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会计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国际会计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IASC是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和爱尔兰以及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成立的,其目标是制定和发布国际会计准则,促进国际会计的协调。从1983年起,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成员的所有会计职业团体均已成为IASC的成员。中国于1998年5月正式加入IASC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到2000年,IASC已经拥有来自104个国家的143个成员。1ASC的目标是,制定和发布国际会计准则,促进国际会计的协调。截至2000年底,IASC已颁布41项国际会计准则(其中仍然有效的有36项)和24项解释公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承诺制定的核心准则(core standard)于2000年5月经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0SC0)认可并向各国资本市场推荐在跨境融资使用后,IASC的声誉空前提高,不仅伦敦证券交易所公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AS),欧盟还公告至2005年全体企业实施IAS.但是,美国SEC发表声明认为IAS不是质量最好的准则,言下之意,美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因而美国FASB的准则是质量最高的。在此情况下,IASC理事会(IASC Board)于1999年12月决议采纳战略工作组(Strategy Working Party)的未来规划建议,同意重组并投票选出7人组成的托管会提名委员会(Nominating Committee),提名委员会为时任美国SECArthur Levitt.提名委员会在2000年1月7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由19人组成的托管会(Trustees),其主要职责是筹集资金、任命人员和日常监督。2000年5月22日宣布选出的托管会成员,其为美国联邦储备局前Paul A.Volcker.2000年5月24日,IASC成员组织通过了重组决定和新章程(Constitution)。2000年6月28日托管会任命英国ASBDavid Tweedie为重组后IASC理事会(IASB),于2001年1月1日起任职。2001年1月25日,托管会又任命了14名理事会成员,于2001年4月1日起任职。此外,准则咨询委员会(SAC)和常设解释委员会(SIC)也分别于2001年6月25日和2001年12月13日重新委任。由此可以看出,前IASC已被全面重组。那么它在战略上和上的重大调整到底体现在哪里,重组后的IASC的结构如何,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重组后的

IASC,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目标变化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后的组织名称保持不变,仍为IASC.但在目标方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可以从前后两份章程中看出。1992年10月11日通过的IASC章程规定的目标是:(1)本着公众的利益,制定并发布编报财务报表应遵循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和遵循;(2)为改进和协调有关财务报表列报的条例、会计准则和程序广泛地开展工作。

而新的IASC章程所规定的目标则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的(high quality)、可理解的(understandable)、具有强制性的(enforceable)全球性的(global)会计准则,这套准则将要求在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中提供高质量的、透明的(transparent)且可比的(comparable)信息,以帮助世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的执行;(3)促使世界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得到高质量的趋同(convergence)。

显然,重组后的IASC在目标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在立场上和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992年的章程所表明的目标在总体上还只是“协调”(harmonization)的思想,即: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减少障碍和矛盾。然而,2000年新修订的章程中有关目标的表述却是有了式的嬗变(1)。因为新章程的目标:

(1)明确界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将是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具有强制性的单一全球会计准则。它第一次在章程中使用了“全球会计准则”这一概念,而且指明这一全球会计

准则是具有强制性的。这表明IASC在战略上已经从协调发展到标准化甚至统一化的倾向。

(2)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表述上也显得很自信:国际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可以提供可比的、透明的和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

(3)强调了国际会计准则应该得到严格的应用和执行,不允许偏离。这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1992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国际会计准则不同于当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劝说相关的机构(主要是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好处”。这里隐含了这样一个推定:IASC自己就认为企业有可能因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而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

(4)正式提出了“趋同”(convergence)的概念。趋同就是标准化、统一化、一体化,也即无论交易或事项在何处发生或披露,其会计处理和披露应是相同的,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同的经济交易事项应使用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是合情合理的。

“全球会计准则反映了会计职业界最好的想法,……这些准则将不是最低的、一般水准的单纯地寻求协调的。……凭借它们具有最高的职业素质的长处,能获得世界普遍的支持。”(2)

为什么IASC的目标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如果把IASC的目标视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被认可程度的一种自我估量,那么该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与IASC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供给能力之间的一种“均衡”,IASC的目标演变就是需求与供给的对比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市场”所达到的一种“新的均衡”。一般地讲,如果公司越强大,

资本市场越趋向全球化,会计职业组织越趋向国际化,诸如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0SC0)等国际性组织的功能日趋健全,那么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也就越旺盛,进而又促使IASC更有动力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因为国际会计准则毕竟是一项特殊的商品,它的供给不在于数量(相反,若有多套IAS相互竞争,那么其中任何一套IAS的权威性都会被削弱,从而也就不存在真正能在世界通行的IAS),而完全在于是否合乎质量要求,不合乎质量要求的国际会计准则供给是一种无效的供给。IASC要真正成为全球性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就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供给能力,就必须要使IAS是高质量的、全球最好的,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对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近十年来,资本市场日益呈现全球化的态势,而资本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首要条件是:以可比的、透明的财务信息,按最低的成本提供给最有效的使用者。日益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正迅速地把一国或地区市场汇合为全球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对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的需求。正如托管会Paul A.Volcker所说:亚洲金融危机及对国际货币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关注,导致了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更加严格的报告准则与更富效率的国际化审计的重要性;近来,在新兴市场经济中缺乏可接受的会计准则被认为是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国际社会对全球会计准则需求的不断推动,使IASC本身不断发展自己的供给能力,这主要表现在:(1)19年1月IASC公布了著名的E32“财务报表可比性”(Comparability of Financial Statement),对原有的IAS重新修订,尽量减少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废除那些被认为不可取的方法。至1995年经过六年的努力,IASC基本上完成了可比性项目,把准则中的可选择的方法从38个减少到15个,对几乎所有的原IAS作了修订,为增强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为其稳定在国际民间组织中制定全球会计准则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2)在可比性项目实施的第三年即1993年,IOSCO开始与IASC合作,于1995年达成协议:IASC承诺于1999年底制定一整套合理、完满的国际会计核心准则(包括5大类40项),它是包含所有原则的一个综

合体,以供从事投资和上市的企业依此编制财务报表披露信息;1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项目并于2000年5月通过了IOSCO的评估。(3)重组后的IASB已成立了专门的分委会(Sub Committee of the Board)负责现存国际会计准则的改进(improvement)项目,初步确定的改进项目涉及12个准则,有关金融工具的两个准则(IAS32和IAS39)单独作为一个改进项目,改进项目的完成必将使IAS向高质量的全球性会计准则再迈出一大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