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2009年第2期
《管子》俭侈消费观探析
王瑞芳
(淄博党校党建部,山东淄博255033)
[摘要]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管子》的俭侈消费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管子》关于正常条件下应当节俭,一定条件下应当扩大消费的观点、关于俭侈都不能过度的观点、关于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观点,不仅具有历史影响,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子》;俭侈消费观;特点[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828(2009)0220023204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逐渐摒弃了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节约时间、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管子》蕴涵的俭朴、未雨绸缪、适度消费等思想博大精深,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仍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管子》俭侈消费观的主要内容1.提倡节俭是《管子》消费思想的核心(1)主张节俭是《管子》消费理论的主要方面。
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或有积而不食者,离上;有积多而食寡者,不力;有积寡而食多者,多诈;有无积而徒食者,偷幸。”《管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应该认真研究和考察人们的产品积储与消费行为。人们产品积储多的可以多消费,积储少的只能少消费,没有积储就不能消费。如果产品储存多而不消费,人们就具有反感心理;储存多而不能满足消费需要,人们对生产就缺乏积极性;储存少而消费奢侈,就会兴奸诈之风,人们会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满足消费的需要;没有储存而消费,人们就会侥幸度日。管子把节俭和积蓄作为消费的一种前提条件,并认为积、储和消费必须坚持积多则多食,积少则少食,不积则不食的原则。《法法》篇认为“: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其美;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故曰,俭其道乎!”《管子》把俭看成是“道”的内容,说明节俭的思想是其消费思想的核心。
(2)《管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节俭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节俭可以防饥馑。“纤吝省用,以备(五铺》)“饥馑”《;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事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厄隘之国”《)。在战国时期,由于环境的恶劣和技术水平语》
在《管子》一书中,尚俭抑奢的消费主张贯穿始终。《权修》篇首先从产品积储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述了节俭的重要性“: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
[收稿日期]2009203216
的低下,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为有限。而
[作者简介]王瑞芳(19662),女,山东招远人,淄博党校党建部教授。
23
每次灾荒的肆虐,都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正是基于这种分析《管,子》提出“纤墙省用,以备饥谨”的主俭观。其次,主张节俭是因为节俭可以禁奸邪,定国家,防止民
[1]
贫思变而揭竿而起,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管子》认为“,国侈则用费,用费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
(八观》)。由于过度奢侈,会造成用度不足,也”《官吏会欺上枉法,侵吞国库财产,或者用种种方法去搜刮民财;老百姓会生活超支,造成生存危机。这两方面都足以造成社会的动荡不稳,必然给国家带来灾难。
(3)为了鼓励人们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管,子》提出了一系列崇俭斥奢的措施。认为俭朴之风只有通过教化才能得以倡行。“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心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禁藏》)。《《管子》很注重上层的表率作用,认为特别是一国之君,只有做好俭朴的表率,才能使俭朴之风倡行,万民仰从,起到教化天下百姓的作用。
(4)关于节俭的标准。《禁藏》篇提出了统治阶级的节俭标准,即“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认为若肆意而为,则是无度的表现。《管子》对君主也提出了基本的消费标准,主张“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其美;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为雕文刻镂,足
(法法》)。可以看出“以辨贵贱,不求其观”《,不求
其美”“不求其观”、“、不求其大”,在消费中能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社会身份,分别出尊贵与卑贱即可,不必奢侈浪费。《管子》强调支出要符合节俭精神,不可毫无节制、不顾财力、没有长远目标地盲目支出。并对宫廷费用的开支也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标准,即“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
(立政》)。即便是国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24
君,也要遵守上述标准,特别反对君主“观乐玩
好”,认为“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
(立政九败解》)。在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军事费用的开支方面《管子》,认为“贫民伤财,莫
(法法》),认为时机不成熟,不能举兵作大于兵”《
战,以减少盲目的军事行动所带来的财力消耗。
2.《管子》的侈靡消费观《管子》认为只讲节俭是不够的《轻重乙》,篇指出,纪国实行强本节用,五谷丰登,但还是亡国,其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调节、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管子》主张在正常时期应当节俭,同时认为奢侈的消费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殊的作用。
(1)关于侈靡的作用。《管子》认为,特殊社会环境下实行侈靡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国策。《侈靡》篇认为“,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故尝至味而,罢至乐而……此百姓之怠生……”。
《管子》认为,侈靡消费是振兴社会经济的有效途径。《侈靡》篇开篇就指出“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莫善于侈靡”,即在土地贵重,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发展侈靡消费。“积者,立余食而侈,美马车而驰,多酒澧而靡……此
(侈靡》),主张有多余粮食和财富的人,谓本事”《在衣食、车马、酒醴等方面实行高消费,因为这样
做正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修宫室台
(乘马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管子》
认为,提倡侈靡消费,大兴土木工程,修建宫殿住宅和楼台亭阁,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借助于奢侈消费,使那些失业的贫苦农民能得到就业的机会,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治理国家的一项经济。
侈靡消费可以和睦君臣关系。《侈靡》篇认为“辨于地利,,而民可富;通于侈靡,而士可戚”,即懂得地利,可以使人民富有;懂得侈靡消费,可以团结人士“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即朝中上下都侈靡消费,那么君、臣、相上下相亲,关系就可以很融洽了。
(2)《管子》的侈靡论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特殊情况提出的特定对策。《管子》主张俭侈并重,并不鼓励随意的奢侈,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提倡侈靡消费。在生产萎缩不振的特定条件下,为了刺激生产,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有必要提倡奢侈消费,而且奢侈消费只适用于积留富裕
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富人靡
(侈靡》),让贫穷的人都有机会为之,贫者为之”《富人服务,以增加社会就业。“不侈,本事不立”
(侈靡》),认为不奢侈消费,就无法恢复农业生产《
和振兴经济,主张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方法进行社会再分配,以达到恢复农业生产和振兴经济的目的。同时《管子》,进一步指出,奢侈消费仅仅适用于“积者立于食而侈”,而不适用于“厄隘之国”。
(3)关于奢侈消费的具体主张。第一,主张通过大兴土木工程来刺激消费。“若岁凶旱水 ,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乘马数》)第二,主张重丧厚葬,并在《《侈靡》篇中详细陈述了这样做的原因及具体措施“:巨瘗堷,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萌也;巨棺 ,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使社会上更多的失业穷人得到就业和解决生活出路的机会,有利于刺激生产、恢复农业和振兴经济。第三,主张生活的极端奢华“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 然后爨之”(侈靡》),主张要吃味道最好的食物,欣赏最美的《
音乐,蛋类要先在上面画上图画后再煮着吃,木柴要先雕刻成美丽的艺术品再烧,将侈靡消费的观点推到了极端。
(4)《管子》侈靡消费观的主要涵义。第一,认识到消费与货币、消费与商品的关系以及消费和
(乘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俭则金贱,侈则金贵”《
)的著名观点。马》《管子》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和货币价值的变动取决于消费的变动,即在节俭消费下,必然使货币使用数量减少,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则会相对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价值下降;若在奢侈消费下,必然使货币使用数量增多,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则会相对减少,从而引起货币价值上升。根据“金贵则货贱”、“金贱则货贵”的道理,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变动是随着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变动而变动:即货币数量在流通中减少时,必然引起货币价值上升、商品价格下降;反之,若货币数量在流通中增多时,又必然引起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格上升。显然《管子》,已认识到消费和货币、商品在流通领域中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二,认识到消费有刺激生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侈靡》篇中提出了“兴时化……莫善于侈靡”,以及大兴土木工程、重丧厚葬等一系列的观点,说明了《管子》已经认识到消
费有刺激生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三,市
场与消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
(乘马》),即当事情发生之后,才发现因商节也”《
品滞销而造成商品积压,这是不懂得及时做好市场调节;当商品一卖而空之后,才发现因商品脱销而造成商品短缺,这是不懂得及时做好产销平衡。因此《管子》,提出了“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
(乘马》)。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管子》认为,黄金货币具有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作用,因此,可运用黄金货币来衡量商品流通的情况,了解社会消费变化的动向,辨认社会消费活动的方向,掌握节俭消费奢侈消费的规律。
二《、管子》俭侈消费观的主要特点
1.《管子》俭侈消费思想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不
管是主张节俭还是坚持奢侈消费,均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以国家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首先《管子》,鼓励“富者靡之,贫者为之”。认为富人扩大消费,增加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使穷人有工可做,不会因“甚贫不知耻”而犯上作乱,从而危害。其次“,甚富不可使”,社会上有太富太贫的人都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侈靡是使富人消耗财力的有效办法,这样可以使富人的财力不致于膨胀到同国君分庭抗礼的程度,而上下都追求奢华的生活,使君臣相亲相爱,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第三,只有“足其所欲,赡其所
(侈靡》),才能使民效力于上,为统治者所用。愿”《
(治国》),所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只有设法改变人民的生计,使人民富裕起来,国家
政权才能得以巩固。
2.《管子》的俭侈消费观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与以斥奢崇俭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消费思想相比较《管子》,俭侈并重的消费思想独树一帜。《管子》消费思想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提出了侈与俭是辩证统一的、奢侈和节俭是具体而有条件的,并据以提出了适度的消费观。“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
(法法》),就是对消费适度原则的高度概括。也”《所谓“正”,是指俭侈要适度,既不要过分,也不应不及。消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侈则侈,当俭则俭,都不能过度。“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故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则费,用力
25
(版法篇》)。过侈会造成社会财富的不苦则劳”《
足,过度节俭则会“伤事”。《管子》反对把“俭”等同于“啬”,指出由于过分啬,会造成停办或少办宗用。然而,侈靡消费观是一种既有积极因素又有
消极因素的消费观。一方面,在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时期的奢侈消费,可能意味着积累的减少,增长源泉的削弱,从而最终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另一方面,在社会总产品并非蓄积丰富的背景下,个别人群的奢侈消费在带动奢侈品价格提高的同时会诱使资源从其他领域流入,最终带动整体物价
[2]
水平的上涨,带来通货膨胀。齐桓公时期,齐国逐渐形成一种“喜奢忘俭”的奢侈之风。到齐景公时期,用黄金做鞋带,饰以银,连以珠。《战国策・齐策一》描述了齐都临淄的尚侈之风,云“: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消费与积累、私人的生活消费与国家的生存发展性消费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齐人的这种尚侈之风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生存发展性消费的实现,从而必将对其综合国力产生破坏性影响。
总之《管子》,的消费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诸多传统思想流派中别具一格,色彩鲜明。其俭侈消费思想及其所呈现出的特点,同齐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管子》提出的俭侈消费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关于扩大社会消费需要是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举措;提倡有产者的高消费和奢侈生活以扩大社会就业,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提倡和鼓励消费是调动人民劳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等思想观点,对于今天我们建立新形势下
[3]
的现代消费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炳芳,谭化俊.《管子》消费观简论[J].商场现代化,2008,(3).
[2]赵峰.奢侈消费与就业[N].经济学信息报,2007-12-14.
[3]郭丽娜.浅析管子的消费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沈
庙、宫室、车舆、衣服等事,结果使得这些财货的供
应成为多余,事情办得不好,达不到应有的水准,并使此类的生产活动陷于停滞。《管子》能如此辩证地看待消费的俭侈节度,是极富哲理的。
《管子》认为俭、侈两种消费不可偏颇。提倡节俭,是为了不浪费物质财富,有利于积累和发展生产;提倡奢侈消费,是为了刺激生产,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虽然两者用途各不相同,但运用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和发展经济。《管子》特别强调,侈靡消费并不等于浪费。侈靡是一种消费方式,而浪费则不是;侈靡消费是一种享乐形式,而浪费则不然。他进一步认为,节俭的消费和侈靡的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各有利弊。使用得当,则可兴利除弊;使用不当,则反之。在正常情况下,宜主张节俭消费。无论国家开支和个人消费都应以节俭为原则,尤其是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国家和个人还处在比较贫穷的情况下,更应该注意节俭消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同时,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则宜提倡奢侈消费,如遇灾荒年间,农民失去土地耕种,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经济受到严重挫伤之时,应提倡奢侈消费,以刺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振兴。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繁荣的情况下,更应该注意扩大消费。因为消费的增长,不仅使生产得以继续进行,而且可以使生产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社会需要。《管子》根据俭、侈两种消费对生产都有利弊的关系,主张采取俭、侈两种消费方式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有利于择其善者而使之:即节俭消费对生产有利时,就选择节俭消费;若侈靡消费对生产有利时,就选择侈靡消费,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一利一害取其利。
《管子》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侈靡消费观及其作用。他主要强调奢侈消费对增加就业、赈灾救荒、活跃市场和发展经济的作
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2).
(责任编辑:谷玉梅)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