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考研之传播学理论笔记

新闻考研之传播学理论笔记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一章 大众传播导论 一、媒介环节的变化

1、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

2、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下降

3、电视频道增多、变无限为有限(ABC、CBS、FOX、公共广播) 4、录像机出现,打破了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 5、杂志电子化 6、新闻旧 新

7、广告占据一席之地

8、电子空间流行新媒介环境一个特点:数字化

二、新旧媒介更替模式:新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而是引发就的传播基础承担新的角色。(联系各种传播媒介的变化)麦克卢汉,新媒介以旧媒介为内容。 三、大众传播的概念 1、大众传播的特征:

(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

(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

(1)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 (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

(3)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 (4)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四、新的媒介环境:媒介融合、电子商务…… 1、数字电视:(DTV)以数字方式而非利用信号的渐进变化旧方式进行传输信号的系统。特点:①一种新型的电视传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分辨率和不易受干扰的画面,更高质量的声音。

②能够提供更多频道选择,其中包括提供信息、数据服务、购物等服务。 ③以数位方式传输信号,更大传输容量的图像和数据。

④利用 MPEG-2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将数字化和压缩技术结合起来。

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利用原频道的全部容量传送分辨率非常高的画面。

特点:①不是数字电视

②但与旧式系统相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需加一个转换控制面。 2、互联网:许多电脑连在一起组成的网络。 浏览器的变化:马赛克

网景(98年 1月,德鲁奇利用网页宣布,《新闻周刊》隐瞒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互联网被赋予了充当新闻媒介的新角色,98年 9月 11日,《斯塔尔报告》在网上公布)

互联网三种最普遍的使用方式:A、电子邮件: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消息B、新闻组和邮递名录:一种电子消息共享系统,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它们交换信息和看法C、万维网D、博客

互联网的优点:①提供广告服务

②为用户提供在线获得和资源(互动) ③为政客、明星提供宣传自己的机会 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缺点:

①散文集伯克茨认为,从印刷品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变会导致语言枯竭。 ②网络使人们脱离现实世界。

③网络发展依赖于市场因素靠广告支撑。 ④网络充斥了虚假信息。

3、代理人:一种为用户收集信息或提供其他服务的软件程序。

4、新式新闻:卡茨 1992年提出的术语。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旧式新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节目,严肃,以提供信息为主。新式新闻的特点:①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 ②候选人直接面对公众,没有记者的中介角色。

③新式新闻不仅仅包括对总统选举的报道,如电影《肯尼迪》 ④生动及时。

缺点:旧式新闻来源比新式新闻来源更为有效。 5、广告的变化

①传统的针对广大匿名受众的大众媒介广告可能即将消失。 ②大众媒介已经在向数据库和市场营销方向转变(先识别潜在客户,然后派送直接的促销广告)

③利用互动多媒体进行广告,针对个体客户,用电子邮件或者在网络上根据客户正在浏览的信息,提供即使的建议(协作式过滤) 五、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1、解释大众传播理论的效果2、解释人们用大众传播来做什么(更多重视受众的主动性以及他们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认知心里和信息处理方法,另一个是传播技术的转变,传播内容更加多样,从而使用户能够更能积极参与传播内容)3、解释大众媒介学习的机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