大学的时候,见到了父母久违的笑容。看到别人那种羡慕的目光,父母慢慢老去的容颜似乎又散发着某种新的光彩,因为他们又有了新的希望,对子女的希望,对大学的希望,因为他们相信读了大学就会有出息。 二.实际调查

我们村一直没有出什么有出息的人,世世代代基本上都是农民,自然大部分都是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除了个别认为只要会写名字之外。

在暑假期间我对我们村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主要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

请问你认为参加高考读大学是不是现在孩子的唯一出路?

2. 3.

您愿意送您的孩子去读大学吗?

你觉得是读大学将来的出息大还是现在就去打工有出息?

4. 5.

你觉得读书有用吗?

你觉得除了读书还有什么出路?

但是在这次的调查的结果却让我不寒而粟。70%的人开始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还不如早点去打工,那样实际一点,就是读了大学出来还是打工,还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早早去学一门手艺至少是不会饿死的,还有10%的人是抱着随意的态度,反正能读就读,看孩子自己的意思,剩下的20%都是反对读书的,他们大部分是家庭条件相对差一点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去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当我说及读书的好处时,我面对的最多的问题就是:

“要花多少钱?” “读大学有什么用?” “读完了有工作吗?” “能挣多少钱?”

在我调查的100多位村民中,有85%以上的村民问及了上述问题。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金钱似乎成了一切,任何问题都离不开钱。看着同龄人一个个都工作了,挣钱养家了,而我却还要每个月伸手向家里要钱,我那颗金钱的心也在跳动。

我读完大学我能干什么? 能找到什么工作? 能挣多少钱?

和那些没读书的比,我会不会比他们好?

如今的大学生已经是遍地都是,一抓就是一大把,我拿什么和他们去比拼?不读书在农村,只是还会做农活,不会饿死,我呢?什么都不会,卖苦力也不会有人要。难道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三.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严重挑战,越来越多的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称,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应届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有什么样的选择,本不足为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农村的第三代、,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我国回复高考制度,始于后的1977年。可34年过去了,那么多的农村子弟选择放弃高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读为时代之幸的。其一,为什么只是农村子弟?其二,他们还有更好的出路吗?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学费贵、就业难。无疑,教育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正是当下农村子弟放弃高考的根本原因。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就业之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却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也自然越来越难。根据刚刚公布的“我过高等教育水平问题的调查”课题调研。结果,我国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出生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越不好就业。”这成了寒门学子摆脱不了的命运窠臼。

“读书无用论”不知不觉已在农村蔓延。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读书无用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充满狭隘和偏见的。读书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成功,但读书却是通向成功最为可行的道路。我们绝大多数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其实都归功于读书。不读书我们可能一无所有。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的要残忍。一般农村家庭没有几个五六万元可以拿出,一个农家子弟也没有几个四年可以挥霍。当投入高昂的教育成本却无法支撑起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时,“知识改变命运”便如同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饼。坚守还是放弃,便成为一个近在咫尺而又无法回避的选择。

“读书无用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出现,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此番“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它是经过努力之后的一种放弃,因而增添了几分悲壮。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要负债5万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很多百姓认为“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但就业难也让他们心生疑惑。

建立在“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这种认识下的“读书无用论”,不仅折射出悲观和失落,更透着一种绝望。这表明部分底层民众不仅没有选择,甚至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无用论”并不指向读书本身,而是因为社会不公以及种种阴暗面过于强大。

教育本应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由于地域、城乡差别乃至身份差别,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越发严重——接受同样的教育,越是弱势群体需要付出的成本越大。“知识改变命运”的关键前提是,人才上升的通道应该是畅通和公平的。然而在现实语境下,“求职”赤裸裸地沦为一场“拼爹”、拼背景的游戏。很明显,“读书无用论”并非一种反智倾向,而是价值扭曲的一种悲怆。

“读书无用论”,不表明社会底层放弃了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追求。在今天,没有哪一个群体比他们更懂得读书的可贵。所以,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他们的观念,而是求学上升途径的公平畅达。为什么教育对有些学校宠爱有加,而对另一些学校冷若冰霜;那频频发生的“萝卜招聘”,何时才能肃清?不解决这些,“读书无用论”难解。

“读书无用论”难解,我们这些农村寒门子弟该何去何从?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此罢休,还是奋起反抗,争取在这个社会有一席立足

之地。“百无一用是书生”,难道书生真的没有用吗?还是这个社会不给这些农村子弟机会,不给他们同等的待遇。农村子弟并不愿意放弃高考,但是也不愿意拿着钱去打水漂,他们玩不起,他们需要的是一条公平的道路,需要的是一条凭自身本事说话的道路。农村子弟为何放弃高考,这个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国家的反省,值得整个社会去关注。

湖南商学院暑假社会调查报告评审表

姓 名 曹龙 公共管 学院 理学院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0901 学号 091410036 题 目:农村子弟参加高考意愿调查 曹龙同学对农村子弟参加高考意愿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调查目的明确且实践性强。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曹龙同学进行认真周全的调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体而言,调查报告评 审 意 见 成 绩 指导教师职称 签名 符合行政管理学科的基本要求。调查者通过调查报告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曹龙同学在调查报告未论证如何增强农村子弟参加高考意愿的针对性对策,我建议曹龙同学从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读书无用论思想产生源头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让调查报告更加完整。 评审时间: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