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张载气本体美学思想探析

张载气本体美学思想探析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24卷第1期2008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Vo.l24󰀁No.1

January.2008

张载气本体美学思想探析

聂󰀁春󰀁华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张载的气一元本体论由太虚、象、形神等概念构成,这些概念不仅和中国古典美学有着

深刻的契合,而且在多方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载;本体;太虚;象;形神

中图分类号:B2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08)01-0010-03

󰀁󰀁摘󰀁要:

󰀁󰀁作为宋明理学中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的哲学体系是围绕气本体来建立的。张载认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1](P7)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都表现为气的聚散和攻取,首先是由太虚之气聚而为象,象又聚而为万物,万物最终又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因此,张载的气哲学本体论便由太虚-象-有形(万物)构成。在这个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中,张载对美和艺术的看法虽不多见,但是某些见解却极富美学意味。

张载以󰀂太虚之气 作为宇宙的本体,那么人的审美能力也自然源自作为本体的󰀂太虚之气 。审美能力和人的爱恶喜怒等情感相关,张载认为这些情感来自󰀂太虚之气 。他说:󰀂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毫发之间,其神矣夫!。 [1](P10)王船山解释这一句时说:󰀂相反相仇则恶,和而解则爱。阴阳异用,恶不容己;阴得阳,阳得阴,乃遂其化,爱不容己;太虚一实之气所必有之几也,而感于物乃发为欲,情之所自生也。 [3](P25)人之所以会产生爱恶之情在于有刺激人的爱恶之情产生的对象存在,如果对象和人相反相仇,则产生厌恶的感情;如果对象和人相和相解,则产生爱恋的感情。世间的事物包括人对事物的感知都是相对而生的,而世间事物能够相对而生则是气本体内部相互感生的结果,张载把这看成是物之为物的规定性,他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4](P19)因此,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既然人的爱恶之情都是源自󰀂太虚之气 ,那么人的五官观感也都是源自󰀂太虚之气 的。张载说:󰀂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5](P22)从源头来讲,人的爱恶之情是天生而来的,因此具有存在的合法理由;但从另一方面看,人又不能以嗜欲累其心,造成本末倒置,而应该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回到正途上来。这里张载继承了传统儒家关于情性的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建立在气本体论之上。荀子曾说过:󰀂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6](P211)荀子的观点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之上的,五官产生的物欲是人天生的恶的本性。张载却没有明确主张性恶论,他认为󰀂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 ,也就是说,由太虚之气自身相感而产生的物欲既有爱也有恶,爱恶是相对而生的。

在此基础上,张载进一步提出了󰀂气质美恶 的观点。张

在张载的哲学本体论中,太虚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1](P7)太虚是萦绕天地间的气的最终本体,但太虚作为气的本体却并不是和气相分离的,而是󰀂太虚即气 。他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1](P8)󰀂虚空即气 表明张载所说的太虚实际上是内在于气之中的,如是才可以󰀂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老子认为󰀂有生于无 ,是在󰀂有 之上生出一个本体的󰀂无 来;浮屠谓万象为虚空中之物,则万象和太虚仍处于分离的状态。以太虚作为气的内在本性而不是外在的本体或本原,就没有佛老这种割裂有无的情况出现了。由上可知,张载的太虚即气的观点是以气的一元论统一哲学上纷争不休的本体和现象的问题,程颢曾经批评张载的哲学󰀂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此乃以器言而非道也 [2](P92),似乎未看到张载的气本体论融合道器、有无的一元论特点。

收稿日期:2007-09-12

作者简介:聂春华(1978-),男,广东韶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第1期󰀁󰀁󰀁󰀁󰀁󰀁󰀁󰀁󰀁󰀁󰀁󰀁󰀁󰀁󰀁󰀁聂春华:张载气本体美学思想探析载认为太虚之气在人身上表现为气质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5](P22)。气质之性虽都是由太虚之气而来,但是却是人人有别的,他说:󰀂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 [7](P374)所以张载认为人的气质之性有美和恶的区别,这都是由所受太虚之气的定分来决定的。人的气质有美恶之分,但这是天生的,因此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张载说:󰀂性美而不好学者无之,好学而性不美者有之,%%,性不美则学得亦转了。 [8](P332)气质的美恶只是一个先天的条件,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最终的美或丑,因此后天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张载强调把先天的质与后天的文结合起来,他说:󰀂礼因物取称,或文或质,居物后而不可常也。他人之才未美,故绚饰之以文,庄姜才甚美,故宜素以为绚。%%倩盼者,言其质美也,妇人生而天才有甚美者,

334)

若又饰之以文未宜,故复当以素为绚。 [8](P333、这里,张载把󰀂气质美恶 的观点和儒家󰀂文质彬彬 的审美传统结合起来了。

11

察时间也就是观察世间种种主要的事缘。 [11](P1)时与象的结合使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具有浓厚的美学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意、意味、余意等等都是时间性的,因而意象也就是时象。因此,时间意味成为意象或意境的重要规定性,如唐代司空图把境的特点归纳为󰀂景外之景 、󰀂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 和󰀂韵外之致 ;宋代的范温独把󰀂有余意 视为韵的规定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颇为强调意境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由于注重在具体现象上表现抽象观念,在中国古代艺术的时空观中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特别明显。宗炳的!画山水序∀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写色。 王微的!叙画∀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 中国画论在观察上采取的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 的流动的即时间性的视角,因而所截取的就不是某一时间点上的空间结构,而是流动的时间段下的全息图景,故而王微认为作画并不是作地图,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用画笔描绘整个宇宙的郁勃生气。宗白华先生指出:󰀂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音乐化了!画家在画面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12](P106)中国古代的天时观并未形成超验的挂空之物,关键就在于时总要转化为可观可感的象。从这里看,张载说的象和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刻的契合。

在太虚-象-有形(万物)这一气本体论中,象这个概念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味。张载认为象虽然是气的凝聚产生的,但是象并不就等于成形之物。他说:󰀂几者象见而未形也,形则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 [9](P18)张载认为在事物变化的瞬间,是󰀂象见而未形也 ,明确表示象不同于已成形的事物。因此象的性质就是󰀂显且隐 了:󰀂显,其聚也;隐,其散也。显且隐,幽明所以存乎象;聚且散,推荡所以妙乎神

[10](P54)

。象的状态是既显又隐、既幽又明,既不同于无形

的太虚之气,也不同于已经成形的事物。这一特点显然和中

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这一范畴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的基本规定性是󰀂象外之象 ,是要在有限的形象中见出无限丰富的意蕴来。这种融合有限与无限、形式与意蕴的性质即来源于象的既显又隐的特性。

在此基础上张载对象、气、时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

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气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中庸∀曰󰀂至诚为能化 ,孟子曰󰀂大而化之 ,皆以其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也。所谓气也者,非特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时若非象,指何为时?世人取释氏销碍入空,学者舍恶趋善以为化,此直可以为始学遣累者,薄乎云尔,岂天道神化所同语也哉!

[9](P16)

在张载的太虚-象-有形(万物)的本体论中,有形(万物)是气运动变化的最低层次。在张载的哲学里,形往往是和另一个概念&&&神并提的,他说:󰀂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1](P9),󰀂凡言神,亦必待形然后著,不得形,神何以见? [13](P208)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形神是一对十分重要的概念,汉初的!淮南子∀对形神这对概念做了解释:󰀂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14](P15)东汉王充说:󰀂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也。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也。 [15](P316)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形神基本上是用来指人的肉体和精神,这种观点对后来的人才品藻注重个性才情与画论中强调传神写照有重要的影响。

张载对形神的看法一方面继承了王充等人的唯物主义观,另一方面又在神这个概念里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神这个概念在张载哲学中的使用,大概有这么几个定义:(1)表示气的清虚廓大的状态。如!正蒙∋太和篇第一∀说的󰀂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声闻具达,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 [1](P9)(2)气运动变化的神奇作用。如󰀂神者,太虚妙应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1](P9)。(3)圣人不为人所知的天德良能,即儒家经常说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4)神是作为本体的气的内在规律。如!正蒙∋神化篇第四∀说:󰀂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9](P15)(5)知几其神。

张载对形和神的看法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多方面的深化时间是作为抽象概念存在的,没有物象的提示很难体会

时间的流变。中国古代的天时观非常重视将时间落实在具体的现象上面,就是说,时间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并不是一个永恒的纯形式,而是始终在现象上表现自身。成中英先生指出:󰀂不论是中国哲学或是中国传统史学,都将时间视为落实、具体的实有,不能脱离事物变易、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而另成一物。换言之,抽象挂空之物、概念、以及形式等等,都与时间无缘;时间一直被认为是生命脉动、创生、繁衍的属性,也是个体变衍的过程。时间在此已和事物的变易转型过程不分彼此。于是,体验时间也就是体验实际的变易事例。观12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天地之宜,自成其能也。 [3](P115)道家、佛家也讲去除思虑知识,但是如船山所言,张载和他们是不同的。张载说:󰀂无我然后得正已之尽,存神然后妙应物之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过则溺于空,沦于静,既不能存夫神,又不能知夫化矣。 [9](P18)张载和佛家、道家的区别正在于无我而不空、存神而应感,他虽强调去除一己之私虑,但是并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以山河大地为见病或者拘泥于求仙长生而不知变化。人要虚心存神的󰀂神 也就是作为本体的太虚之气,张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宇宙本体的大道理,这是人人天生就有的󰀂德性之知 ,不是通过后天的见闻而来的。可见,张载通过两方面论述了理想的人格美,一是诚善充实于内心而又有外在的光彩,二是要虚心存神,即去除私欲,保全人的德性之知。这些论述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参考文献:

[1]张载.正蒙∋太和篇第一[A].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2]二程遗书∋第十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4]张载.正蒙∋动物篇第五,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8.[5]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A].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张载.性理拾遗[A].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8]张载.张子语录∋语录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8.[9]张载.正蒙∋神化篇第四[A].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0]张载.正蒙∋大易篇第十四[A].张载集[M].北京:中

华书局,1978.[11]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

平出版社,1988.[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A].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4]刘安.淮南子∋原道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15]王充.论衡∋论死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6]张载.正蒙∋参两篇第二[A].张载集[M].北京:中华

书局,1978.[17]张载.正蒙∋中正篇第八[A].张载集[M].北京:中华

书局,1978.

和补充。首先,张载的形神观是中国古典美学形神观的深化和补充。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形和神主要指的是人的外形和精神,本体论上的意义不大。张载却非常强调形和神的本体论意义,他所说的神的一个基本定义就是󰀂太虚之气 自身的运动和变化:󰀂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1](P9)。他甚至把形神看作天地之道,󰀂神与形,天与地之道与 [16](P12)!从这里看,张载对中国古代的形神观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对于美学中的形神观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二,张载从他的气本体论出发,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辞与神的关系。他说:

天下之动,神鼓之也,神则主乎动,故天下之动,皆神之为也。辞不鼓舞则不足以尽神,辞谓!易∀之辞也。于象固有此意矣,又系之以辞,因而驾说,使人向之,极尽动之义

[13](P205)也。

张载认为物形是有大小精粗的,但是神却是没有大小精

粗的,因为神是太虚之气聚散出入的神妙变化,但是神的精妙变化要通过一定的物形表现出来。他认为,在!易∀里面,象和辞都是表现神的,而且辞要鼓舞,要极尽动之义,才可以尽神。但是神是无形的东西,要鼓舞尽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说:󰀂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矣。神为不测,故缓辞不足以尽神;化为难知,故急辞不足以体化。 [9](P16)在张载这个观点里面可以看见中国古典美学中言意论的影子,中国古代学者大多认为言不能尽意,但又认为不能完全抛弃言,张载的观点也体现了这种矛盾。中国古典美学言意论中的󰀂意 主要还是一个文艺学上的术语,张载所说的󰀂神 却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因此根据张载的观点,任何艺术形象、艺术媒介都要表现背后作为宇宙本体的神,即表现宇宙万物氤氲一气、聚散出入的道理。这是对美学史上的言意论的深化和补充。

其三,张载对神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孟子的人格美理论。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美境界?在这方面,张载继承了先儒孟子的思想,他说:󰀂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大能成性之谓圣,天地同流、阴阳不测之谓神。 [17](P27)就是说,诚善充实于内心而又有外在的光彩才能叫美。但张载有时又强调要虚空,他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君子所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焉。 [5](P23)这里的思虑知识应解释为智巧伪诈之意,否则和张载一生穷神研几的治学精神不相符。王夫之说:󰀂思虑者,逆诈、亿不信之小慧;识知者,专己保残之曲学。天即理也,私意虽或足以知人而成事,而不能通于天理之广大,与天则相违者多矣。张子此言,与老、释相近而所指者不同,学者辨之。一于天理之自然,则因时合义,无非帝则矣。异行者,裁成天地之道,辅相

(责任编辑:李安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