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 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岩的特征:1。矿物成分上,高温矿物较少。2。化学成分相近。3。结构上,层理构造是其特征构造,粒屑、生物、碎屑结构是其特有结构。
第二章:沉积岩的的形成与演化
1. 层流:是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杂。
2. 紊流:是一种充满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极不规则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速方向随时间改变,彼此互相掺杂。
3. 雷诺数: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Re=惯性力/粘滞力=vdρ/u
4. 弗洛德数:用来表示流体流动强度的,是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比的一个数值Fr=惯性力/重力=v2/lg
5. 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6. 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7. 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形状,相对密度,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
_
8. 正常沉积作用:在正常情况和条件下发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叫正常沉积作用。 9. 事件沉积作用:事件性的、阵发性的、灾变性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叫事件沉积作用。
10 .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叫成岩作用。 11.沉积后作用:沉积作用以后到沉积岩的风化和变质作用以前的所有变化和作用叫沉积后作用。.
12..母岩的风化作用:⑴破碎阶段⑵饱和硅铝阶段⑶酸性硅铝阶段⑷铝铁土阶段 13.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作用中经历的变化
①成分上,随着搬运时间和距离的增长,不稳定成分越来越少,稳定成分相应增多,变得简单。同时粒度也变小。 ②碎屑的圆度也逐渐变好。 ③碎屑的球度也有所增高。
14.机械沉积分异和化学沉积分异之间的关系
⑴两者并存。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进行得较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进行得较晚。 ⑵这两种分异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机械沉积岩和化学沉积岩以及相应的各种沉积矿产。分异作用进行得越彻底,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在成分上及结构上的成熟度就越高,从而越容易形成各种沉积矿产。 15.正常沉积作用与事件沉积作用之间的关系
两者可发生于同一沉积环境,二者交替进行,当事件作用来临时,正常沉积停止,事件过后又恢复为正常沉积。
正常沉积速率缓慢,持续时间长,沉积成熟度较高,可与相序递变原理和沉积分异原理想吻合。事件沉积可频繁发生,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其沉积厚度和速率远
_
远高于正常沉积,沉积成熟度低,难于用沉积分异作用原理解释。 16.沉积岩的分类
⑴主要有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又分为碎屑岩和化学岩) ⑵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⑶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 17.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 (1) 风化作用阶段; (2) 搬运沉积作用阶段; (3) 成岩后生作用阶段;
18.分析尤尔斯特龙图解。 (1)开始搬运流速大于继续搬运流速。
(2) 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和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值非常大,但亦很接近,
故砾石不易被搬运,易沉积。
(3) 2~0.05mm的颗粒的起始搬运流速最小,易于搬运,其与继续搬运曲线
相差不大,故亦沉积。
(4) 小于0.05的颗粒,两个流速相差很大,故粉砂和粘土一经流水搬运就很
难沉积。
第三章:沉积岩的构造与颜色
1.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按颜色等表现出来。
2.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
3.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形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它们是在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由不同时间形成的细层组成。
_
4.波痕:它是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5.槽痕:是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6.晶体印痕:盐类物质在松软沉积物表面结晶形成的晶体后来因溶解而消失,留下了具有晶体形态的特征印痕,叫晶体印痕。
7.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沉积后,在固结成岩之前,还 处于富含孔隙水的状况下发生的形变,叫同生变形构造。
8.叠瓦状构造:主要是指扁平砾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均向同一方向排列的现象。 9.鸟眼构造:是指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10.示底构造:岩石中能够指示沉积岩层原始顶底方向的各种沉积构造。 11.层理的分类
主要层理类型:⑴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⑵波状层理⑶交错层理⑷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⑸递变层理⑹韵律层理⑺块状层理 12.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的异同点。
相同点: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并平行于层面。
差异点:水平层理主要产于细碎屑岩(泥质岩和粉砂岩)和泥晶灰岩中。它是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质沉积而成,出现在低能环境中。
平行层理主要产于砂岩或颗粒石灰岩中,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13.更种层理的特点以及分类
交错层理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
_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界面为平面且彼此平行,单层呈板状。(河流沉积中最典型)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呈楔状。(海湖浅水地带和三角洲地区)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底界为槽型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
波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为波状起伏的曲面,上下界面可以互相平行,也可以斜交。
羽状交错层理:纹层平直或微向上弯曲,相邻斜层系的纹层倾向相反,彼此呈羽毛状或人字状。它是在具有反向水流的情况下形成的。(入湖、海三角洲常见,潮汐环境中具有代表性)
脉状层理:水动力条件强,砂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泥更有利的条件下形成,泥质物呈脉状分布在砂质沉积物中。
透镜状层理:水动力条件弱,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砂更有利的条件下形成,常表现为“泥包砂”。
递变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显示,分三种。①正粒序:从层的底部至顶部,粒度由粗变细 ②逆粒序:底部—顶部,细---粗 ③双向粒序:正、逆粒序呈渐变性衔接。
韵律层理:由层与层间平行的等厚或者不等厚的2种以上的互层组成。 14.研究层理的意义
(1)有助于正确划分和对比地层、恢复地层产状。
(2)交错层理是最有价值的指向构造,可以确定古水流系统。 (3)根据层理类型,可以推断沉积环境。
_
15.不同成因波痕的区别。
A.流水波痕:波峰、波谷较圆滑,呈不对称状。谷部颗粒较粗,脊部颗粒较细,波痕指数大于5
B浪成波痕: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大都对称。波痕指数4-13
C风成波痕:峰谷均圆,谷部颗粒较细,脊部颗粒较粗。波痕指数很大,不对称度大。波痕指数10—70(规模大) 16.常见沉积构造的基本特征。
能够指示水流方向的沉积构造:槽模、板状交错层理、沟模、 17.沉积岩的颜色以及成因构造
沉积岩的颜色分为三类:⑴ 继承色⑵自生色⑶次生色 A继承色:取决于碎屑颗粒的颜色 B自生色:取决于自生矿物的颜色 C次生色:取决于次生矿物造成的颜色 各种颜色代表的环境:
A灰色和黑色:还原 B红、棕、黄色:氧化 C绿色:弱氧化---弱还原 18沉积岩构造分类
按照形态: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 按照行程阶段:沉积的、成岩的、后生的
按照成因:机械(物理)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 结核分为:A同生结核 B成岩结核 C次生结核 遗迹化石是恢复环境条件的理想标志 19.叠层石
_
①由2种基本层交互出现构成:富藻纹层(暗层) 和 富碳酸盐纹层(亮) ②基本形态有2种
层状:水动力条件弱,潮间带上部
柱状:水动力条件强,潮间带下部及潮下带上部 20.遗迹化石
5个主要组合:A停息痕迹 B爬行痕迹 C觅食痕迹 D摄食构造 E穴居构造
第四章:陆源碎屑岩
一 基本概念
1 杂基: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粒度一般小于0.03mm(>5Ф)。
2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3 砾岩,角砾岩:粒径大于2mm的碎屑颗粒超过30%的碎屑岩称为砾岩或角砾岩。
砾岩:圆状和次圆状砾石含量>50%。 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
4 底砾岩:分布于侵蚀面上,常常位于海侵层位的最底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为海侵开始阶段的产物。
成分一般较简单,稳定组分较高,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基质含量少,为长期风化、搬运改造的产物。(书本上没有此概念)
5 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砾石成分较复杂,磨圆度差,基质成分复杂。它们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在河流及山前沉积中常见,为近源堆积物。
_
(书本上没有此概念)
6砂岩:砂级碎屑(2~0.1mm)含量>50%的碎屑岩。
7石英砂岩:石英碎屑>90%,含少量长石和燧石等岩屑,重矿物含量极少。 8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Q<75%,F>25%,R<25%。 9岩屑砂岩:含有丰富的岩屑,R>25%,F<25%,Q<75%
10杂砂岩:粘土基质>15%(<50%)的、分选不好的、泥砂混杂的砂岩。 11粉砂岩:主要由0.1~0.01mm粒级(>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12成熟度:指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过程中,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13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14结构成熟度:指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15成熟度指数:判别砂岩或其它碎屑岩在化学上及在矿物学上成熟度高低的一个指数:SiO2/Al2O3,Q/F,Q/(F+R),ZTR。Q=石英,F=长石,R=岩屑,Z=锆石,T=电气石,R=金红石
16粘土岩——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量>50%)的沉积岩。 17泥岩:无纹层的或无页理构造的粘土岩 18页岩:有纹层或页理构造的粘土岩
19压实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空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20压溶作用:沉积物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空隙流体压力时发生的晶格变形和溶解作用。
_
21胶结作用:从空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22交代作用: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23重结晶作用: 指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的晶体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而主要矿物成分不改变的作用。 二 基本原理
1.碎屑岩的基本结构组分及其含义:结构组分包括碎屑颗粒(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填隙物(杂基,胶结物),空隙。
2.粒级的划分方案:(1)自然粒级标准和十进制标准(2)Ф值粒度标准 3.粒度分类及命名 [1]三级命名法:
(1)≥50%的粒级定为岩石的主名,即基本名;
(2)介于50-25%之间的粒级以形容词“××质”的形式写在基本名之前; (3)25-10%的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的形式写在最前面; (4)含量<1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名称中。
[2]复合命名:若碎屑岩的粒度分选较差,所含粒级较多,没有含量>50%的粒级,而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又不止一个,进行复合命名,以“××—××岩”的形式表示,含量较多的写在后面。
[3]若碎屑岩的粒度分选更差,粒度含量均<25%,则应将此岩石的全部粒度组分分别合并为砾、砂和粉砂三大级别,然后按前两条原则命名 4.Ф的定义及换算:Ф= -log2d 5.碎屑岩胶结类型
_
基底胶结——填隙物(杂基)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呈漂浮状,填隙物主要为原杂基(或正杂基)。
孔隙胶结——最常见的颗粒支撑结构,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接触胶结——亦为一种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孔隙中无胶结物。
镶嵌胶结—在成岩期的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溶作用明显时,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会更紧密地接触,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线接触。
6.碎屑结构的支撑类型可划分为两类:杂基支撑结构和颗粒支撑结构。 7.底砾岩和层间砾岩的特点及其成因意义
1)底砾岩:分布于侵蚀面上,常常位于海侵层位的最底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为海侵开始阶段的产物。成分一般较简单,稳定组分较高,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基质含量少,为长期风化、搬运改造的产物。
2)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砾石成分较复杂,磨圆度差,基质成分复杂。
它们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在河流及山前沉积中常见,为近源堆积物。
8.砂岩的分类:粗砂(2~0.5mm),中砂(0.5~0.25mm),细砂(0.25~0.1) 9.不同类型的砂岩的特征与成因
(一)石英砂岩:(1)石英碎屑>90%,含少量长石和燧石等岩屑,重矿物含量极少。(2)石英大都为单晶石英,磨圆好,分选好,缺少泥质。(3)几乎所有
_
的石英都含有包裹体。(4)长石主要是微斜长石、正长石和钠长石。(5)岩屑可能只包含少量磨蚀好的燧石和石英岩等。(6)胶结物大多为硅质,次为钙质、铁质及海绿石等。(7)化学成分:SiO2含量高,可达99%,甚至更高。(8)颜色:大多为灰白色,有些略带浅红、浅黄、浅绿等色调,主要取决于胶结物的颜色。成因:石英砂岩属高度成熟砂岩,是风化、分选和磨蚀等作用持久和深化的产物。其产出需要稳定的大地构造条件和砂的多旋回沉积作用。
石英砂岩主要发育在稳定的地台区,标志着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基准面的夷平作用以及长期的风化作用。 (二)长石砂岩
(1)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Q<75%,F>25%,R<25%。(2)石英颗粒一般不规则,磨圆度差,有较多的多晶石英。
(3)长石含量高,F>25%,以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为常见。(4)含有大量云母碎屑,白云母和黑云母都常见,含量高达10%以上。(5)含有少量粘土基质。(6)胶结物常为钙质,有时为铁质,硅质较少。(7)粒度一般较粗,分选性和磨圆度变化很大。(8)颜色,一般为肉红色(钾长石),也有呈灰色或白色的。成因:1. 物质基础:要有富含长石的母岩,如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2. 有利于母岩崩解条件1)构造条件: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形成高差较大的地形起伏,花岗质基底隆起,相邻地带发生沉陷,从而使母岩遭受到剧烈侵蚀、快速堆积。2)气候条件:极其干旱或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减弱有利于不稳定组分的保存,温湿气候条件也有长石砂岩的堆积。 (三)岩屑砂岩
(1)含有丰富的岩屑,R>25%,F<25%,Q<75% (2)岩屑成分复杂(3)
_
石英一般也是岩屑砂岩的主要成分(4)长石含量一般较少(5)可含有碎屑云母:黑云母和白云母。(7)常见碳酸盐和氧化硅胶结物(8)化学成分差异大,Al2O3和K2O含量较高。(9)颜色一般呈浅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等。(10)分选性及磨圆度均不好1. 岩屑砂岩的形成条件与长石砂岩基本类似,需要有利于不稳定物质产生和沉积的条件,即:强烈的物理风化和近源快速堆积。 2. 燧石岩屑砂岩则相反,它表示构造条件稳定,地形起伏小,长距离搬运及较彻底的风化条件。3. 泥质岩屑为局部来源区的标志。 (四)杂砂岩
1. 杂砂岩一般富含石英2. 石英一般有棱角,常有显著的波状消光,含量50%左右。3. 长石主要是斜长石,钾长石少见。4. 岩屑主要是泥页岩、粉砂岩5. 碎屑云母常见。6. 可见方解石7. 富含杂基8. 颜色:暗灰色、黑色。9. 磨圆度和分选性均不好
成因:杂砂岩的形成条件与长石砂岩类似,即需要侵蚀、搬运及沉积的快速进行。典型的杂砂岩通常堆积在急速沉降的地槽中,并且主要是在较老层系的复理式建造中。 (五)粉砂岩
(1)碎屑物质中,稳定组分较多,成分较单纯,常以石英为主,长石较少白云母较多(2)重矿物含量比砂岩多,可达2~3%(3)粘土基质含量一般相当多。(4)碳酸盐胶结物较常见,铁质和硅质较少。(5)颗粒圆度不高,分选一般较好。(6)常见薄的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成因粉砂岩是经过较长距离搬运,在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缓慢沉降形成的。粉砂岩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在所有的砂—泥质岩系中都有粉砂岩层或夹层。
_
第五章:火山碎屑岩(一般要求)
1.火山碎屑岩: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重方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是介于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岩之间的一种过渡岩石类型。 2.火山碎屑物质分为:岩屑、晶屑、玻屑
3.火山碎屑按照粒度分为:火山集块(大于100mm),火山角砾(100―2mm),火山灰(2―0.01mm),火山尘(小于0.01mm) {火山灰与火山尘统称火山凝灰}
第六章: 碳酸盐岩
1.碳酸盐岩: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2.内碎屑:指沉积盆地中已沉积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冲刷、破碎、磨蚀、搬运、再沉积而形成的颗粒。
3.鲕粒:是一种由核心和包壳组成的粒径小于2m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 4.藻灰结核:是一种藻包粒,由核心和包壳组成,状如果核,称为藻灰结核。 5.泥:充填于颗粒组分之间,对颗粒起某种胶结作用的物质叫泥。 6.胶结物:是充填于碳酸盐岩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 7.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的沉积碳酸盐岩。 8.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矿物组成的沉积碳酸盐岩。
9.原生白云岩:是指由以化学沉淀方式从水体中直接沉淀出化学计量的白云石所组成的白云岩。
10.次生白云岩:指一切非原生沉淀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即指一切由交代作用或白云化作用生成的白云岩。
11.溶解作用:由于碳酸盐沉积物或碳酸盐岩中孔隙水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
_
而引起碳酸盐矿物或其他成分发生溶解的作用。
12.胶结作用:是一种孔隙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沉淀作用。
13.交代作用:在碳酸盐沉积物或碳酸盐岩中,原来的矿物和组分被新矿物取代的作用。 碳酸盐岩 基本原理
1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的类型及含义
颗粒结构:由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孔隙等构成。
生物骨架结构:由造架的生物和粘结的生物与填隙的颗粒或泥晶基质及亮晶胶结物构成
泥晶或微晶结构:出现在低能环境下由化学沉淀或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碳酸盐岩中。
晶粒结构/残余结构:碳酸盐岩经过重结晶或者发生白云化后的结构。
2内碎屑的成因:主要是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潮汐、风暴等的冲刷、破碎、磨蚀、搬运、再沉积而成的颗粒,也可以是其他作用形成的 鲕粒成因:
有机成因说:与藻类及细菌作用有关。
无机成因说:在碳酸盐过饱和且扰动的环境中,溶液中析出的钙(文石)围绕被搅起的质点而沉淀。 4.胶结物的特征
胶结物:充填于碳酸盐岩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通常是方解石,还有白云石、石膏等。
_
特点:晶粒一般比灰泥粗大,>0.005mm或>0.01mm; 由于晶体清澈明亮,常称作“亮晶胶结物”、 亮晶”。 5.碳酸盐岩中胶结物与泥晶重结晶的区别:
(1)胶结物存在于分选、磨圆较好,颗粒彼此相接触的孔隙内(即颗粒支撑的孔隙内)
(2)胶结物矿物晶体清澈透明,通常不含杂质
(3)胶结物可与泥晶组成的颗粒共存,但不与发生重结晶的泥晶基质共存 (4)胶结物与颗粒之间的接触界线较分明
(5)胶结物通常表现为世代胶结,或为新月型、重力悬挂型、渗流砂型、再生边型
(6)胶结物晶间界面为平直的贴面结合关系 6.叠层石的形态与水动力条件有关
一般来说,层状叠层石形成于水动力较弱的环境中,多属于潮间带上部的产物;柱状叠层石形成于水动力较强的环境中,多属于潮间带下部及朝下带的产物。 7石灰岩的结构分类:福克的分类:三端元:颗粒、灰泥/泥晶、亮晶。不同的结构类型代表不同的水动力环境。三大类:亮晶异化石灰岩,微晶异化石灰岩,微晶石灰岩
8石灰岩的命名:两级或三级分类命名原则 两级命名:××质(25%~50%)××岩(>50%)
三级命名:含××(10%~25%或5%~25%)××质(25%~50%)××岩(>50%) 复合命名(都<50%):
含××(<25%)××(25%~50%,较少者)—××(25%~50%,较多者)
_
10. 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机理
1. 原生沉淀作用2. 同生白云化作用形成3. 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 4. 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 11.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 1. 溶解作用
2. 碳酸钙矿物的转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3. 胶结作用 4. 交代作用 5. 压实及压溶作用
第七章
1.硅岩:自生硅质矿物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叫硅岩。
2.蒸发岩:由于蒸发作用使水溶液高度浓缩而沉淀形成的,易溶盐类矿物占50%以上的沉积岩叫蒸发岩。
第八章:碎屑岩沉积相 (全是重点)
各种沉积岩相关类型的特征与异同点(岩性、结构、构造、颜色、化石、垂向层序、砂体特征) 第一节:
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沉积相,岩相,沉积环境,相标志相序递变规律,相模式,沉积体系。
基本原理:沉积相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相互关系,相模式的作用。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_
岩相: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
沉积环境:(1)物理的,包括温度,压力,引力等(2)化学的,包括汇集区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等(3)生物的,包括动物和植物两类生物的作用。
相标志:是指最能反映沉积相得一些标志,它是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将其归纳为岩性的、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的三类。
相序递变规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相模式:沉积相得空间组合形式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其基本单元是相。
沉积相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模式的作用:
(1)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
(2)对于进一步的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 (3)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
(4)对于所代表的环境或系统的水动力学解释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
第二节:山麓,洪积相(一般要求)
冲积扇的形成与过程:冲击扇是在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冲刷而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_
冲击扇的的沉积类型:
泥石流沉积:沉积特征:泥与砂砾混杂、颗粒粗、分选极差、磨圆差到中等、杂乱排列、杂基或颗粒支撑、可具逆粒序、顶底界面截然。层理一般不发育。泥石流常发育在扇体的上部。
漫流(片流沉积、片流沉积)沉积特征:砾石、砂砾混合、砂;分选、磨圆中到差;颗粒支撑、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砂体呈席状,常被河道切割。
河道沉积:主要由砾、砂沉积物组成,粒度粗,分选差。横切面透镜状,与周围沉积物呈槽型接触。成层性差,砂层可呈交错层理,具切割-充填构造 筛状沉积:主要是粗大的砾石,充填物为砂级碎屑结构:砾石呈次棱角状,分选较好;砂级碎屑充填物分选好。构造:无明显成层界线,块状层理。扇端。 冲击扇的亚相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冲积扇的垂向沉积序列:下粗上细的退积正旋回层序。书本P167
冲击扇的鉴别标志:多以砾岩为主,粒度粗,成熟度低,圆度不好,分选差是重要特征,层理发育较差或中等,地表泥质沉积物呈红色。沉积层序如上所述。 第三节:河流相 一..河流分类及特征:
曲流河:单河道,其弯度指数大于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值低,一般小于40。
辫状河:多河道,而且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其宽/深比值大于40,弯度指数小于1.5,河流坡降打,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故又称“游荡性河”
网状河:具多河道特征,河道宽而深,顺流向下呈网结状,河道沉积物搬运方式
_
以悬浮负载为主,多发育在中下游地区。 二.曲流河沉积模式以及亚相、微相划分:
1河床亚相: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岩、粒度最粗,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多彩。缺少动植物化石。底部具明显冲刷界面。垂向上,自下而上常出现由粗至细的粒度或岩性正韵律。①河床滞留沉积微相:以砾石为主,成分复杂,有少量泥砾,砂很少。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厚度不大,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心滩沉积。②边滩微相:是河流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粒度或岩性正韵律。P173
2堤岸亚相: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小型交错层理为主。①天然堤微相:垂向上突出特点是砂岩、泥岩组成薄互层,下部砂质岩发育交错层理,上部泥质则发育水平层理。②决口扇微相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粒度比天然堤稍粗;具小型交错、波状及水平层理,冲蚀与充填构造常见;岩体形态呈舌状,横剖面呈透镜状。P174
3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层理类型单调,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①河漫滩微相:以粉砂岩为主,也含粘土岩;垂向上有向上变细的趋势;波状层理和斜波状层理为主,也有水平~;干裂、雨痕等暴露构造常见。②河漫滩湖泊微相:以粘土为主,有粉砂出现,见薄水平纹层、泥裂、干缩裂缝;潮湿区生物化石常见,干旱区可形成盐湖。③河漫沼泽微相:由潮湿区的河漫湖泊发展而来,沉积特征与河漫湖泊相似,只是泥炭沉积较多~
4,牛轭湖亚相:主要为粉砂岩及粘土岩。粉砂岩中具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岩体呈透镜状。P175
_
曲流河沉积中,二元结构较为明显,顶层沉积和底层沉积厚度近于等于或前者大于后者。河流沉积旋回的多阶性是河流相得又一重要特征。 三.辫状河沉积与曲流河沉积的异同点;P179
辫状河沉积:辫状河的河道沉积中发育河床滞留沉积,以砂砾沉积为主,其上发育心滩沉积。
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沉积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①二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大,而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②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③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4:。辫状河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沉积不发育,而且辫状河废弃河道一般不发育牛扼湖,这也是与曲流河沉积的重要特点
四.古代河流沉积的的鉴别标志
古代河流沉积的鉴别标志:1、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为主,少量砾岩,碳酸盐岩极少出现。成分复杂,成熟度低。2、结构:粒级以砂、粉砂为主,分选差~中等。3、沉积构造:层理发育,类型繁多,以板状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常见流水波痕(不对称),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向上游倾斜。最底部常具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常含泥砾。4、生物化石:化石稀少,一般保存不好。5、沉积层序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之中。 第四节:湖泊相 (一般要求)
老师过的太快,略,只整理一下编者觉得有用的 陆源碎屑湖泊相:下细上粗。
_
鉴别标志岩石类型以粘土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沉积构造层理发育,以水平层理最为发育。可有较发育的波痕,泥裂、雨痕、搅混构造 1湖成三角洲亚相:剖面上呈透镜体
2 滨湖亚相:砾石层有时可见叠瓦状构造。砾石层呈叠瓦状排列,最大扁平面向湖倾,最长轴多平行于岸线;各种暴露成因的出现及沼泽夹层成为区别其他亚相的重要标志。
3浅湖亚相:始终位于水下,水动力主要是波浪和潮流,生物繁盛。沉积物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可夹少量化学岩薄层或透镜体;分选和磨圆较好,以水平、波状层理为主。有小型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对称浪成波痕。
4半深湖亚相:位于波基面以下水体较深部位,弱还原-还原环境,主要受湖流影响。岩性以粘土岩为主,常具粉砂岩、化学岩的薄夹层或透镜体。以水平层理为主,间有细波状层理,生物化石较丰富,浮游生物为主,底栖生物不发育,可见菱铁矿和黄铁矿。
5.深湖亚相:位于湖盆中水体最深部位,水体安静,还原环境,底栖生物不能生存。
岩性粒度细、颜色深、有机质含量高。以纯泥岩、页岩为主,亦有灰岩、泥灰岩、油页岩。构造:主要为水平层理和细水平纹层。
无底栖生物,常见介形石等浮游生物化石,保存完好。黄铁矿是常见的自生矿物,多呈分散状分布于粘土岩中。岩性横向分布稳定垂向上常具连续的完整韵律,沉积厚度大。
6湖湾亚相:在滨、浅湖地区,由于砂嘴、砂坝、水下隆起的障壁遮挡作用,使近岸水体收到而形成半封闭的湖湾,水体浅而安静;主要为暗色粉沙质泥页
_
岩,中夹薄层白云岩或油页岩。泥质湖湾中水平层理、季节性韵律层理、块状层理发育,可见泥裂、雨痕、生物潜穴等。可见少量特别浅水生物 7湖泊重力流亚相:呈扇状或长形堆积体。 第五节;海相组
1. 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征,海相自生矿物
岩石的厚度大,分布广,岩性稳定;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高、圆度及分选好。海相组沉积中常发育有各种类型的层理、波痕、雨痕、泥裂,有遗迹化石,常见特征矿物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有大量动植物和微生物。 2.狭盐性生物——耐盐度有限的生物。 广盐性生物——耐盐度广泛的生物。
2. 砂质高能滨岸相的亚相划分及特征,潟湖、障壁岛、潮坪的环境特征及沉积特征。
滨岸相(砂质高能):自下而上呈现由细变粗的反旋回。
1海岸沙丘亚相: 它包括海岸沙丘、海滩脊、砂岗等沉积单元. 海岸沙丘系由波浪作用从近滨搬运至前滨和后滨而处于海平面之上的海岸砂,再经风的吹扬改造而成。沉积物的圆度和分选好,细-中粒,成熟度高,重矿物富集。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可达30~40,常有上凸形的前积交错层理。 2)后滨亚相:沉积物为较粗的砂,粒度较沙丘带粗,圆度及分选较好,具平行层理,可见小型交错层理。当后滨中有较浅的洼地并被充填时,可形成低角度的交错层理。生物介壳凸面向上。风暴期可在后滨与海岸沙丘交界处形成砂矿 3)前滨亚相:沉积物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层系平直,以发育低角度相交的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 对称、不对称波痕以及菱形波痕大量出现,极浅水的
_
其他标志如冲刷痕、流痕、变形波痕、流水波痕、生物搅动构造亦常见到。前滨下部沉积物分选比上部差,并含有大量贝壳碎片和云母等,贝壳排列凸面朝上,属不同生态环境的贝壳大量聚集
4)近滨亚相:位于平均低潮线至波基面之间的潮下带,也称为潮下浅海或临滨亚相
滨岸相的主要鉴别标志
(1)岩矿特征:砂质较纯,石英等稳定组分含量高,重矿物相对较富集,圆度和分选较好,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
(2)沉积构造:海岸沙丘——高角度槽状交错层理、前滨——大型冲洗交错层理、各种波痕、近滨——槽状、板状交错层理、近滨下部——水平层理、生物潜穴。
(3)生物化石:常含有数量不等的各门类海相生物及其碎片
(4)垂向层序 :以进积型沉积层序最发育,呈现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依次出现滨外沉积-近滨-前滨-后滨沉积。
(5)砂体形态:海岸砂体常平行于海岸线走向呈线状分布,并往往成排出现,剖面上常呈下平上凸的透镜状或席状。
3.潟湖、障壁岛、潮坪的环境特征及沉积环境特征
(1)潟湖相:潟湖是为海岸所,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海水能量一般较低,以潮汐作用为主,。沉积物为粉砂和泥,以水平层理为主。海中含盐度不正常。生物数量不多,属种单调,体小壳薄,分为咸化潟湖和淡化潟湖。 咸化潟湖:出现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生物属单调,细粒沉积物,水平层理,塑性变形层理,可出现泥裂、石盐假晶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暴露标志。
_
淡化潟湖:形成于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物属种单调,数量较少,形态发生畸变,体小壳薄。主要为粉砂岩和页岩,主要发育水平层理。在潟湖边缘及潮坪地区有大量植物生长,可形成泥炭沉积。 (2)障壁岛相
障壁型海岸相:岩石主要为中-细砂岩和粉砂岩,重矿物较富集,颗粒的分选和圆度较好,多为化学物质胶结 潮汐通道沉积; 正旋回
潟湖是为海岸所,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 以细粒陆源物质和化学沉积物质为主 淡化潟湖
岩石类型:泥岩、粉砂岩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 生物化石:少,且为广盐性 咸化潟湖
岩石类型:蒸发岩、泥岩、粉砂岩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 生物化石:少,且为广盐性 ================== (3)潮坪相
沉积特征1:岩石类型:浑水潮坪以粘土岩、粉砂岩、细粉砂为主,砾岩极少见。在平面上,由海向陆,沉积物粒度呈由粗变细的带状分布。2、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多样,在潮坪上,尤其在砂坪和混合坪上常出现流水波痕和浪成波痕,泥坪
_
和混合坪上可发育有干裂,雨痕,冰雹痕等。另外,再作用面也是潮坪沉积的重要沉积构造标志。3、生物化石:种类少而数量多、海相和陆相混生为特征、而且半咸水生物或广盐性生物大量发育。4、沉积层序:海退型的进积层序和海进型的退积层序。古代潮坪以海退型进积层序最为常见,在垂向剖面上呈现与河流沉积类似的上粗下细沉积层序,与河流相垂向层序不同的是,潮坪层序结构中发育有潮汐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在作用面,暴露标志,海陆相化石混生等。 (4)浅海陆棚相得的一般特征及亚相划分
浅海陆棚环境包括近滨外侧至坡内边缘这一宽阔的陆架或广海陆棚区。浅海陆棚相可分为过渡带和滨外陆棚两个亚相
1. 过渡带亚相:沉积物常为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在强风暴期,也可沉积砂质层,渡带生物的个体和种类极为繁多,生物扰动构造也极为发育,有时会严重破坏层理构造,形成均匀层理。
2. 滨外陆棚亚相沉积特征:(1)沉积物主要是粉砂质泥,部分为粉砂,粉砂级沉积常是在强烈风暴期形成的,称为“风暴砂层”,呈块状或具粒序层构造;(2)砂体包括海岸砂体的再改造沉积物,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高,化学胶结,分选性好,磨圆度高,颗粒与杂基比值高,常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等,发育交错层理、对称和不对称波痕,还有少量冲刷和沟槽充填构造。(3)水体较深处水平层理发育。(4)生物扰动构造、底冲刷、虫孔、虫迹常见;(5)生物丰富;(6)海绿石、鲕绿泥石和磷灰石是陆棚相沉积中的重要的自生矿物。 (5)半深海相及深海相的主要沉积类型 半深海相主要沉积类型
半深海的海底已无波浪作用,大量的陆源泥以悬浮的方式进行搬运,基本上属深
_
水原地垂直降落沉积。半深海的深水原地垂直降落沉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青泥: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颜色为青灰色或暗灰蓝色。主要由细粒陆源碎屑物组成
黄泥河红泥:是青泥的变种,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含有碳酸盐。 绿泥:含有较多的海绿石 深海相得沉积类型
深海沉积物在性质上不均匀,是通过不同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6)浅海风暴岩的沉积特征
风暴岩沉积是由季节性台风和飓风引起的风暴潮产生的。
一个良好的风暴沉积层序自底至顶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A)粒序层或滞留沉积段,有侵蚀的底;(B)平行层段;(C)丘状交错层理或浪成交错层段;(D)泥岩或页岩段。由下至上,粒度显示由粗变细的层序。
风暴岩垂向层序在一个剖面上往往发育不全,而平行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是典型的风暴层理。
近源风暴沉积粒度较粗,厚度较大,底部侵蚀构造发育,形成于水体相对较浅的的陆棚区。远源风暴岩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厚度小,底界明显,但底部侵蚀构造不发育。
(7)海洋的水动力情况,海底地形 风暴岩与浊积岩的区别P230 第六节:深水异地沉积(一般要求)
概念:沉积物重力流,浊流,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沉积流,等深流,内波,内潮汐
_
沉积物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重力流的流动的动力是重力,它的流动主要是由作用于高密度固态物质的重力所引起。
1. 重力流的沉积类型
①碎屑流沉积:是一种由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泥和水相混合组成的杂基支撑着泥、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常由粒度宽广的的沉积物组成,通常呈块状,无分选,无粒序,但其顶部有时可显示正粒序。既可为水道的充填体,也可呈席状产生。
②颗粒流沉积:不常见,规模通常不大,砂级颗粒流沉积的厚度通常仅数厘米,含砾的颗粒流沉积的厚度也仅十厘米,粒间基质含量很少,发育逆粒序,但一般以层序中、下部为限,层序顶部则仍常出现正粒序。
③液化流沉积:整层通常为块状,底部稍显正粒序,向上有不太发育的平行纹理,再向上为发育的盘碟构造段,有时可见泄水管构造。单元层顶底界面清楚,与上下层呈突变接触,但无明显侵蚀面,底部具沟模。以中、细砂岩为主,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低。 ④等深流: ⑤内波: ⑥内潮汐:
深水异地沉积的类型 沉积物重力流的划分
浊流沉积和碎屑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_
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志
1、浅水陆源碎屑沉积与深水页岩(或泥灰岩)共生或组成韵律层。碎屑成分是陆源的、浅水的,可含浅水化石、植物屑和鲕粒等,但无浅水沉积构造(如大型交错层理、浪或波痕、泥裂等)。2、浊积岩常具完整及不完整的鲍玛层序3、有滑动及沉积物液化的证据(包卷层理、滑塌构造和重荷模等)。
4、有高密度流动的侵蚀痕—底面印模构造。5、岩石颜色深,反映深水缺氧沉积环境。6、无浅水沉积构造。 鲍马序列(见书本) 第七节:三角洲相
三角洲的形成过程:①河口沙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②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
三角洲的基本特征 三角洲的分类:略P196 不同类型的三角洲的基本特征
⑴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和垂向沉积层序
河控三角洲是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大致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的垂向层序,在层序的上部局部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顶部夹灰质泥岩和薄煤层的沼泽沉积。 分三个亚相:三角洲平原、前缘、前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岩性: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和褐煤等) 。碎屑颗粒分选差。层理构造复杂,见雨痕、干裂、足迹等。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
_
植物残体。岩体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以分支河道和沼泽沉积为主体。①分支河道微相:类似河床沉积。砂质沉积为主,横剖面上呈透镜状,沿河床呈长条状,所以又称河道砂坝。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骨架②天然堤:位于分支河道两侧,储集性能差。岩性: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小型交错层理、波痕。③决口扇岩性:细砂岩,厚度多在2-3m以下
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砂体形状:扇状
沉积序列:向上变细(扇退)或变粗(扇进)
④沼泽:炭质泥岩和煤层,夹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⑤湖泊:面积小,水体浅(3-4m),暗色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黄铁矿、广盐性生物化石。 2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海(湖)平面之下、正常浪基面之上,是三角洲中能量最高、储层发育最好的亚相。
①水下分支河道微相、②水下天然堤微相、支流间湾微相④分支河口砂坝微相⑤远砂坝微相⑥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
3前三角洲亚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实际上为处于浪基面以下的正常海相沉积。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常发育水平层理及块状层理;见有广盐性生物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含有机质,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⑵古代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
①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碎屑岩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较河流相
_
高。
②粒度分析特征:三角洲由陆向海方向,砂岩中的碎屑粒度和分选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
③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复杂多样。河流中沉积作用和海洋波浪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同时发育。
④生物化石:海生和陆生生物化石的混生现象是三角洲沉积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层序中,海生生物化石多出现于层序的下部,向上逐渐减少,但陆生生物化石向上增多,甚至在顶部出现沼泽植物堆积而成的泥炭或煤层。 ⑤沉积层序:在垂向上出现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
⑥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呈朵状或指状,垂直或斜交海岸分布,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向前三角洲方向插入泥沙沉积之中,与前三角洲泥呈齿状交叉。 ⑶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因为三角洲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及圈闭条件。 ⑷同期异相,同相异期
同期异相:在沉积盆地的同一时期,由于水动力的横向变化,可形成不同岩性(岩相)的横向依次变化形成同期异相。
同相异期:相同的相类型出现在不同时期,表现在相带界限和底层界限不一致。
第九章:碳酸盐岩沉积相
1.陆表海与陆缘海的基本特征
陆表海:是指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低范围的、很浅的浅海。具有以下特征 ⑴低坡度⑵范围广阔⑶很浅的 陆缘海:是指位于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
_
的浅海。(划线部分为其特征) 2.清水沉积作用 3.典型的相模式:
Irwin据陆表海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也三具能量带
1,X带(低能带)①位于浪底浪基面之下,远离海岸。②此带宽约几百英里。③沉积物主要是来自Y带(高能带)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灰泥。④生物:各种底栖生物和藻类都不发育;假如有海流的干扰,这里也可以有生物群繁殖,也可有较粗的生物碎屑堆积;来自高能带的大量有机物质和浮游生物、自游生物、都可以在这里堆积下来。⑤沉积构造:水平层理发育⑥颜色:由于这一环境安静缺氧,所以多呈暗色。⑦沉积厚度:厚度不大。⑧该带岩石是有利的生油岩。 2. Y带(高能带)①从波浪开始冲击海底的地点开始,向滨岸方向延伸,直到波浪和潮汐的能量大部分被消耗掉为止。②此带宽约几十英里。③沉积特征:这带波浪及潮汐十分活跃,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底栖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所形成的沉积物基本上都是生物成因的。在此带向海一侧,从深水上升带来的氧料尤其丰富,因而各种生物,包括造礁生物大量发育,往往形成生物礁。而向滨岸一侧,则可见各种较粗的颗粒堆积,所形成岩石主要为生物屑灰岩、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分选和磨蚀良好,灰泥含量少。沉积构造:具交错层理。 ④此带形成的碳酸盐岩是良好油气储集岩。
3. Z带(低能带)①位于Y带的向岸方向,直到滨岸为止②此带水很浅,波浪和潮汐作用都很弱,其能量大多被海底磨擦消耗掉,水循环也很弱。只有局部的风暴才能引起一定的波浪能。因此是一个低能带。③此带宽度较大,可达几百英里
_
宽。④此带海底坡度很小,或近于平坦,因而海水广泛漫布。
⑤在靠近滨岸的地带,如因气候炎热干燥,水流停滞,可使海水蒸发,含盐度不断提高,从而形成白云石以及各类盐类矿物的沉积。
⑥此带形成的岩石主要是泥晶石灰岩、泥晶白云岩以及蒸发岩。⑦化石少见,但叠层藻度相当发育。⑧沉积构造:干裂、冲沟、鸟眼、生物钻孔等。由于陆表海平坦宽阔,水又很浅,因此微弱的地壳升降运动或冰川的消长都会使海平面产生显著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大范围的潮坪沉积。这与陆缘海是不同
4.生物礁的基本概念,礁特征,分类,生长发育规律
生态礁指造礁生物的原状地生长造成的坚固的抗浪骨架,它在地形上具有隆起的正性地貌特征。
一、 名词解释
_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母岩:地表上出露的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主要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和较老的沉积岩。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grogh)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物质成分、机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是岩石学的一部分,但又是一门的学科。
沉积学:(sedimentology)研究沉积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作用。
元素的风化分异:在相同的特定风化条件下,各类造岩元素由于从母岩中析出的难易程度不同而按一定顺序从母岩中分离出来的现象。
沉积物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或生物遗体分解过程引起介质物力化学环境变化,使某些溶解物质沉淀,或由于有机质吸附作用使某些元素沉积。 生物物理沉积作用:指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通过捕获、粘结或障积等作用使沉积物沉积。
沉积分异作用:是指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也叫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将按粒度、密度、形
_
状、成分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又称机械成因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由于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将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正常沉积作用:在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有明显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缓慢的、均匀变化的沉积作用,一般发生在河流湖泊和海洋。
事件沉积作用:由于重力、洪水、火山爆发、风暴等因素所引起的阵发性的、突然性的或灾变性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同生作用:是指沉积物刚刚沉积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也称“海底风化作用”或“海解作用”。
准同生作用:这一变化发生在同生作用后,沉积物已基本与水体脱离,但基本上还未脱离沉积时的环境,沉积物与上覆水体之间发生的变化(主要指潮上带来的疏松CaCO3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化的作用)。
后生作用:泛指沉积岩形成以后,遭受其风化和变质作用以前发生的作用和变化。 表生作用:指沉积岩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水地下水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
表层后生作用:在接近地表的沉积岩层中,主要是在地下水面附近所发生的一些作用。
深部后生作用:是指地层深部沉积岩的后生作用。深度可达6000~8000m。 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因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地壳表层的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
风化壳:由风化残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
_
石的表层部分,就叫做风化壳或者风化带。
碎屑岩:主要由母岩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少量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并经沉积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又叫陆源碎屑岩(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
岩石碎屑:简称岩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保留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重矿物:相对密度大于2.86的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不超过1%。其中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含量最高。
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或: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粒级一般小于0.03mm的细小机械成因碎屑沉积物。 原杂基: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
正杂基:原杂基经过明显重结晶后则转变为正杂基。
胶结物:是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或: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自生矿物:沉淀和成岩阶段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形成的沉积矿产。 沉积构造:指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
原生构造: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及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 次生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
胶结类型: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和填隙物间的关系。
孔隙: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部分,是碎屑岩重要的结构组分之一。
_
次生孔隙:是岩石中的矿物组分被溶解以及岩石组分破裂和收缩形成的孔隙。 碎屑岩构造:指岩石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成熟度:碎屑颗粒在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改造下接近终极产物的程度。 结构成熟度:是指碎屑物质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结构成熟度愈高,表示碎屑物质分选性愈好,杂基含量越少。 成分成熟度:是指碎屑物质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终极成分特征的程度。
同生变形构造:也称变形构造,是沉积物沉积的同时或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还处于富含孔隙水的塑性状态下发生的变形所形成的构造。
滑塌构造:已沉积的未固结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和位移所产生的各种同生变形构造的总称。
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构造,属于机械成因构造。
层理:是沉积物成层沉积时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
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由一系列与层系界面斜交的纹层(前积层)组成,层系可以彼此平行交错、切割,组成不同形态的交错层理,也叫斜层理。 波痕:(ripples or ripple markes)由于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非粘性沉积物(主要是松散砂)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也称为波纹或砂纹。
冲刷面:流体对下伏沉积物冲刷、侵蚀而成的起伏不平的面。
包卷构造:层内的揉皱—连续的开阔“向斜”和紧密的“背斜”。因层内液化,
_
泄水而成,多见于粉砂岩与泥岩薄互层中。
生物迹:保存在沉积物层面上及层内的生物活动痕迹。
生物扰动构造:原始发育很好的沉积层被破坏,不具有确定形态的生物成因构造。 平行层理:是由于平行而又近乎水平的纹层砂组成的,纹层厚1~2mm,它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流动水作用的产物。而非静水沉积。
底层面构造:发育在岩层底面上的构造,由水流或其携带的‘工具’(如砾石、介壳等)对床底(泥或粉砂)侵蚀或刻蚀成槽、坑等,后来被(砂)充填而成。 槽模:由定向水流(突发性水流、涡流)在尚未固结的软泥表面侵蚀冲刷出许多凹槽,后被砂质充填而在砂岩底面上铸成的印模。
沟模:工具刻压模,是由流水携带运动的颗粒对下伏泥质沉积物侵蚀而成细沟,后被砂质充填,而在砂质岩石底面上呈现出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的平行脊状构造。
沉积后作用:沉积后作用是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碎屑沉积后作用:碎屑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者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相当于英美文献中的“成岩作用”(diagenesis),即广义的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指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期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或:是指沉积物已基本与上覆水体脱离的情况下,由疏松的沉积物转变为固结的沉积岩的作用。
_
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胶结作用:(cementation)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积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是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白云石交代结构:后来的白云石晶体交代原先的各种结构组分,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表现为晶形很好的白云石颗粒交代其它颗粒或化石,白云石晶体常具环带或污浊的核心。
溶解作用:岩石组分发生部分或全部溶解的现象。
压溶作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压力增大,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作用,砂质沉积物就进入了压溶作用阶段。 重结晶作用: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砂岩中的各种组分都可以通过溶解、局部溶解和固结扩散等方式,使物质质点发生重新组合,由非晶质变成结晶质,或由小颗粒集合成粗大的晶粒。
异化颗粒:福克认为碳酸盐岩中的颗粒是异常化学作用的结果,即它的形成是化学或生物化学沉淀作用,以及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影响的共同结果。
内碎屑:内碎屑主要是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水流等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形成的盆内碎屑。 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或椭球状碳酸盐颗粒,因为很像鱼子,所以叫鲕粒。
泥:是与颗粒相对应的另一种结构组分,是指泥级的碳酸盐质点,它与粘土岩或粘土质砂岩中的粘土泥是相当的。
_
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生物格架:主要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虫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叠层石构造: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在垂向上有规律的交替的一类构造。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
鸟眼构造:在泥晶石灰岩或白云岩中,常见一种毫米级大小的、多呈定向排列的、多为方解石、石膏、石英等矿物充填的孔隙。因其形似鸟眼,故称鸟眼构造。 示顶底构造:碳酸盐岩的孔隙中两种不同特征的充填物:孔隙底部或下部主要为泥粉晶方解石,色较暗;孔隙顶部或上部主要为亮晶方解石,色浅且多呈白色。 缝合线:是碳酸盐岩层成岩过程压溶作用的产物,是发育在碳酸盐岩层的两个岩层或同一岩层内形态复杂的界面,即压溶面。
生物骨骼:指经过搬运和磨蚀的和没有经过搬运和磨蚀的生物化石碎屑和完整的生物化石个体,是碳酸盐岩的重要颗粒组分。
白云石交代作用:后来的白云石晶体交代原先的各种结构组分,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表现为晶形好的白云石颗粒交代其它颗粒或花饰,白云石晶体常具环带和污浊的核心。
去白云化作用:是指方解石交代白云石的作用。
准同生白云岩:是指沉积不久的碳酸钙沉积物,虽然其沉积环境的条件未变化,但它已基本脱离了其沉积水体,已基本上不受沉积水体的影响,通过交代或白云化作用形成的白云石。
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带形成的高镁粒间水在交代完毕表层沉积物之后将向
_
下回流渗透,并对其穿过的下伏碳酸盐沉积物(岩)进行白云化。色较明亮,自形半自形,粉晶至细晶。时间上晚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
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多数蒸发作用而成的白云岩出现在热带地区潮上带,潮上带和潮上盐沼的细粒沉积物表面都存在白云石化薄壳或白云石化深入沉积物浅层内部,潮间带和潮下带沉积物主要是碳酸钙。
砂岩:主要由砂级(2~0.1mm)(>50%)的陆源碎屑颗粒组成的中碎屑岩。 粉砂岩:主要由0.1~0.01mm粒级(含量>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粘土岩:广义:主要由粒径<0.01mm的细碎屑物质(>50%)组成的沉积岩。 狭义:主要由粘土矿物(含量>50%)组成的沉积岩。
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50%)组成的岩石。或:火山喷发产生的同期火山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含量>50%)组成的沉积岩。 蒸发岩: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于蒸发浓缩作用,溶液或卤水中的化学溶解物质逐渐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学沉积岩,又称盐岩。
硅岩:是由70%~90%自生硅质矿物所组成的沉积岩,但不包括富含SiO2他生成因的岩石,如石英砂岩和沉积石英岩。
油页岩:油页岩又称油母岩,是指主要由藻类及一部分低等生物的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灰分的低变质的腐泥煤。 煤系地层:一套连续沉积的含有煤或煤层的沉积岩层或地层。
沉积相(或相):沉积环境及在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综合。
_
相标志:沉积岩所具有的那些能反映其沉积环境的环境参数以及沉积过程的各种特征。
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
沃尔索相律(或相序递变规律/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临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相序:在一个连续地层剖面中出现的沉积相的排列。
相模式: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或:沉积模式,以图解、文字或数学等方法来表现的理想化的和概括性的沉积相。
洪积扇(冲积扇):在气候干热、地壳升降运动较强烈的地区,风化、剥蚀作用剧烈,其形成的产物被山区的暂时性水流(雨水或洪水)或山区河流带走。当水流流出山口,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锥或洪积扇。它具有山区河流冲积成因的特点,故又称为冲积扇。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季节性暴雨时,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进入平原,在出口处,由于坡度突然变缓,流速骤减,水流分散,搬运能力减弱,而使碎屑物质快速堆积下来,形成一种扇形沉积体,称为冲积扇。 河流的“二元结构”: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沉积体系:同一物源、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成因上有联系,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_
边滩:又称“点砂坝”,是曲流河中主要的沉积单元,是河床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边滩沉积构成:上部由河漫滩沉积构成,两者的厚度比接近1:1,层序具典型的向上变细、变薄的特点。
天然堤:洪水期河水溢出河床,粉砂、泥沿河床两岸迅速堆积所形成平行于河床的砂堤。
决口扇:洪水期河水冲决天然堤,部分水流由决口流向河漫滩,砂、泥物质在决口处堆积成扇形沉积体。
网状河:多河道、弯曲度大、宽深较小、河道稳定性好,60%~90%被江心洲占据,发育在地形非常平缓的地区,沉积物偏细、流速缓。
浪基面:又称波浪基准面、波基面或浪底,是指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波浪干扰,是静水环境。
三角洲:是指河流注入湖泊在河口浅水缓坡带,由泥砂堆积形成的、向湖心突出的似三角形的碎屑沉积体。或:在河流入海(湖)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将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是由冲积扇提供物源,主要发育于水下或完全发育于水下的楔形牵引流沉积体。或:是指由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稳定水体(海、湖)中形成的扇形砂体。
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海、湖)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其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底负载河流提供物质。
障壁岛:是平行海岸、高出水面的狭长形砂体,以其对海水的遮挡作用而构成泻湖的屏障。
无障壁海岸带:海岸线较平直,向广海无障壁。
_
障壁海岸带:海岸线曲折,向广海一侧发育障壁。
泻湖:是被障壁岛所遮挡拦的浅水盆地,它以潮道与广海相通或与广海呈半隔绝状态。
潮坪:又称潮滩,主要发育在波浪作用较弱的中—大潮差海岸,并同海湾、泻湖、河口湾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环境伴生。
陆表海:(epeiric sea, epicontinental sea, inland sea, continental sea)也可称作内陆海、陆内海,海等,是位于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pericontinetal sea)位于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较深的浅海。
泥晶套:内石藻在碳酸盐颗粒边缘钻孔或向外生长,以及泥晶碳酸盐在孔洞或藻间沉淀成充填造成的。
礁:(reef)狭义的礁即所谓的生态礁,是指造礁生物原地生长造成的坚固的抗浪骨架构,他在地形上具有隆起的正形地貌特征。广义的礁实际上是指厚的碳酸盐岩体,横向延伸不远,即是一个三度空间上的碳酸盐岩几何体,包括众多同意或基本同意的多种名词:石化礁、生物礁、有机建造、生物丘、灰泥丘、生物层、层状礁、地层礁等。
生物礁:一般所指的生物礁是指狭义的生物礁或生物骨架礁,即限于具有生物建造的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建隆。
重力流: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成悬浮状态 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泥石流:是山麓环境中常见的在水流中含大量弥散的粘土和粗细碎屑而形成的粘
_
稠的呈涌浪状前进的一种流体。
浊流:是一种在水体底部形成的高速紊流状态的混浊的流体,是水和大量呈自悬浮的沉积物质混合成的一种密度流,也是一种由重力作用推动成涌浪状前进的重力流。
浊积岩:广义浊积岩是指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的各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及其所形成的沉积岩的总和。
鲍玛序列:鲍玛发现浊流沉积形成的浊积岩具有特征的层序分为五段:自下而上为:A段—底部递变层段;B段—下平行纹层段;C段—流水波纹层段;D段—上平行纹层段;E段—泥岩段。
风暴流:指由季节性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产生的风暴退潮流携带大量沉积物向海流动的密度流。
生物丘:具地形起伏的生物原地堆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的地层。
准层序:是以海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一套岩层或岩层组。
河道滞留沉积:平水期滞留在河床底部的粗碎屑物。
体系域:用体系与划分每个层序内部三个次一级的组成部分:I型层序中的低位、海侵(进)和高位体系域和II型层序中的陆架边缘、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体系域是根据界面类型及其在层序内的位置、准层序叠置模式客观的加以定义的。体系域还可用几何结构和相组合加以表征。体系域是在全球海面变化曲线的特定段落期间沉积的,即:(1)低位体系域的低位扇:快速全球海面下降期(2)低位体
_
系域陆坡扇:全球海面下降晚期或全球海面上升早期(3)第位体系域的低位楔:全球海面下降晚期或全球海面上升早期(4)海侵体系域:全球海面快速上升起(5)高位体系域:全球海面上升晚期、全球海面停滞和全球海面下降早期。
二、 填空题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成如下阶段:原始物质形成阶段、沉积物搬运和沉积阶段、沉积后作用阶段。
2.碎屑沉积物的搬运有滚动、跳跃和悬浮三种方式。 3.沉积物被搬运和沉积的方式有机械、化学和生物。
4.碎屑岩有以下几种基本组成部分:颗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 5.波痕的成因有风成、浪成和流水。
6.主要的同沉积变形构造有重荷模和火焰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滑塌构造和泄水构造等。
7.常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等。
8.狭义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集块岩、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 9.火山碎屑岩中可以出现以下几种火山碎屑物质:岩屑、晶屑和玻屑。 10.火山碎屑岩中可以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的专属性结构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凝灰结构。
11.碳酸盐岩主要由:颗粒、泥、(亮晶)胶结物、生物格架、晶粒、(孔隙)等五中结构组分组成。
12.碳酸盐岩除可出现和碎屑岩一致的构造外,还可出现叠层石构造、鸟眼构造、
_
示顶底构造、缝合线等特有的沉积构造。
13.按教材中试用的分类方案,石灰岩分为:颗粒—灰泥石灰岩、晶粒石灰岩和生物格架石灰岩三大类。
14.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包括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状沉积和泥石流沉积四种类型。
15.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曲流河亚相类型包括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和牛轭湖亚相。
16.边滩是曲流河的典型沉积,心滩沉积是辫状河的典型特征。
17.根据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无障壁海岸沉积相由陆向海依次为海岸砂丘亚相、后滨亚相、前滨亚相和近滨(临滨)亚相四个亚相。 18.由于河流、波浪和潮汐对三角洲的形成起直接控制作用,故很多学者主张按这三的相对强度来划分三角洲的成因类型。
19.理想的陆源碎屑湖泊在平面上沉积物呈环带状分布。
20.形成重力流一般需要如下条件:足够的水深、足够的坡角、充沛的物源和一定的触发机制。
21.沉积岩原始物质来源主要包括:母岩风化产物、生物物质、深源物质和宇宙物质等。
22.母岩的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23.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主要受溶解度控制。
24.碎屑岩矿物碎屑按比重可分为轻矿物和重矿物两类。石英和长石是主要的轻矿物;在重矿物研究中,通常用“ZTR”,即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占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表示成分成熟度,其值越大,成熟度越高。
_
25.碎屑岩胶结类型包括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和镶嵌式胶结四类。
26.在碎屑岩中按碎屑和杂基的相对含量,可以分为杂基支撑和颗粒支撑两大类。 27.根据砾石的圆度,可把砾岩分为砾岩和角砾岩两大类。 28.按杂基含量是否大于15%,砂岩分为净砂岩和杂砂岩两大类。
29.组成粘土岩的主要粘土矿物包括高岭石族、蒙脱石族、伊利石/水云母族、绿泥石族和混层粘土矿物等。
30.交代作用的微观标志主要有不规则边缘、残留的矿物包体、矿物假象、幻影构造、交叉切割现象和胶结物间的包裹关系等。
31.按照火山碎屑物的主要搬运和沉积方式,可分为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降落型火山碎屑沉积和水携型火山碎屑沉积三种成因类型。
32. 使沉积物发生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有:大气、水、冰川、重力、生物等。 33.按照组成特征和成因,碳酸盐岩颗粒分为内碎屑、鲕粒、豆粒、藻粒、球粒和生物颗粒等。
34.碳酸盐岩除可出现和碎屑岩一致的构造外,还可出现缝合线构造、帐篷构造、鸟眼构造、叠层石构造、示顶底构造、硬地面构造和古岩溶等特有的沉积构造。 35.白云岩的生成机理包括原生沉淀作用、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混合白云化作用、淡水白云石、调整白云化作用、生物白云化作用和埋藏白云化作用等。
36.按支撑机理,水下沉积物重力流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和油流四种类型。
37生物礁的一般沉积相模式包括礁核、礁翼和礁间。
_
38.层理的主要类型有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39.根据储集砂体在湖泊沉积亚环境中地理位置、成因及其沉积学特征,湖泊中储集砂体可划分出三角洲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滩坝砂体、水下重力流沉积扇砂体、重力流水道砂体、风暴重力流砂体等类型。
40.陆源碎屑无障壁高能海岸的亚相可分为:海岸砂丘亚相、后滨亚相、前滨亚相、近滨(临滨)亚相。
41.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包括泥石流沉积、河道沉积、漫流沉积和筛状沉积/筛余沉积四种类型。
42.交错层理的主要类型有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流水成因交错层理、波浪成因交错层理、潮汐成因交错层理、风成交错层理等。
43.砾岩的主要成因类型有滨岸砾岩、河成砾岩、洪积砾岩、冰川角砾岩、滑塌角砾岩、岩溶角砾岩等。
44.波痕按形成的介质可分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风成波痕、冰成波痕;按不对称指数或对称指数可分为对称波痕和不对称波痕。
45.根据储集砂体在湖泊沉积亚环境中地理位置、成因及其沉积学特征,湖泊中储集砂体可划分出三角洲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滩坝砂体、重力流沉积砂体、重力流水道砂体、风暴重力流砂体等类型。
46.高流态、低流态和过渡流态对应的佛罗德数(Fr)依次为:Fr>1、Fr<1、Fr=1等。
47.风成波痕和流水波痕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风成波痕中粗粒物质位于波痕的波峰
_
上,流水波痕则相反;羽状交错层理反映了具有双向水流存在的水动力条件。 48.根据是否含有页理构造,可以将泥岩和页岩等两种岩石类型区分开。 49.陆源碎屑颗粒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粒度、球度、圆度、形状、颗粒表面特征。
50.冲积扇可以出现泥石流沉积、河道(充填)沉积、漫流/片流沉积、筛状沉积等沉积类型。 三、简答题
1.试以物质来源为出发点对沉积岩进行分类。
(1)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根据母岩风化产物是碎屑物质还是溶解物质,搬运方式是机械的还是化学的再分为两类:碎屑岩(粒度: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和化学岩(盐类成分: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其他化学岩)。
(2)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即火山碎屑岩,可根据岩性进一步细分。
(3)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即生物岩或有积岩,可根据是否可燃,划分为可燃有机岩如煤、油页岩;非可燃有机岩。
2.碎屑颗粒粒级分类中Φ值的表达式是什么?试按十进制分类方案给出细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的粒级范围。
Φ=-log2D,D为碎屑颗粒直径(mm)细砾岩>2mm;粗砂岩0.5~2mm;中砂岩0.25~0.5mm;细砂岩0.1~0.25mm;粉砂岩0.01~0.1mm 3.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并对具体岩石命名。一碎屑岩,粒度在1~0.5mm的碎屑占58%,0.5~0.25mm的占28%,0.25~0.1mm的占10%,<0.1mm
_
的占4%,该碎屑岩为______.
(1)三级分类命名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岩石粒度分类命名原则:以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岩石的主名,即基本名;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质”的形式写在基本名的前面;含量25~10%的粒级作为次要形容词,以“含**”的形式写在最前面;含量少于1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 (2)(含细砂)(中砂质)粗砂岩。
注:①复合命名法:没有一个粒级≥50%,50~25%的粒级不只一个,以含量为50~25%的粒级进行复合命名,“**—**岩” ,含量较多的写在后面。举例:0.5~0.25mm 40%,0.1~0.25mm 35%,0.05~0.1mm 20%,名称为含粗粉砂细砂—中砂岩。②合并命名法:没有≥50%的粒级,50~25%的粒级也没有或只有一个,将岩石全部粒度组分合并为砾、砂和粉砂三大级,按前两条原则命名。举例:10~2mm 25%,2~0.5mm 20%,0.5~0.25mm 15%,0.1~0.05mm 20%,名称为含粉砂砾—砂岩。 4.简述教材中推荐的砂岩分类方法。
砂岩的分类采用四组分体系。首先按基质含量将砂岩分为砂岩和杂砂岩两大类:前者为基质含量<15%的、分选性好的纯净砂岩;后者为基质含量>15%的分选性差的杂砂岩。
在砂岩和杂砂岩中,按照三角图解中三个单元组分石英、长石及岩屑的相对含量划分类型。如长石>25%、长石>岩屑的为长石砂岩(杂砂岩)类;如岩屑>25%、岩屑>长石的为岩屑杂砂岩(杂砂岩)类;如长石和岩屑含量都<25%的为石英砂岩(杂砂岩)类。每类界限可按具体界限再划分亚类。 5.简要评述福克(Folk)的石灰岩分类方案。341134 (Page201)
_
福克的石灰岩分类是三端元分类:以滑颗粒、微晶方解石泥、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相应的分出亮晶异化石灰岩(I)、微晶异化石灰岩(II)和微晶石灰岩(III),加上生物岩(礁石灰岩)共四类石灰岩。福克把I、II类叫做异化石灰岩,把III类叫做正常化学岩。根据异化颗粒的类型及其他特征,福克又把上述四类石灰岩细分为11种主要的石灰岩类型。
福克的分类有三个优点:①把碎屑岩结构观点系统的引进碳酸盐岩中来,②首先提出异化颗粒和异常化学岩的观点,打破了石灰岩一统的“化学岩”的观点,③创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石灰岩结构分类和术语系统。因此,福克的分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分类也有明显的问题:①把亮晶方解石胶结物这个非的单元与颗粒和灰泥并列,②未考虑重结晶作用的影响,③分类中“清规戒律”太多,④使用了非描述性的成因术语。
6.试以三级命名法对颗粒——灰泥石灰岩进行分类。 颗粒<10% 灰泥石灰岩
颗粒10~25% 含颗粒灰泥石灰岩 颗粒25~50% 颗粒质灰泥石灰岩 颗粒50~75% 灰泥质颗粒石灰岩 颗粒75~90% 含灰泥颗粒石灰岩 颗粒>90% 颗粒石灰岩
7.白云岩主要有哪些成因机理? (Page206)
白云岩的成因机理有原生沉淀作用、毛细管浓缩白云化作用(蒸发泵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混合白云化作用、淡水白云石、调整白云化作用和生物作用。
_
8.简述准同生白云岩的成因机理。
又称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一般认为在潮上带,早先沉积的碳酸钙沉积物饱含孔隙水,在强烈蒸发时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海洋中正常海水的供给,就像泵汲一样。蒸发泵汲作用进行,使潮上带沉积物上部孔隙水的盐度大大提高,出现文石、高镁方解石及石膏沉淀,特别是石膏沉淀增高了卤水中Mg/Ca比值,这些卤水就成为一种交代溶液,逐渐交代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白云岩。
9.何谓冲积扇?简述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及其亚相划分。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出现季节性暴雨时,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进入平原,在出口处由于坡度突然变缓,流速骤减,水流分散,搬运能力减弱,而使碎屑物质快速堆积下来,形成一种扇形沉积体,称为冲积扇。 冲积扇可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亚相。
冲积扇包括泥石流沉积、河道沉积、漫流沉积及筛余沉积四种沉积类型。 10.简述无障壁海岸相的亚相类型及其特征。 (1)海岸砂丘
沉积物:中细砂;结构:分选磨圆好;构造: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 (2)后滨亚相
沉积物:中粗砂;结构:分选磨圆好;构造: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3)前滨亚相
沉积物:中砂;结构:成熟度高,概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为主,常分两组 构造: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海滩冲洗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冲刷痕、泡沫痕、流痕
_
(4)近滨(临滨)亚相
沉积物:中细砂,上部粗,下部细;结构:成熟度高;构造:①上部:砂坝的推进形成较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砂坝间有波痕。②下部:交错层理变小、变少,过渡为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增多。
11.简述欧文(Irwin)的(碳酸盐岩)陆表海能量带模式。 由海向陆:分X、Y、Z三个带。
X带:深水低能带,波基面以下,光线弱,氧气缺乏,沉积缘于Y带的灰泥及浮游生物碎屑。
Y带:近岸高能带,波浪、潮汐的主要作用带,阳光、氧气充分,沉积物——礁、滩。
Z带:滨岸低能带,水浅,波浪已消耗。由于蒸发盐度大,沉积泥晶灰岩(白云岩)、蒸发岩、藻叠层。
12. 试述威尔逊碳酸盐标准相带模式并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相对比。 (Page406)
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标准相带模式包括三大相区和九个标准相带。
(1)盆地相区(盆地相、开阔陆棚相、碳酸盐斜坡脚相(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
包括盆地相、开阔陆棚相和碳酸盐斜坡脚相(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均位于波基面以下,属远岸低能带。沉积物为暗色泥晶灰岩和页岩,为主要生油区。由于分布广阔,称为宽相带区。
该相区相当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中的X带。
(2)台地边缘相区(碳酸盐台地边缘前斜坡相、滩地边缘的生物礁相、台缘砂相)
_
以生物礁、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为特征,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相带。分布范围较窄,称为窄相带。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相带为远岸低能与高能的过渡带;台地边缘的生物礁相和台缘砂相位于波基面以上,属高能环境。 该相区相当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中的Y带。 (3)台地相区(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蒸发相)
主要沉积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蒸发岩等。分布宽阔,也称宽相带区。开阔台地相基本是低能带;局限台地相和台地蒸发相位于碳酸盐台地近岸地区,属近岸低能带或潮坪带。
该相区相当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中的Z带。 13.简述典型浊积岩的垂向序列(鲍玛序列)特征。
一个完整的鲍玛序列是由五个段组成,自下而上出现的顺序如下。
A段——底部递变层段:主要有砂组成,近底部含砾石。厚度常比其他段大,一般具有正向递变层理,底面上有冲刷—充填构造及印模构造。由高密度浊积流迅速堆积。
B段——下平行纹层段:与A段粒级递变过渡,一般由中、细砂组成,具平行层理。高流态。
C段——流水波纹层段:以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质。具有小型流水成因的砂纹层理及变形层理,与B段连续过渡,厚度一般较薄。
D段——上平行纹层段:由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组成,具断续水平纹层。主要是垂向沉积,低流态下部。
E段——泥岩段:下部为块状泥岩,具显微粒序递变层理。和D段均属于细砂浊流沉积。上部为泥页岩段,为深水沉积的泥页岩或泥灰岩,生物灰岩,含生物
_
化石。
F段——深水页岩段:为远洋深水沉积的页岩或泥灰岩等,F段已不属浊流沉积,但它是判断深水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 14.简述浊积岩的基本特征。
岩石类型: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均有发现。
结构:分选磨圆差~中等,粒度概率曲线为低斜率直线或略上拱的曲线; 构造:鲍玛序列最为典型、递变层理为主,滑塌变形、泄水构造、重荷模,各种侵蚀痕(槽模、沟模、撕裂屑等),一般无浅水牵引流沉积构造;
颜色:泥岩颜色为黑、灰黑等暗色;古生物特征:深水浮游生物为主;分布与形态:沉积顺序——砾、粗砂→细砂、粉砂→粉砂、泥; 展布形态——平面:扇形;横剖面:透镜;纵剖面:凸透镜。 15.简述长石砂岩的一般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特征:①成分:Q<75%,F>25%,F>R,少量重矿物和云母; 成分成熟度较低,填隙物含量较高,杂基为主;胶结物:钙质、硅质、铁质、长石次生加大。②结构:中粗粒最常见,分选、磨圆度中等——成熟程度中等。③构造:各种大型交错层理、波痕、生物扰动构造。④颜色:与长石的颜色有关——淡黄色、灰白色或红色。
条件:母岩富含长石——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类;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强烈的侵蚀、快速堆积;埋藏后的蚀变作用很弱;构造活动较强烈。 16.简述沉积岩原始物质的类型。
沉积岩原始物质类型:陆源物质(母岩风化产物);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及有机质);深源物质(火山碎屑、深层卤水);宇宙源物质(陨石)。
_
17.简述常见造岩矿物及其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
常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 ①石英:稳定性高,一般只发生机械破碎作用。
②长石:稳定性仅次于石英,一般发生机械破碎作用,且稳定性:钾长石>斜长石(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基性斜长石)
③云母:白云母(K)的抗风化能力较强,析出钾,加入水→水白云母→高岭石。黑云母(Fe,Mg)的抗风化能力弱,析出K,Mg,加入水→蛭石+绿泥石+褐铁矿。
④暗色物质:抗风化能力较差,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18.简述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①碎屑残留物质:母岩的碎屑和矿物碎屑;②新生成的矿物: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蛋白石,铝土矿,褐铁矿;③溶解物质。 19.简述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方式。
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方式:①推移:较粗颗粒在水底滚动,较细颗粒跳跃搬运。②悬移:细小的颗粒,主要发生在紊流中,紊流旋涡将下部颗粒带到上部。上升颗粒与下降颗粒达到平衡。搬运方式随颗粒和流体的相对密度差、颗粒形态、流体粘度而变化。
20.简述碎屑颗粒搬运与沉积的条件。
碎屑颗粒搬运与沉积的条件——尤尔斯特隆图解的结论:①大于2mm颗粒不易起动,但容易沉积;②2~0.05mm颗粒易起动,易沉积;③小于0.05mm颗粒易起动,不易沉积。
影响搬运和沉积的两个主要因素:粒径和流速。
_
21.简述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
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①矿物成分:不稳定组分减少,稳定组分增加;②颗粒大小:变细,分选变好;③颗粒形态:圆度与球度变好。 22.简述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
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根本控制因素是它们的溶解度,即溶解度越大,越易搬运,越难沉积;反之,溶解度越小,则越易沉积,越难搬运。 另外,还受介质pH值、Eh值、温度、压力、CO2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23.简述生物的沉积作用。
生物的沉积作用:①生物遗体直接堆积:有机质部分——石油、天然气、煤及油页岩等;无机的生物介壳和骨骼——岩石或矿床;②生物的间接沉积作用:a.生物化学沉积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或遗体分解引起介质物理化学环境变化,使某些溶解物质沉淀。如藻类的光合作用,还原硫酸盐细菌,有机质的分解和吸附。b.生物物理沉积作用:生物通过捕获、粘结或障积等作用使沉积物沉淀。 24.简述碎屑岩沉积后作用的阶段划分和特点。
碎屑岩沉积后作用的阶段划分为:同生期,早成岩期(成岩期),晚成岩期(后生期),表生期四大阶段。
特点: ①同生作用:沉积物刚刚沉积后,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沉积物表层与水体之间所发生的变化。(也称为“陆解作用”,“海底风化作用”或“海解作用”。于底部水体性质密切相关,一般不超过几十厘米。有时进一步划分出准同生作用。) 准同生作用:沉积物已基本与水体脱离,但基本上还未脱离沉积时的环境,沉积物与上覆水体之间发生的变化。
②成岩作用:松散的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被固结成沉积岩的作用,沉积物质点
_
与孔隙水之间发生作用。深度1~100m。早期:厌氧细菌作用改变pH值、Eh值,酸性还原条件。后期:层内物质迁移,聚集,硫化物、碳酸盐、鲕绿泥石或结核或胶结物,沉积物被固结。环境温压不大。
③后生作用:成岩阶段以后,到遭受其风化和变质作用以前发生的变化或作用。背景:较高的温度,压力,偏碱性还原环境,有本层以外的物质加入。特点:结晶的矿物晶体粗大,有交代,重结晶,次生加大现象,有机质开始成熟~过成熟。 ④表生作用:沉积岩上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接近常压条件下,与地下水之间发生的变化。背景:氧化~弱还原环境,弱酸的淋滤。特点:溶蚀,充填,交代,常产生卤水,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25.简述碎屑岩中石英、长石、岩屑的一般特征和富集条件。
①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分布最广。风化富集的结果。不同来源的石英特点不同,可利用包裹体、波状消光、颗粒形态、颗粒大小判断石英的来源。来自沉积岩的石英:圆度较好,有次生加大边,颗粒内部有尘线。 ②长石:较石英易风化,含量<石英,见于粗砂岩,其中钾长石多于斜长石。常见钾长石高岭土化,斜长石绢云母化。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物理风化为主,快速搬运和沉积时含量提高。a.地壳运动剧烈,地形高差大;b.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为主;c.搬运距离近,堆积迅速。
③岩石碎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岩屑的含量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成分和机构成熟度。同长石类似,在物理风化,快速搬运和沉积条件下含量高。
26.简述杂基含量在结构上的意义。
杂基含量——反映分选性。代表流体密度,水动力强度。碎屑岩中保留大量杂
_
基,表明沉积环境中簸选作用不足以对沉积物进行再改造,而使不同粒度的泥、砂混杂堆积,是不成熟砂岩的特征。 27.简述常见的碎屑岩胶结物类型。
①硅质:蛋白石胶结物。常见于次生加大结构。②碳酸盐: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等。常呈嵌晶、晶粒结构。③其它胶结物:氧化铁(赤铁矿胶结的铁质石英砂岩)、石膏和硬石膏、磷灰石、海绿石等。
注意:胶结类型:①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②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镶嵌式胶结。
28.简述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区别。
①原生孔隙:碎屑颗粒原始格架间的孔隙,与粒度、分选、球度、圆度、填集性等有关。包括粒间孔、粒内孔和晶间孔。
②次生孔隙:在埋藏成岩中,受次生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也包括岩石因破碎或收缩造成的缝隙。
29.简述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的关系。
①成分成熟度:碎屑沉积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终极产物的程度。砂岩中一般以颗粒中石英和燧石的比例来表示。或者用锆石+电气石+金红石在重矿物中所占的比例。
②结构成熟度:碎屑沉积物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在结构上接近于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结构成熟度越高,则碎屑物质分选性越好,磨圆度越高,杂基含量越少。
30.简述常用碎屑颗粒力度划分标准。
<0.01mm粘土(泥),0.01~0.05mm细粉砂岩,0.05~0.1粗粉砂岩,0.1~
_
0.25mm细砂沙,0.25~0.50mm中砂,0.5~1mm粗砂,1~2mm巨砂,2~10mm细砾,10~100中砾,100~1000mm粗砾,>1000mm巨砾。
沉积岩的概念(重点)(1-1) 与岩浆岩相比,沉积岩有哪些特征 沉积岩石学的概念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1) 各种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重点) 各类沉积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重点) 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转移顺序(重点) 母岩风化的阶段性
母岩风化的产物类型(重点) 风化壳的概念
层流与紊流、急流与缓流划分的依据(难点)(2-2) 流水搬运碎屑物质的方式 尤尔斯特隆图解的含义(重点) 沃克图解的含义 浪基面的概念
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重点) 碎屑物质在海水、空气和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沉积后作用阶段的划分(2-3)
_
沉积岩的分类(2-4) 沉积岩的构造的概念(3-1) 沉积岩的构造分类 波痕要素(3-2)
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和风成波痕的基本特征(重点) 槽痕与槽模的形成与特征(重点) 层理的组成要素
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的基本特征(重点)
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纹层理的基本特征与指相意义(重点)
羽状交错层理、浪成波纹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脉状和透镜状交错层理的指相意义(重点)
递变层理、韵律层理、块状层理和叠瓦状构造的地质意义
重荷模构造、滑塌变形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及泄水构造的形成与指相意义(重点)
雨痕、冰雹痕、泡沫痕、泥裂、流痕的形成与指相意义
晶体印痕与假晶、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的形成及其地质意义(重点)(3-3) 结核的成因分类 遗迹化石的分类(3-4)
不同形态的叠层石所代表的沉积环境 沉积岩颜色的成因分类(3-5) 基本的氧化色和还原色有哪些
_
陆源碎屑岩的四种基本组成部分(4-1)
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及孔隙四种组分的区别(从含义、在碎屑岩中的分布状况及所起的作用、搬运方式、沉积方式及控制因素、水动力条件、形成阶段等方面)(重点)
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的概念、成熟度指数的含义(重点) 粒度的表示方法(4-2)
碎屑岩的粒度分类和命名(重点) 球度与圆度的分级
杂基与胶结物的区别(重点) 杂基的分类、胶结物的结构分类 砾岩、角砾岩的概念(4-3)
底砾岩、层间砾岩和层内砾岩的特点、成因及环境意义(重点)
滨岸砾岩、河成砾岩、洪积砾岩、冰川角砾岩、滑塌角砾岩和岩溶角砾岩的异同点
砂岩的概念及结构分类(4-4) 福克(1968年)的分类
信荃林(1982年)的分类(重点)
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和杂砂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重点) 粉砂岩的定义、分类及成因 砂岩与油气的关系 粘土岩的定义(4-5) 粘土岩的物质成分
_
粘土岩的转化与石油之间的关系(重点v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重点)5 各类火山碎屑岩的的基本特征 火山碎屑岩与油气之间的关系 碳酸盐岩的概念(6-1)
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碳酸盐岩的成分分类及命名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重点) 碳酸盐岩颗粒类型(重点) 内碎屑和鲕粒的形成(重点) 碳酸盐岩的沉积构造
碳酸盐岩生物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6-2) 钙质生物骨骼的结构分类
碳酸盐岩中常见的生物门类骨骼的鉴定特征(重点) 福克的石灰岩分类方案(6-3) 邓哈母的石灰岩分类方案 冯增昭的石灰岩分类方案(重点)
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机理(重点)(6-4) 回流渗透白云化机理(重点) 混合白云化机理(重点) 控制白云石结晶的因素(重点) 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重点)(6-5)
_
蒸发岩的概念(7) 蒸发岩的类型 蒸发岩的成因 蒸发岩与油气的关系 硅岩的特征及分类 硅岩的成因 硅岩的演化
铁、锰、铝、磷、铜的沉积 煤及油页岩的形成
沉积相的概念(重点)(8-1) 沃尔索相律(重点) 沉积相模式的概念 沉积体系的概念 沉积相的分类(重点) 冲积扇的基本特征(8-2)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重点) 冲积扇的分类
冲积扇的亚相划分(重点) 冲积扇的主要沉积类型(重点) 冲积扇的鉴别标志
按照分叉参数和弯曲度进行河流分类(8-3) 曲流河的亚相划分、各亚相的沉积特征(重点)
_
比较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的基本特征(重点) 古代河流的鉴别特征 湖泊的水动力特征(8-4) 湖泊的亚相划(重点) 湖泊各亚相的沉积特征(重点) 陆源碎屑湖泊与油气的关系 湖泊相的鉴别标志 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8-5) 三角洲的主要控制因素
根据水动力条件、形态特征和供源体性质进行三角洲分类 三角洲的亚相和微相划分(重点) 三角洲各亚相和微相的沉积特征(重点) 河控、浪控和潮控三角洲垂向沉积层序对比 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相带划分 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对比 三角洲的鉴别标志 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海洋沉积环境的特征(8-6) 海相组的划分
障壁型海岸和无障壁型海岸的划分 无障壁砂质高能海岸的亚相划分(重点) 无障壁砂质高能海岸各亚相的沉积特征(重点)
_
障壁海岸的相带划分
障壁海岸各相带的沉积特征(重点) 浅海亚相的划分 浅海各亚相的沉积特征 风暴沉积的特征(重点)
半深海和深海中,原地沉积和异地沉积的主要类型 深水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9-1) 重力流沉积的类型
经典浊流沉积层序(鲍玛序列)(重点) 浊积岩的鉴别标志(重点) 重力流沉积的模式 等深流的概念(9-2) 等深流沉积的特征 内波内潮汐的概念 内波内潮汐的沉积特征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特征(重点)(10-1) 陆表海与陆缘海的概念(重点)(10-2) 欧文的碳酸岩盐沉积模式(重点) 拉波特的碳酸岩盐沉积模式 杨的碳酸岩盐沉积模式
威尔逊的碳酸盐岩综合沉积模式(重点) 生态礁的概念(10-3)
_
礁的基本特征
根据礁的形态及其与岸的关系分类 造礁生物的作用形式 礁复合体相的划分及其特征 礁与油气的关系
常用的相标志及其指相意义(11) 沉积补偿原理 等时对比法则
沉积相分析的基本流程 同期异相和同相异期
物源分析、水动力条件分析、古气候条件分析、水体物化条件分析的主要依据 控制盆地岩相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
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沉积环境特征(12) 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沉积速率的变化特征 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沉积旋回特征
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对沉积作用的影响与控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