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

第三讲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教学容: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判别式的概念以及判别式与方程根的情况; 2、能熟练运用△求方程中的参数值或取值围; 3、理解并掌握韦达定理的定义; 4、熟练掌握一些常用代数式的变形; 5、能利用韦达定理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6、经过本章的学习,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

1、△与方程根的关系; 2、韦达定理;

3、常用代数式的变形;

教学难点:

1、 运用△求方程中参数的值或取值围; 2、常用代数式的变形;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8:20~8:30:考勤,收发作业 8:30~8:50:进门考 第一课时8:50~9:20

.

.

一、讲评作业 二、 导入新课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以在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前我们先一起来温习一下昨天我们学了什么? 1、引导学生复习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

一元二次方程 特点

解 直接开方 解法 配方 公式 因式分解 2、举例复习四种方法: (1) x2=25 (2) 2x2+4x-2=0

123(3) x2x0

234(4) x25x60 3、问公式引入判别式

三、探索新知:

1、回顾得出判别式的概念:b24ac作用: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 要先化为一般式

2、算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3x27x202x23x04x2x10.

.

3、判别式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bb24ac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22ab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

2a0方程无实根4、说出刚刚的几个方程根的情况

5、判别式我们昨天讲了今天又再专门拿出来讲,它到底有什么用呢? (1)运用判别式,判别方程实数根的个数;

(2)利用判别式建立等式、不等式,求方程中的参数值或取值围;

(3)通过判别式证明与方程相关的代数问题或几何存在性问题。(以后会讲)

(1)已知方程,判断根的情况:求△,判断根的个数

2x23x40解:a2,b3,c43424932230方程无实根(2)已知带参数的方程的根的情况,求参数:由根的情况得出△的情况,进而解出参数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2xm0

(1)求m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2)求m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3)求m为何值时,方程无实根; (4)求m为何值时,方程有实根。 解:(1)

2

.

.

Q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0即:44m>0m<1

(2)

Q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0即:44m0m1

(3)

Q方程无实根0即:44m0m1

(4)

Q方程有实根0即:44m0m1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2xm0

(1)求m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2)求m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3)求m为何值时,方程无实根; (4)求m为何值时,方程有实根。 分析:当m=0时一元一次方程 当m≠0时一元二次方程 解:(1)

.

.

Q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m0,0

44m>0m1且m0 (2)

Q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m0,0即:44m0m1

(3)

Q方程无实根m0,0即:44m0m1

(4)

当m0时,方程即:2x10,x当m0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Q方程有实根0即:44m0m1m112

6、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让视频中的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加深对△的理解

四、点点精讲

例1、(1)

分析: 两个相等的实根 △=0 解:

.

.

A.141130B.4441120C.12241361441440D.141290(2)

分析:根的情况: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无实根解:a2414a216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解:=a34aca34ac无法确定

22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小结】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无实根例2.分析:方程有实数根 0

证明:

因为=m2412m280 所以方程总有实根

例3 . 分析: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

证明:m34mm26m94mm22m9m180 所以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例4、分析:k=-1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解:k-1时,方程即-4x-4=0,解得x=1

k≠-1时,△=(3k-1)2-4(k+1)(2k-2)=(k-3)2≥0

2222.

.

故方程总有实数根

例5、分析: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a2c2b2

解:由勾股定理得;a2+c2=b2

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式得:(a+b)x2-2cx+(b-a)=0 △=4c2-4(a+b)(b-a)=0 故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小结】

用△判别方程的根时要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式 六、归纳总结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无实根 2、算△之前,要先化为一般式 第二课时:9:30~10:30

上节课我们说判别式的应用很多,可以利用判别式建立等式不等式,求方程中的参数值或取值围,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怎么用的。

例6、分析: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无实根解:B、D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例7、分析: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无实根解:

.

.

141214a0,a

41314a0,a4114a0,a例8、分析: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项系数不为0

△≥0 解:依题意得:

a02a14aa516a10a1161且a0162

a例9、分析:有两个相等实根 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项系数不为0

△=0

整数m 解:依题意得:

m0m24m2m02m25m20m12,m2m2

2不合题意舍去5例10、分析:有两个相等实根 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项系数不为0

△=0

解:

.

.

a0b24ac0a4a4a222422a2b4a4a44a4aab2

例11、分析:等腰三角形(1)a=b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2)a≠b,a,b中必有

一个等于2,2为方程的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解:(1)当a=b时,△=36-4(n-1)=0 n=10,a=b=3满足提题意

(2)当a≠b时,4-12+n-1=0 N=9,方程为x2-6x+8=0 x1=2,x2=4

2,2,4不能构成三角形舍去 所以n=10

bb24ac方程ax+bx+c=0(a≠0)的求根公式x不仅表示方程的系数a、

2a2

b、c决定根的值,而且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还有其他表示方式吗?

1x23x202x25x60 232x7x5043x28x40方程 X1 -1 2 X2 -2 3 X1+X2 -3 5 X1X2 2 6 1x23x20 2x25x60 .

.

5 2243x28x40 332x27x50 -1 2 7 28 35 24 3归纳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1)x2pxq0 x1x2px1x2qba

(2)ax2bxc0 x1x2cx1x2a

这是我们在特殊情况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的关系,能不能证明呢?

bb24acbb24acx1,x22a2abb24acbb24acbx1x2

2a2aabb24acbb24accx1x2•2a2aa

刚刚同学们得到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与系数的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大块容,韦达定理。因为它最早是被韦达发现的,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以示纪念,韦达是法国数学家,被尊称为“现代数学之父”,主要工作——《方程论》,最早系统引入代数符号,推进了方程论的发展。韦达定理表示的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推导也不难,我们都能推出来,可惜我们生得晚,不然,说不定这个定理就以我们的名字命名了。韦达因韦达定理而出名了,那么韦达定理到底有什么用呢?

应用1、计算两根之和、两根之积:

2x23x402x9x502

.

.

1解:a2,b3,c49320方程无实根2解:a2,b9,c5

812009x1x225x1x22x1x2ba韦达定理很简单就是

cx1x2a,表示的就是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那么他

就有一根前提,那就是方程必须有什么?也就是△怎么样?

应用2、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

已知方程2x2mx40的一个根x12,求另一个根x2

解:由韦达定理得: x1x22x2212这就之前简单了很多,大大节省了我们的计算量,也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 有人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所以说能为我们节省时间的韦达定理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韦达定理的 例12、例13、例14、韦达定理

归纳小结:利用△建立等式、不等式求方程中的参数值或取值围

x1x2x1x2caba 韦达定理

(△≥0)

应用: (1)计算两根之和、两根之积:

(2)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

.

.

第三课时:10:40~11:30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韦达定理,它表示了方程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的关系,但预习了的同学也许会告诉我,我遇到的大多不是

2求两根之和、两根之积,而是像x2x2这样一些其他形式,二这就涉及

1到我们韦达定理的一些常用变形了,请同学们把以下式子化成用两根之和、两根之积表示的形式。

应用3、常用代数式的变形:

1x12x22x1x2211x1x2x1x2x1x222x1x23x13x23x1x233x1x2x1x222xx2x1x2x2x1x12x2124x1x2x1x2x1x2

5x1x2x1x24x1x26x1mx2mx1x2mx1x2m27x1x28112x12x222x1x2x1x22x1x22x1x22x12x2224x1x2例15、16、

应用4、利用韦达定理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若a,b满足a+b=p,ab=q,则a、b分别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x2-px+q=0 例17、18、 归纳总结

1、b24ac 2、

.

.

bb24ac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22ab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2a0方程无实根3、(1)运用判别式,判别方程实数根的个数;

(2)利用判别式建立等式、不等式,求方程中的参数值或取值围;

x1x2ba4、

x1x2ca(△≥0)

5、 应用1、计算两根之和、两根之积: 应用2、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 应用3、常用代数式的变形:

应用4、利用韦达定理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出门测试:11:40~12:00 课后辅导:12:00~12:30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一、 判别式 1、 △=b2-4ac 定义 一元二次方法 特点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解 直接开方 2、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无实根 解法 配方 公式 .

.

3 (1)运用判别式,判别方程实数根的个数; (2)利用判别式建立等式、不等式,求方程中的参数值或取值围; 二、韦达定理 x1x2ba 因式分解 1x12x22x1x2211x1x2x1x2x1x222x1x23x13x23x1x233x1x2x1x222xx2x1x2x2x1x12x2124x1x2x1x2x1x25x1x2x1x24x1x26x1mx2mx1x2mx1x2m27x1x2(△≥0) 112x12x2221、8 x1x2x1x22x1x22x1x22x12x2224x1x2cx1x2a2应用: (1) 求x1x2,x1x2 (2) 已知x1求x2 (3) 常用变形 (4) 构造方程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