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类型及归纳
搭配不当
考法1 动宾搭配不当(重点)
一是当宾语中心语前加了修饰限定成分时,宾语中心语往往会和前面的谓语动词不搭配。
例 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解析】谓语动词“加强”与宾语中心语“精度”不搭配,应将“加强”改为“提高”。
二是当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宾语时,其中的一个宾语常会和谓语动词不搭配。或者当两个并列关系的谓语动词共带一个宾语时,其中的一个动词常会与宾语不搭配。
例 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解析】“维护”与“合法权益”搭配,但与“合理要求”不搭配,应删去“和合理要求”,或在“合理要求”前加“满足相关各方的”。
考法2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重点)
常见的情况是,句子的一半提到“能否”“是否”“好坏”等包含正反两方面意思的词语,而句子的另一半却只包含一个方面。
例 在那个民族和民族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解析】“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只是一种情况,而“文学作品好坏”包含两种情况,句子前后不搭配,应在“能”后加“否”。
考点3 主谓搭配不当
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叙述、描写或判断主语。
例 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解析】主语“阅读率”和谓语动词“减少”不搭配,应将“减少”改为“下降”。
有时,主语是由并列短语充当的,而并列短语中的各部分不能与谓语完全搭配。
例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还能够在第一季度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解析】“能力”可以与“提高”搭配,但“措施”和“提高”不搭配。
考点4 主宾搭配不当
当句中出现“是”“变成”或“高于”“低于”等词语时,主语与宾语一般应同属于一个范畴,否则,主语与宾语不搭配。
例 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解析】主语“5月9日”和宾语“70周年”不搭配,应在“70周年”后加“纪念日”。此外,“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近30个”修饰的是“国家和国际组织”还是“领导人”并不明确。
考法5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 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解析】“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中,“矛盾”不能和“分担”搭配,应改为“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2、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 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一意孤行突破战后,是对本国和平力量正义呼声的肆意藐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冲击。
【解析】“肆意”不能修饰“藐视”,“公然”不能修饰“冲击”,“肆意”和“公然”应
对调位置。
考法6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我们抽调其中的历史内容,再赋予其时代内涵,那么孔子的这一既追求因材施教又追求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和主张,在今天就仍会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解析】“只有”与“那么……就……”不搭配,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假设关系,应将“只有”改为“如果”。
成分残缺或赘余
考法1 主语残缺(重点)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句子以“对”“在”“从”“随着”“由于”“通过”“经过”“根据”等介词领起后,紧跟有“使”或其他动词时,主语常常残缺。
例 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解析】滥用介词“由于”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由于”。
2、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 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析】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已被暗换,不再是承前省略的“中心思想”。应在“要求”前加“归纳中心思想”。
考法2 宾语残缺(重点)
常见的是宾语中心语残缺。这主要是宾语的修饰限定成分过多造成的,让人误把此修饰限定成分当成宾语中心语。
例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解析】“存在”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报告书”后加“的现象”或“的问题”。
考点3 谓语残缺
因为句子较长,写到后面忘记前面的结构而致使句子缺少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有时主语后面缺失动词,而误将状语当作谓语。
例 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解析】“不少旅行社”与“阵痛”之间缺少谓语动词,应在“从过去”前加“经历”。
考法4 介词或附加成分残缺
例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解析】“采集”的主语应是人,而句子的主语是“贝母”,故缺少表示被动的介词,应在“常常”后加“被”。
考法5 语义重复造成的成分赘余(重点)
一是一些文言词汇含义丰富,作者因担心语义不明而又用现代汉语加以表达,造成重复。
例 据说当年徽州男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解析】“孺”指小孩子,“孩童”与之重复,应删去“及孩童”。
二是表约数、概数的词语并列,造成重复。
例 经初步统计,“十一”期间郑州机场发送旅客总数37万人次,其中出港旅客约20万人次左右,航班起降超过3000多架次。
【解析】“约20万人次”和“20万人次左右”都表示约数,应删去“左右”;“超过3000”和“3000多”语义重复,应删去“超过”。
考法6 虚词赘余
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滥用的介词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由于”等,它们和后面的成分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但介宾短语只能充当句子的状语,不能充当主语,造成整个句子没有主语。
例 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解析】滥用“对于”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
二是有些兼词,如“诸”,相当于“之于”,后面不可接“于”。
例 如果中日双方冲突一味升级并诉诸于武力,中日双方的外交关系必将受到影响,亚太地区的局势必将更加紧张。
【解析】“诉诸”中的“诸”相当于“之于”,后面再接“于”就重复了,应删去“于”。
三是滥用结构助词“的”,造成语句不合情理。
例 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了生产明显,他完成得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40%,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
【解析】“超过规定指标的40%”表示没有完成规定指标,这样小李岂能获得嘉奖?应删去“超过规定指标的40%”中的“的”,表示不仅完成了规定指标,而且超出了40%。
3 结构混乱
考法1 句式杂糅(重点)
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语句结构混乱。
例 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解析】此句将“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和“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结构混乱,应删去“为”和“吐槽发声”。
【关键拓展】常见的句式杂糅(括号内为正确形式):
1、本着以……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2、是由于……导致的(是由于……/是由……导致的)
3、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4、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5、是为了……为目的的(是为了……/是以……为目的的)
6、成分有……配制而成的(成分有……/由……配制而成的)
7、包括……组成(包括……/由……组成)
8、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9、关键是……起决定作用(关键是……/是……起决定作用)
10、借口……为名义(借口……/以……为名义)
11、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12、由于……下(由于……/在……下)
13、经过……下(经过……/在……下)
14、大多是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15、听到……的消息传来(听到……的消息/……的消息传来)
16、深受……所欢迎(深受……欢迎/为……所欢迎)
17、最好……比较合适(最好……/……比较合适)
18、比去年同期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比去年同期……)
考法2 中途易辙(重点)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也就是说在对句子的陈述对象作陈述时,句中又插入另一陈述对象,而后一陈述对象往往是暗换的。
例 “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解析】前两个分句均以“地坛书市”作主语,而第三个分句则暗换主语,应在“依旧”前加“市民”。
考法3 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部分的开头,也就是把两句话不恰当地合并成一句话。
例 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解析】“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和“那些生命依然坚强”这两句话,由于有共同的短语“那些生命”而被合并成一句话,致使句子结构混乱。“依然坚强”可放在“站立”之前。
4 语序不当
考法1 分句顺序不当(重点)
一个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时,各分句之间常有主次、轻重、先后等关系,如果颠倒了,
就会造成分句间关系混乱。
例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解析】“不仅是……还是……”表示递进关系,句中“不仅是”后的内容和“还是”后的内容应对调,才能构成递进关系。
考法2 并列词语顺序不当(重点)
对并列词语,要注意其意义轻重、顺序先后、范围大小等,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例 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解析】应该先“理解”,然后再“接受”,故“接受”和“理解”应对调。
考法3 虚词位置不当
1、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重点)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个主语时,第一个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前。
例1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
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解析】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电子商务”,“不仅”应放在“电子商务”之后。此外,“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应对调。
例2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解析】“公民”并不是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故“不仅”应放在“公民”之前。
2、其他虚词位置不当
例 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解析】“所”应放在“带来”之前。
考法4 定语位置不当
1、多项定语顺序不当(重点)
例 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解析】表领属关系的“中国”应放在表数量范围的“所有”之前。
【关键拓展】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②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如: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拳击教练。
他是国家队的(表领属)一位(数量短语)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性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拳击(名词)教练。
2、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 没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没有优秀文化的与时俱进,没有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关系的观念方法,都会影响年轻人的文化观念的形成。
【解析】“没有”后面的偏正短语的中心语都应是名词性短语,即“优秀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定语和中心语位置不当,应改为“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
3、定语误放在状语的位置
例 “天河二号”广泛在基因分析与测序、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应用,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解析】句中本应作“应用”定语的“广泛”却作了“获得”的状语,应改为“在……等领域获得广泛地应用”。
考法5 状语位置不当
1、多项状语顺序不当
例 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解析】“10%的速度”表频率,“每年”表时间,表时间的词语应放在表频率的词语之前。
【关键拓展】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表范围或频率的副词;⑤表情态的形容词或动词;⑥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如:许多教师昨天(表时间)在休息室里(表处所)都(表范围)热情地(表情态)同他(表对象)交谈。
2、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
例 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们向厂方提出了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明确意见。
【解析】“明确”应作状语,修饰“提出”,而不是作定语,修饰“意见”。因此,“明确”应放在“提出”之前。
5 不合逻辑
考法1 并列不当(重点)
并列的概念应按同一标准划分。若标准混乱,概念就会出现交叉、包含的现象。
一是具有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了。
例 “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解析】“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历史资料”包括其他三项。
二是当列举事物后加“等”字和属概念时,所列举的各种事物并不完全属于“等”字后的属概念。
例 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
【解析】“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娱乐活动,若要把“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并列起来,应将“体育活动”改成“文体活动”。
考法2 否定不当(重点)
“防止”“禁止”“劝阻”“避免”等词语后误用否定副词,或在反问句中误加一重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
例 一项好的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歪念。
【解析】“提防”后加“不”,使句意表达正好相反,应删去“不”。
考法3 主客颠倒
句子表述的对象有主客之分、主动被动之分。出现“为……所”“使”“对”“对于”等词语的语句,会涉及主客关系。若表达不好,会出现主客颠倒的现象。
例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解析】主客颠倒,不是“人们”引起深深的思索,而是“这类形象”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应将“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考法4 前后矛盾
句子前后应保持语意逻辑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例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解析】前面说“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后面却说“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往往选择的是“前者”——“社会经济发展”,前后自相矛盾,
应将“前者”改为“后者”。
考法5 不合事理
指语句陈述的事实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事理。
例 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解析】“其”承前指代“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不应包括高铁的“在建规模”。可将“,其中”改为句号。
考法6 数量词使用不当
一般来说,句子出现“增加”“缩小”“降低”“提高”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是否符合逻辑。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例 通过一番讨价还价,买卖双方都作出了让步,衣服的成交价格定在了500元,比原先的1198元少了一倍还多。
【解析】数字减少不能用倍数,应将“少了一倍还多”改为“少了一多半”。
6、表意不明
考法1 歧义现象(重点)
歧义现象是指一句话具有多种解释而让人不好把握的现象。
1、因词语多义而造成的歧义
例 许多欧洲国家看不上全美职业篮球赛。
【解析】“看不上”在句中是个多义词,既可以理解为“看不到”,也可以理解为“看不起”。
2、因词语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词性不同,词的意义也不同。句中如果某个词的词性存在不确定性,句子就容易产生歧义。
例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解析】“和”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若是连词,说明偷偷把钱存进两家银行的仅仅是“他”;若是介词,说明偷偷把钱存进两家银行的是“他”和“副总经理”。
3、因结构原因而造成的歧义
结构层次的划分或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
例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解析】“本月15日/前去汇报”,这种停顿的意思是本月15日当天去汇报;“本月15
日前/去汇报”,这种停顿的意思是本月15日以前的某一天去汇报。
4、因修饰对象不明而造成的歧义
例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解析】“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身患重病的”既可修饰“工人”,也可修饰“工人的女儿”,到底修饰哪一个并不明确,所以就产生了歧义。
考法2 指代不明
常见的代词指代不明。代词主要有:指示代词,如“这”“那”“此”等;人称代词,如“它”“自己”等。
例 对于那些指责这一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它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解析】“这表明……”中的“这”指代不明,由句意可知,“这”应指上文“指责这一学说……”的行为,但因滥加“对于……的人”而造成“这”指代不明。
考法3 对象不明
例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解析】“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对象不明,是指“生活中的他”还是指“银幕上的他”,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