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抗渗技术措施
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使水池具有较高的抗渗性能,本工程的水池按设计要求的砼强度等级和防渗要求进行施工。
1、材料要求
(1)水泥: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冰冻作用时,宜采用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或普通水泥;渗用外加剂时可采用矿渣水泥;在受冻融作用时,应选用普通水泥。水泥标号不宜低于42.5(R),不得使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
(2)石子:粒径不宜大于40mm,吸水率不大于1.5%,水量不大于1%。
(3)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小于3%。
(4)水:饮用水或无侵蚀性的洁净水。
(5)外加剂:宜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加气剂、密实剂、防水剂、减水剂、微膨胀剂等。
(6)配合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抗渗等级和现场实际使用的材料进行试配确定。选择配合比时应考虑实际施工条件,按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适当提高0.2~0.4MPa。配合比一般采用“实体积法”进行设计,设计中的3个基本参数为:水灰比和水泥用量:水灰比宜在0.5~0.6,最大不超过0.6;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
(7)砂率:宜在28%~38%,灰砂比保持在1.5~2.5之间,砂石混合密实度不
大于 2000kg/m3。
(8)外加剂渗量:根据外加剂品种而定。
(9)为提高水池的抗渗防水性,在水池的底板内壁做五层式防水砂浆抹灰,作为结构防水以外的一道重要抗渗漏防线。
2、施工要点
(1)防水混凝土应用机械搅拌。先将砂、石、水泥一次倒入搅拌机内搅拌0.5~1.0min。外加剂最后加入。搅拌前外加剂应用拌合水稀释均匀。搅拌时间可适当延长至l~1.5min。
(2)模板要求表面平整,拼缝严密,吸湿性小,支撑牢固。两侧模板如用对拉螺栓固定时,应在螺栓中间加止水片,管道、套管等应焊止水环,并须满焊。
(3)厚度大于或等于25cm的结构混凝土坍落度宜为l~3cm,厚度小于25cm及钢筋稠密的结构宜为3~5cm。拌好的混凝土要及时浇灌,常温下应在30min内运至现场,于初凝前浇灌完毕。
(4)防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插入式振捣器插点间距不应超过50C加振捣时间宜为10~30s,到表面泛浆无气泡为止,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表面再用铁锹拍平拍实、待混凝土初凝后用铁抹子抹压以增加表面致密性。
(5)防水混凝土结构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70%以上时方可拆模。拆模时,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温度与周围气温的温差不得超过20 0C。
3、处理方法
(1)水池贮水后或空池,池壁或底板局部出现渗漏水现象时,可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2)在排干水池贮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后,将不密实部位混凝土凿开、支模,用半干硬性混凝土强力捣实,或在渗漏水部位凿毛洗净,在表面加做5层水泥砂浆抹灰防水层。
(3)池壁橡胶止水带部位渗漏,将该处混凝土凿开、洗净,支模重新灌注混凝土仔细捣实;
(4)嵌缝油膏脱开,应将油膏取出,清理干净,预热缝槽,重新灌注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