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差异分布特征
杨明举;白永平
【摘 要】本文选取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吸引力模型等指标,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1991~2010年,景区数量和游客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区域差异和省际差异比较大.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3(012)005 【总页数】2页(P11,119)
【关键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分布差异 【作 者】杨明举;白永平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一、引言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国家风景名胜区体系中级别最高、最具有旅游价值的目的地。区域差异是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共同特征,它是各国内部各地区制订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依据,游客规模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分布呢?本文将对此
作进一步探讨,这也有助于了解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差异的格局和状况。 二、研究数据和方法
(一)研究数据。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近20年来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主要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由于个别风景名胜区一景区分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因此游客量以上报数量为准,同时存在个别风景名胜区部分年份数据缺报,上海没有风景名胜区,将不再包括在分析当中。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208个,先后公布了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别于1982年(共44个),1988年(共 40个),1994年(共 35个),2002年(共 32个),2004年(共26个),2005年(共10个)和2009年(共21个)。
(二)研究方法。为了便于分析地区的经济差异,本文采用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提出划分中国()区域的方法,把中国分为区域,这八个区域分别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指标和吸引力模型,从经济区域、省际不同尺度上,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景区数量与游客规模变化、游客规模的总体差异、游客规模的区域差异和游客规模的省际时空分布等方面对游客规模差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1.地理集中指数。,式中,G 是在省份尺度上游客量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相应省份接待游客的数量,n为研究省份的数量,T为全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的总量;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游客分布越不平衡;反之,G值越小,游客分布越分散。
2.吸引力模型。,式中,A表示某区域的吸引力值,Xi表示第i类景区个数,Yi表示第i类景区的吸引力权值。
通过对《中国旅游报》和《旅游时报》的有关数据统计,发现每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纳的游客数约在50万到300万之间。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分为了七个等级,权值以7分制计算,小于50万权值为1分,50万~100万权值为2分,100万 ~200万权值为3分,200万 ~300万权值为4分,300万 ~500万权值为5分,500万 ~1,000万权值为6分,1,000万以上为7分。
三、结果分析
(一)景区数量与游客规模变化趋势。从1991年到2010年,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84个增加到了208个,景区总量增加了近4倍;这20年期间,区域中景区个数增加最少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增加了2倍,增加最多的是南部沿海地区,增加了11倍还多;游客规模也从1991年的16,487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49,3万人,大西北地区的游客数量是原来的近10倍,说明大西北地区的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20年期间,其在游客总规模所占的份额一直是区域中最少的,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二)景区游客规模的总体差异特征。在1991~2010年期间,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域游客规模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差在有波动地逐渐变大,变异系数却在缓慢下降,地理集中指数和游客集中系数也在缓慢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平均值,说明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绝对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而相对差异在逐渐减小,省际之间游客的聚集程度在减小,但仍处于高聚集状态。二是标准差从1991年到2000年有所下降,从2042.47下降到了1369.42,但从2000年到2010年,标准差快速上升,从1369.42迅速上升到了4028.40。表明从1991年开始,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逐步发展,各区域的绝对差异在逐步减小,但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基础、交通情况、旅游资源等条件的不同,从2000年绝对差异逐步加大,并迅速拉开。三是变异系数从1991年的0.9911下降到2010年的0.92。表明各区域的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缓慢缩小。四是从地理集中指数来看,从1991年到2010年,数值在缓慢中下降,但都仍高于平均值17.69,表明
各省游客分布仍不均匀。
(三)区域吸引力差异特征。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吸引力的总体变化趋势是:1991~2010年间,景区的吸引力值从1991年的204上升到了2010年的581,增长了185%。表明随着旅游业的崛起,各省都在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和竞争力都得到了增强。二是各区域的吸引力值从1991年到2010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各个区域的吸引力值在这20年间都在逐渐上升,除了东北地区,其它区域的增长都在100%以上,表明各地区都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三是各区域间的差异仍旧比较大,吸引力最强的西南地区是吸引力最弱的大西北地区的7倍,表明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不同,导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仍有很大差异。四是吸引力较大的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每年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下降的,分别从20.10%和20.59%下降到了19.45%和16.70%。表明别的区域正在积极缩小吸引力差异,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最为明显。
(四)景区游客规模的省际分布特征。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较大,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旅游人数集中的省市主要是北京、河北、山东和辽宁的环渤海地区,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一直集中在沿海城市,尤其是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2010年游客规模分别为8,678万人、6,269万人和3,731万人,仅三省的游客总数就占到了全国游客总人数的38.85%。从景区分析,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千万的有10个,依次为太湖、杭州西湖、桂林漓江、武陵源、梧桐山、富春江—新安江、秦皇岛—北戴河、鼓浪屿—万石山、承德避暑山庄、白云山,仅其10个景区的游客总数就占了统计的206个景区旅游总数的37.4%,由此可见,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对游客的吸引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结语
从1991~2010年,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景区数量和游客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各区域之间仍旧有很大的差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的绝对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而相对差异在逐渐减小,省际之间游客的聚集程度在减小,但仍处于高聚集状态,区域之间的吸引力差距仍旧较大。游客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尤其是浙江、江苏和广东。具有资源和交通优势的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强省内景区间的合作,减小省内景区间的发展差异,发展比较落后的大西北地区和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东北地区应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本地区不利的区位条件,增加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从而扩大客源市场规模,优化客源市场结构。各级也应该对景区进行一定的扶持,扩大对景区的宣传。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李超勤,王铮等.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于GIS系统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1 2.徐淑梅,杨铭铎.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分布格局[J].经济地理,2008 3.保继刚,郑海燕等.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 4.黄悦.城市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