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重点)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时)
1.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板书)的特点。
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因此又有一定的政论性(板书),所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政论性
小 说: 虚构 夸张
2.什么是包身工
请快速阅读课文的8-11段和35段,对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3.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包身工的一天
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在老师的提示下,归纳和筛选重要信息: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板书)。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板书)。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提示同学们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板书)。
(板书布局):
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 恶劣的工作环境
4、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板书 )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历史原因(板书):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板书):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板书)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板书布局):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历史原因(经济侵略、农村破产) 直接原因(欺骗、包身契)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历史原因(抗日高涨、避免罢工) 根本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东洋厂庞大的原因:廉价劳动力滋养(帝国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生活条件恶劣 发出警告:当心呻吟的冤魂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受压迫的惨重
反复、排比、比拟(饲养)、比较
5、文章特点:
点面结合:将具体包身工的描写(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结合起来,使读者更
加形象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和命运。
文学性强:运用生动的语言如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等,生动地表现了包身工的形象。
运用精确的数字,真实有力地控诉了罪恶的包身工制度,同时更增强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解说如下)
(三个场面:“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夹叙夹议
在一般性叙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虐待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欧辱包身工的情景。
在一、二部分中,寓抒情于描述之中,后一部分直接抒情议论。文中列举数字属说明,有力说明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引用例子形象说明对包身工的折磨极其残忍,令人发指,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