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论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曲式与调性

简论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曲式与调性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论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曲式与调性

作者:陈萱萱

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2期

摘要:多梅尼可·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晚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杰出的古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他在前辈作曲家创作的二部曲式的基础上,对奏鸣曲曲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后世音乐曲式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多梅尼可·斯卡拉蒂;奏鸣曲;曲式与调性

曲式,即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是音乐构成的整体或体裁性因素之一。换言之,曲式结构是指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迄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的结构关系。

在巴洛克时期,世俗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首次与宗教音乐居于平等地位,并对专业创作和业余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音乐形式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关系密切。奏鸣曲(sonata)这个英文词是从意大利so-nare词转变而来,它原来的意思是“鸣响”。所以在16~17世纪,凡是用乐器演奏的乐曲统称sonata,以区别于有器乐伴奏的声乐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分段式康佐纳歌曲是奏鸣曲的前身。奏鸣曲与16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体裁——组曲紧密相关联,组曲是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主要体裁。“最早的古钢琴组曲产生于意大利,素材取自意大利古代民间舞曲,包括‘帕凡舞曲’、‘加利亚德舞曲’等,后来容量不断增加,形式不断扩大”。巴洛克时期的组曲就是由不同的舞曲组合在一起的,构成组曲基本的四种舞曲都源于不同国家——阿勒芒德是德国舞曲,库朗特是法国舞曲,萨拉班德来自西班牙,吉格来自英国。这些乐段一般总是按这样一种方式处理:在一段缓慢的乐章之后,紧跟着一段轻快的乐章,因而是二段式对比,慢—快—慢—快。奏鸣曲也同样采纳了这种舞曲的划分法,然而组曲有着紧密的连续性而没有伴奏、织体或主题的对比性,而奏鸣曲是指类似组曲的室内套曲,它由多段对比性的乐章组成。奏鸣曲和组曲一样,可以是为无伴奏的独奏乐器、小型器乐合奏或是独奏键盘乐器创作的,可以在教堂中演奏(称教堂奏鸣曲);也可以作为室内乐演奏(即室内奏鸣曲)。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原来并不叫奏鸣曲,它只是与“康塔塔”相对而言,作者当年自称为练习曲(Essercizi)。近代意义上的奏鸣曲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一般有两个性格鲜明而又形成对比的主题,展开部把呈示部的主题作富于动力的发展,再现部则先后再现呈示部的二个对比主题。而斯卡拉蒂所有的古钢琴奏鸣曲篇幅不大,都只是一个单乐章的二部曲式,但他的每一首奏鸣曲都会让人感受到跳跃的灵感、机敏的乐思、生动活泼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形象,以其色彩绚烂、对比鲜明、手法灵活多变,成为奏鸣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分为前后两个对等的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一般都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音乐素材,乐句、乐段明晰,并有明显的调性关系,由主调开始,结束在属调或关系大小调上,与具有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结构的奏鸣曲式不同的是,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第二部分是把展开部与再现部合为一体,会引入与主题材料有一定关系的新材料,在近关系调上进行模仿,发展形成新的曲调,第二部分可能转调更为广泛,但它的结构最终会与第一部分相辉映,最后调性回归到主调。同时斯卡拉蒂在两个主题结构的处理上,主要主题多适合复调音乐的旋律,而次要主题则采用抒情旋律,使两者形成对比。在第二部分的结尾处,他用第一部分的结束部从属调转回主调。这位古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人不仅把教堂奏鸣曲与室内奏鸣曲融为一体,并纳入了新的轨道,为即将诞生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成开了先河。

斯卡拉蒂C大调奏鸣曲(K326),旋律优美流畅,从容不迫,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呈示部,包含两个对比主题,第一主题在C大调上,第二主题在G大调上,由相同的二个乐句组成,在两个主题之间有一个连接部;在第二主题的后面,有一个短短的结束部。第二部分是展开部——再现部,前半部分是第一主题的展开,后半部分是第二主题在主调上的再现,最后3小节是结束部,其结构图示如下:

《d小调奏鸣曲》(K9)这首乐曲也许是斯卡拉蒂作品中最通俗的一首了,具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精巧雅致,它的曲式为古典奏鸣曲式,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包含两个对比主题,结束在中音区F大调,第二部分展开与再现部,前半部分是第一主题的展开,以F大调开始,后半部分是第二主题的再现,调性回到d小调,整个结构几乎与第一部完全相同,其结构图示如下:

K141《d小调奏鸣曲》这首奏鸣曲以发挥古钢琴的演奏技巧为主要目的,速度较快,有较强的炫技性,其中包含了各种技巧,第一部分呈示部,从d小调开始,在属调上结束,第二部分从属调开始,从A大调到f小调到c小调再回到d小调。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大部分是用古典奏鸣曲式写成的,但也有作品不是以古典奏鸣曲式写成的,例如,g小调奏鸣曲(K30)是一首四声部赋格,a小调奏鸣曲(K61)是一首装饰变奏曲,K284奏鸣曲的结构为古回旋曲式。

在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卡拉蒂的大部分奏鸣曲的调性布局基本上是一样的,“调性结构简单直接,第一部分以主调开始,以关系调结束,如果主要调性是大调那结束在属音上,如果是小调则结束在小调属音上,然后第二部分重建调性平衡,常常有几个转调,然后在主调上再现第二部分材料。”他运用了几乎所有的五度关系的调性循环,同时还频繁使用小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也可以看到第二部分展开部的调性非常活跃,避免了乐曲的单调,同时调性的转换,给音乐带来了新鲜的色彩变化,使音乐更具有动力性。斯卡拉蒂的C大调奏鸣曲(K461)的展开部中,调性转换十分频繁,运用了大小调的交替:g和声小调—— bE大调—— c小调—— bA大调—— f小调—— c小调。

斯卡拉蒂奏鸣曲K202采用了混合曲式的原则,第二部分是以插部来代替展开部,其间的调性转换也是非常的频繁,造成调式、调性复杂化,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其调性走向是:F大调—— d小调—— g小调—— bE大调—— a小调—— e小调—— f小调 —— bB大调。 斯卡拉蒂奏鸣曲中主题展开的方式除了从主调开始转入属调上外,也有用直接转调方式展开主题的,如K246,四个升号的调直接换成四个降号的调,在K318,K319中六个升号的调直接换成六个降号的调。

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期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个风格时代,当时的作曲家们创作了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斯卡拉蒂在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向近代奏鸣曲又迈近了一步。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节奏新颖,织体清晰,多运用主调风格来刻画旋律,转调手法丰富多彩,在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在当时看来不协和的和弦,使奏鸣曲充满了丰富的动力性和新鲜的色彩变化,不仅让当时的听众耳目一新,对日后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对钢琴技巧的发展,乃至对整个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蜀果.现代钢琴音乐的伟大奠基者——论D·斯卡拉蒂与其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1998(1).

[2]于青编.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键盘作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 (福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