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
师德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因此,教师是青少年学生道德的楷模之一。因此,师德高尚,学识渊博,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修养的内涵:
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勤读写,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
爱心 责任 理想
一、基础教育必须面对的5大中小学生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
全国妇联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甘肃、江苏和陕西三省某5县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7.7%。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调查中发现,一般农村学校,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85%。
一、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26%的留守儿童“偶尔想念父母”。
二、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
三、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
四、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家长外出打工,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五、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渐上升。资料显示,农村七成少年犯是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已占未成年犯罪的50%以上。
2、单亲儿童问题
30年前, “宁拆七座庙,不毁一门亲”;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为“围城”中的婚姻男女冲破重重樊篱打开了大门。最近几年,离婚仿佛已变成了时尚。对于婚姻的态度,已经像家常便饭一样随便,“你离了吗?” 成为过去人们见面打招呼:“你吃了吗?”的替代语。
80年代中国的离婚率还只有4.7%,而到了1995年却迅速上升到了11.34%。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最新资料统计,北京离婚率高达50.90%,上海离婚率38.9%,广州离婚率为40%,那么,2004年贵阳有18593对夫妇结婚,5902对离婚,离婚率为31.74%.
一、是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二、是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别人。
三、是自卑自责,消极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忌妒心重。
四、是孩子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逃学、搞恶作剧、破坏公物,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盗、行为。
五、是孩子吸烟、酗酒,个别的早恋、离家出走等。
3、网络儿童问题
网络成瘾”的典型表现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餐饮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一些国家调查显示,20—35岁的青年群体是“网络成瘾症”的易感多发人群。
4、早恋问题
调查表明:有71.5%的未成年人在高二以前就渴望同异性接近,有的在小学五年级时就有这种“渴望”了;在高二以前就“悄悄地爱上了一个人”的占62.3%,而且以初三到高一为“高峰期”,所占比例达26.3%,这个时期的年龄在15至17岁之间,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危险期”。从未恋过的只占37.7%,早恋占62.3%,而其中又以“单相思”最为突出,占37.6%“单相思”的恋爱对象大多是同学或朋友,有些纯真的孩子还恋上了小说中的主人公、电影、电视、歌唱演员、球星。
早恋问题
一、是影响生理发育。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旺盛期,并未完全成熟。其不成熟的心理去承受这份感情的重负,会给身体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影响心理发展。
三、是影响学习生活。早恋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
四、是影响正常的恋爱生活。
五、是早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越轨行为。
六、是早恋有可能导致犯罪。
5、农民工子女问题
一、是环境适应能力差,表现为孤僻、苦闷、忧郁等;
二、是学习态度消极,表现为意志消沉、羞愧、焦虑等;
三、是不注意文明礼仪,农村的社会语言环境也比较粗野,遇到一些摩擦就破口大骂;
四、是对自我缺乏正确定位;
五、是社交意识、社交能力缺乏,表现为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等;
六、是心理反差明显,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的差差距大,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心理障碍增多;
七、是为人、办事浮躁,缺乏责任心;
八、是有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的苗头。
二、爱心:教师的首要素质
爱心:关怀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现代汉语词典》)。
从伦理学上说,爱心有三个层次:即对父母长兄的孝悌(感恩)之心;对同辈社会的悲悯之心;对晚辈少年的仁慈之心。
一、爱心:教师的首要素质
1、感恩之心: 孝悌(xiào t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 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2、悲悯之心:
汶川地震志愿者;
凌冻天气绿丝带;
大旱之年送水情……
3、仁慈之心:教育爱
教育爱,也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仁慈之心,是一个与公正密切联系的伦理原则,因为,如果去掉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我们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公正。正如道德哲学家佛兰克纳所言:“仁慈也许不是必要的,却是令人向往的。”正因为如此,无论东方(儒家三德 —— 智、仁、勇)还是西方(教的神学三德 —— 信、望、爱),都把它列为核心伦理范畴之一。
4、大爱无痕,教育家霍懋珍的故事 。
霍懋征,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选择了做小学老师,因为她喜欢孩子。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霍懋征是中国的“国宝”。总理亲笔手书“把爱献给教育的人”。霍懋征从教60年,做到“四个”从没有。
第一个从没有:从教60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霍懋征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跟学生发火,是因为我教过的都是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犯错是正常的。那么,我对一个不懂事的的孩子发火,是我老师的表现。”第二个从没有:从教60年,从没有因为学生犯错请过一个学生家长。但是人家的孩子们个个都成才。第三个没有,从教60年,从没有惩罚过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什么罚站呀,不让上课呀,等等,这样的事,从没有。第四个从没有: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她从教60年没留级过一个孩子。而且把很多别人不要的孩子都要到自己班,培养成才。
5、大爱无痕,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学生,不当大学教授,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变批评为表扬:教育家陶行知 “四颗糖”的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泥块砸一个同学。将其制止后,他叫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面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被感动得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处理。”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认识错误很快,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6、大爱无痕,言传身教。
平等的爱; 公平正直;
理解的爱; 言传身教;
尊重的爱; 爱差生;
信任的爱; 爱穷生;
民主的爱。 爱丑生;
三、责任:把教书育人当做职业使命
责任的两种基本涵义:
1、一是指份内应该做好的事,如履行职责、尽到责任、完成任务等。
2、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a、范跑跑:本名范美忠, 四川省隆昌人,1992年毕业于隆昌二中考入北京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自贡蜀光中学当教师,不久他因为课堂言论辞职,后辗转深圳、广州、重庆、北京、杭州、成都从事媒体、教师行业,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南方体育》等媒体任编辑,发表过《追寻有意义的教育》、《〈过客〉:行走反抗虚无垃圾》、《〈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用观念打败观念——读〈哈耶克传〉》。
2008年5.12地震发生的时候丢下了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5月22日并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 震亲历记》
b、徐本禹,1999-2003年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考取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但没有立即就读,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
村大石小学支教。徐本禹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四、教育:为孩子播种理想放飞希望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永新
几个教育家的理想:
孔子的理想:有教无类。
王阳明的理想:致良知。
陶行知的理想: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
加德纳: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多元智能)
中国教育缺什么?
中国教育缺服务意识;
中国教育缺人文关怀;
中国教育缺特色;
中国教育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