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围绕精卫日日夜夜填海展开,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精卫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时首先会遇到的困难就是朗读。教师可以先示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带着学生朗读,直到读通顺为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介绍了许多的神话传说,它就是《山海经》。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也保存了不少的神话。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羿射九日等。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这篇小古文的形式似曾相识,让你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回顾以前学习的小古文,我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方法。
(3)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
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小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
学生回忆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预设:因为她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她要报仇。
预设:因为她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她怕海水还会淹死其他的人,所以她要把大海填平。
正如文章中所言:
(1)出示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板书过程中教写“溺”和“返”。
(3)想象说话: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会怎么说?精卫又会怎么回答呢?
出示: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_________ ___________。
想象一下,精卫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有没有退缩?她会想些什么?
生想象说话。
(4)教师小结: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
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板书:坚韧不拔)
(5)感情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交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3.本文中提到了“炎帝”,你对炎帝有哪些了解呢? 打开书P59快乐读书吧向我们介绍了炎帝,大家读读看。 4.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