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 融 嗨_舄赋嵩 沥青路面裂缝及防治浅析 李国兴 (西宁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沥青路面裂缝问题是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本文从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对沥青路面层间应力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预防裂缝出现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预防处理 我国现行公路常用的沥青路面多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半 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在使用期形成裂缝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半刚性材 料的缺点在于抗变形能力低,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易产生裂缝,当沥青面层 较薄时易形成反射裂缝,沥青路面本身也易产生低温裂缝,沥青路面一旦出 现裂缝,有可能导致路面结构性破坏,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分,使得基层路 基老化,导致路面承载力降低,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产生唧浆、台阶、网裂 等病害,加速路面破坏。影响路面的使用功能。本文分析探讨了道路建设初 期如何采取措施阻止裂缝的形成。 合运用。 3.1提高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 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 和稳定性极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使路面发生开裂。因此,必须采 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 地减小路基完工后沉降量。 行车荷载传递至土基的垂直压力沿土基深度递减,至一定深度其应力 将比随深度而增加的土基自重应力小得多,当前者与后者的比值为1/5 ̄1/ 1O以下时,其影响就可忽略不计,此深度即为路基荷载应力工作区范围。随 汽车荷重和路面刚度而异,一般为0.90---2.40m。 1裂缝的分类及危害 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就沥青路面开裂 的主要原因而论,裂缝可分为两大类,即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 荷载型裂缝,即主要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在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合理、施工质量良好的条件下,单纯由荷载作用引 起面层开裂的可能性不大。非荷载型裂缝,主要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 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疲劳裂缝。由于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 规范中规定或推荐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基层。所以还存在着因为半刚性基 层的温缩裂缝或干缩裂缝引起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此类 裂缝主要是非荷载型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由温度和荷载共同完成的。 由于环境温度、交通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 青路面使用性能常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半刚性基层自身干缩和温缩应变胀 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半刚性基层自身的极限抗拉强度,使其从强度薄弱处 产生断裂,随着路面使用时间的延长。已有的裂缝逐渐向上扩展到路表,横 向裂缝不断增加。缝宽不断增大,横向裂缝再不断附生纵向裂缝,最终形成 大小不等板块,在表面水的作用下,致使裂缝附近基层的含水量加大, 甚至饱和。其结果是路面强度明显降低.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 冲刷、唧浆和沉陷等现象.聚终导致路面很快产生结构性破坏,使道路结构 逐渐丧失承载能力。 路基工作区的深度za随车辆荷载增大而增大,随路面的强度和厚度的 增加而减小。当公路建成后,路基工作区的深度已经是固定成型了。公路交 付使用后,当公路上车辆超载运行时,za必将会随之加大。由于超载的缘故。 路基工作区的实际深度超出了预设深度,这样未经处理的超出部分的路基 强度、稳定性、刚度明显不足,在实际使用中,路基路面就会产生裂缝、沉陷、 车辙、变形过大等病害。因此,面对当前超载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在路基 施工时就应该对路基工作区的控制深度要求最好是大于路基工作区的设计 深度,以防患于未然。 2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2.1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质 沥青和沥青结合料的性质是影响沥青路面温度开裂的最主要原因,沥 青混合料的低温劲度是决定沥青路面是否开裂的最根本因素,沥青劲度又 是决定沥青混合料劲度的关键。在沥青性能指标中,影响更大的是温度敏感 性,温度敏感性大的沥青更容易开裂。 2.2基层材料的性质 基层材料的收缩性愈小,面层裂缝愈少。基层上有透层油以加强与面层 的粘结对抗开裂是有好处的,基层材料种类对沥青面层的裂缝率有明显影 响。 (1)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主要是在填筑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严格控制路基 的填筑工艺,确保路基强度。填筑材料首选石、砾、砂类土,其次选用含砾、砂 低液限粘土,再次选用低液限粘土。粉质土和有机土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2)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 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检测控制。当工作区深度大于 填土高度时,荷载不仅施加于路堤而且施加于天然地基上,所以天然地基也 应充分压实。 (3)降低地下水位是提高路基强度的重要措施。路面底以下80cm路床 是路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承受和吸收路面的扩散应力,要有足够的强度和 稳定性。当开挖后发现底下渗水,不论流量大小都要处理。填方地段要采用 较好的材料填筑,土质差的地段要进行换填处理,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3.2基层应有合理厚度 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 度由lOcm增加到25c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3倍。 3.3设计方面 (1)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 2.3气候条件 极端最低温度、降温速率、低温持续时间、升降温循环数次数是气候条 件影响沥青路面温缩裂缝的四大要素。 2.4交通量和车辆类型 半刚性基层中的最大拉应力,通常是由最重的车轮荷载产生的;并且对 于半刚性路面,不同轴载对路面的破坏作用远不是4次方的关系,而1 1~13次 方的关系,即使是通过次数较少的重荷载也对路面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5施工因素 主要指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碾压含水量,半刚性基层完成后的暴晒时间 等因素。 3裂缝的预防措施 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最好使用温度膨胀系数低的骨 料。 延缓和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 缝,可采用两大类方法:一是在施工期间就采用相应的预防裂缝或处理措 施,二是在维修养护时选用合适的加铺层体系。通常,为获得最佳效果,可综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 应采用某些添加剂或聚合物,以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 239 镶 科学理论 栽鸯I 蟪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 李红日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摘要:介绍我院程序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理念、做法及成效,对革新教学理念、改避教学方法;改避实践环节、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进行 探索,并对今后的团队建设提出规划,为同类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环节 课程是教行的最基础因素,课程建设是教学领域中酌常规性工作。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有前导和后继关系的课程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对教学研究与提 高教学质量非常必要。以课程群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可以促进相邻和相关 课程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I。 软件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专业,教师通过分析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特 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多年来,承担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和其他教学资源,参与开发项目,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提 高教师理论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a通过有 企业经验教师的传、帮、带,鼓励和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并将科 研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以个人促团队,注重个人业 务能力提高。 2、圜队今后的建设计划 根据学校对课程建设的要求,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教师 相互沟通交流、切磋教学技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形成了本专业程序设计 类课程群教学团队。本文介绍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理念、做法以及取得的 成效,希望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1、团队建设过程中的理念、做法及成效 1.1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高校实现高孳嗷业教育规和教育理念的最关键因素。在提高教师自身 水平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教师的自身努力和功底外,还努力促进教师之间的 有效沟通与交流。为此,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教学团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探索。 2.1强化课程为本的教行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即没有将具有上下关系课程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缺 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总结泛化的能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陷入纷 教行中,课程是最基础的因素,课程设置与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人 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重.我们将调整优化课程群的结构,使该课程群成为一个 优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减少课程群中不同课程间的知识重复和冗余,优化 杂的细节,一叶障目,掌握不了所学知识的全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团 队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出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将课程群各课程间的 知识点打通,使学生能够将各门课程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我们要改变 以往只注重讲课和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理念,要将学习方法的讲授离于课 课程群的实践环节,加强基础课程的实践坏节和有效性,减少一些选修课的 不必要的实践环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精力认真学好、学精核 心基础谍程,提高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2.2继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教学团队将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积极参加学 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有目的地围绕课程群在教材完善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改 堂教学之中,树立“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教授学生如何学习,增强他们自 身的自学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采用激 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 采用自顶向下教学法,教 会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分类,避免陷入纷杂的细节之中 。 1.2改革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 在各种课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大 学城空间教学,使学生易于自学。多年来,本教学团队也重视教材建设和教 学资源建设,选用职业院校规划教材和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 。 1.3探索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团队管理模式 革实践中,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促进教学研究与 教学实践相互结合。深入探索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 展,及时将相关成果反映到教学 作当中。■ 参考文献 [11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Ⅱ]】.中国大学教学, 2oo7(12):15—17 【2】徐风生,李天志 李海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探析 .福 建电脑,2007 :197=198. 我们的教学团队把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作为最 主要任务之一,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主要措施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 校组织的教学比赛,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通过教研讨论、相互听课、选派教 师参加各种培训以及“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用 实践促理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自行开发课程的整体 【3】张仰森,杨大刺,龉旭强 计算机学科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探究o】.计算机 教育 20lO 一83. 作者简介: 李红日(1980-)男 籍贯:湖南邵东,讲师,职称:硕士,研究方向:软件 工程、数据库编程。 层。 (4)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对面层的疲劳寿命有很大影响, 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在使用中沥青硬化缓慢,同时也延缓了裂缝的扩展。 (5)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间一般不会产 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 (1)在施工方面,控制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0 9 倍,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保湿养护,防止基层干晒,养护 结束后,立即喷洒沥青乳液,做成透层或粘层,然后尽快铺沥青面层。 (2)制备沥青混合料时控制好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不使沥青老化、加强 碾压,使沥青混合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也可减少反射裂缝。 4结束语 (6)采用橡胶沥青或聚合物改性沥青在沥青混凝土表面作封层,可进一 步提高表面层的抗温度裂缝能力。 (7)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采用间断级配、大空隙、密实型的沥青玛蹄 脂碎石(sMA)混合料和采用改性沥青。SMA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低温抗裂性能,抗车辙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是防裂路面设计时应选用的一 项新技术。 (8)设置应力消减(应力吸收)中间层。 3.4施工方面 公路铺设沥青面层前,积极采取裂缝预防措施和处理技术,同时严格规 范施工,才能有效控制公路沥青路面的开裂缝问题,提高公路沥青路面的质 量。● 参考文献 [1]凌建明.路基工程 q B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1. [3】JTJO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 勰睡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