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手资料

一手资料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一、填空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 纪传体。2.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张衡。3.《乐府诗集》是由 郭茂倩 所编。4.《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5.《史记集解》的作者是 。6.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7.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___________类型。8.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______。”9.《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________和列传中。10.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________时期。11.____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12.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13.“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________》的基本精神。1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____、世家和列传中。15.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16.汉代大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但内容连贯,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1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18.班固的《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 。

二、名词解释1.七体2.枚马3.散体赋4.汉赋四大家5.劝百讽一6.《太史公书》7.互见法8.《史记》三家注9.班马10.《汉书》11.乐府诗12.乐府13.《陌上桑》14.《孔雀东南飞》15.《古诗十九首》16.言事增实17.金相玉质

三、简答题

1.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2.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3.简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的作用4.简述汉大赋的特点5.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6.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7.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9.《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0.简述《陌上丧》“罗敷夸夫”一段的作用

四、论述题

1.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2.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3.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4.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5.试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6.你认为汉赋兴盛的原因有哪些?7.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对这句话是如何认识的?

附:两汉文学练习题参

一、填空答案1.纪传体2.张衡3.郭茂倩.张守节5.裴骃6.主客问答 7.抒情小赋 8.成一家之言 9.世家 10.东汉 11.乐府12.《过秦论》13.《论衡》14. 本纪15.李斯16.司马相如17.通古今之变18.断代史

二、名词解答案

1、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枚马: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太史公书》:《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6.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7、《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8.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9.《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10.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11.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

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13.《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质量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14.《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15.《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16.言事增实: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东汉时期谶纬流行,文学创作中出现“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就是不依据事实而随意夸大,有损于对真美的追求。这涉及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虚构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17.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质量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屈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

三、简答题答案1.《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2.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3.(1)这两句借孔雀起兴,是汉乐府常见手法(;(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中卿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3)“徘徊”喻夫妻恩爱,不忍离别,比喻焦中卿与刘兰芝不忍分手,他们的离散是受外力所迫;(4)开篇以孔雀迟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给全诗的抹上浓郁的悲剧气氛,对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

4.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5.《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

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3)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

6.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7.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

高超,曲尽其妙。(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9.(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10.(1)罗敷没有夫,夸夫是罗敷拒绝太守的借口;(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参(略)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____________。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

4.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

10.南朝出现的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13.“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14. 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 、敷藻、裁对、隶事。18. 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__________`。

22. 吴歌产生于以_____________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23. 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24.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___________两大类。

25.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我国_________________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6.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是钟嵘的______________。27. 六朝时“穷南北之胜”的诗文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____。28. 杜甫诗云“暮年

诗赋动江关”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29.《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 咏史》,指的是_____________。30.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31. 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______________。32.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___________。33.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______________。34.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_________________。36.元嘉诗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小说一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志人小说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42.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43.“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___________中有大量记载。44.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5.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46.被誉为“文典以怨”的诗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7.《诗品》

评为“《游仙》之作,辞多慷慨”的诗人是____________。48._____________是用典最多赋,高达200余处。

49.“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50.把“进求利”、“晋爵赏”的封建士人比成“裈中之虱”的妙喻出自____________。51.“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诗歌清新明丽之美。52.__________________的新体诗,标志着诗歌“意象”化的重大进程。53.“大人先生”的原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54.《诗品》引汤惠休“错彩镂金”语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55.龚自珍诗云:“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是对___________的评价。56.白居易用“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来评价_________________的创作特色。5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_______________中的名句。58.被朱熹评论为“盖魏之赋极此矣”的赋是______________。59.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60. 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永明体2.建安风骨3.太康诗风4.《诗品》5.志怪小说6.《文心雕龙》7.《玉台新咏》8.《搜神记》9.“魏晋风度”10.《典论·论文》11.《后汉书》12.宫体诗13.《世说新语》14.玄言诗15.“正始文学”16.“诗赋欲丽” 17.《文选》18.骈文

三、简答题

1.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2.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3.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4.南朝与北朝的民歌有何不同?5.简论曹操《观沧海》的艺术性及其意义。6.简述《登楼赋》的思想、艺术性。7.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8.简述鲍照《芜城赋》的思想、艺术性。9.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10.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11.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12.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13.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4.简述《别赋》的艺术特点。15.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四、论述题

1.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诗歌的?怎样理解?2.试比较大小谢的山水诗创作。3.萧纲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请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5.骈文历来多受指责,请谈谈你的看法。6.时代政局与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7.宫体诗历来受到非议,请谈谈你的看法。8.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9.“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评议。10.“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试论。

附:南北朝文学练习题参)

一、填空答案

1.《诗经》2.孔融3.《七哀诗》4.曹丕、七言诗5.曹操、曹丕6.曹植7. 陆机、左思8.陆机9.《与陈伯子书》10.永明体11.《典论·论文》12.左思风力13.陆机、《文赋》14.萧统、《文选》15.嵇康、《与山巨源绝

交书》 16.《归去来兮辞》17. 调声 18. 孔稚圭《北山移文》19. 赋、新体诗20.萧纲、宫体诗21.笔22. 南京23. 山水诗24.志人小说25.七言歌行26.《诗品》27.庾信28. 庾信 29.左思30.庾信 31. 五言诗32.潘岳和陆机33.儿女情多,风云气少34.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35.建安诗风36.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37.《步出夏门行·观沧海》38.谢灵运 、颜延之 、鲍照 39.《庄子·外物》40.笑话 、野史 、逸闻轶事41.《咏荆轲》42.《西洲曲》43. 《世说新语》44.曹操45.曹丕46. 左思47. 郭璞48.《哀江南赋》49.鲍照50.《大人先生传》51.谢朓52.谢脁 53.孙登54.颜延之55.陶渊明56.谢灵运57.《白马篇》58.《芜城赋》59. 《玉台新咏》60.曹植

二、名词解释答案

1.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大,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3.太康诗风: 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4.《诗品》: 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5.志怪小说 : 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6.《文心雕龙》: 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7.《玉台新咏》: 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8.《搜神记》: 是东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干宝,今本二十卷。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1分)《搜神记》,具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生动。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9.“魏晋风度”: 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10.《典论·论文》: 中国文论史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11.《后汉书》: 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着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

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12.宫体诗: 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内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13.《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4.玄言诗: 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对文学之影响,产生了玄言诗。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但是玄言诗对后来山水诗的出现也有积极意义,如孙绰的《秋日诗》,借山水抒情,写自己逍遥林野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玄味。

15.“正始文学”: 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以阮籍、 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16.“诗赋欲丽”: 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此论文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的审美规则。

17.《文选》: 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骈文: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三、简答题题答案

1.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A、质直省净。多白描,多口语,多叙态。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B、平淡醇美。笔致轻闲,意态丰满。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情理兼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2.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

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3.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A.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面门阀世族享有种种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b.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C.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

4.南朝与北朝的民歌有何不同?

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但由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从题材说,南朝民歌都是情歌艳曲,北朝民歌除情歌外,还有描写战争、劳动、风景等方面的内容,题材广泛的多;从风格来说,南朝民歌缠绵温婉含蓄,北朝刚健粗犷直率;从诗句形式看,南朝民歌多为五言体,北朝民歌形式为杂言,变化多;从语言看,南朝民歌常用谐音双关语,而北朝民歌语言质朴无华。

5.简论曹操《观沧海》的艺术性及其意义。

此乃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山水诗。沈德潜《古诗源》评曰:“有吞吐宇宙气象。”全篇着眼一个“观”字,“水何澹澹”四句,观海之静,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秋风”二句观海之动,景象壮阔雄伟;两个“若出”,想象奇特,博大广袤。整个诗篇虚实相生,动静相映,情景浑然,风格雄肆苍劲。

6.简述《登楼赋》的思想、艺术性。

《登楼赋》是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代表作。国家离乱,有家难归,作者借登楼骋怀,寓景于情,描写了伤感流离、思念故乡与自悲不遇的复杂情感,表达了乱世重失意士人慷慨悲凉的壮烈情怀,笔调委婉曲折,行文舒缓深沉,情景浑然交融。此赋脱尽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标志着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朱熹叹曰:盖魏之赋极此矣。

7.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内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文辞上也有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士呼声。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拟行路难》十九首)风格上:风神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刘熙载于《艺概·诗概》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李白所承继和发扬,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

8.简述鲍照《芜城赋》的思想、艺术性。

是一篇思想深刻的警世之作。前半部分写广陵昔之繁华,后半部分写今之芜败,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含蓄地讽刺了统治阶级“图修世以休命”的妄想,抒发了浓烈的兴亡之感,同时流露出人生无常之情。在艺术上,此赋对比烘托,反差强烈;描写奇警,意境苍凉凄惨;寄寓深刻,感情凝重哀切,含而不露;语言警策整齐,词藻华丽典雅,韵律清厉和谐。

9.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后人评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有一种悲凉沉雄、梗概多气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其诗古直质朴,但抒情浓郁,悲

歌慷慨,气韵沉雄,抒发了建立功业的渴望。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10.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上善于运用景物变化来暗示季节的推移,一篇之中写出四季相思;2、善于以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寄赠”而引发出一系列动作:开门、采莲、望飞鸿、上青楼、入梦等,写主人翁从春到秋、从白天到黑夜、从醒到梦,不停追求,把相思之情推向极致;3、丰富的修辞手法,多用双关语。如“莲”通“怜”,“芙蓉”通“夫容”;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4、五言四句,语短情长。语言清新流丽,音韵和谐悦耳。

11.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是曹植诗歌的代表作,此作品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勇猛无畏,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以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诗歌内容充实丰富,采用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笔法,工于起调,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多慷慨悲愤之气,体现了其诗辞藻华茂的艺术风格。

12.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志怪小说在东晋时期兴起。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志怪小说内容丰富:①反抗强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②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和人民的不幸遭遇;③反映了封建制度对爱情和自由婚姻的摧残以及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④赞扬了不怕妖魔鬼怪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13.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谢诗如出水芙蓉”,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一、纪行性。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述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又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中收获如何巨大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其二、特写性。钟嵘《诗品》说:“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 《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踪”。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痕迹。其三、泛理性。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上的玄学义理。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来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他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情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

14.简述《别赋》的艺术特点。

江淹的《别赋》传诵不衰,还在于其艺术成就,使抽象的感情附着于具体的人与事。具体表现为这么几个特点:1、结构上总起总收,起笔超拔,中间七段并列展开,而又各有重点和特色;2、运用环境渲染手法来烘托,状物绘景,缕缕入情;3、以简洁透辟的议论感慨为全赋的框架基础; 4、句法错综,词采艳丽,音韵和谐,骈四俪六而参差错落。

15.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①突破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只是咏事,而是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②咏史与咏怀结合,表现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胸次高旷,笔力雄迈。③左思诗歌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指他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对后世如杜甫等人的深刻影响。

四、论述题参

1.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

钟嵘称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迭韵,讲究起调等等。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适当举例分析说明)

2.试比较大小谢的山水诗创作。

大小谢都以山水诗的创作而闻名。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眺对大谢有明显的承传关系,但由于文学时代、生活环境和个性的不同,诗歌创作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大谢语词富艳,小谢清新俊秀;大谢对山水刻画精细,小谢简约勾勒;大谢客观的写景,小谢能做到景中有情。总的来说,小谢成就高过大谢。(举例分析说明)

3.萧纲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请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这对于传统的诗教无疑是大胆的背叛。为人“谨重”,是说人品不能卑劣,作风不能败坏,行为不能放荡。此“放荡”,是恣肆开张的意思,意指写作不能小心翼翼,要突破禁锢,挣脱束缚而自由发挥。萧纲把为人与为文区别开来,体现了他在此二方面的不同要求,既重视社会责任、家国抱负,而不失儒教礼仪,又追求诗文的自身规则而不成为经学的附庸,为人为文两不相害。但是,其创作主张也造成重声律、重词采的靡丽轻艳的文风的盛行,出现了格调不高的作品,产生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出现了表现淫荡生活内容的艳情诗,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4.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

山水真正进入审美的视域,是在晋代。在刘宋兴起有如下原因:A、崇尚老庄,崇尚自然,封建士大夫隐逸之风的兴起。B、江南经济的发展与世庶大地主私家园林的增多。C、诗人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对内发现了自我情感,对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山水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D、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诗歌也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五言诗的成熟以及前代民歌与文人诗中抒写自然的艺术经验,为山水诗的出现作好了文学上的准备。山水的发现,是人的觉醒,是人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也预示了中国古典诗歌黄金时期的到来。

5.骈文历来多受指责,请谈谈你的看法。

骈文乃魏晋文学的重要标志性文体。陆机《文赋》、庾信《哀江南赋》等经典名篇都为骈文写法,刘勰《文心雕龙》不仅全书使用骈文写成,而且,其中的《丽辞》成为研究骈文的第一篇专门论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而来的。根源在于中国语言单音的缘故,骈文的意义,就在于充分发扬和突出了汉语言的特点,形成了美文的特征,容易引起美感和联想。骈文滥觞于汉魏。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逐渐形成与散体文互相区别的文体。骈文讲究音律、对偶、藻饰和用典。南北朝的几乎所有的文章趋于骈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骈俪成为当时的时尚,也造成了形式主义、唯美主义风气的盛行。

6.时代政局与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正始时代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时期的文学特点十分显著,既不同于建安,又不同于太康。司马氏政权对曹魏势力的斗争形成的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如何晏《言志诗》:“常恐夫网罗,忧祸一旦并。”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只能用韬晦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又由于玄风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同时也造成了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性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

7.宫体诗历来受到非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简述宫体诗的发展概况。宫体诗的格调不高,内容空虚、风格浮艳,重声律、重词采的靡丽轻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消极影响不可忽略。但是,在诗歌发展史上积极意义:1、突破传统诗教观;2、拓宽了审美题材;3、刻画精工,表现细腻,注重模状物色,提高了语言的描写能力;4、对仗工稳、用典讲究、音韵和谐等,在诗篇上,促进了五律的定型。 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宫体诗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积累,对于唐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8.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A阮籍《咏怀》组诗八十二首,是一生情感的总结,基本主题是忧生忧世,对生命的感怀是悲剧性的。B从诗的意蕴和主题看,因为阮籍是以哲理思索来观照人生,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深入发掘人生的悲哀,写得更深邃,具有意蕴深沉之美。C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深得得意忘象之旨,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然出之以清丽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蕴藉深沉。被人称为“玄远”之美。D严沧浪说:“黄初之后,唯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后代的陶渊明《饮酒》、陈子昂《感遇》等都受其影响。

9.“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评议。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有“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一直为后人所引用来解释山水诗出现的原因。 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辩形式。玄学家大都系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一时之风气。受此影响,文人们亦崇尚老庄,形成了高谈玄理之风,以玄入诗。玄言诗背离了《诗经》、《楚辞》的传统,走向淡乎寡味。 “老庄告退”,是指思想界玄风的告退,或淡化,是指诗歌中玄言成分的消退,是诗歌中质木无文的风尚消退。相反,此一时期,恰恰是强化了老庄的自由精神,强化了老庄崇尚自然的趣尚,才有山水诗兴盛。应该是:“老庄未退,而山水方兴”。

10.“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试论。

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形成了为后人所称誉的“建安风骨”。A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大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风格刚健清新。B汉末的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吉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C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以诗歌抒发一己情怀,主观色彩极其强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