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专著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3年 4月 下旬刊 谊深深的震撼了,当读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一句时,教室里顿时陷 入一片寂静,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沉浸在了对友谊及许多现 实问题的思考中。《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名诗,我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首诗的主题是什 么?通过讨论,最后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著的追求,可见”伊 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她像蒹葭那样柔美修长,这种美 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问。其实,诗 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但他那执著的追求及可望而不 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笼罩着全诗,在欣赏了全诗优美意境的 同时.学生也经历了这样一种体验:我们在追求一种美好的事 物时,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喜欢 越喜欢,那种得不到的失 望感也就越浓重。朦胧也是一种美。这样,引导学生深入领 会文章意蕴美的种种表现,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 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 1.引导学生学习说话的艺术。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 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 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为让学生学习社交礼 仪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观看了《百家讲坛》的金正昆谈礼仪,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礼仪教育从个人角度来看,有助于提高 个人的自身修养、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更有助于人们 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 美化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最终达到提升企业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 到自身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 会的精神文明。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 馨。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的好与坏关 系交往的功效。而揣测对方心理,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是 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红 楼梦》中的王熙凤可称典范。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通 过重点分析王熙凤语言的艺术,使学生领悟了语言艺术的无 穷魅力,同时也明白了,要做到说话有品位、有分量、有感染 力,就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知识丰富了,修养提高了,认识 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事物、表达思想的能力,就会相应 提高.说出的话才能有水准、切中要害,才能让别人人脑人心。 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养成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说出话 来,才会思维缜密,才不会言语偏激,伤害对方的感情。最后还 要学会”剪辑”。话出口前先想一想,这样说能不能让别人接 受.会不会给别人带来消极影响?经过大脑的过滤和剪辑,三 思而后出E1.这样说出的话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领悟服饰、色彩搭配之美:服饰美是人的外在形体与内 在素养的共同展示,素有”日本超级设计师”美称的高田健藏 认为:”一个会打扮的人不介意自己身上穿的服装值多少钱, 而是讲究怎样通过服装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恰当的美的 服饰应更多的考虑到自身的因素:年龄、性别、气质,职业、身 材、时间、地点等。我院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都有自己 美的追求,一部分学生片面的追求时尚,但选择的服饰不符合 自己身份,不但不能彰显个性与气质,反而很俗气,因此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服饰之美,对学生进行 服饰美教育。还通过分析表现服饰美的其他因素,使学生明白 面对五花八门的服装,不应求奇,求怪,求名牌,而要正确地对 待服饰美,通过和谐的服饰和整洁的仪表来塑造自己良好的 性格、形象。学生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了学生着装的品位。 3.学习毕业自荐书的设计: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 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自荐书的设计,从封面色彩的选择、 图案的搭配、内容的设置、毕业自荐信书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 指导,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设计了许多别开生 面的毕业自荐书,与普遍使用的毕业自荐书相比,令人耳目一 新。但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初次尝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 些学生选用了玫瑰花与小动物图案作封面,虽然美观可爱. 但与自荐书的内容不符;有些学生封面色彩的选择过于艳丽, 有些色彩则过于灰暗;有些自我介绍的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则 过于复杂,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逐一点评,使学生的设计能 力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了提高。 四、审美教育的优势 高尚美好的情绪可以把人引向理想的追求,”动之以情” 的审美教育手段在运用中其感召力胜过任务强制的学习手 段。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把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审 美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行一种全方位的语言教学模式比 那种只把语文教学看成简单的灌输,机械的重复要具有更多 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传授语言知识中 突出美的形象成份,加深学生对文章审美意境领悟,使学生如 身临其境,融入教材,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学 习大学语文的目的,不是文学知识与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 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获得感悟,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人文的人,并能够诗意的栖居于世,这也正是开设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课程的要义。 参考文献: 1.陆文君.略论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fJ】.韶 关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杨建荣.论审美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云南 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王强.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J1.教书育人,2006 年29期 一丁玲创作思想研究 张洪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76) 【摘要】目的:讨论丁玲创作思想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丁玲创作思想研究大致又分两个 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其创作思想受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言行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其创作思想受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的研究。 【关键词】丁玲创作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8—02 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在同一本集子上,有文学武的 丁玲的作品先后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在世界文学界享 有盛名。关于国外的丁玲研究状况,孙瑞珍、王中忱早在1985 年就出版TfrI’玲研究在国外》一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1985 年以前国外的丁玲研究状况。近年来,又有边冬梅的《丁玲研 究在日本》发表在《美与时代/(2004年5月(下))杂志上;王兰 的(8O年代以来日本的丁玲研究》发表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 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O1期);苏永延的《新时期以来海外丁 玲研究扫描》载于《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 ・《丁玲研究述评(1929—2003)/。边冬梅所用的距今最近的资料 来自20O0年2月第624号《中国研究月刊》。在该刊同一期上 发表有秋山洋子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再考》和田烟佐和子的 《晚年的丁玲一第八次丁玲学会报告》。王兰所用的距今最近 的资料来自2001年8月第65号的《野草》,该期发表了金叉 才 的《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考一排他性关系论》。 丁玲创作思想研究大致又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 28・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3年 4月 下旬刊 综述・专著 其创作思想受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言行影响的研究:另一方 面,是其创作思想受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研究。 对第一方面进行研究的是日本的前山加奈子。前山加奈 子对丁玲的研究长达几十年。早在1986年,她就发表了《新生 活的新荆棘一丁玲(在医院中)研究》。20o7年8月她提交第十 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是(--位女性与作家丁玲的诞 生》。该文探讨了王剑虹、向警予、余曼贞三位女性对丁玲心路 历程的影响。文章认为:坚强、热烈、雄辩、锐利的王剑虹对丁 玲早期的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影响包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对 人生的狂想、对世俗的鄙视等。向警予这位早期党人劝丁 玲主动思考,并温和地注视着丁玲,保护着丁玲。作为丁 玲母亲的余曼贞具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她期待丁玲做一个对 社会有用的人。王剑虹的去世使丁玲感到怨恨和孤独、向警予 的牺牲使丁玲感到痛恨和焦虑、余曼贞的期待使丁玲奋起,这 切的情绪纠缠在一起,要求她不得不描写自身和她周围人 的内心世界。于是,女作家丁玲诞生了。前山加奈子综合了三 位女性对丁玲的影响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促成了丁玲的早 期创作。这种从本源上探究作家创作心理形成过程的研究方 法值得借鉴。更值得注意的是,前山加奈子从众多影响丁玲创 作的人中筛选了三位女性来作为考察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 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 对第二方面展开研究的是日本的江上幸子教授和秋山 洋子教授。2006年江上幸子发表的《现代中国的”新妇女”话语 与作为”摩登女郎”代言人的丁玲》一文认为,清末至日中全面 战争之前大的”新妇女”话语可分为五个时期:贤妻良母时 期、”娜拉”时期、职业妇女时期、摩登女郎时期、劳动妇女时 期。丁玲早期即”左转”之前的作品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 记》、《暑假中》、《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自杀日记》、《野草》 等所描写的多是现代中国”新妇女”的苦恼,更准确地说.就 是”摩登女郎”的苦恼,这些苦恼集中在职业和恋爱两个方面。 虽然新感觉派的小说也描写了”摩登女郎”,但其形象是由男 性视角创造出来的,而且主要着墨在外表上,并没有挖掘到她 们的内心。而早期的丁玲自己就是一个”摩登女郎”,她对摩登 女郎的苦恼有体贴入微的体验并在创作上给予更富同情的表 现。所以,丁玲是”摩登女郎”的极少数代言人。这篇论文在”新 妇女”的话语系统中考察丁玲早期作品中”摩登女郎”们的苦 闷,并把丁玲的小说与新感觉派的小说区分开来,显示了日本 学者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学术视角。填 补了丁玲研究上的一个空白。由此可见,日本的丁玲研究在不 断深化中。 江上幸子的另一篇文章《对现代的希求与抗拒一从丁玲 小说(梦珂)中的人体模特事件谈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讨 论了近代中国引进西洋绘画的过程和期间遭受的挫折.并考 察女性对其挑战的意味及其结果。第二部分通过《梦珂》中所 描述的人体模特事件,以及梦珂在职业与恋爱这两条道路上 的探索和苦恼这样的事实,主要从性别的角度来探讨丁玲对 现代中国的希求与抗拒。文章指出,小说中的梦珂对美术学校 中男教师对女人体模特的侮辱行为提出.周围的男学生 却表现冷淡毫无伸出援手之意,于是她愤而带着女模特一起 离开学校。这一行为象征着作者丁玲对于现代中国男性精英 不断建构起来的性别结构所发起的反抗。江上幸子教授的分 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篇文章从近代中国的裸体画与女性 西画家谈起,涉及到上海美专的创办者刘海粟的艺术思想、当 年上海美专的人体模特事件、知名女性西画家潘玉良、蔡威廉 一的遭遇等,史料特别详实,是一篇学理性很强的论文。它与《现 代中国的”新妇女”话语与作为”摩登女郎”代言人的丁玲》有 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把丁玲研究放在深广的时代背景中去考 察,都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研究,都是通过分析丁玲早期小 说中人物形象的喻示意义来探究丁玲的创作思想。 ’ ‘秋山洋子的《柯伦泰的恋爱观及其影响一丁玲早期创作 的一个背景》详细介绍了柯伦泰恋爱观的由来,并认为,柯伦 泰的恋爱观是丁玲早年在上海时的一个创作背景。柯伦泰是 女家,1920年代末,她的关于性与恋爱的几部著作 在日本、中国等地引起争论,其中以《三代的恋爱》一书引发 的”恋爱游戏观”的争论最为激烈。文章认为:丁玲在1928— 1930年问,创作的《自杀日记》、《韦护》、(1930年春上海》等小 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是”与恋爱”。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当时 的丁玲受到了柯伦泰恋爱观的影响,但是与恋爱是她们 共同探讨的领域是无疑的。况且,丁玲在《红黑》杂志上为胡也 频的小说《到莫斯科去》写了一篇宣传性的文章《介绍”到M 城去”》,而《到莫斯科去》中有一个情节是大家热烈地谈论柯 伦泰的恋爱观。由此可见,柯伦泰的恋爱观已经在当时的中国 知识青年中成为流行的话题。既然这样,柯伦泰的恋爱观很可 能是丁玲早期创作的一个背景。文章进一步论证了随着柯伦 泰恋爱观被贴上”一杯水主义”的标签而遭到否定之后.丁玲 的作品主题也发生了转向,从《水》之后,再没有把恋爱作为创 作的主题。 秋山洋子的这篇文章与江上幸子的《对现代的希求与抗 拒一从丁玲小说(梦珂)中的人体模特事件谈起》一文的研究方 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从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细节中发现 问题,进行考据,引出作品的时代背景。江上幸子从《梦珂》中 的人体模特事件引出了使用人体模特在中国美术界引起极大 骚动这一历史背景。秋山洋子则从胡也频小说中青年人讨论 的一个”性”话题引出了柯伦泰恋爱观对中国产生影响的 历史背景。两位研究者都把历史背景作为理解丁玲小说的重 要线索,给以深入细致的阐发。这种溯源法的研究把读者带回 到历史现场,在对历史知识的领略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前山加奈子研究了王剑虹、向警予、余曼贞三位女性对 丁玲创作的影响,江上幸子和秋山洋子探讨了文化思潮对丁 玲创作的影响。可见,三位日本学者都关注了丁玲早期创作的 历史背景。这种研究的共同特点是:细致入微地钩沉史料:小 心谨慎地引经据典;逻辑严密地演绎推理;大胆勇敢地作出判 断;措辞严谨地表达观点。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新 颖而可信。这种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治学风格是日本学者的 贯作风。日本已故著名汉学家中岛碧在给中国学者陈平原 的一封信中说:叫 国人对于日本学者的著作觉得 枯燥 ,日 本人对于中国学者的(当前的)著作有时觉得缺乏客观、实地的 调查、考察,缺乏 考据 ,反而感情、感性上的因素过多。觉得 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种 文学创作 。”中岛碧的这段话恰恰 道出了日本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注重考据。以史料说话.不 妄加判断。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治学方法和态度。日本学者往 往在一个看似微小的历史背景上精耕细作,从中窥见研究对 象的某种特征。这种方法比那种直奔主题、就事论事的印象式 批评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文学武.丁玲研究述评(1929—2003) ].二十世纪中国社 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一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2004年 一对图书管理进行研究分析 于菊凤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021008) ,【摘要】随着现在科技不断地发展,在管理图书方面需要的软件也不断地更新,而且成熟度也有所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按 照管系统进行开发,根据图书馆的背景来进行研发,在管理情况下要开发图书管理的系统研究图书管理是最典型的管理系统. 本分开发的是最新软件的过程,这也是图书管理信息最基本资源目标之一在这情况下,我们更加地推动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前 进,而且还而且还要阐述其设计和结构的能力,在图书库里面还要查询浏览的痕迹还要经常把图书将在馆里借鉴,形成一个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