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1期 大连大学学报 Vo1.28 No.1 2007年2月 JC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Feb.2007 从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徐祥运 (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现代社会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 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依次是 首先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制度层次发生作用,最后对文化的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 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我们应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使之有利_J・中国社会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关量词:科学技术发展;文化结构;传统文化;中国 中圈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7)01—0038一O5 收稿日期:2006一O6一O8 作者筒介:徐祥运(1963一),男,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占据了不可替 过程,我们可以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看作是具有层 代的重要地位。从东方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印 次结构的复杂系统,然后根据现代文化学理论,把文 度,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埃及,到近现代西方文明 化结构简化为三个层次:最外层的物质文化;中间层 之源的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众人皆知。近 的制度文化;最内层的观念文化。探讨科学技术对 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更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 社会文化的作用,可以从研究科学技术对文化的这 作为重要的标志。翻开人类思想文化史,从新教革 三个层次的冲击和影响开始,看科学技术是怎样从 命,自然神论到现代西方宗教演变。科学技术的参与 文化结构的最外层逐步渗透到最内层的,从而揭示 不容忽视。文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科学 出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和微 反对迷信的文化运动。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 观过程,并以此探讨我国社会文化传统文化观念应 体,逐渐地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技术 该如何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而进行取舍,从而更好地 成果的物化形式极大地改变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 理解中国社会应该如何接纳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 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的内容包括了人的一 威、习惯、风俗所统辖的领域,并逐渐取代已有的社 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一切事物。 会文化传统成为人类思想和社会行动的指南。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推动与社会进步的 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 外在条件共同作用下,科学技术已经被纳人人类社 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现代社会系统理论,把科学 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 技术系统与文化系统分为两个不同的社会系统。在 开始。学术界已经出现了用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尺 文化系统中,文化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最外层是物的 度来划分人类社会进程的思潮,例如。“第三次浪 部分。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 潮”、“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 的劳动,指人们所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可称之为物 等等,这些概念的提出和随之出现的种种理论,都在 质文化;中间层是心与物相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 明白无误地显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国家和社会发 然和社会的理论、人际关系、规范化了的社会组织制 展的重要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文化是以 度等,可称之为制度文化;最内层是心的部分。即文 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尽管世界上有不少国 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和观念指导下的人们的 家仍只是将科学技术作为增加物质财富的手段。千 行为规范,可称之为观念文化。这三个层次相互影 方百计贬斥科学技术弘扬理性的社会文化功能。但 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社会文化结构。科 可以肯定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 学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就是从文化结 响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 构的最外层开始经过中间层最后进入到最内层。从 为了深入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而完成整个作用过程。导致旧的社会文化的解体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徐祥运:从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39 新的社会文化的形成。 首先。科学技术对文化结构的物质层次发生作 用。科学技术介入人类的实际生活,总要有相应的 物化形式。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高级 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用品,这些科技产品在社会 文化系统中就表现为物质层次,它是文化结构的最 外围,当科学技术作用于文化系统的时候,最先作出 反应的就是文化结构的物质层次。科学技术产品的 先进性、高效性和实用性。使社会生产、人们的行为 方式和实际生活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改善,使人 们直接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技术给自己带来的许多好 处,这对于物质层次水平较低的文化系统来说。其有 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它能毫不迟疑地接受先进的科 学技术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 人类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认识自然、改造 自然,不断更新自己的物质环境,创造出经过人力作 用的自然物,亦即第二自然。在远古时代,人类通过 千百年来的劳动实践,学会了摩擦生火和保留火种 的技术。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宣告了人类 文明的真正开始;随后而来的石器、弓箭、铜器和铁 器的出现以及种植、驯养技术的诞生,给人们的物质 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再后来的蒸汽机、内燃 机、电灯、电话、电报、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等等以 及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含量的人造物又大大 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人类社会 就是这样,不断把科学技术首先以器物的形式纳人 自己的文化系统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高技术产品正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广的范围内造 福于人类,如以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 高技术产品除了作用于人们的实际文化生活之外, 还日益渗透到生产、管理和消费诸领域,大至计算机 控制系统,小至家用电器,都体现着物质文化的繁 荣。然而,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会仅仅停 留在文化结构的物质层次上。它必将导致文化结构 的中间层次的变化。 其次,科学技术对文化结构的制度层次发生作 用。文化结构的中间层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 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还包括没有或不需要体现为外 层物质的精神产品,以及人类精神产品的非物质形 式的对象化,如政治组织制度、教育制度等。人与科 学技术之间有纯科学技术的关系,但是,由于科学技 术是在社会中产生、应用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科学技 术与人的联系也具有社会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更证明了这一点,每一项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都在 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命运,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 的更加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义决定于社会制度。 科学技术对文化系统中间层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它对这个层次中的制度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一般通过两种形式对文化系统中的制 度层次发生作用和影响。一种形式是科学技术作为 文化系统内部的因素作用于文化的制度层次;另一 种形式是科学技术作为文化系统外部的因素作用于 文化的制度层次。 处于文化系统内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必然是与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终 究要导致一些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为了保障科学 技术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就必须变革科技成果的管 理制度;为了尽快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就必须变革教 育制度等等。文化系统中科学技术因素在不断地更 新和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为高科技为主要因素。 社会生产力要发展。经济要增长,这就要求社会文化 系统不断地纳入新技术高技术,也就形成了制度改 革的强大的趋动力。这种制度上的调整与改革,就 协调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但是,制度层次 并不象物质层次那样是活跃的、易变的,文化的制度 层次本身就有一种惯性和保守性,多年来的文化传 统凝结在文化的制度层次之上,是一定价值标准和 价值取向的反映,即使作为文化系统内部的因素,科 学技术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动摇文化的制度层次,它 需要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及其 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制度就应该调适自己,使这个 过程越短越好。 作为文化系统外部因素的科学技术,它对制度 文化层面的影响,表现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 科学技术的相互弓}进而带来的相应的制度的改变。 整个的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内创 造出来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反映在制度文化 上,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 制度法规。在一些文化的传统观念中.往往把科学 技术看成是一台机器或一件物品,而不去考虑社会 环境等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进 入了高技术时代,技术不仅仅是包括了直接的生产 技术本身,它不再单纯地是一台机器、一只仪表等物 品,而是具有一系列相互依赖关系的一个体系,它还 包括高技术所处的环境中的文化行为规范、社会制 度背景及价值观念。这样现代科学技术比以往有了 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技术自身的价值量, 它反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效果;另一方面是现 代科学技术所包含的信息量,它表现为现代科学技 术所带来的社会连锁反应。所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 的概念,不应该仅仅是指现代科学技术按其自身逻 辑的发展,还应该包括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第28卷 的制度体系的建立,并且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现 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本国 和本地区的一些旧制度的修改和新制度的建立。 现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总是首先从发达国家引 进大量的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以为把这些科技产 品引入自己的国家,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是十 分简单的想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仅仅停留在这一 步上是远远实现不了的。现代科学技术产品总是在 现代化的机构中,按照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 制造出来的,它总是一定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产 物。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产 品,绝不能是简单的引进、一次性的应用,而是要吸 收消化,使这些现代科学技术产品本土化。而在某 个本土文化系统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旧的科技 和经济管理等各项制度,喜欢在旧的制度指导下行 动,对外来制度文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抗。所以, 每一种文化,在它的制度层次上是比较稳定的,但 是,尽管这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到 这个较稳定的中间层次,迫使它在引进现代科学技 术产品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必须引进与现代科学技 术相适应的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改革一些不合 理的规章制度。这样,逐渐地文化结构的制度层次 也就发生了变化。 最后,科学技术对文化结构的观念层次发生作 用。观念层次是文化结构中核心的部分,是文化结 构的最里层,主要是指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 念、道德情操、宗教情绪和民族性格等等。其中价值 观念又决定了这个层次中的其它部分,观念文化是 一种文化的灵魂,在某个社会制造的物质产品和精 神产品上,在某个社会发明出来的科技产品上,总是 凝结着这个社会的深层文化,隐藏着民族的心理状 态和价值观念。人们的行为规范的形式都是在一定 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对自身 需要及外部事物满足自身需要的意义的认识。它具 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价 值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影响了 文化结构的物质层次和制度层次之后。最终必将冲 击到文化结构的观念层次。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 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的力量”, 无疑 科学技术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会对价值观念的 改变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强有力地 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技术对价值观念的影响,首先 表现在它对价值要素和价值关系的影响,其次表现 为它对人们关于价值要素和价值关系的认识的影 响。如今科学技术作为手段、作为知识。是促进人们 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变革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在作 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就改变着人 们的价值观念。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迅速地扩大和加 深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通 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人们不断地把新的自然物纳 人人和社会需要的范围之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 加有力地拓广和深化了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直 接或间接地改变着价值要素和价值关系,也就造成 了价值观念变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人们已经 发现,科学技术对价值观念的影响早已表现在许多 方面,例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社会劳动 的结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正在从以体 力劳动为主的劳动价值观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 劳动价值观;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 周期越来越短,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人们的教育价值 观念也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现代科学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 质产品,赢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增强了人们对精神 文化的需要,这使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正在从以物 质消费为主变为以精神消费为主,从崇拜物质价值 变为崇尚精神价值。所有这些都表明,现代社会里 科学技术对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渗透,已经从它的客 观必然性和可能性变成了客观实在性和普遍性。 当科学技术的影响渗透到文化结构的价值观念 层次,引起文化系统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时候,科学技 术的影响同时也就开始作用于人们的行为规范了。 例如。随着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使 知识的领域不断扩大,视野Ft益开阔,在形成一些新 的价值观念的同时,新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正在建立。 再如,道德观念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形式,社会的 文化传统,像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等都可以潜移默 化地成为人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现代科学 技术中的创造新物种的生物工程,改变人类自身形 成方式的试管婴儿和克隆技术等等,都造成了传统 的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的深刻危机,随之而来也就发 生了行为规范上的改变。可见,在科学技术的影响 下,行为规范的改变,受制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 价值观念是对多种社会行为的一种取舍和选择,科 学技术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更新了 已往的选择内容。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社会行为的 选择性,改变了的选择性,渐渐概念化或习惯化,最 终变成了另一种价值观念,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取代 了原来文化结构的核心部分,必将引起整个文化结 构的嬗变,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 以上我们分析了科学技术对文化结构的三个层 次的影响。可以看出,当科学技术作用于文化系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期 徐祥运:从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41 的时候,首先易起反应的是物的外在的层面,久而久 之,渐渐可渗透到中间层次即制度层次,最后才能进 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史上的新学和 洋务运动。一些人在当时极力提倡“师夷长技以制 夷”,想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大量先进的科 入核心层次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并且这些新的价值 观念,还会成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广泛深入地向社会 渗透,最后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到今 天,它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 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 学技术产品,以求富国强兵,立于世界之首。H 但他 们忽视了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层面的问题,那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将怎样对待这些先进的科学技 术,如何真正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并将之整合成自 或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土 壤,制约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科学技 术的社会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 族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自18世纪西欧少数国家将科学技术作为推动 社会文明的首要动力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 界上真正将科学技术作为立国之本的国家,在20世 纪世界激烈的竞争中显示了勃勃生机。因此,在20 世纪末,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以不同方式将科学 技术作为立国、兴国之本。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 多国家更是积极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以加速自己的 现代化进程。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正在积极引进发 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其相关 产业。没有人能够否认,21世纪,科学技术是否发 达将是区别一个国家是否为世界第一流强国的主要 标志。富民立国离不开科学技术,但是怎样引进和 发展科学技术,却是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的 状况密切相关。 不同的民族都具有区别于他民族的相对稳定的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民族 性,通过价值取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 响,它或促进或阻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 文化中存在着许多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如缺 乏商品经济的观念,就不能够产生科学技术发展所 需要的刺激需求和竞争意识;天人合一的观念,又使 得人们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对自然的 改造和利用,长期以来,重于自身修养,轻于对外开 拓,丧失了发展科学技术所需要的驱动力;重“人治” 轻“法制”的观念,使社会缺少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 法律制度:强调共性、压抑个性的文化传统,又埋没 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 应有的发挥;伦理中心主义、不讲物质利益原则,致 使人们丧失了技术竞争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曾从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深层次上,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今天,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过程中, 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观 念的变革应该成为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如果仅从社会文化结构的物质层面上来讲,我 己的本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 主张立国之道在于礼义而不在于技艺。崇尚礼义, 鄙视“奇技淫巧”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心 理和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废万机之务 用心于巧技,就会使人心学坏,殆误大事,所以必须 “绝巧弃利”。庄子早就讲过“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 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 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所 以,为了不玷污心灵的纯朴,尽管有“一日浸百畦,用 力寡而见功多”的先进机械也不予以采用。以“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失 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 值体系及价值取向问题,没有从文化观念上进行适 当的整合。 时至今日,我们又遇到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实 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洋务运动的失败,不能不令我 们引以为鉴。当然,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与当时 的所谓现代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学习引进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时所带来的中西文化的心理冲撞 和价值矛盾则仍然困挠着我们,我们不得不考虑中 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 取向对西方充满现实功利性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影 响。在引进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顾及传统 文化的价值因素,并不是说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要 迁就传统社会文化、迁就那些落后的中国文化意识, 而是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些不利 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转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及其应用,人们的观念必然会受到冲击、碰撞,在经 过一系列阵痛之后,旧观念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最 后变成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观念。可以 看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进步是一个互动的 作用过程,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起向前发 展,实现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社会文化的一体 化,即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文化新观念的 相互适应和平衡发展。 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因 素进行改造和转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我们在引进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 意消除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极因素。如在制度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第28卷 化中我国当前要建立健全科技法规。以法律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倚重功利方面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态 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这方面日本发展 度与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精神有类似之处,值得我 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我们知道。Et本战后科学技 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加以利用。具体地说,功利主 术进步有两大精神支柱:一是来源于民族传统的儒 义的价值体系为我们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作了文化心 家文化;另一就是来源于世界共性文化中的法律意 理上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优先发展为我国现 识和法制观念。在各个领域包括技术领域,日本民 代化建设所急需、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 族相当自觉地改造法律虚无的潜意识。为了保障技 水平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诚然,我国传统文 术的引进和发展应用,建立了各种各样具体详尽的 化中,注意实用性的民族习惯使我们在近代实验科 法律条款。日本在法律方面所创建的民族制度文 学中落后于西方,然而。在抓住机遇加快进行经济建 化,既保护了西欧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消除了 设的今天,我国的这种文化传统,应该对发展科学技 引进西欧技术时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实现了外来文 术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化与本土文化的最好整合。我们在观念文化中,营 积极因素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挥作用,使中国传统 造一个适宜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十 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分重要的。一味引进先进技术而忽视文化环境,不 注意文化观念的更新,那么先进技术的引进也是不 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和整合,除了包含消 [1]孙小礼.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除传统文化中不利的因素之外,还应包括发扬和利 1997:210. [2]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葬仪[M]II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 用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观念,认 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5. 真甄别,辩证扬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鄙视 [3]孙小礼.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科学技术,看不起科学技术的保守一面,也有提倡功 1997:214. 利主义的一面。所谓功利主义,就是认为科学技术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600. 要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用。墨子所谓“利于人谓之 [5]庄子.庄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29. 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Undertaking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heir Effect on Culture XU Xiang—yun (Department。{Sociology.Dongbei Unive ̄ity ol Finance and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na、 Abstract:The modern social culture is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s marked chiefly by the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ng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Logos,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come the main content of human culture.They have effect on the matter culture first,then on the system culture,and at last on the idea culture.Following the effect,new social values and culture will emerge.We should rebuild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that it can be propiti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ural structure;traditional culture:Chin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