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英语习语的文化价值
摘 要: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而且还蕴含着
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列举例证,论述了英语习语在反映英民族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文
学艺术、体育娱乐、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习语;文化价值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 es),俚语(slang),俗语(coloquialism),谚语(proverb) 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 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在一 个民族的语言中,习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 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如果运用得当,纯熟流利,就 能使语言生色,文笔增辉。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 下的产物,习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 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即习语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 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那么, 英语习语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略 选例证对此作简单论述。 一、习语反映历史发展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 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 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 留在习语当中。英语习语数量浩繁,许多习语都与 英国历史有关。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人俗。
Roman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 同归。
这三条习语均与“罗马”有关,体现出英国历史
上“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习语的 影响,显现了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就连征服英不 颠岛的恺撒大帝的名字也给英语留下了习语: Great Caesar!天哪!
appeal to Caesar诉诸最高权力机关(或长辈、上 级)
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凡事 各有所属。
由此可见恺撒大帝昔日的权势。
另一条习语rain cats and dogs则体现了斯堪的
纳维亚人(Scandinavians亦称Vikings)的入侵对英语 习语的影响。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Norsemen)的主
神是奥丁(Odin),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 (cat)象征“雨”,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 雨”,rain cats and dogs即“下着倾盆大雨”。 二、习语反映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
东西很多、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既受 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 民族的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 族的风俗习惯。英语习语也不例外。下面就饮食、 宠物、人名三方面的习俗,分类列出一些相关成语, 并略加说明,以观英国民俗之特点。 1、有关饮食习俗的习语。在英国,面包
(bread)、牛油(butter)、果酱(jam)和奶酪(cheese)都 是人们的家常食品,因此,围绕这些主要食品产生出 许多习语,辅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 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
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抢走某人 的饭碗
butter both sides of one’s bread在同一时间从两 件事中获利
big cheese大官;大人物
money for jam容易赚的钱;容易做的事
另外,象茶(tea)、牛奶(milk)、啤酒(beer)、布丁 (pudding)、馅饼(pie)等英国人所喜爱的饮品及糕 点,也在习语中得到大量体现。如:
take tea with somebody与某人打交道;与某人发 生冲突
a storm in a teacup因小事掀起一场大风波 milk for babies适合儿童的简易读物;儿童易接 受的理论;粗浅的东西
small beer无关紧要的小事;小人物
more praise than pudding赞扬多,实惠少
pie in the sky渺茫的希望;不能保证实现的许诺 2、有关宠物习俗的习语。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 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 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 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人一般厌恶鄙视这 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但英国 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 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 如:
lucky dog幸运的人
with the tail between the legs垂头丧气
Dog does not eat dog.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 同伙,或赚他的钱 关于猫的习语有:
fat cat进行贿选的资本家
cats and dogs价值低的股票;杂物;杂货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生力极强
3、有关人名习俗的习语。人名在习语中有两种 情况。一种是历史文化事件中的人名形成典故,在 长期的使用中,成为习语;另一种是风俗习惯,民间 传说中出现的由人名构成的习语。在这一种情况 中,习语中的人名并不特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普 通人,或传说中的人。例如:Jack(杰克)是个非常普 通的英语人名,很多男子都叫Jack。它的意义后来 转化为“普通人:男孩”等,出现了很多由Jack组成 的习语:
every man Jack人人;每个人
Jack and Jill小伙子和姑娘(Jill是英语中常见的 女子名)
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整天工 作不玩耍,会使一个人变得迟钝,没有朋友。 除了Jack外,还有很多与风俗习惯有关的人名
习语,如:before you could say Jack Robinson(你还没来 得及说杰克·鲁宾逊)中的Jack Robinson是一位手脚 特别灵活的绅士,行动异常迅速,性格反复无常。当 他去拜访邻居时,还没等别人说完他的名字,他就改 变主意走得无影无踪了。后来人们就用这条习语表 示“很快;瞬间”的意思。An honest Joe是指“没有什 么特别兴趣的普通老实人”。It is evens Stevens意思 是“所有的参赛者都有获胜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习 语中的人名Stephens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用 来同evens这个词押韵。 三、习语反映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习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 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汉语中就有 不少习语和佛教有关,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 “借花献佛”等等。英语中的不少习语则同教有 关,如:
go to the church (去教堂)做礼拜;结婚(因为西 方的婚礼多在教堂举行)
power of the keys天国的钥匙;教皇的权力
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总的来说 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
教的神论观念经典是《圣经》(the Bible)。
《圣经》对英国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习语是文化信息负载量最大的语言,所以深 受《圣经》的影响。如习语the apple of one’s eye即源 出《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第8节:“求你保护我, 如同保护眼睛中的瞳孔。”(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Psalms,17:8])现在这一习语的意思是“珍爱的 人;掌上明珠”。
四、习语反映寓言神话
神话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神 话,一个民族的神话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一 个民族的语言也浸透着该民族的神话传说的影响, 习语更是这样。影响英语的神话传说主要有两大来 源: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如Prometheus(普罗米修 斯)是希腊神话中少有的不捉弄人类,却造福人类的 神。他受主神宙斯(Zeus)之命,用泥土造人,但由于 没有火,泥人难以成形,他便擅自从天上偷出火种, 带到人间,使泥人很快成活,成为世上第一个男人。 习语Prometheam fire(普罗米修斯之火)用来比喻 “(产生生命体的机能和活动的)生命力”,因为“普罗 米修斯之火”能加速他造的泥人成活。而borrowed plumes(借来的羽毛)则来源于《伊索寓言》(The Fa- bles of Aesop)中的一个故事。一只乌鸦披上孔雀的 羽毛,自以为很漂亮,却不知道这些羽毛随时会掉下 来。现在这个习语用来比喻“靠别人得来的声望”或 “伪装”。
五、习语反映文学艺术
一个民族的文学语言往往是该民族语言的精
华。它来自民间,经过文学家的锤词炼句,又通过文 学作品的流传被人们广泛诵读,进而促进了民族语 言的发展。文学巨匠们的精彩词句更是在民间流传 广泛,最终成为习语。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 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 对英语习语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其语句被后人引用 者数不胜数,难以统计。如applaud one to the echo源 自莎士比亚剧本《麦克佩斯》(Macbeth)第5幕第3 场:(I would applaud thee to the very echo,that should applaud again.我一定要使太空之中充满着我对你的 赞美的回声。)现在这条习语比喻“大声喝彩;掌声雷 动”。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源自莎士比 亚剧本《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 ofVenice)第4幕 第1场:I never knew so young a body with so old a head.(盖如此少年老成之士,实鄙人生平所仅见
也。)现比喻“年纪轻却有头脑。”除莎士比亚外,其他 英国作家如弥尔顿(John Milton),拜伦(George G By- ron),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等等,无不通过自己的
作品传播了无数习语。如“I’ll eat my hat if是一条 口语习语,最早见于著名英国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意 思是“我决不……;要是……我就不是人;要是…… 就砍我的头”。
习语gang agley是苏格兰方言。苏格兰诗人彭
斯(Robert Burns)写过一首著名的诗《致老鼠》(To a mouse):The best laid schemes o’mice and men/Gang aft a-gley.(老鼠和人们周密策划的计谋/常有失误。) 这条习语就是在这首诗的影响下流行起来的,意指 “失败;出差错。”
六、习语反映体育娱乐
体育娱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 象征,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的习语当然就 会反映出这方面的内容。如习语Win in a canter即 源自赛马。马速分为walk(常步)、amble(慢步)、trot (小跑)、canter(慢跑)、gallop(疾驶)5种。如果一匹 马以canter(慢跑)就能跑赢另一只gallop(疾驶)的 马,真可谓是“轻易取胜”了。Out for the count源自 拳击,原义是“数完十下还不醒人事”,比喻是“(某 人)失去知觉;熟睡。” 七、习语反映地理环境
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 化,换言之,任何文化的特点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 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 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 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the British Isles)上,南 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有北海(the North sea)。这个位置 对其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英语习语的形 成有很大的影响。如hang in the wind即体现出航海 中,帆船在方向改变时,往往摇摆不定,难以确定航 线,表示“犹豫不决”。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 皮的人)、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fresh fish(新囚 犯)等习语均与渔业有关,因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as right as rain(一切都好)则 反映出英国多雨多雾的气候,在这里,下雨是正常 的,不下雨反而反常。由于下雨是家常便饭,英国人 在相互约定时间做某事的时候,总要补上一句come rain or shine(不论下雨或天明都来)。不过这条习语 现多用于转义“不论情况如何。”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印迹是 很明显的,可以通过习语的语源分析以及分类研究 来考察英语变化。当然并非每条习语都有它的文化
含义,但确有不少习语能够反映出英语文化的面貌 及其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英语习语具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是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 【参考文献】
[1]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汪榕培.英语词汇探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
[3] 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董吉清.英语谚语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53 第4期夏利平等:略论英语习语的文化价值
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
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m etaphori-
cal),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 语(proverb)等。英语习语渗透着浓郁的 西方文化气息,反映出英语民族语言文 化的发展和演变。本文将从英语民族的 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几个 方面,探索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习语与风俗习惯
1.饮食习俗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与该民族的 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在 英国,面包、黄油、果酱和奶酪都是家 常食品,因此与这些食品有关的习语 就很多 , 如 :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 eone’s m outh 喻“ 抢走某人的饭 碗”;know on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 喻“ 精于溜须拍马”;wantjam on it喻“ 一心只想好上加好,奢望过 高”;big cheese 喻“ 大人物,大官”。另 外,布丁、馅饼是英国人喜欢的食品, 与布丁有关的习 语 有 :live on wind pudding 喻“ 生活毫无保障”;to have a fingerin every pie 喻“ 每件事情都要 管”。英国人喜欢喝茶,与茶有关的习
语自然不少,如“ forallthe tea in China” 用于否定句中,指“ 即使把中国的茶叶 都给我(我也不作某事)”,可见茶在英 国人的眼中是多么珍贵。 2.物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在古代,英国主要靠马耕地,马在
英语习语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如: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壮如牛;work like a horse 像老黄牛一样干活;talk horse 吹 牛;eatlike a horse 食量大如牛;You m ay lead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notm ake him drink. 老牛不喝水, 不能强按头,等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 国,以牛耕为主,英语中与“ 马”有关的 习语往往翻译成“ 牛”。
英语中 lion 是百兽之王,是勇敢、 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人以 lion 作为 自己国家的象征。TheBritish Lion 就是 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 lion 有关的 习语,如:play one self in the lion’s
m outh 置身虎穴;com e in like a lion and gooutlikealam b 虎头蛇尾,等等。译成 汉语时,lion 习惯上用“ 虎”代替,因为 中国人认“为 老虎”是百兽之王。 另外,在英国文化中,狗是忠实、
可靠的象征,所以用 big dog 指“ 要人, 大亨”;clever dog 指“ 聪明伶俐的小孩 或小伙子”;a sea do“g 老练的水手”;a top d“og 获胜者”;work like a dog 指“ 拼 命地工作”等。英国人对 bat没有好感, 认为它是一种的动物。英语中有
as blind as bat;crazy as a bat;a bitbatty 有点反常;havebatsin thebelfry异想天 开等坏的联想和比喻。
3.字、颜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
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 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 一”:onehundred and onethank“s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也颇具特色,如:
“ 红”多表示不吉祥之意,所以,red light 危险的信号;red handed 双手沾满鲜血 的;seered 暴怒而失去理智等。下面这 段文字,一旦你懂得这些表示颜色的 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就能明白其真 正含义了。
M r.Brown is a very white m an.H e was looking rathergreen the other day. H e has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 hen I saw him ,hewasin abrown study.Ihope
he’ll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 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 不好。近来他常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 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 振作起来。
二、习语与宗教仪式
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教,认 为上帝创造了世间的一切,是万能的 神的象征。反映人们对上帝崇拜的习 语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 - selves.自助者天助;God forbid.苍天 不容;H e thatserves God form oney will 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 为金钱 侍奉上帝的人,会为了更多的报酬为 魔鬼卖力,等等。除了有关 God 的习语 之外《, 圣经》中的其他人物和故事经 过长时间的流传,也逐渐成为习语,
如:doubtingThom as源出《 圣经·新约· 约翰福音》第 20 章中的一个故事:耶 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出 现在自己的门徒面前。但门徒之一的 托马斯(Thom as)碰巧那天不在。由于没 有亲眼看到耶稣,他不相信耶稣已经 复活。后来人们就用 doubting Thom as 指那些“ 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at the eleventh hour源自《 圣经·新约·马 太福音》第 20 章。耶稣教诲信徒说:有 个葡萄园主清早出去雇佣工人,和工 人讲定一天一个银币。他在 11 个小时 内先后分批雇了一些工人。但最后付 工钱时,却给每个人同样多的银币。在 这个故事中,耶稣用葡萄园喻指天国, 意思是说能够进入天国的,即使在最 后一刻也来得及,可谓一视同仁,不分 先后。因此,attheeleventh hour就表示 “ 在最后的时刻,紧急关头”。还有一些 习语,直接来自《 圣经》中,如:old Adam 既指“ 人类的始祖”,也指“ 人类原始的 罪恶本性”;theappleofone’seye喻“ 珍 爱的人,掌上明珠”;castone’s bread upon thewaters喻“ 做好事而不期望报 答”;castpearlsbeforeswine喻“ 对牛弹 琴”等。
三、习语与文学艺术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
化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一种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 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学语言往往是 该民族语言的精华,文学中的许多精 彩词句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最终成 为习语。如:apound offlesh 源自英国剧 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 威尼斯商 人》。热情善良的威尼斯商人安乐尼奥 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成婚,向贪婪、 吝啬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二千英 磅。根据双方订立的契约,若逾期不 还,就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还债务。后来,在巴萨尼奥的新婚妻子 鲍西亚帮助下,阴险狠毒的夏洛克终 于败诉。现此习语喻指“ 残酷榨取分文 不能少的债务”或“ 虽合法但不合理的 要求”;Alice in W onderland 源自英国 作家卡罗尔的著名童话《 爱丽丝漫游 奇境记》。小女孩爱丽丝在梦中追赶白兔,掉进了兔洞,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 的事情,喻指“ 想入非非”或“ 浮想联 翩”;M an Friday 源自英国作家丹尼 尔·笛福的长篇小说《 鲁宾逊漂流记》。 黑人“ 星期五”是主人公鲁宾逊的仆 人,他对鲁宾逊俯首贴耳、唯命是从, 被鲁宾逊称为“ 最忠实、最可爱和最诚 恳的仆人”,喻“指 忠诚的男仆”。另外, die in harness 喻“ 因公殉职”;beggar description 喻“ 非笔墨所能形容”;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喻“ 年纪 虽轻却有头脑”;gild the lily喻“ 画蛇添 足”;a m ine day's wonder喻“ 昙花一 现”;等等。
四、习语与体育娱乐
各种牌戏在西方都很普及,对英
语习语影响颇大。如:have a card(oran ace)up one’s sleeve 喻“ 有锦囊妙计”; throw up thecards表“ 认输”;follow suit 源自纸牌游戏,打桥牌时,一个人先出 一种花色,其他人必须跟出同一花色 的牌,因此该习语喻指“ 照样子做”。 拳击对英语习语的影响可以从下
列习语中略见端倪:down and out“喻 击 败;穷困潦倒”;hitbelow the belt喻“ 不
择手段”;straightfrom the shoulder喻 \" “ 毫不留情,开诚布公;直接了当”;take offthe gloves喻“( 对某人)不客气,(在 争辩中)言辞激烈”。
来自赛跑的习语:on one’stoes喻 “ 做好准备,忙个不停”;来自划船比赛 的 pullone’s weight喻“ 竭尽全力”;来 自篮球、足球比赛的“ 一盯一”战术的 one-on-one 被用来泛指“ 面对面的”, 等等。
综上所述,习语以其精练、短
小、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的特征体 现出英语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反映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一 定的文化内涵,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 子。
对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英语专业的合理定位
《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
见》指出,我国目前的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着思想观念不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 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不适应,以及教学管理不适应等 问题。
我们应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我国每年大量需
要的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 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但 是,人才的培养还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地以市场 为导向,变化太快。学校应努力培养一种能够适应不同社会 需求和变化的人才。外语课程设计更重要的还是应该强调 给学生打好各方面的基础,练好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 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何兆熊教授认为,目前外语界有些
人“ 对英语专业的办学产生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 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是模糊了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英语 学习者的差别,其有害结果就是降低了对专业学生的英语 能力的要求,降低了对专业学生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二是 各种各样以拓展学生知识面、适应经济需求为由的课程冲 击了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学修养方面的课程,导致学生的语 言、人文修养下降,英语专业在渐渐失去自己的专业特 色”。
因此,传统的英语专业可以保留,但应该有更明确的专
业方向,例如英语语言学专业、英语文学专业、英语翻译专 业、英语教学法专业等。完全不必让英语专业都成为复合专 业,完全没有必要让所有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的人去学习诸 如商务、贸易、营销方面的课程,即不能因市场的需求而随 意改变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二、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的更新
现代外语学习策略主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逐渐从结 构主义教学过渡到交际—功能型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过 渡到以学生为中心,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授课方式过 渡到多媒体教学与面授相结合的高科技密集型授课方式, 并配之以一个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估系统。
现代外语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学生成
了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 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 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 学习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 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 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特别 要重视因特网辅助外语教学的作用。
更新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材的编写也需要重视。以下 原则可以作为我们重要的评估一套教材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和学生的需求的参考指标:
(1)教材应该与学习者的需求吻合,与语言教学课程的 目的和目标吻合;
( 2)教材应该反映目前和将来对语言的使用,选择可以 帮助学生有效地为自我目的使用语言的教材;
( 3)教材应该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应该对其学习的过程 起到促进作用,不应教条地套用某一教学法
浅析英语习语的文化色彩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文化。习语作为语言中的精华, 更能映射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色彩。英语习语鲜明地
体现了英美民族的文化特色, 从大量的英语习语可窥见英美民族在寓言神话、经济产业、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色彩。 关键词:英语习语 文化色彩 反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文化的制 约。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语言以不同地 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 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理特征、 经济发展、风土人情。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均将习语释义为 “经常使用的语言”,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Mc-
Carthy 将它定义为“由两个以上的单词所组成的固定短语, 该短语在句法、词汇和语音上有相当的稳定性,其语义及语 用功能特殊,很难一看便知”。习语结构精致,生动形象,它常 常使用朴素浅易而又凝练精干的语言揭示深邃的道理。它是 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 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 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 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 现。
以下拟从一些有代表性的英语习语入手,探讨英美民族
寓言神话、经济产业、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在英语习语中的 反映。
1 寓言、神话
神话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神话,一个 民族的神话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浸 透着该民族的神话传说的影响,习语更是这样。影响英语的 神话传说主要有两大来源: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通过 分析这些神话、寓言故事,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 美文化。
根据神话 cat 被认为是对天气有巨大影响的动物,每当 猫不同寻常地蹦蹦跳跳时,水手们就说“The cat has a gale of wind in her tail. \"(这猫尾巴里有一阵大风)他
们从猫儿的话动中预感到了风暴的来临,因此,cat 被看作
“涝沱大雨”的象征神。传说有一位神仙 Odin,他掌管智慧、诗 文、战争和农业,常把 dog 带在身边,把它作为刮风的信号。 这样 dog 也就被看作是强风的象征了。dogs(强风)伴随 cats (大雨)而至,不就是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了吗?Trojan horse 来源于希腊神话《木马屠城记》,比喻“潜在的危险、隐 藏的敌人”。如今黑客程序借用其名,有“一经潜入,后患无 穷”之意。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说明一定的道理,是文学作品中最 为短小精练的一种形式。如 to 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因为发财 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 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但结果一无所获。现借此比喻只 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相当于汉语里的“杀鸡取卵”。 [6] cry wolf(狼来了),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
着羊皮的狼),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把蛇放在怀 里 ),don't 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蛋未孵出先数鸡)都是源于《伊索寓言》里家喻户晓 的故事。cry wolf 告诫那些喜欢说假话片人的人最终只会害 了自己;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多用来指“貌善心毒 的人”、“口蜜腹剑的人”,有时也又“伪装起来更危险”的意
思;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 告诫人们不要同情敌 人,不要姑息养奸;don't 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提醒人们“不要聒噪盲目乐观”。 2 经济产业
英国的耕作业从属于畜牧业,畜牧业是农业中的主要部 门,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都很发达,且多是普通老百姓从事 的职业。畜牧业的这种重要角色可从习语里窥见一斑。从事 牧羊业一是为了卖给羊肉商,二是为了卖羊毛。在剪羊毛时, 有不少羊毛散落在篱笆上,为了不浪费,就要把这些羊毛收 集起来(gather wool)。这是一件“琐碎无聊的工作”,干起来 往往“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现在 wool-gathering 多用于这 种比喻意义。Loose one's wool(发怒,生气),丢失了羊毛就 要大发脾气,足以说明羊毛的重要性。
不列颠岛上稠密的河流和环岛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极
其丰富的渔业资源。沿海的渔产特别丰富,北海的多格渔场 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特别是在工业以前,以捕鱼为生的人口占有相当大 的比例,这些可从英语习语中得到印证。仅与 fish(鱼)一词 有关的习语就不少。在苏格兰边境地区,每年鲑鱼回游的季 节,大批的鲑鱼成群结队在河里游涞游去。这时人们结伴岛 河边野餐,主菜就是一大锅盐水煮的新鲜鲑鱼(a fine/pret- ty kettle of fish)。煮好后,大家就用手抓,用勺舀,拼命 抢着吃,场面十分混乱,但也十分热闹。其他的如,a big fish (大亨),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在小范围内
出名的人;矮子中的巨人),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 3 社会习俗
西方人爱狗是出了名的,许多西方人爱狗如命,养狗、玩 狗,以狗为友,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家庭中重要的一 分子。他们对狗的喜爱之情足可以从习语中体现出来:a lucky dog (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clever dog (聪明人);a top dog (优胜者,左右全局的 人);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这些都是 英语文化里家喻户晓、英语学习者也比较熟悉的习语。 Horse-race(赛马)作为一种体育竞技和消遣娱乐项目
在英语国家是人们非常热衷的。后来 horse race 被用来比喻 “政治竞选”。1996 年美国总统大选时,资深记者 Nancy Gibbs 曾多次撰文跟踪报道大选进展情况,美国《时代周刊》赞扬她 目光敏锐:She made us look beyond the horse race to the candidates' characters, the votes' mood and
where the country was going (Time, sept., 1996) (她
使我们透过总统大选看到竞争选手的品格、投票人的情绪以 及全国上下的倾向 )。赛马时,赌马人能够掌握内部消 息,赢的可能性就大,消息的来源途径很多,有直接或间接
的。从驯马人或马主那里得到的直接提示(straight tip)应 该是最可靠的,所以 straight tip 比喻“可靠的内部消息”。 当然,在一场比赛中究竟哪一匹马会赢,恐怕只有参赛的马 匹自己最清楚。因此,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
(直接从马嘴里得来的)就是给赌马人最可靠的消息了。现在 这条习语喻指“从可靠方面直接得来的消息”。赌马时“估计 错误”,押错了马(back the wrong horse)是常有的事,而没 听到发令响之前要勒住缰绳,不让马抢跑 (hold your horse),即“要镇静”。 4 宗教及其典籍
宗教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反映文化, 那么,作为语言中的精华的习语当然更能折射出宗教这一文 化现象的特征。在西方社会里,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其神论观念经典《圣经》是西方社会的大众读本,文化启蒙教 材。《圣经》里不少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句子和短语都成为了 英语习语。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带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
西方的教堂不象中国的庙宇,没有供品,因此,教堂的老鼠 (church mouse)沾不到油水,“穷得像一只教堂的老鼠”相当 于汉语的一贫如洗”。 据《新约·马太福音》:在最后审判的日子,将对万民 进行审判,将把好人和坏人分辨出来:All the nations will be gathered before Him, and He wi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another, as a shepherd divides his sheep
from the goat. 因此,sheep 和 goat 分别有了“好人”和“坏 人”的喻义。To separate /tell the sheep from the goat
指分辨好人和坏人,明辨好坏。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 狼群,比喻落在一群恶汉手中的善良人。cast pearls be- fore swine(把珍珠丢在猪的前面),源自《新约·马太福音》, 喻“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对牛弹琴”。《新约》中 说,Old serpent(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 的,后来 old serpent 喻指“恶魔”;lion's mouth(狮子的口) 喻指极为危险的境地,类似汉语中的“虎穴”,源自《旧约》中 大卫所说:“我的救主啊!求你快来帮我, 脱离狮子的 口”。
习语是人民大众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 环境密切相关,是最富有人民性的,所以习语犹如一幅色彩 斑斓的画卷,展示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 习惯、价值观念等。习语段子,能最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 一种文化的特色。因此,通过习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 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同样,透过文化背景,我们也可以更好 地理解包含在习语中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 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 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McCarthy, M. 1998. 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张若兰. 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 语学院学报》, 2003(6).
[6]张荣婕. 英语动物类习语的内涵及其汉译[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2003(10).
[7]平洪,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 罗斯. 习语英译法 [M]. :商务印书馆分馆, 1978.
[9]潘红. 国俗词语例话[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试论英语习语的文化价值
摘 要:习语是英语宝库中璀璨明珠。习语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千锤百炼成为形式简练、语义精
辟的语言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掌握英语习语,有助于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水 平。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价值
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English Idioms
GUO Dong-mei
( Tai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Taizhou 225300, Jiangsu, China )
Abstract:English idioms are precious jewels in treasure house of English, which originated from all aspects of so-
cial life and have come to take shap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repeated use. English idioms are brief in form,
highly expressive and culturally suggestive. Therefore, a good command of such idiomswill help deepen our under-
standing of English history, geography, customs and the people’s modes of thinking, and improve our intercultural
qualities and communicative capabilities. Key words:English idioms; cultural value 习语(idioms)是经过长期使用凝炼而成的固
定词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发展的结晶。习语的 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
(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lisms)、和 典故(allusions)等[1]。英语的习语纷繁浩瀚,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1 英语习语反映英国的历史
习语是语言的化石,不少习语自古相传,妇孺 皆知,它们打烙着时代的印记,折射出历史的辉
煌。英语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比喻入乡 随俗; All roads leads to Rome喻殊途同归,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表示赴汤蹈火,冒一切危险; rain cats and dogs则是下倾盆大雨之意。细细探 究这些习语的来历,可以看到在英国历史上古罗 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 的痕迹。而“I’m a Dutchman if I do”意为“我决不 做”,则体现出对荷兰人的憎恨,那是由于英荷两 国的战争造成。John Hancock(约翰·汉考克)是代 表马萨诸塞州在美国宣言上签名的人,他的 签名雄浑有力,特别显眼,其他人的签名都相形见 绌。于是,JohnHancock就成了习语,表示“亲笔签 名”,后来甚至变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一个见 证。
2 英语习语反映英国的地理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
文化都因为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 特征。
英国是个岛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航海发
达,英语中的不少习语与海风、船只及鱼和水有 关。如:hang in the wind (在风中摇摆不定),表示 犹豫不决;see how the wind blows (探测风向) ,表 示观察形势,了解情况; nail one’s colors tothe mast (把船旗钉死在桅杆上),表示高举旗帜决不投降, 现转义成坚持自己的主张。再比如,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sink or swim (不论成败),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范围内出名的人,矮子中 的巨人)。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 鱼)更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激烈竞争、 相互倾轧的状况。
英国有着丰富的煤资源,尤以煤都纽卡斯尔
(Newcastle)著称,carry coals toNewcastle (运煤到纽 卡斯尔)便成了一句著名的习语,意思类似我国的 “背石头上山,多此一举”。
多雨是英国的气候特点,与雨相关的习语在
英文中比较多。如:英语中有一习语come rain or shine(不论下雨或天晴都来),意为“不论情况如 何”,英国人在相互约定时间做某事的时候,总要 补上这么一句;Small rain lays great dust(小雨压大 尘),比喻小东西也可派上大用场;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以,一雨倾盆)比喻“倒霉的事情总
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的“祸不单行”;After rain comes fairweather告诉人们困难过后胜利就会 到来。
3 英语习语反映英国的民风民俗 3.1 饮食习惯
英语中有很多与食物有关的习语,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把面包从某人嘴里拿 走),喻“抢走某人的饭碗”;bread and butter(面包 黄油)意为“谋生之道”;butter up(涂黄油)转义为 “巴结,讨好,过分恭维”;big cheese(大奶酪)喻“大 人物、大官等重要人物”;pie in the sky(空中陷饼) 喻“希望渺茫,不能保证实现的许诺”;jam tomorrow (明天有果酱)喻“许诺不现实的东西;可望而不可 及的东西”,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布 丁好坏在于吃)喻“任何东西的好坏都要通过实践 才能证明”。从上述习语,不难看出英国人的饮食 习惯,面包、牛油、果酱、奶酪等都是英国人的家常 食品。
3.2 人名称谓
英语的人名在开始的时候常与所指代的人的 外形、个性、职业或所处的环境有关。在英语的 姓氏中,很黑的人叫Black,很白的人叫White,木 匠就姓Carpenter,做面包的人姓Baker等。Jack (杰克),Tom(汤姆),Dick(迪克)等是常用男子的 名,Nancy(南希),Joan(琼),Jill(吉尔)等则是常用 女名,因为使用很平常,意义就有了转化,就象汉 语中的“张三,李四”一样,不具体指哪个人了。英 语习语中every man Jack指“人人,每个人”;every Tom, Dick, and Harry泛指“普通老百姓”;Jack and Jill则泛指“小伙子和姑娘”;Every has his Jill这条 谚语比喻“人各有偶,有情人都成眷属”;Nancy boy 指“有女性化的性格和行为的男人,或男性同性恋 者”;Tom girl则指“有男性化的性格和行为的女 人,或女性同性恋者”。 3.3 穿衣戴帽
英语中有不少以hat(帽子)这个词为主的习 语,如:at the drop of a hat(一旦帽子着地),指“一 个人的脾气很坏,有点不对就一触即发”;hat in hand(帽在手中)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去求人 帮忙,而又感难以开口,很难堪”;toweartwo hats at a time(一人同时戴两帽子),指“一人同时担任两 个职务”;to eat one’s hat(吃某人的帽子)指“一个 人打赌说自己的绝对正确”,等等。这些习语都反 映了英国人过去有戴帽子的习惯。二次世界大战
之前,英国人一年四季都戴帽子,男人夏天戴草 帽,其它时间戴毡帽,女人更是以帽子为装饰,没 有时髦的帽子不出门。 3.4 娱乐消遣
win hands down意为“唾手可得”;get intoone’s stride喻“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从开始习惯到发生兴 趣,然后得心应手地干起来”; 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直接从马嘴里得来的)比喻“从可靠 方面直接得来的消息”;Call someone’s bluff(要某 人摊牌)喻“不受某人的威胁,揭穿某人的把戏”,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藏牌于袖中)喻“留有 一手,有锦囊妙计”;down and out(倒下出局)喻“击 败,筋疲力尽,为力,穷困潦倒”;below the belt (腰带以下的部位)指“不择手段,不公正”等。这 些习语都来自英国人喜欢的赛马、牌戏和拳击等 消遣娱乐活动。 3.5 宗教习俗
英语中有众多含有“教堂”、“上帝”和“地狱” 词义的习语。如go to the church“去做礼拜,或结 婚”;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wrong pew(进对了 教堂但坐错了位子),意为“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 节上不对”;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勇于自助 的人)“自助者天助”;Go to hell(下地狱)是骂人的 话:“该死的东西”。这是由于英国人普遍信仰基 督教,教堂、上帝在他们的心目中占重要位置,相 信天国和地狱。教的神论经典是《圣经》,《圣 经》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甚至是一些句子和短语,因 为被广泛流传和吟诵,久而久之也成了习语。如: doubting Thomas“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old Adam“本性的罪恶”;Cain“强暴凶残的象征”;the 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掌上明珠”;an eye for an eye“一对一的彻底报复”等,都源于《圣经》,相 当多的习语打上了教的烙印。 4 英语习语反映英国的文学艺术
中国学生很熟悉one’s pound of flesh(某人的 一磅肉)这一习语,它源于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 商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钱给商人安东尼奥,要 其立下契约:如不能按时归还,则由夏洛克从安东 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因这部戏深受欢迎,“一磅 肉”也就成为习语,意为“分文不能短缺的债务,虽 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要求”。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 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世界文坛上 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戏剧表现出幻想与现实,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巧妙结合,剧中 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 力。剧中有许多晶莹如玉的佳句已经成为英国语 言的精华,经常被人引用。[2]如: applaud one to the echo(将某人赞美到回声四起)喻“大声喝彩;掌声 雷动”(《麦克佩斯》Macbeth);beggar all description 意为“难以形容;非笔墨所能形容”(《安东尼奥与 克莉奥佩特拉》Anthony and Cloeopatra),enough to make the angels weep(足以使天使落泪)喻“愚蠢得 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一报还一报》),hit the mark (打中目标)喻“达到目的,说话中肯”(《罗密 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等不胜枚举。另还 有很多习语来自如乔叟、狄更斯、彭斯等很多英国 著名的诗人、作家的作品。
5 英语习语反映英语民族朴素的唯物辩证的思 维方式
Harm set, harm get意为“害人反害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强调“岁不待人”;Call a spade a spade比喻“实事求是,有啥说啥”;You nev- er knowtill you have tried启发人们“不经一事不长 智”;Misfortune might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意为 “貌似坏事实为好事”,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暗指“有失才有得”;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表示“要求过高反难成功”, 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英语民族朴素的唯物辩证 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他们提倡珍惜时间,抓住机 遇,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说明了他们注重用相对 的观点看待事物,避免绝对化,注重用发展的和动 态的眼光看待事物,处人遇事以“适度”为佳,等 等。[3]
综上分析,英语习语源远流长,经千百年口言 手书,凝炼而成。它们形式简练,表意准确,生动 形象,韵味悠长,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习语已成 为语言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 们在社会生活中已离不开习语。学习和掌握英语 习语,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交际水平,也有 助于我们学习和了解该民族的社会形态和民风民 俗。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2001·
[2]胡文.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1·
[3]方文礼.从中英习语看中英文化的异同[J].扬州师范
学院学报,1995,(4).
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
摘 要:习语体现其民族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无不给其民族语言留下深刻独特的烙印。本文利用对比的
方法,首先试图阐述英汉习语在语音、语义、结构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即语言的形象性;意义的整体性;搭配的稳固
性;音韵的和谐性。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习语;特点;文化差异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 达方式”。①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 (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
(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 )等。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 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释人文习 俗、思想感情。它所阐明的道理是通晓的,它所揭示的哲理是 深邃的。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 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 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 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 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 的体现。对于从事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人来说,在语言实践中必 将遇到大量的习语。实际上,语言习得过程就是文化习得过 程。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 具,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它既反映文化, 也受文化的影响”。②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 展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在未来社会中,没 有多种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将是‘残缺不全’的 人。”③从此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借用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 一百周年庆典时所说的一句话:“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 觉”,指的是“要认识传统及其演变,继承和发展悠久的中华民 族文化,同时要有开阔的胸怀,兼容并包,接受多种多样的文 化”。④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将在讨论习语的产生和特点的 基础上,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做一探讨,以期领略一下两种 文化的碰撞所带来的神韵。 1.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
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 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 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 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 下的英语谚语生动地描述了各行各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形象 地再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铁匠(Blacksmith)说:“A good anvil does not fear the
hammer.”(好砧不怕锤打。)
鞋匠(Shoemaker)说:“The cobbler' s wife is the worst shod.”(鞋匠的老婆没鞋穿。)
木匠(Carpenter)说:“Such carpenters, such chips.”(什 么木匠出什么活。)
裁缝(Tailor)说:“Cut the coat according to the cloth.” (看布裁衣。)
农夫(Farmer)说:“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
渔民(Fisherman)说:“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 tom.”(好鱼居水底。)
猎人(Hunter)说:“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磨坊主(Miller)说;“All is grist that comes to his mill.” (到他磨里的都成粉。)
淘金者(Gold-digger)说:“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发光的未必是金子。)
驯马人(Horse-tamer)说:“A boisterous horse must have a rough bridle.”(烈马要套粗笼头。)
牧马人(Horse-herd)说:“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晒草要趁太阳好。)
主妇(Housewife)说:“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 及时省九针。)
由于这些语言不仅新颖别致,形象生动,而且妙趣横生, 给人启迪,因此,它们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所从 事的活动领域或职业范围中的“俗语”。这些领域或范围是如 此广阔,以致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至政治经济 领域,小至日常街区范围;上至举国要人往来,下至黎民百姓 生活。久而久之,这些俗语经过人们的千锤百炼,便定型成了 习语。的确,习语体现其民族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生活习惯 和地域风貌,无不给其民族语言留下深刻独特的烙印,使之具 有典型浓厚的民族特色。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习语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根植于 深厚的民族土壤,是因为它是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语言形 象,意义,搭配稳固,约定俗成,音韵和谐这些都说得上是 习语的特点。 1.1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
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 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 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 is more of Sampson than of Solomon in him这个句子来表达 此意。Sampson是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 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引用历史
上著名的人物或典故来说明事理,真可谓明白通晓,形象生 动。其他还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缘木求鱼”、“画蛇 添足”以及英语中常见的“carry / bring /send owls to A- thens(多此一举)”;“Hunger is the best sauce(饥者口中尽佳 肴。)”;“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There is many a slip twixt the cup and the lip(事情往往会功 亏一篑。)。” 1.2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意义上的性是指它的整体意义,不是指它的组
成部分(即单词)的意义的总和。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 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 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特别有些习 语的意义与它的字面意义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我们更要 注意其意义的性和整体性。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 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 的水”;“露马脚”也不能按照字面上的意义理解为“露出马的 脚”。同样,英语中的“the skeleton in the closet”、“to put heads together”、“to rain cats and dogs”、“Good wine needs no bush”。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 起”、“下雨时下猫下狗”、“好酒无须用长青藤。”而要综合它们 的整体意义,充分挖掘其比喻意义,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 (shameful family 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 out a plan with other people)”、“下倾盆大雨(to rain heavily)”、“酒香不 怕巷子深(Good wine needs no cries.)”。 1.3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
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无论哪种语言,它的习语的 搭配是固定的。习语结构上所具有的稳定性是它的又一显著 特征。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 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打退堂鼓”不可改 为“打退堂锣”。同样,英语中的“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 糟)”不可换为“at sevens and eights”;“fish in the air(海底捞 月)”不可改为“fish moon in the water”;“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非驴非马)”既不能颠倒词序改为“neither flesh, fish nor fowl”,也不可改为“neither donkey nor horse”。习语搭配 的稳定性不仅体现在不能随意拆开或更换这一点上,有时还 体现在不遵守语法规则和逻辑推理等方面。如英语中的“Dia- 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按照现代英语语法规则,谓语 动词cut应该加上-s,这一点是与语法规则相悖的。 当然,习语在结构形式上的稳定并不是绝对的,两种语言
中的许多习语都有自己的变体。而习语的变体必须以原型习 语整体意义和基本结构形式为基础,并且约定俗成,得到公
认。如汉语中的“俯首贴耳”演变成“俯首听命”;英语中的“to fry in one' s own grease”演变成“to stew in one' s own juice”,
其基本意义保持不变。 1.4音韵的和谐性
习语常常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生 动有力的目的。如汉语中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工 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 和谐悦耳。在这一点上,英语可说是独占鳌头,因为它可利用 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来增强习语的语音美感和修 辞效果。如使用头韵的“as busy as a bee(忙如蜜蜂)”,“as dead as a doornail(确死无疑)”,“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使用尾韵(rhyme)的习语如“as snug as a bug in a rug(舒舒服服)”,“fair and square(正大光明)”, “Might makes right(强权即公理)”等。 2.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
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⑤而隐含 意义正是说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这种隐含意义就是字 面以外的意义,它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 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 与习惯。”⑥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语言 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 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习语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镜子。根据 笔者的观察,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2.1地理环境差异
在地理位置方面,英国是一个岛国。不列颠岛稠密的河流 和环岛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捕鱼业在 英国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海 洋、捕鱼、航海等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起初只是水手们使用, 逐渐地被广泛用来比喻类似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家喻户 晓的习语了。如“to raise the wind(找风)”,航海离不开和风打 交道,特别是帆船时代,没有风是无法航行的。这一习语用来 比喻“筹钱”,没钱办不成事,就如同没风出不了海一样。又如 “to be in the same boat”比喻“处于同样的困境”;而“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则用来比喻“有另一件重要的事要做”。 而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也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民族
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大 多具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如“海底捞月”、“天涯海 角”、“石沉大海”、“苦海无边”、“海市蜃楼”等。我国自古以来 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汉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河流、 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瓜田李下”、“笔耕舌耨”、“斩草除 根”、“拔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见风使舵”、“过河 拆桥”、“隔岸观火”等等。
2.2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
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 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 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 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 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 愿望相反”。其他成语如“司空见惯”、“东施效颦”、“叶公好 龙”、“刻舟求剑”等都来自历史典故,其比喻意义是具有异国 文化背景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 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 腊神话中的“Sphinx' s riddle(比喻难题)”;“Trojan horse(喻内 部者)”;出自《圣经》的“a Judas' kiss(喻可耻的背叛)”; “to turn the other cheek(喻宽大为怀)”等。 2.3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 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中的“一箭双 雕”,英语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用“山中无老 虎,猴子称大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the king”;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表示一个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 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 like a fish”来表示。类似的习语还 有: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ve);如鱼得水(like duck to wa- ter);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蠢得像猪(as stupid as a goose);害群之马(black sheep);画蛇添足(gild the lily);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湿得像落汤 鸡(as wet as a drowned rat);瘦得像猴子(as thin as a shadow);挂羊头卖狗肉(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值得一提的是,英汉两种语言对“狗”、“龙”、“猪”、“猫”等 动物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喻义。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 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头军师”、“狗咬吕洞宾”等。而英 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等。“龙”在汉语中享有“吉祥”、 “权势”、“高贵”等地位,因而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 飞凤舞”等习语。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龙(dragon)” 被视为凶猛而具有不详之兆的妖怪。英语中有“to sow
dragon' s teeth”之说。相传底比斯国王卡德摩斯(Cadmus)将 自己亲手杀死的一条龙的牙齿种在地里,不久这些龙牙一个 个从地里冒出来,成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意欲杀了他。此习语 比喻“埋下祸根”。如果碰到“She is a cat”这样的句子,千万不 可理解为“她是一只猫”。这里的“cat”不是中国人眼中的那只
乖巧的猫,而是“包藏祸心”的意思。当然,碰到像“to have Jan- uary chicks”这一类的习语,断不可从字面意义上去臆测为“一 月的小鸡”,而要好好地考究一番。原来“January”是“英国文学 之父”杰佛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所写的《坎特伯雷故 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中的一个主人公,他60岁时与 一个名叫May的姑娘结婚,婚后生有一女。因此,该习语是“老 来得子”的意思。 2.4宗教信仰差异
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各民族因制度、信仰、审美观、道德观 和价值观的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与词汇有着不同 的看法与理解。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因此,不 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 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 (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 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 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 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而 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教
(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 “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为金钱侍奉上 帝的人,为了更多的报酬也会给魔鬼卖力)”;“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Hell and Tommy(彻底毁灭)”;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等。 3.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
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 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 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 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 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 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 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注释:
①⑤张 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中国翻译,1999(3). ②③④杜瑞清.文化自觉,开拓创新.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⑥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杜瑞清.文化自觉,开拓创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3]张 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 1999(3).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2.
[5]杨 茜.喻体的选择与文化背景[J].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6]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7]袁 林,沈同衡.成语典故[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8]平 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0.
[9]徐守勤.英语谚语词典[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Z].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1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张若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 际。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访问学者。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文化
[摘 要]英语习语来源于航海、宗教、《圣经》、神话、寓言、古代文学作品、动植物方面和军
事。通过了解习语的来源,可以增进对语言与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英语;习语;来源;文化
习语,又称熟语。就其广义而言,还包括
成语、谚语、俚语等。习语语言精炼、寓意深 刻、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易懂易记,是语言中 的精华,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它涉及生活的 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宗 教、风俗、习惯等。明显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 人民的智慧和语言的特色。
英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英语习语 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它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鲜 明的民族色彩,是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其来 源与其古老悠久的历史、宗教的信仰和独特 的文化紧密相连。它们有些来源于航海、有些 来源于宗教、《圣经》、有些来源于古希腊及罗 马神话、伊索寓言,还有些来源于古代文学作 品以及其它各个方面。下面就英语习语的主 要来源试作简要的探索和介绍。 一、来源于航海方面的习语
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民世世代代生 活在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中,长期从事海上活 动,与大海打交道。他们喜爱海洋、眷恋海洋, 与海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有很大一 部分习语与海洋、船舶、海水、陆地、游泳等方 面的词语有关。例如:
All at sea.不知所措,迷惑不解。直译: 全在海中。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左
右为难;进退维谷。直译:在魔鬼和深海之间。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 洞不堵,大船要沉。
When one' s ship comes home.由穷变 富。直译:船返回时。
To burn one' s boats.破釜沉舟。直译: 烧掉船只。
In deep water.在水深火热中。直译:在 深水中。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直译:下 沉或浮游。
In the swim.追逐潮流。直译:在游泳。 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直译: 看陆地在何处。
二、来源于宗教方面的习语
宗教在英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影响力 很大。许多人一出生就处于宗教文化的熏陶 之中,耳濡目染。他们一生中的许多重大事件 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对宗教的信仰经久不衰。 他们信奉教,唯上帝之爱所爱,唯之 意是从。因此,许多习语与上帝、天使、天堂、 地狱、魔鬼、教堂等有联系。例如: 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天怜受难人;体谅不幸的人。直译:上 帝为剪了毛的羔羊减弱风势。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直译: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胆 大妄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直译:冲进天使都 不敢进入的地方。
Go to the hell.下地狱。
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老马识途。直译:老魔鬼知道很多 事情。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 洗。直译: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总体是对的,但细节不对。直译:教堂 找对了,但座位错了。
三、来源于《圣经》方面的习语
《圣经》,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影响着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 人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英国
人世世代代在教堂和家中诵读《圣经》,《圣 经》几乎成为家庭的必备之书。《圣经》中的不 少典故、故事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警句格言。 例如:
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一刻;紧 急关头。直译:在第十一小时。
A good name is rather to be chosen than great riches.宁要美名不要巨富。 Bone of the bone and flesh of the flesh. 血肉相连。直译: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Judas kiss.出卖、背叛。直译:犹大之 吻。
The apple of one' s eye.掌上明珠。直 译:眼里的苹果。
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愿意讲和。 直译:伸出橄榄枝。
Dead Sea Apple.中看不中用;金玉其 外,败絮其中。直译:死海里的苹果。
Lion in the path.拦路虎。直译:小道上 的狮子。
Rob Peter to pay Paul.挪东补西,挖东 墙补西墙。直译:抢劫彼得的钱物来还给保 罗。(注:彼得和保罗都是耶稣的使徒。) 四、来源于神话和寓言方面的习语 古希腊及古罗马的神话十分发达。它丰 富多彩、经久不衰,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 语言材料。是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的神话体 系。英国人与古希腊及罗马的文化有着密切 的接触。伊索寓言在英国人民中间更是家喻 户晓。以这些神话、寓言、故事为素材的习语 比比皆是,已成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A chille' s heel.致命的弱点。直译:阿 基里斯的脚踵。
The apple of discord.祸根;不和的根 源。直译:不和的苹果。
Call a spade a spade.直言不讳。直译: 把铲子叫做铲子。
Pandora' s box.万恶之源。直译:潘朵 拉的盒子。
Pure as Psyche.西子无瑕。直译:纯如 蔡琪。
Borrowed plumes.别人的声望。直译: 借来的羽毛。
Cat' s paw.被利用的人。直译:猫的爪。 Cry wolf.虚发警报。直译:大叫狼来 了。
Golden eggs.杀鸡取卵。直译:金蛋蛋。 Sour grapes.得不到某物而将其贬低。 直译:酸葡萄。
The lion' s share.最大的份额。直译:狮 子的份额。
五、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方面的习语
在英国历史上,涌现了莎士比亚、乔叟、 狄更斯等著名的英国文学巨匠和许多不朽的 巨著。这些浩如烟海的英国文学中的名句成 为了英国广为流传的习语的源泉。例如: Care kill the cat.忧虑伤心。直译:担心 会把猫弄死。
Be-all and end-all.生命中的一切;全部 内容。
Lead by the nose.使别人听自己的。直 译:牵别人的鼻子。
Scotch the snake.制止坏东西为害。直 译:将蛇打个半死。
Out of joint.杂乱无章。直译:关节之 外,脱臼。
Hoist with one' s own petard.害人害 己。直译:搬起自己的爆炸火具。
Wear one' s heart on one' s sleeve.心直 口快;不掩饰感情。直译:将心放在袖子上。 Cry for the moon.要求太高。直译:要 月亮。
Let sleeping dogs lie.别惹事生非。直 译:让睡着的狗躺着。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耳边 风。直译: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All one' s geese are swans.言过其实。 直译:他的鹅全都是天鹅。
六、来源于动、植物方面的习语
英语习语的一大特色是与动物、植物有 关。大量比喻都与人们生活密切的宠物、家 禽,尤其是与猫、狗、马、牛、羊、鸡、鸭、鹅 等有关。狗在英国人的心目中是可爱的动物, 有关狗的习语不少是褒义的。例如:
Help a lamp dog over a stile.助人度过 难关。直译:帮瘸狗过阶梯。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直
译:爱我,也爱我的狗。
cat-and-dog life.经常争吵的生活。直 译:猫和狗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直译: 雨像猫狗般落下。
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一朝 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直译:被开水烫过的狗 怕冷水。
Wake a sleeping dog.惹事生非。直译: 惊醒熟睡的狗。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 直译:让猫从袋子里出来。
Work like horse.辛苦地干活。直译:像 马一样地干活。
Dark horse.出人意外的获胜者。直译: 黑马。
Ride the high horse.装腔作势;出风 头。直译:骑高头大马。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 置。直译:马车放在马之前。
Like bull in the china shop.非常拙笨 鲁莽。直译:犹如瓷器店的公牛。
Black sheep.害群之马。直译:黑色的 羊。
Get someone' s goat.激怒某人。直译: 要某人的山羊。
Bull of the woods.有势力的人。直译: 森林中的公牛。
A cock-and-bull story无稽之谈。直译: 公鸡和公牛的故事。
Cock of the walk.自高自大;称王称霸 的人。直译:行走的公鸡。
Ducks in a row.一致。直译:像一个接 一个的鸭子。
Like water on a duck' s back.耳边风。 直译:像鸭背上的水。
Wild-goose chase.徒劳的搜索。直译: 追踪野鹅。
Cook one' s goose.挫败某人。直译:煮 某人的鹅。
Fish out of water.不适应。直译:离水 之鱼。
Queer fish.怪人,莫名其妙的家伙。直 译:怪鱼。
A bee line捷径。直译:蜜蜂的线路。 Under the rose.私下。直译:在玫瑰花 下面。
A bed of rose.安乐窝。直译:玫瑰花般 的床。
七、来源于军事方面的习语
bite the bullet.咬紧牙关;狠下决心。 直译:咬子弹。
Bury the tomahawk/ hatchet.停战,讲 和,言归于好。直译:将战斧埋起。
Ding-dong fight.激烈的战斗;旗鼓相 当的角斗。直译:叮当响的战斗。
Half the battle.工作的主要部分。直 译:半个战役。
Stand to one' s gun.坚持自己的立场。 直译:站在自己的一边。
Beat somebody with his own weapon.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译:用某人的 打某人。
lie on one' s arms.枕戈待旦。直译:躺 在手臂上。
Throw a bomb into.引起轰动。直译: 扔。
Councils of war never fight.主张战争 的人,自己从来不打仗。直译:开作战会议 的,从不作战。
War is the sport of kings.战争是帝王 的娱乐。直译:战争是国王的运动。
除以上所谈到的有关英语习语的来源 外,英语习语还有其他的来源,本文不再一一 赘述,但透过上述的介绍,已可窥见民族文化 特有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其习语之中,反映了 其民族的特点。通过了解习语的来源,从中发 现英语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共性,在丰富语言 知识的基础上,增进语言与文化的更深层次 的理解。
英语习语的文化多视角探微
摘 要: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 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习语比词汇更富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不但最具有民族色彩,而 且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差异最大的部分之一。就语言的各种形式来说,习语能够反映 民族文化。从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生活环境、价值趋向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习语的一定 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语 习语 文化内涵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
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语言是作为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媒体而 起作用,某些社会学家把语言看作是文化的基石。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文化,因此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的内涵,与
有关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具体反映。一个民族 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下面 本文将对英语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略作探讨。 一、从英语习语透视英美宗教信仰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宗教文化,可
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 教、哲学、文学艺术,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的思想 和行为。
教文化作为西方四大文化(其它为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日尔曼文化)之一,影响 整个欧洲近两千年。《圣经》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人说,《圣经》对英美人精 神生活的影响是其它典籍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这部融犹太民族的神话传说、政治法律和历 史文化于一体的经典中的许多人物、事件家喻户晓,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深刻的印象,这一 点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中反映出来。例如:他们在胸前画十字时,口中说着God bless me;在 骂人时说God damn you;表示不可抗拒的力量时用act of God ;祝某人一帆风顺时说 God speed you;表示惊讶时说Good God!表示惘然时用God Knows代替I don' t know; 发誓时说By God;表示不愿意某事发生时说God forbid;人死了用depart to God;说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时用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从这些口头习语中我们可以看出, God在英美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认为整个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世 间的一切都属于上帝。上帝不仅主宰着世界,而且主宰着每个人的命运,对上帝不能冒犯, 因此他们在行动和语言中时常离不开God一词。 此外,一些习语直接出自《圣经》。如:
1. 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 (Ecclesiastes: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 强)
2.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Timothy:贪财是万恶之源) 3. The wages of sin is death. (Romas:罪的工价乃是死)
4. The sleep of a labouring man is sweet. (Ecclesiastes劳碌的人睡得香甜) 5.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 (Job :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 6. All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Ecclesiastes:江河都往海里流)
7.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Ecclesiastes:快跑的 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能胜)
可见,宗教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体现的文化背景是很深远的。 二、英语习语的历史折光
成语反映某一历史事件,这在中外历史著作中屡见不鲜。如:汉语成语“项庄舞剑,意
在沛公”,反映了楚汉相争初期“鸿门宴”的一段历史事件。外国成语“皮洛士的胜利” (Pyrih' s victory)反映了公元前3世纪初叶罗马与希腊的一段战争史。下面的两个英语成 语反映了美国历史的两件重实。
John Hancock (约翰·汉柯克),意为亲笔签名或签署的意思。这个姓名怎么会变成 亲笔签名的代用语呢?这要追溯到1775—1781年的北美战争。
1765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印花税法》,规定北美殖民地的一切报纸、合法文 书等都要加贴印花,以此来征收税款。北美殖民地人民群情激奋,在富商约翰·汉柯克等
人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运动。英王下令通缉约翰·汉柯克等人。 1776年7月4日,北美各州殖民地代表在费城举行的“会议”上发表了《宣
言》,正式宣告北美十三州脱离英国,成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当时在“会议”上,有 56名运动的倡导者在《宣言》上签名。“会议”约翰·汉柯克第一个签下 自己的姓名,而且写的特别醒目,比别人的签名几乎大两倍,他风趣地说:“这样,英王用不 着戴眼镜就可以认出我来了。”后来,John Hancock这个大名逐渐成为美国人民家喻户晓 的成语而进入美国英语中,用来表示your name in writing(亲笔签名)之意。
someone' s name is mud(d),意为某人声名狼藉;名誉扫地;惹人厌恶。不熟悉这个典 故的中国人,可能会把它译成:“某人的名字是马德”。许多美国人虽会使用这个在本国产 生的成语,也往往误认为它与污秽、泥巴有关,因为该成语中的Mud(d)很象英语词mud (泥浆)。其实这个词原是个姓氏。
1865年4月14日晚上,野心勃勃的青年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什在华盛顿的福
特剧院里开刺杀了林肯后,迅速地从3米高的包厢跳到舞台上,跌断了一条腿骨。他顾 不得骨折疼痛,跑出剧院后门,跳上事先准备好的马,疾驰而逃。由于他腿部受伤,急需治 疗,布什骑马逃到马里兰州的一个名叫塞缪尔·亚历山大·马德(Samuel Alexander Mudd)的医生家里,请求治腿。马德是亲南宗派,也认识布什,就为他治疗了腿伤。后来, 联邦追捕凶手的士兵在佛吉尼亚州罗伊尔港附近的一个农场烤烟棚里,击毙了凶手布什, 逮捕了包括马德医生在内的8名参与或协助布什谋刺总统的嫌疑犯。1865年6月29日, 法庭对8名被告判决,马德医生被判无期徒刑。
后来马德医生虽然在1869年获释,但为美国人民所不齿。马德这个姓名被当作丑恶
的象征而进入了美国口语中。马德家族也因此受到歧视,以致其后代不得不改换姓氏。这 句成语中的mud,有时还可用同义词dirt(污物)代替,成为Someone' s name is dirt。 可见,历史存在于习语中,成为习语所反映的文化的渊源。 三、英语习语中的风俗再现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别的风俗习惯,这是该族人民大众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涉及民众 生活的各个层次,是文化中范围最广,根蒂最深的部分。因而出自人们风俗习惯的习语也 最能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英美人日常生活中,如有人一早起床就情绪不好发脾气,这时可能有人会对他说: “you must have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today”。原来,这是西方人古时迷信思
想在语言上的保留。他们认为“右”是幸运,“左”是不幸,于是,不管做什么,他们都尽量从 右开始以期好运。如出门时用右脚先跨出门槛,穿鞋也先穿右脚。更有甚者,以前的富裕 人家如有客人来访常派人在门口恭候,以便随时提醒客人要右脚先进门。当然下床也不例 外,难怪下错就会牢骚满腹。同样,这种迷信观念也可以从其他习惯语中得到体现,如to set off on the right foot“开始就很顺利”;be born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lanket“私生 的”(这里的Wrong Side就是指left side)。
英美人提及女人追求男人时常用的习语to set her cap at someone,不仅告诉我们十
八、十九世纪西方女子求爱的方式,也展示了当时的时尚。那时,英国妇女在外出时流行戴 帽,作为一种头饰,每有社交场合,姑娘们常把自己的帽子装饰得很漂亮,以招引她们意中 人的注意,因此有“为某人装点帽子”说法。这也证明,在“Lady first”的社会里,女人在选 择伴侣时仍受到束缚,她们不能和男人一样平等,只有用朦胧和含蓄的方式表达感情。 英美人用give the cold shoulder表示故意冷淡或疏远某人。因为十九世纪民间有这 样的一种习俗,女主人在招待客人时,把热气腾腾的好肉送给那些受欢迎的客人,而将冰 冷的羊肩胛肉(cold shoulder)送给不受欢迎的客人食用。有这样的说法:The hostess gave him the cold shoulder at the party.女主人在晚会上对他非常冷淡。
To tie the knot直译是“打结子”,现通常用于口语,表示“结婚”或“主持婚礼”。这个 短语反映了古时候英格兰及世界许多地方的婚俗:牧师或家长在婚礼上把新郎和新娘的 衣服结在一起,以此象征一对新人的永久结合。
现代英语中,人们用put it on the back burner表示暂时搁置某事或暂不受理某个问
题。Back burner指现代厨房用煤气灶“后面的炉”,这种灶通常有四个眼,两前两后,后排 的温度较低,家庭主妇常把不急用的食物放在后面的炉上慢慢炖煮。
这些习语是英美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体现了英美文化某些方面,是英美民族文化的 结晶。
四、谈“天气”论“海”文化——英语习语反映英美人的生活环境及模式
英国人常以天气为题开始谈话,经常用谈论天气来取代普通的打招呼语言。人们见面 常听到“天气不错”,“天好象要下雨”,而不是“早安”、“你好”等。因此,在英国,天气是第一 ·
件也是经常为人们所谈论的事情。为什么?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英伦岛上的天气阴晴不 定,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一人在一天以内就可能经历四个季节,这种天气的不稳定对他们 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产生了影响。当看到英国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出门时穿着雨 衣,带着雨伞时,外国人不禁感到可笑,而英国人觉得这是自然的事情,二是谈论天气似乎 是一种非常友善、不使人窘迫的谈话方式。天气是个非常适于谈论的话题。 那么美国人相互见面时说什么呢?他们在开始谈话时也提到天气吗?美国人不这样
做。尽管美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均受到早期英国来美洲定居者的影响,但现在情况也已 完全不同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歧异。现在美国的年轻人相互见面时喜 欢说“你好”(Hi)。他们在打招呼或言语当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此外,一些英语习语带有浓重的“海”文化特征。
英语发源地英国是岛国,资源有限,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航海曾是英国探索外界、
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因此,英国的航海业一向较发达,航海史也很悠久,这种特殊的生活 环境必定在语言里留下不少痕迹。语言学家Eugene A. Nida说:“一种语言可能在某些 领域有较多的词语,这是该文化核心的重要标志。”英国人长期从事海上活动,经常接触与 海洋有关的事物,这些活动和事物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一种概念。当 他们要描述某项事物时,常常下意识地把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和该事物的性质、特征联 系起来,用某一概念中的特性来描述或比喻另一种事物。如To clear the decks原来是指 船只准备作战时清理甲板,上岸后虽然没有甲板,但海员仍然用clear the decks来表示进 行某项行动前“做准备工作”。英国人与海的特殊关系为他们的语言创造了许多体现“海” 文化的习惯语。
例如:英语中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 a cold fish,“冷
淡的人”; a queer fish,“怪人”; a loose fish,“浪荡者”;a shy fish,“羞羞答答的家伙”
等。英国人在比喻“守口如瓶”时用鱼作喻体,as mute as a fish ;比喻“酒量大如海”时用鱼 作喻体,to drink like a fish;比喻“不适应环境”时也用鱼作喻体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海洋可以说是英国人赖以生存的摇篮。海员们常常把他们在海上活动的情况,与风浪 搏斗的经验以及在海上的所见所闻用到语言中来。英语中许多习语原先是海员在海上用 的,因为这些词语通常表现力强、生动、幽默,逐渐为陆地的人所接受,被广泛运用。如,他 们用to take the ropes表示“了如指掌”(原指海员熟练地操纵风中帆的绳索);用to sail under false colours表示“冒充”(原指船只偷偷地挂别国国旗航行以蒙蔽他船进行抢劫); 用to take the wind out of someone' s sail表示“占某人的优势”(原指航行中抢其他船的 风路)。象这种体现海上生活的习惯用语还有许多,如to trim one' s sails to the wind,“随
机应变”; nail one' s colours to the mast,“坚持到底”;between the devil and blue sea,
“左右为难”等等。根据语言学家Logan Pearsall Smith对英语习语来源的分析归类表明, 来自海洋生活和与海有关的事物的习语最多,这些习语充分反映出英国人文化核心之所 在。
五、从“狗卫士”与“美国梦”看英美人的价值趋向
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论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比较宠爱狗。他们饲养狗,精心照料 狗,把狗当成朋友。有报道说,在纽约和伦敦这样的大城市里,一些单身男女甚至允许他们 的小狗与之同桌就餐,同床睡觉。他们精心侍候狗,每周定期给狗买好吃的东西。养狗已 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在英美人的观念中,狗是“伴侣”、“忠贞”、“卫士”的代名词。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而 狗正是他们生活、生命及财产的忠实保卫者,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的忠实维护者。法国作家 玛丽·诺埃尔所著故事集中,有故事说上帝造出的第一只狗,不甘于在世上只是吃喝拉撒 和生息繁衍,苦苦哀求上帝造出它的主人来以服侍、伴随左右,于是上帝才造出了人。可见 在西方人心目中,狗是为主人而存在的。
在英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习语都是以赞扬狗的意思构成的。譬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此话并非坏意,正相反,它的含意是“人人都有交好运的时 候”。另外的例子是you lucky dog,意思是说“你是个幸运者”。Love me, love my dog(爱 屋及乌)这条谚语意思是请听话人把讲话人的朋友也当成朋友。jolly dog“兴高采烈的
人”;clever dog“聪明的人”;top dog“担任最高职位者”;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帮助 有困难的人”;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无比高兴”等。
另外,由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各异,自然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例如,英语中说, 1.He is an aggressive young man.
2. This guy is quite ambitious . (company manager) 3. The Americans think highly of individualism.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人要老实,安分守己,而西方人则强调人不断创新,不满足现
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特别是“individualism”这个词在我们看来是个人主义、自私 自利的同义词。但在西方人眼里,这是尊重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褒义词,是美国社会的一 个重要价值观念。美国是一个竞争性极强的社会,因此当孩子上小学时,父母就教孩子不 论在学习、体育还是参加比赛都要aggressive, ambitious。
“American Dream”是另一个体现美国人价值观的词语。它主要指美国宣扬的所谓人 人自由和机会均等,亦指美国式的民主理想、远大抱负和美国生活的最佳方式。
“美国梦”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大约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美国多产作家霍雷肖· 阿尔杰(Horatio Alger, 1834—19)先后发表了109部小说,内容多以穷困青年刻苦努 力,最后由穷变富为主题,其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阿尔杰的作品生动 地描绘了美国人推崇的一种个人奋斗精神,认为一个人无论多么穷困,社会地位多么低 下,只要肯努力,再加上好运气,就有可能爬到社会的上层,甚至当上总统。这种穷小子发 迹的梦想也被称为阿尔杰模式(Horatio Algeresque)。作者本人的名字也成了美国梦的代 名词,如Horatio Alger story (阿尔杰式故事),Horatio Alger traditon (阿尔杰式传 统),均能表示这种个人奋斗式的美国精神。这些词语出现在许多英语句子中,例如: 1. In any case, Cater was born into a striving family that cherished the Horatio
Alger tradition, Dixie-style(总之,卡特诞生在南方一个具有阿尔杰式奋斗传统的家庭 里)。
2. In fact, by most outward measure, Vidal' s present life is close to the last
chapter in an Alger Novel (事实上,从明显的迹象看来,维德尔目前的生活已接近阿尔杰
故事的尾声,快要发财致富了)。
3. The rise of the former train boy and tramp telegrapher from rags to riches was
an enact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这个原先的列车乘务员、流动报务员由贫穷到富 有的过程正是美国梦的体现)。
从上述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习语言简意赅,寓于表现力和生命力,是民族文化
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英语习语寓于英语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在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的语言反映一定的文化,没有语言,文化将不复存 在;反过来,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仅要在本族语 和外语之间作语言上的比较,而且对两种文化也要加以比较。学好外语并非仅仅意味着掌 握发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意味着对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风俗和社会行为的方式方 法有所了解,即了解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外语并使用地道得体。 参考文献
[1]Catford.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65. [2]丛庆智等.两种文化中语言的比较.周国瑞等主编.现代学校素质教育实践与 探索.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En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London, Prentice Hall, 1988.谢金 良主编.西方文学典故词典.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6]唐述宗编.英语词组大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7]外国史知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9]吴龙森主编.英语沙龙.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英语习语的文化功能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习语是语言被长期使用
的结果,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的智慧。本文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 话、体育娱乐等方面对英语习语的文化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英语语言学习者可 以通过习语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相关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功能;英语学习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 语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心理思维 等等。因此,学好一门外语,就不仅仅要学好音标、语法和单词, 还要学习目标语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举止。就本质而 言,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其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 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 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 际交流的需要。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 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也是表达手法最丰富、文化传统最灿烂的语言之一。习语是人民大 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英 语习语也体现着英美文化的诸多方面,如经济政治、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心理状态等等。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 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 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 短语或短句。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 特色。因此,习语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一把钥匙,习语学习可以帮助 学习者了解英美文化的不同方面。 一、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习语更 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在习语里,很容易找到风俗习惯的 影子,因此通过学习英语习语,学习者可了解英美国家风俗习惯。 1.饮食习俗。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
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在欧洲民族生活的地区,主要的谷类作 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面包,牛油,果酱,奶酪都是英国人的家 常食品,因此,在英语习语中,有很多关于这些主要食品。比如 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没有了这两样东西,他 们就活不成了,所以,bread and butter 就转义成能提供衣食住行等 生活必必需品的“谋生之道”;又如 baker’s dozen——这条习语起 源于 15 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对各种面包的重量做了规定。但是, 要保证面包的重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容易做到。为了避免因 短斤少两而受罚,面包师便在规定的一打 12 个面包上再免费多加一 个,宁多勿少。这样,面包师的一打就变成了 13 个。加之英国人不 喜欢 13 这个数字,人们就常用 baker’s dozen 来代替 13 这个数字; 而 butter up 这条习语转义为“巴结、讨好、过分恭维”。 2.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
成为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宠物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比如狗, 英国都对其有好感,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在英语中也有 很多关于狗的习语。Dirty dog 指道德败坏的人;a dog’s dinner 比喻 乱七八糟或一件得很糟糕的工作;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比喻有功者受赏。同样,猫作为欧洲人的宠物,与其相关的短语也 举不胜收,fat cat 比喻进行贿选的资本家;curiosity killed a cat 比喻 太爱管闲事会带来麻烦。 二、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 与宗教密切相关,现代英语中就有很多宗教词汇,其中一部分源于 宗教活动。习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 影响。因此,通过习语,英语学习者可以了解很多的宗教文化。例 如,说英语的人会说“the governor was elected at a very auspicious moment ”,意思是说“这为州长在吉祥如意的气氛中当选”。
Auspicious 这个词就是起源于古代的宗教迷信。那时候人们信奉一 种以飞鸟行动为根据的占卜术。有巫术的人会听懂鸟语,分析鸟的
行动。据此,他们自诩能知道神的意愿。又如,习语 at the eleventh hour 源于圣经故事,意为在最后时刻刚刚赶上;oldAdam 同样源于圣经 故事,意思是本性的罪恶;whited sepulchre 源于《圣经·新约·马
太福音》:上帝斥责文士和法利赛人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们的“好 像分刷过的坟墓,外表好看,里面却装满死人的骨头和尸体”,现用 来比喻“假冒行善的伪君子”。 三、寓言神话
神话故事是人类祖先创造的重要艺术作品之一。神话具有鲜明 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神话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一个民族的 语言或多或少受到该民族神话传说的影响,英语语言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习语中表现尤甚, 因此,通过学习英语习语,学习者可以了解到很多寓言故事文化。 例如,习语 promethean fire 可以让人们联想到 Prometheus——希腊 神话里造福人类的神。他受主神宙斯之命,用泥土造人,但由于没 有火,那人难以成形,他擅自从天上偷出火种,带到人间,使泥人 很快成活,成为世上第一个男人。因此,习语 promethean fire 现用 来比喻(产生生命体的机能和活动的)生命力。
通过英语习语,学习者还可以了解到有关伊索寓言的故事,伊 索寓言的故事都有较深刻的哲理思想,生动幽默,反应西方社会的 价值观念,这无疑为一种习得英语文化的好方法。例如,通过习语 don’t 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学习者可以联系到 伊索寓言的故事:一位乡下姑娘顶着一桶牛奶到市场上去卖。她边 走边想:“我把这桶牛奶卖掉后就去买鸡蛋,再把鸡蛋孵成小鸡,然 后把小鸡卖掉,那我就有钱买新衣服了。我穿上漂亮的裙子去跳舞, 小伙子们都会围着我转。哼,不管他们怎么求我,我都不会理睬他 们。”想到这里,他高傲的摆了摆头。不幸的是,他忘了头上顶着的 一桶牛奶。头一摇,桶就掉下来了,牛奶洒了一地。姑娘伤心的哭 了。这条习语提醒人们“不要过早盲目乐观”。 四、体育娱乐
体育娱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流行的国际性体育赛事项 目很多都是从原始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伴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体育娱乐,必然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 化,体育娱乐活动,对人类语言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通过学习习语, 学习者可以了解西方很多体育娱乐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赛 马是英国非常受欢迎的大众娱乐赛事,关于赛马有很多习语。Get into one’s stride 这条习语的原意指马从走到小跑,然后到大步跑起 来,用来比喻一个人对某活动从“开始习惯”到“发生兴趣”,然后 “得心应手的干起来”。作为英国一种古老的比赛项目,拳击活动也 可以从英语习语中找到很多例子,如 below the belt,根据拳击规则, 拳手若击中对方腰带以下部位就算犯规,因此这条习语指“不择手 段,不公正”。还有很多英语习语体现其他体育活动如板球、高尔夫、 斗鸡、赛跑、划船等。 五、结语
随着世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因此按照传统的模式进 行传统教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会很有限,习语,作为 语言的凝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无疑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条道
路。英语学习者只有通过平时扎实的语言积累,认真探究,才能够 从简单的习语里挖掘出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一可以加强学习者 习语记忆,二可以扩大学习者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季明雨.从 20 世纪英语引语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J].英语学习,1999 (12).
[2]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赵琼(1982-),女,陕西渭南人,陕西教育学院助教,研 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英语习语的文化解析
1
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 1.1 罗马人的痕迹
公元前 49 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当时恺撒的 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 Rubicon。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 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 下, 表明义无反顾。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 burn the boats) 逼得士兵 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 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 cross the Rubicon ( 渡过鲁比肯河) 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 采取断然行动; burn one’s boats ( 烧掉自己的船 ) 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 The die is cast. ( 骰子已经掷下) 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 再也不能改变。 1.2 条顿人的征服
条顿人, 即居住在西北欧的 3 个日耳曼部落, 他们是盎格鲁人、萨
克逊人和朱特人。约在公元 449 年, 他们开始征服不列颠。他们的入侵 给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并最终形成盎格鲁-萨克逊语, 即现代英 语的起源。条顿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全面的, 起决定作用的, 从很 多英语习语还可以找到条顿人征服的影子。 如 cut someone to the
quick 意为 “大伤某人的感情 ”, quick 这里指 “皮肉 ”,这个解释源于古 撒克逊语。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是“赴汤蹈火”的意思, 源自盎格 鲁- 撒克逊时期的中世纪判罪法。 1.3 斯堪的纳维亚风暴
公元 790 年开始, 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 并在英国大批定居,
他们讲的是北日耳曼语, 是现在的瑞典语、芬兰语、挪威语和冰岛语的 前身。 在此后的二百年中, 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 北日耳曼语) 的词语渗入英语词汇。 据估计, 现代英语中约有 900 个斯堪的纳维亚 各族语言的单词或构词成分。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对英语的渗透特 别深入。 最常用的习语 rain cats and dogs, 来自北欧神化:古代斯堪的 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 Odin) , 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 猫(cat)象 征“雨”, 所以该习语喻指“狂风暴雨”。 1.4 诺曼底登陆
公元 1066 年, 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 并建立了诺曼底王朝。 这一事件对英国的影响巨大。 它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 一。 同时, 法国文化逐渐向英国社会渗透, 影响着英语及其习语。 如: return to one’s mutton 原是直译自法国田园诗中的一句: 多情的男女 牧羊人在牧场上谈情说爱、海阔天空, 最终还得回到现实, 回到自己的 羊群中来。 因此, 这一习语比喻“回到实际问题, 言归正传”。 2
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每种文化因其地
域、 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习语恰恰包含了独特的文化 基因。
英国是一个岛国, 为了生存, 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
相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 如: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all at sea“ 不知所措 ”;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两难 ”;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未雨绸缪”。
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一度称霸世界, 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
十分发达的捕鱼业, 因而, 大量与 fish 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 如: big fish ( 大亨 ), dull fish ( 枯燥无味的人 ),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 喻“厚此薄彼, 偏爱一方”。 3
打上宗教文化烙记的英语习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 宗教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 而伦理观念是维
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 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 教 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宗教, 英语作为教民族的重要语言, 将 其基本教义、 信仰和伦理观念传播于西方社会每一角落, 囊括社会生 活各方面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
现代英语中大量习语, 源于宗教活动、仪式和《圣经》故事。 可以 说, 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 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经》的词句, 几乎
不可能。 几百年来,《圣经》已然成为英美每一个家庭必备的读物。 随着 教义的传播,《圣经》 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 久而 久之就成了习语。 如: Drop in the bucket/ocean 沧海一粟。 语出《圣经· 旧约·以赛亚书》第 40 章第 15 节:“看哪, 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如 天平上的微尘„„”(Even the nations are like a drop from the bucket)其 喻义为“沧海一粟”。 4
英语习语折射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 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
活感受, 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习语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
欲, 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
生观。 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 西方文 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 最常
见的词如 “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materialism”( 唯物主义) 、 “Pragmatism”( 实用主义) 以及俗语 “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为 生命支柱。 ) 等, 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 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 因此又有 “Money talks”、“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习语。 5
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语音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不同
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国各 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 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和知识的过程。 汉英语言丰富多采,中西文 化更是博大精深,通过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语言学习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呢? 1
为什么进行文化差异的学习
1.1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社会,各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交 流也成为每个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使克服文化差异迂成的交流 障碍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1.2 克服文化差异是实现语言交际的关键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
交际能力。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往往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 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说 什么话,以至造成交流中的障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英语语言所属 的文化不甚了解,不清楚英语与汉语存在的文化差异。 2
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 2.1 介绍
在英语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发现的频率相当高,但该如 何准确地来使用这句话呢?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 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 如需 问及姓名时, 一般也是说 “Your name please?” 或 “May I have your name?”若使用“What’s your name?”则会使对方有被审问的感觉。 2.2 打招呼
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反映了语言背后不同的地理、 历史等文化背 景。中国人日常打招呼往往会说:“你吃饭了吗?”假如你跟西方人这样 说,他们认为你是要请他们吃饭,对这些国家的人来说常会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或“Lovely weather,isn’t it”这类与天气、体育或
交通等内容有关的话来作为打招呼的常用语。 2.3 称呼
在我们国内常习惯用“Comrade”作为一种称呼,而在西方国家对
于不知姓名的陌生人则常用 Sir 和 Madam 来称呼。 如果用 Comrade 来 称呼西方人会令他们觉得莫名奇妙。 我们的学生常用“Teacher Wang” 来称呼王老师,但在英语中 teacher 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 而在汉语中,因为有尊师的传统,所以“老师”已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成 为一种对人的尊称。 学生们认为:王老师=Teacher Wang 也就不难理解 了。 2.4 称赞
在西方国家,对别人的外貌、着装及个人能力的赞美也是开始谈 话的一种常见形势。 而作为被称赞的一方常见的回答方式则可用 “Thank you”来表示。
如:A: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B:Thank you. 2.5 隐私
在中国,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我们会习惯性地问有关年龄、收入、 婚姻状况等问题。 而在多数西方国家,这样做则会被当作是不礼貌的 行为,因为这些内容都涉及到了个人隐私。 比如一般不要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这样的问题,特别对于女性更是如此。 3
如何进行文化差异的学习
教师们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差异的教育,以加强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不同的文化意识,从而使其主观、自觉地融入到新 的文化环境氛围中。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采取对比学习的方式来引 导学生的学习。 比如:
3.1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在学习中 , 我们可将中西文化在称 呼、感谢、赞美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进去,即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又开阔了视野。
3.2 可利用多种渠道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异国文化 。 可通过看 英语电影、记录片等方式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及文化特色,也可 采用阅读英文版报纸、书籍等方式来学习与异国艺术、历史相关的知 识,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听、说、阅读能力,又增强了对异国文化的了 解,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注重语言教学,又应适时适当 地渗透相关的语言文化学习,这样才能达到熟练、准确运用的语言的 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