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养身

养身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养身---三维立体养身法及概略 2009/04/30 09:48 A.M.

、“六球一柱”三维立体养身法

歌曰:六球一动,延年祛病;一柱一摇,精气神难逃。

痛点一绕,有轻有消;立体练功,天地人皆通。

(一)练习顺序

天球(眼) 人球(肾) 地球(外肾) 一柱 疾痛点。

即练习皆先从眼开始,继而双肾,再外肾(睾丸)运动。接下再练一柱(脊柱),再根据自身常有的不舒服处,或疾痛点可练之。 (二)运转法

1、“六球”

每球均由左向右(顺时针方向)划圆旋转六次;然后返向(逆时针方向)划圆旋

身法为立体运转练习,故为三个方向做(即水平转,前后转,侧面转)。形成三维

每一吸一呼为一次,每个方向做六次,三个方向三遍做完为36次。即为完成一2、“一柱”

脊柱以划圆形式在三个方向绕动,方法和次数同“六球”一样。主要是意念和3、“疾痛点”

自身有疾痛处或不适点,也以“六球”法,意欲疾疼点处绕动,次数方法同上(三)练习要点

呼吸是养身法的基础,其要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效果大小。因而在呼吸上要求“转动,避免强硬机械习。

此法全程下来约15分钟,早晚可各做一遍。起床前,睡后为最好。另长时间伏用。

、修编概略

本于1998年整理成册后,许多朋友索要并习练。笔者又经约五年深化研习

经揣磨融于“中年六节保健功”中。尤其融贯八卦掌的“六球一柱”理论后,使得该中,身体保持了良好运转状态,心境自然趣益无穷。

此阶段得益于“六球一柱”理论,对人体三宝“精、气、神”及“天、地、人”

中将“六球”称之为“天球、人球、地球”,用三维立体系统方法练习,而达“中正旋走转”和太极中的“往复折迭”来取得“中正安舒”。

由于本以养身为要,而中年正是需调整之阶段,故改名为“中年养身功”

球友们,本至此发布完毕,望友们多多交流体会,以共同提高养身效果,

“六球一柱”理论在“中年养身功”中的应用 2009/03/31 04:43 P.M.

“天地人”球的应用(即六球一柱)

武术与易医气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儒道共同尊崇的“易经”是武、医、气的理论支柱与源头。所以中国各种流派均可以从“易学”中找到根源。武术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八卦掌是我国著名拳法流派之一。其掌法是以走转为功夫的内家拳,“六球一柱”的理论是该掌法的精髓,过去秘不传人。

在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武术的击技抵御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已弱化,而其健身养体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八卦掌传人张全亮先生为发掘祖国瑰宝,使其光大发扬,特著书将八卦掌贡献社会,使武术爱好者以习练。而八卦掌精通者能达到出神入化阶段,均是以“六球一柱”为秘要而苦练所成。

“六球一柱”理论在养生、祛病延年方面亦是健身上乘。何谓“六球一

柱”呢?“六球”即人的两个眼球,两个肾球,两个睾丸球(妇女为两个乳房球)。“一柱”即人的脊椎。

《八卦掌精要》指出:

“六球一柱”中贯穿着阴阳大道,显示着八卦象。其如同一颗藤上结的六个瓜,两瓜一蒂,在前为田,在后为关。两眼球向前环抱,两眉间为玄关穴,恰是身之上丹田,与之前后对称的是玉枕关。两肾球向前环抱,在前为神阙穴,恰是身之中丹田。与中丹田对称的是命门,恰为夹脊关。两睾丸向后回抱,靠近处是会阴穴,恰为身之下丹田。下丹田后面恰是尾闾关。每两球之环抱都形成一个圆,前田后关之点象是太极图中阴阳鱼的两个黑白眼,正好形成一个太极图。上可为天之八卦,下可为地之八卦,中可为人之八卦。三才合一,天人一体,包含了内家拳、内家功、道、儒、释修身之道的全部奥妙。

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

神。睾生精、肾生气、眼生神,此三宝决定着人的生存,繁衍,代表着人的生命力。

“六球一柱”是“三宝”之源。脊为髓海,有造血功能。血为精之源,精为气之源,

气为神之源,神为精气之聚。故“六球一柱”是人身之至宝,科学炼用及健身法宝。

“精要”详细阐述了“六球一柱”的位置及作用,并用八卦和阴阳之道给予了解释。而成千上万的八卦学习练者从中得到无穷受益。

中年养身中贯穿了“六球一柱”理论的应用,其“脊柱”部位的捏、搓、转、绕、捶、前后左右摆动,滚压均是对“一柱”理论的实践。而“运眼”、“转

臀”、“转腰”、“下蹲”是对“六球”的锻炼。因此中年养生功具有提“精、气、神”之功效。其初级练法亦是自然顺动而习之,具有一定基础后,亦可采用八卦养生法,以意念想象而习之。其功效非常人所比。

由于“六球一柱”理论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八卦图象,“精、气、神”

三宝的源处,故在本中将“六球”称之为“天球、地球、人球”,叙述更为简洁。

五、练功说明

1、站位:

练功一般姿式站位两脚略宽于两肩,个别姿式或大或小些。如:腰做环绕动作,两脚站位需大些,而双膝内外环绕时两脚站位略小于肩。每个动作以舒适为主。 2、呼吸与动作配合:

本功初期采用自然呼吸。呼吸缓慢、均匀,逐渐达到与动作配合舒适自然。中级阶段可采用腹式呼吸、增加功效。高级阶段可以意领神达动作而习之。 3、练功三感:

(1)内动感。一般练一段时间后,需要内动的动作应连贯自如,内动感也逐渐增加,练功中应注意体验。

(2)得气感。初练者应以自然呼吸为主,逐渐过渡到伸张动作吸气、屈收动作呼气的有意识的练习,其快慢配合应适宜。入静练功中,有麻、胀、热感觉时即为得气感。随着练功时间增加应体会得气感,其效果也就越好。

(3)舒适感。一般练习一段时间后,浑身有舒适感,其饮食、起居精神保持较好状态。 4、练功选取:

本功可连续做,也可以分开做,视其个人时间长短及环境场合而定。如早晨可做前4节(16式),晚上做后2节(8式)。身体虚弱者第五节可不做。针对自己病位可在有些功式上增加遍数。效果同样很好。 5、贵在坚持:

持久方能见效,这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本先决条件,该功同样如此,需要每

个人坚持练功,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养身(二十四式)

第一节:头面部 1、浴梳啄顶:

双手掌心搓面至颧骨处变十指弯曲,从前额发际梳拢至脑后,十二次(见图1)。然后十指环绕头顶啄叩36-108下。

练法:双手对搓数次,稍微发热后,即由脸下部轻搓而上至发际处,同时腹式吸气,随手而止。十指变弯曲如同指梳般,往后梳理头发至后脑,同时气呼出随手而止。十二次完毕后,双手十指同时环绕轻轻啄点叩击头部36-108下,此时呼吸轻缓均匀即可。

释义: 第一节:头面部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所会,百脉俱通为一身之主宰。脑髓是由肾脏精所化。进入

中年后,人肾气将衰,导致脑髓减少,故出现脑转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因而,

头部为首先注重保养之地。通过按摩推拿可改善大脑营养的供给,使人头脑清爽,

防治头晕、头痛、耳聋、耳鸣、目眩等中年易发常见症状,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

头为人之三宝(精、气、神)中“神”凝之处,为上丹田。“神”存于前田后关,显现于两“天球”(即眼球)之中。故锻炼头面部,可聚“神”气,并经“一柱”(脊柱)牵“地、人”之宝而贯通。 1、浴梳啄顶:

浴面意指象洗脸一样搓擦脸部;梳发即十指代梳用以疏理头发。啄顶即像鸟啄食轻轻叩击头顶四周。

(1)《太素丹景经》记载有:人而之上,常欲得两手摩之,使热,高下随形,

皆使极匜,令人面有光泽,皱斑不生。

(2)《自我保健穴位推拿》认为:能增强面部血液运行,减少面部皱纹,有助于眼、鼻、口、耳疾病的防治。

(3)《医方集介,勿药元诠》中养生十六宜之一即“发宜多梳”。

(4)《家庭按摩法》认为:多梳发还有乌发和防止头发脱落效果,对头昏、头痛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5)《床上八段锦》认为:毛发的毛囊和血管末梢相连,轻轻揉发能改善头部末梢血液循环,即能疏散血液过多的充血现象,有助于防止脑溢血,又能引血上行,克服脑贫血等症。

(6)《洗髓金经》认为:可以活动头部之所有经络,引气下行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通调太阳少阳之气,对脑血栓能收到良好之效果。

(7)《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推顶、推鬓有健脑明目、补益中气、清头热、泻肝胆之火,有防治白发及脑血管之功。

笔者多年从事科研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伏案工作,长期职业原因,身体受到损伤,患有严重颈椎病,曾到北京求治于名医,尚无好方法。为此,将多年习练的武术动作转到推拿保健的调整上来。针对颈、腰、关节、五脏六腑易发病情况,结合前人多种而研习为中年六节保健功。

经多年习练,效果较好,颈、腰、关节病状消失,每天精力充沛,从未感冒过,工作效率甚高。日常周围中年朋友亦为这些方面疾病困扰,每每谈及,对此颇有兴趣,故应同志们之邀,整理成册,备为“中年之大修”而用。此功纯系个人经验所致,学用者应量体裁衣,不可拘于一格。尚不得法之处、敬请读者指教。

说明:(此功针对“足球球队”部分同志所需而发表,其他人练用与本人无关,特此说明)

2、旋眼闭目:

双目上下、左右、前后各旋转六次,每间隔闭目十二下。其要领为:当双眼缓慢转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时应用力,眼内则有酸胀感觉。

练法:首先,双眼由左侧向上旋转,同时腹式吸气,旋至右侧时,开始呼气,

由下旋至左侧原位,为一次。转六次后,反向重复。然后,左右、前后依次做之。

释义:

旋眼系眼睛在做上下左右方向的连续转动。闭目即合闭双眼。

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而十二正经中的经脉集中于眼部,故有“诸脉者,皆属于目”之说。

(1)《养生十六宜保健法》认为:目宜常运,运目有明目和预防眼疾、年老眼花的效果。

(2)《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坚持眼部保健按摩,可振奋视中枢,使眼球不致因年龄增长而减弱弹性。

(3)《床上八段锦》认为:只要朝夕认真做两遍,久久练习,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鸣天顺耳:

掌心贴住耳孔,食指压住中指并滑弹后枕部位六次,并发出“咚咚”响声。尔后双手食中指夹住耳轮廓顺捋六次(图2、3)。

练法:掌心压耳,食指压住中指后,缓慢、均匀吸气,弹拔后枕徐徐呼出。一吸一呼弹拨为一次。

释义:

呜天(鸣天鼓)系指敲击脑后枕骨时发出咚咚响声;顺耳系指顺手捋擦耳部。

中医理论认为“肾开窍于耳”,说明肾于耳朵之间关系。人到中年后,肾气逐渐衰弱,听力也随之减退,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1)《床上八段锦》认为:后头枕骨内是十二经络的诸阳经聚会之所,又是小脑所在部位,故轻击可清醒头脑,增强记忆。

(2)古代《养生书》中记载: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所谓修其城廓。以补肾气,以防聋聩。

(3)《养生十六宜保健法》有:弹耳具有聪耳,防治耳呜、耳聋的效果。 4、叩齿拔窍:

两食指插入耳孔中,旋转数下,同时叩齿六次。尔后食指拔出,连做六遍(图4)。之后,插耳孔,前齿叩击36-108下,再拔出。

练法:两食指入耳孔中,缓转时吸气,在后牙床叩齿时,同时呼出,气毕拔指。连做六遍。接着前齿口陆36-108下,此时可缓吸缓呼。

释义:

叩齿:即上下牙相互击打;拔窍(耳孔):系手指从耳孔中拔出。

中医理论认为牙齿的固松与肾有关系。故“内经”有“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之说。“遵生八笺”,认为: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所致。历代医家均认为叩齿可以固齿延年。

(1)晋朝《抱朴子内篇》记述:清晨叩齿三百遍者,永不动摇。

(2)隋朝《诸病源候论》有: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蠢虫,令人齿神。

(3)《遵生八笺》和《夷门广牍》译解中有: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

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亦可咽下,每三次乃止,及从小解之时,闭口紧扣其齿,解毕方开,永无齿疾。

(4)《景岳全书》认为: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耳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揉。随按、随放,或轻轻摇动,以导其气„„。

(5)《脏腑经络按摩》认为:“捏住耳朵,前后反复捻转”、“食指尖部向

耳孔内插按,如有压痛点,还可进行按点”、“具有通经调气,主治耳鸣、耳聋、眩晕等”。

(6)《床上八段锦》认为:两耳内有前庭等神经装置直通大脑,故通过开闭使两耳鼓膜震荡,可增加听觉,预防耳疾。 第二节:颈肩部 5、捏颈拿肩:

左右手的拇指与四指对拿颈部,从后脑上部轮流向下捏揉颈部各六次。尔后,双手反拿肩部肌肉六次(图5、6)。

练法: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放于后脑颈风池穴处,缓吸气时手指揉按该处穴位,呼气时,双手指往下揉动至肩部为一次。做六次,右手做法相同。而后,双手反拿肩部肌肉,往外捏拿吸气,返回呼气为一次,做六次。 6、推搓大椎:

左右手轮流推搓大椎部位各十二次(图7)。

练法:左手放置大椎处,手往下缓推时吸气,往回返时呼气,一推一搓为一次,做十二次。 7、摆头转颈:

头部平缓地先左右摆动,再前后低仰和向两侧摆头。其要点为:每个摆头要转至最大的限度为止(见图8、a、b、c、d、e)。

练法:头部左摆,眼往后看,同时吸气,然后呼气回位。再右摆,同左做法。

头部上仰,同时吸气,然后呼气,回位。再下低,同上仰做法。头部往左侧肩部摆下,同时吸气,然后呼气、回位。再做右侧,同左。三个方向做完为6次。做24次即可。然后,头部左右缓转三圈。每圈呼吸一次。 8、前后绕肩:

肩部先往前再往回各旋转六次(图9)。

练法:双肩前绕,同时缓缓吸气,后绕时呼出。前后各做六次。

释义: 第二节:颈肩部

颈肩部位,由于工作特殊性,长期伏案写作读书及其他固定姿式的不变,极易

于引起骨质增生和活动障碍,使得中老年人这些部位成为多事地带,其可带来头晕、脑供血不足等颈肩疾病。因此肩关节45岁后易发病,而50岁人为多,又称“五十肩”。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颈肩部有“手足三阳六条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督、任、阴阳跷、阴阳维”六条奇脉从此通过,是“一头为诸阳之会”的通道。从十二经脉“内属于肺脏”来看,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即“阳

脉营其腑”,所以“腹部与手足三阳经关系密切”。其保护不好极易于受到“经络不通、痛则而至”干扰。这就是风寒湿的侵袭,易于造成颈部经络不通形成颈、肩疾病的原因。推拿颈肩部位,可舒筋通络、调整气血。尤其大椎穴位为全身重点保健穴之一,更应经常推揉。

“六球一柱”理论认为:“一柱”上系“六球”,即“天球(眼球)、人球(肾球)、地球(睾球)”,而“天、地”四球为虚连,只有“人球”为实挂。

锻炼颈肩部,可带动“天、人”四球的融通,尽而下连“地球”。也就是说增强了

人的“神、气”二宝,经络通达,诸疾可除。 5、捏颈拿肩:

捏颈:即用手捏揉脖颈之处;拿肩:则是手拿提肩部肌肉。

通过捏颈拿肩的活动,可松懈颈项、肩背肌群的孪缩,消防刺激因素,可达到醒脑明目、防治头昏目眩、缓解神经压迫及镇痛强肩的功效。

(1)《洗髓金经》认为:玉枕在颈部大椎之上,经络错综之外,练气功此处为一关卡,号称玉枕关。拿捏此处,易使气感通关,同时缓解脑充血,改变动脉硬化之症状。

(2)《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拿提颈肌,具有“发散风寒、解疼止痛。对风寒头痛、颈项强痛、头晕、头痛有防治功效”。

(3)《自我按摩》认为:揉捏颈部具有醒脑明目、防治颈椎病、头昏目眩的作用。对疲劳引起的头目昏晕,经该法作用后,即刻出现头脑清醒、疲劳缓解、精神振奋。

6、擦搓大椎:

擦搓:即用手来回擦搓大椎。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督脉上的穴位。其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交会穴”。因而是全身保健要穴之一。 7、摆头转颈:

摆头:头部向左右上下及两侧转动。转颈:脖颈随头部的转动。

该运动疏通经络,增强颈项肌肉张力和项韧带的韧力。具有防治颈椎出现的各种病症。

(1)《经络学》颈项解释为:头与胸背之间为“颈”,顶之后为 “项”。督脉之络“上项”;督脉“别下项”。足太阳经“下项”;足少阴经别“系舌本,复出中项”;手

少阴经“上项”。足少阴经“循颈”。手太阳“循颈”,手阳明之筋在者“从肩禺上颈”。

(2)《练功十八法》认为:“颈项争力”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适于“颈部急性扭伤,慢性颈部软组织疾病”。 8、前后绕肩:

肩部做前后转绕动作。肩部有“足太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督脉”六条经脉经过。其环绕可加强肩肱关节、肩锐关节韧带功能。

(1)《洗髓金经》认为:肩部活动对肩周炎、骨刺增生等肩部疾患有效。另可起到保健心肺和防止五十肩的作用。

(2)《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肩部自我按摩,可增加肩部肌肉的张力和韧带的弹性,防治中老年性肩关节炎,增强肩关节对风、寒、湿侵犯的抗病能力。

第三节:胸背部

9、叩胸捶脊:

身体左右摆动,自然带动双手击打身体。左手从脊椎高处往下捶打,右手叩击前胸,两手交替上下捶打,右手叩击前胸,两手交替上下捶打至尾椎,再往回返至最高处,交替36--108次(图10)。其要点为:叩捶适中,以身体能承受为准。

做法:叩捶过程中,腹式呼吸,自然缓匀即可。 10、敲肩击俞:

两脚站立略宽于双肩,身体微微下蹲。身体左右自然摆动,带动右手击打左肩井穴位,左手击打后背俞穴线(脊椎旁1.5寸处),然后双手交替地由上往下,再由下往上,左右肩反复击打36--108次(图11)。

做法:由高往低处叩击,呼吸缓慢均匀即可。 11、春风摆柳:

身体由颈部开始,左右形成S型摆动,以内感脊椎间由上而下依次移动,反复六次。

做法:由头颈处摆动,缓慢吸气,而后从颈椎开始依次往下摆动,同时缓慢呼出,为一次。 12、仙鹤点颔:

以下颔往前点探开始,身体做前后伸缩蠕动,双臂垂而摆动,各六次。

做法:先缓缓吸气,再由下颔往前探收而前后摆动,同时呼气完毕为一次。

释义: 第三节:腰背部

中医认为背腰为身体之阳,其足膀胱经、督脉穴位在此走向。背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多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因此坚持背腰部

的推拿锻炼,能补阳益气、调理肺气。而击打经络穴位,对于益气 养血、补肾强腰亦有好处。其保健身体要穴有脾俞、肾俞两穴。

“六球一柱”理论认为,“人球”存于脊柱之侧,为前中丹田,后夹脊关所共同构成“人球阴阳太极图象”。故“人球“一动即采天地之间精华,一静即合乾坤阴阳之平衡。肾球是保持人生充盈精气的宝地,多加锻炼腰背处是人长寿必不可少的要点。 9、叩胸捶背:

叩胸:即用虚拳叩击前胸;捶脊:用拳眼锤打脊背督脉线。其

动作有加强心肺机体功能作用。并促使督脉气血循环、调理肺气、补养益血。可防治冠心病、胸痛、感冒等疾病。

(1)《经络学》认为: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之阳脉有统率与督促作用。脏腑功能活动与督脉有关。

(2)《自我按摩》认为:叩击法具有行气通络、兴奋肌肉与神经消除酸胀和麻木感,促使血液循环畅通,缓解疲劳、增强肌肉的弹性。

(3)《运动员自我按摩》认为:叩打可作用于深层组织,使血液循环畅通,营养加强,消除疲劳并调节神经的兴奋性。

(4)《保健养生300题》认为:捶背可刺激各个穴位,通过经络传导作用,激发机体内部各器官间矛盾的互相转化,达到防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5)《铁档功》配合动作有“通背”,即“一手以拳心捶打胸部,一手以拳背捶击背部胛骨下方”动作。 10、敲肩击俞:

敲肩:即敲打肩井穴部位;击俞:击打膀胱经络上的俞穴。

肩井穴位于锁骨窝直上肩峰梢后处,系足少阳经脉穴位。击打该穴位对颈椎病

和肩背痛等有防治作用。敲击膀胱经上“俞穴”可调理肺、脾、胃、肾等内脏疾病,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强腰健骨、聪耳明目的作用。

(1)《自我保健穴位推拿》认为捶背俞具有“防治因内脏失调所引起的病症。

如心痛、心悸、失眠、健忘、贫血、盗汗、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胃痛、肋痛、面浮、肢肿、四肢麻木、萎弱无力、头昏、眼花、耳鸣、耳聋、齿动、脱发、大小便不畅、遗精、阳痿及妇科疾病。

(2)《经络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有八个背俞穴与内脏密切相关,“风寒外感常先犯太阳,如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鼻鸣、干呕、汗出、恶风、无汗而喘”均为太阳病。 11、春风摆柳:

该动作意指身体象春天中的柳枝一样飘荡摆动。本式针对脊椎各环节易于产生的骨质增生等疾病而锻炼,同时有调整内脏阴阳平 衡作用。

《动静功》中有:由尾骨开始做极轻、柔、缓、园的波浪式的 左右横向摆动,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

向上摆动。其认为:由于脊柱各型和多样运动牵连全身,包括内脏、各器官,从而调整,增强了运动、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 12、仙鹤点颔:

该式意指如仙鹤脖颈伸缩一样动作。身躯在脖颈带动下做伸缩 波浪式运动,具有疏通理气功效,防治颈腰等处脊椎病。

《动静功》蛹动:“由尾内开始,做极为轻、柔、园的波浪式 前后蛹动,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颈椎,依次向上 蛹动”。 第四节:腰腿部 13、缓推转臀:

双脚略宽于肩,以腰部为轴,缓慢推臀部转动,左右各六次(图12)。 做法:双手叉扶后腰,由左向右顺时针缓转,同时吸气,至右侧往后转时呼气回原位,为一次。 14、旋臂转腰:

双脚叉开,以手从左向右做大回转动作,然后反向做,各六次(图13)。

做法:双手从左侧顺时针旋转,同时吸气,至右侧呼气,回位为一次,六次后,反向做。 15、扶膝下蹲:

双脚略分开,双手扶膝,双膝先往里旋转后下蹲六次,然后双膝再往外转动下蹲六次(图14)。身体虚弱者可减做。

做法:双手扶膝缓慢向里转下蹲,同时吸气,里合缓慢站起同时呼气为一次。反之,双膝外摆下蹲同做。 16、虚步望月:

双脚站位略宽于肩,身体做螺旋运转,手脚、身头同时向左转动,头转至不能动后,往后斜上方看,左脚成虚步,右腿呈下蹲之势。左右各六次(图15)。身体虚弱者减做。

做法:身体向左转时,开始吸气,成虚步望月之势,回转呼气至原位,为一次。再往右做,方法同左。

释义: 第四节:腰腿部

人的生理退化先从腿部开始,进入中年后,髋、膝、脚等处关节易于劳损、骨

质增生等。加强臀、腿、膝各个环节的锻炼,可防治退化病变,增加身体灵活性。腿部“足三里、三阴交”为下肢保 健要穴。

“六球一柱”认为:人体中“地球”连挂于柱尾部,与下丹田、尾闾关构成“阴阳太极图像”,是“精、气、神”三宝中“精”源之地。固精强肾需加强“地球”

的锻炼及其相关部位的活动。人体臀腿部的运动必牵动“人球”,进而形成刺激,

则强化了肾功能。而臀腿底部运动可通经化络,改善疾病之患,推迟人衰老进程。 13、缓推转臀:

缓推:即双手缓慢推动。转臀:髋部位的转动。

(1)《洗髓金经》认为:“腰与胯关联,腰胯活动能促进肠胃蠕动,增进消化功能,并有强肾之功效,腰椎骨刺增生者加强锻炼可收效果”。

(2)《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拳揉臀肌,可“宣通气血,解痉止痛。可防治坐骨神经痛,臀肌萎缩、腰腿疼痛等症”。

(3)《练功十八法》叉腰旋转可适用“腰部急性扭伤和慢性腰痛,身体长期伛偻或是某种固定姿势而形成的腰骶部酸痛等”。 14、旋臂转腰:

旋臂:即双臂举起做旋转运动。转腰:腰部做大回转运动。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慢性腰腿痛多为腰肌劳损或受寒、湿所引起。

《腰背功》认为:旋腰可防治腰部扭伤、肾气不和、肠胃粘连、慢性腰痛。 15、转膝下蹲:

转膝:即膝盖部做里外环转动作。下蹲:蹲下。本式为笔者习用多年,对锻炼膝部关节功能和增强腿部肌肉有很大帮助,防治中年膑骨退化、骨质增生有较好效果。

(1)《洗髓金经》认为:旋转膝部可“治外感侵袭引起的膝部肿痛、麻痹、屈伸不灵,还可驱肾邪起滋胃清热之功效”。

(2)《练功十八法》认为:左右转膝可防治“膝和踝关节酸痛无力等”。 (3)《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团摩膝周可“调和气血、勇气缓痛。对风湿性并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膝关节冷痛无力有防治之效”。 16、虚步望月:

虚步:即后腿下蹲为实,前脚成虚步之势。望月:即扭头向斜上方向看,犹如望月一样。

此式以金承珍研习的螺旋运动(武林1983年第2期13页)中“虚步逆旋作法”为基础,增“望月之势”。由于该法是全身性旋转运动,故对颈椎病、肠胃病、肺病、高血压、腰椎炎、肝、肾、心脏。神经衰弱、风湿关节炎等病均有功效。 第五节:逆向运动 17、抓脚滚背:

平躺在床上,双手握住双脚尖,背部成弯曲状后,从颈椎压到尾椎来回做滚动动作,十二次(图16)。其要点为:缓慢滚动,大椎及尾椎处极具舒适感。身体虚弱者免做。

做法:双手抓足往后压动时吸气,至颈椎部回压时呼气,至尾椎部呼毕,为一次。左右侧身滚压时各为六次即可,做法同上。 18、铁足擎天:

平躺床上,双手支于腰部,双脚朝上立起成半倒立状,心中默数(36-108下)(图17)。血涌于头部为正常现象。身体虚弱有病者免做。

做法:身体倒立起后,缓慢而均匀呼吸即可。 19、脚趾屈展:

动作同18。脚趾做先弯屈再扩展动作十二次(图18)。

做法:缓慢呼吸配合,脚趾弯曲收拢时吸气,扩展时呼出,为一次。 20、缩肛陷谷:

动作同18,双脚略分开,内做收缩肛门十二次。身体虚弱者免做。 做法:收缩肛道时吸气,放松时呼出,此为一次。

图16、抓脚滚背 图17、铁足擎天 图18、脚趾屈展

释义: 第五节:逆向运动

人平常的活动为正向这动,而反之活动为“逆向运动”。其可使血管、经络、

消化、泌尿等内部系统得以强化锻炼,对于改善脑部及全身血液循环、调理精神、清醒头脑和解除肌肉疲劳等方面是正常运动不可比拟的。

八卦精要指出:反常态运动会把我们体内的脏器,血管、经络、大脑的指挥系统等推向一个新的调整,适应阶段,从而启动“不习惯机制。”这样就会激发人体内部新活力,使人体素质发生新的变化。而且可以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逆向运动对“六球一柱”起到逆动作用,对人体内阴阳平衡变化具有反推之功,促使人体逐渐适应并调整到倒逆水平上。可激活长期固定形成的内势,而使各种脏器网络得以逆化而畅通。并得到常人常势难以常求的效果。 17、抓脚滚背:

抓脚:即双手握住双足。滚背:背部做从颈部至尾椎的滚动。

此式为笔者多年研习所用。其动作对背部连续刺激,产生舒适之感,而颈部和尾椎部尤为最佳。其具有疏筋活血、调理内脏机能之功效。 18、铁足擎天:

铁足:双脚。擎天:托住天穹。

此式为笔者多年研习所用。其逆向动作对脑部极具锻炼,对体 内部各种系统的功能提高比正常运动更好(身体虚弱者慎做)。

《中年健身》认为:当身体倒立后,胸、腹腔脏器会向相反方向移动,腹内压力方向也会发生改变,脑部供血会发生改善,并且会改变脑血管的柔韧性。 19、脚趾屈展:

脚趾:脚部十趾。屈展:即趾头用力向内弯屈,再向外侧用力扩张,呈裂展之势。

此式为笔者多年研习所用。在逆向动作中,脚部的屈复可促进经络的气血流通,其锻炼能提高相关部位的刺激,长久练习对身体素质提高有预想不到之效。

据中医经络学说理论,脚部有足三阳、足三阴六条经脉和奇经八脉中冲脉、足阴阳跷、阴阳维五条奇脉通过,故脚部活动有“一动牵全身的作用”。

从“十二经脉病证”角度看,若“足中趾不用”则“足阳明胃经”有病证。“足大指不用”则“足太阴脾经”有问题。“足小趾不用”则“足太阳膀胱经”有病证。“足下热而痛”定是“足少阴肾经”有病证。当“足小趾、次趾不用”表明“足少阳胆经”有问题。

而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部。故足三阳、足三阴经筋和起于足趾。因此脚部活动至关重要。其有活血化瘀、疏通狭窄、软坚散结,提高筋骨肌肉的能力,增加韧带弹性和活动性。舒通筋络以达调气,促进气血循环。 20、缩肛陷谷:

缩肛:肛部往下缩。陷谷:谷道即肛部。意指肛门下陷。整个动作反向于正常直立“提肛缩谷”。“会阴穴”在肛门与尿道之间,为任脉起点。而“长强”穴在肛门与尾骨之间,为督脉起点。“缩肛陷谷”之动作可刺激二穴,亦可使肛门周围血液加速循环,其锻炼对防治便秘、痔疮等疾病有好处,而外向逆动有益气补肾作用。

第六节:腹足部 21、捏胸揉胃:

身体平躺或坐立,左右手从胸腋开始捏胸肌到少肋处,各六遍。然后,左手压右手之上,缓揉胃部三十六次(图19、20),反之,右压左手做之。

做法:右手从左胸腋下开始捏揉并吸气,呼气时,手往下顺揉至侧腰为一遍。做六遍后,左手置右胸腋下重复做之。然后,揉点胃部呼吸均匀即可。点按上脘穴(脐上5寸处),中脘穴(脐上4寸处)各三十六下。 22、揉点中腹:

身体平躺或坐立,左手压右手之上,顺时针揉肚脐三十六次(图21)。反之,右压左手做之。

做法:揉点时,呼吸均匀即可。 23、揉点小腹:

身体平躺或坐立,螺旋推揉小腹至耻骨六次,然点按小腹气海(脐下1.5寸处)、关元(脐下3寸处)穴位(图22)。

做法:先揉小腹并吸气,螺旋顺推并呼气至耻骨为一次。点按气海、关元各三十六下,呼吸均匀即可。 24、搓脚点掐:

以双手同时搓脚底和脚面108次,再用手把住脚趾做内外绕动六次。而后双手指点掐脚趾、脚底、脚跟、脚面等处数十下。要点:其疼痛较明显处可多掐揉数十下(图23、24)。

做法:搓脚底、脚面时,均匀呼吸即可。 图23、搓脚 图24、环绕点掐

注:以上二十四式中呼吸动作配合如无说明,均为腹式呼吸。

释义: 第六节:腹足部

腹部居人体中部,为联结上下的枢纽,故称之为阴脉之海,是冲、任、督三脉循行之处。腹部按摩可调整三脉功能,不但能防治三脉本身所发生的病变,而且通过按摩保持冲、任、督脉气血旺盛、循行畅通起到抗衰老作用。而足部亦称为“第二心脏”,穴位较多,对足部掌按摩可改善机体功能,起防治疾病作用。

腹足部按摩及点化是对“人、地”四球的调整激化。通过中、下丹田的点摩促进人体中下部气血旺盛畅道,使人体“精气”之宝得以聚凝,并达通手足部。而足部按摩亦可对“天、地、人”三宝反逆激化,是人体系统保持畅通和改善不良障滞的重要部位。 21、捏胸揉胃:

捏胸:意即用手捏拿胸胁。揉胃:用手掌轻揉胃部。

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奇经八脉的循行与腹部关系密切。冲、任、督三脉均在腹部

循行。明朝张景岳认为:心享有五、上系肺、俯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能与五脏之气相通而为一身之大主。所以“胸腹脏府之郭也”。

捏拿胸肌及侧肋具有理气开胸作用,胃部是“腐熟纳化”之处,其点揉可促进

消化。因此,胸胃的按摩对肺心病、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胃病具有一定功效。其中脘穴为保健要穴之一。

《自我保健穴位推拿》认为:有呼吸系统或心血管慢性疾患时,可按揉中府、云门、擦胸部、拍胸、拿胸肌、揉膻中为主。 22、揉点中腹:

揉点:即先揉后点按。中腹:以“肚脐”为中心部分。

中医认为脐在腹部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有促进和调整作用,可提高人体对疾病抵抗能力,防止风寒等六淫侵袭。

(1)《脏腹经络按摩》认为三焦:上焦出于胃口之上,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中焦当胃之中脘。

(2)《厘正按摩要术》认为“人之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枢,又日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

(3)《自我保健穴位推拿》认为:其可治腹痛、肠呜、水肿脚胀、泄痢、脱肛等。

(4)《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脐周团摩对健脾除湿、调气导滞,对不思饮食、食入不化、腹胀、肠呜、腹痛、腹泻有防治功效。 23、揉点小腹:

小腹:即指脐以下部位。揉点此处可促进消化,对便秘、泌尿 系统等疾病有防治作用。其气海、关元之穴为保健要穴。

(1)《自我保健穴位推拿》认为:下推腹,可治腹部疾病、便秘等症。 (2)《床上八段锦》认为:揉腹功长期坚持,不仅能增强肠胃消化功能,而且有助于医治各种肠胃病。

(3)《床上五字功》认为:揉腹部具有健脾胃、肝胆。助消化、调整大小肠推动积滞、通便降气、止呃逆。 24、搓脚掐趾:

搓脚:即用手来回擦搓脚心脚背。掐趾:用指甲掐点脚趾脚背 各部位。

经络学说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起止于此,足部计有经穴三十三个,奇经八脉中有五条与之有关。“脚为第二心脏”是指其与头部、手、内脏的特殊联系。人体的衰老或体重失衡、病痛往往是从足部开始。

(1)《精易手足按摩法》认为:自我按摩可以很好地起到恢复精力、消除疲劳、平衡体重、防止疾病及衰老作用。对于肥胖症、健忘症、性机能减退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搓擦涌泉,有温通经脉,培补肾元,能增加人体抗病能力,有防治脏腑、慢性虚损、失眠、多梦之功效。

(3)《床上八段锦》认为:脚心属于足少阴肾经。此经起于脚心,止于胸上部,是浊气下降的地方,所以搓此处可导引胃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并能舒肝明目。

(4)《脏腑经络按摩》认为:搓脚跟、脚心、脚掌、脚面、脚趾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功效,主治脚痛、脚凉、麻木不仁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