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新闻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论依据:

  1 论⽂选题的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 媒介竞争进⼊范围经济时

  以喻国明代表的⼀批学者认为,当今的传媒市场竞争正在由规模经济时代进⼊范围经济时代。他们认为当传媒市场处在⾼速成长阶段时,由于规模开发的成本较为低廉,以“⼤”制胜并⽆不可。但到了市场发展相时成熟,竞争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的今天,继续按照这样⼀种操作逻辑去参与市场竞争,就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先是数量规模扩增的成本⼤⼤提⾼了,市场的空⽩地带越来越少,“零和博弈”效应便逐渐显现,任何⼀⽅数量规模的增加都是建⽴在对其他相关⽅市场份额

  的攻城略地式的剥夺的墓础上的。这样⼀来,竞争⾃然惨烈,成本也势必⼤幅度提升。其次,随着市场⼤盘的迅速做⼤,单个媒体在数量规模⽅⾯做⼤的相对市场效能呈现⼤幅度削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即使你通过⾼额的成本达到了某种数量扩张,但这种数量扩张对于你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的实际效能却常常是微乎其微的。原因很

  简单,在你个体做⼤的同时,市场基数也在不断做⼤,甚⾄这种⼤盘做⼤的速率往往要⾼于个体做⼤的速率。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媒介的数量(分⼦)增加的效能

  都会被不断扩容的市场⼤盘(分母)的增长⽽稀释掉。譬如,如果你由1做到4,对于你⽽⾔,绝对值增长了4倍,但是,如果市场基数从100扩⼤到1000时,你做⼤后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增加了,反⽽是减少了—你的市场占有率由1%降低到了4%。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为传媒产业带来利润的价值⽀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到现在则是全⽅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了范围经济的范畴。  ⼆ 跨媒介经营已成为媒介做⼤做强战略选择的必然

  上⾯提到媒介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利益的价值指点是不同的,⽽现在传媒的利益的⽀点已由传媒产品的品质、市场规模的拓展,转向了客户价值的全⽅位挖掘,⽽这种利益的价值⽀点的实现,需要传媒构建范围经济上的优势,即通过多元化的经营实现客户价值的全⽅位挖掘,⽽这种多元化得经营如果限于媒介这⼀个⾏业来说就是跨媒介经营。

  跨媒介经营,确实是当今环境下传媒市场化成长的必然战略选择,因为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现状,将会逐步传媒必须以技术或资本为纽带⾛向融合,以多元化的经营和产业链的完善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三 技术上的突破使跨媒介经营成为⼀种成本可控的盈利选择

  传媒产业是⼀种典型的技术密集⾏产业,技术既是传媒产品⽣产的关键也是传媒产品流通的关键,技术即是传媒,这是传媒技术决定论⿐祖麦克卢汉的最观点。每⼀次传媒时代的交替都是以信息传播技术的⾰命性突破为⽀撑。

  ⽽信息络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融合的成本⼤⼤降低,从⽽使传媒跨媒介经营成为了⼀种成本可控的盈利选择。如SMG技术运营中⼼协同“第⼀财经”研发了第⼀财经业务平台,整合了第⼀财经旗下媒体的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存储、提取、调⽤,实现了第⼀财经内部各个媒体平台的信息共享,极⼤地便利了第⼀财经信息内容的跨媒介流通,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次利⽤的同时节约了信息整合流通的成本,产⽣了典型的范围经济效应。

  四 我国在以经济学的视⾓审视媒介经营⾏为尤其是具有先驱性的媒介经营⾏为⽅⾯的系统研究还很⽋缺。

  就本课题⽬前掌握的⽂献来看,以经济学的视⾓审视媒介经营⾏为的研究媒介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有,媒介管理⽅⾯的⽂献、著作也有涉及,但都不系统,⽽且观点理论罕有创新,有些观点、理论还有闭门造车之嫌,很难很好的指导当下的媒介经营管理实践

  1.2 论⽂选题的研究意义

  以范围经济的视⾓结合案例系统考察、解读传媒跨媒介经营⾏为,是⼀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论是在媒介管理和经营领域还是在经济学领域,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媒介经营的本质是出⾃于经济学诉求,⽽跨媒介经营的本质则是媒介追去范围经济效益的体现。所以以范围经济学的视⾓研究跨媒介经营⾏为是⼀种必经的学术路径和研究趋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范围经济研究综述  (⼀)范围经济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Panzer)和威利格(Willing)于1975年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产的成本总和,强调⽣产的范围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产或联合销售的经济”,具体是指利⽤单⼀经营单位的⽣产或销售过程来⽣产或销售多种产品⽽产⽣的经济,强调的是⽣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产的范围经济更进⼀步。

  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在《微观经济学》(第六版)(2006)⼀书中提出,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产⼀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产成本低于单独企业⽣产该产品的成本时,那么其⽣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经济。

  丁晓正(2005)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要素、⽣产设备的联合运⽤,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产、销售、管理或资⾦使⽤等各个过程,拓展了⽣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2008)认为范围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与企业的扩张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因为规模的扩⼤⽽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递减,从⽽提⾼企业的利润。⽽内部范围经济是指某个企业通过⽣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出低于多个⼚家单独⽣产每种产品的⽀出从⽽产⽣的经济效应。

  尽管国内外经济学家提出的范围经济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在范围经济的内涵上存在相同之处:第⼀,将范围经济与联合⽣产密切联系在⼀起;第⼆,企业通过范围经济可以节约成本,提⾼企业的经济效益。  (⼆)范围经济产⽣的机理研究

  从本质上来看,范围经济产⽣于对企业内部共享资源的充分利⽤。这些共享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管理等)原本是企业在⽣产经营活动中没有合理充分利⽤,⽽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了利⽤资源的能⼒和效率,从⽽避免了企业的范围不  经济。纵观国内外⽂献,发现范围经济的产⽣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1)范围经济产⽣于对企业有形资源的充分利⽤Panzer和Willing(1981)认为,范围经济产⽣于分享的投⼊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例如,可以⽤于其他⽣产过程的暂时闲置的⽣产能⼒就是⼀种外在经济。此外,范围经济利⽤很多相同的原料和半制成材料,并⽤同样的中间⼯序来⽣产多种产品,在同⼀⼯⼚同时⽣产的产品数⽬的增多,降低了每⼀产品的单位成本,从⽽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提⾼企业的竞争⼒。

  (2)范围经济产⽣于对企业⽆形资源的充分利⽤。Tease(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个重要来源是“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它包括技术和管理上的诀窍。Prahalad和Hame(1990)把它称为“核⼼竞争⼒”。当技术诀窍的交易成本很⾼时,企业可以⽤于其他产品的⽣产。此外,当联合⽣产多种产品时,由于通⽤技术的溢出效应,⽣产的技术投⼊成本明显节约,从⽽创造了范围经济。

  (3)范围经济可能产⽣于市场的内部化。企业资产的专⽤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的不稳定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等⽅⾯所导致的企业间交易成本上升,⽽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则可以将企业的外部交易内部化,从⽽有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产⽣范围经济。

  (三)范围经济与相关多元化投资的关系。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企业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为基础的,企业的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是以范围经济为内因的。⼆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才会选择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战略,同时企业也能从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中获得范围经济。

  (四)媒介范围经济研究。就本课题所掌握的⽂献,这⼀领域的研究⽂献可分为两类:⼀类是以经济学的视⾓整体上审视媒介的范围经济;如张辉锋《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对媒介产业中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进⾏了经济学上的阐释,并对它们的概念进⾏了辨析,认为同其它产业⼀样,媒介产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喻国明教授《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现阶段传媒竞争战略的新趋势》⼀⽂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为传媒产业带来利润的价值⽀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到现在则是全⽅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了范围经济的范畴。范以锦教授《范围经济视⾓下的全媒体运营及思考》认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全媒体战略属于多元化战略的范畴。确定合理的全媒体“范围”,实现范围经济效益的化,是全媒体战略⼀切诉求的归宿。

  ⼀类是审视不同具体⾏业的范围经济效应。胡正荣教授《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电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标取向及其对策》当⼴播电台或电视台制作播出新闻、体育、⽂艺、经济等等各类节⽬,⼀个台同时拥有多套节⽬、多个频道,同时拥有节⽬制作中⼼、⼴播、站、报纸、杂志甚⾄是球队的时候,当有线电视络既传输电视节⽬⼜传输数据业务的时候,就可以创造范围经济。但是由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的特殊情况,导致⼴电⾏业乃⾄整个媒体⾏业的范围经济效应都没能得到充分实现,⽂章并针对这⼀情况提出了优化建议。全冠军《试析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认为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在市场数据上主要表现在市场地位与品种规模的正相关关系,⽽外部环境及技术发展也将进⼀步强化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这些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为品种⽇益增多、⽇趋分散及多样化的读者需求、数字长尾的出现及信息技术带来的供需变化等⽅⾯。并⽤相关的数据对这⼀现象进⾏了说明。  2.2跨媒介经营研究

  跨媒介经营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范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往往将其作为媒介融合、媒介集团化或媒介的其它经营管理⾏为的进⾏研究。

  ⽽就本课题⽬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跨媒介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个⽅⾯:第⼀,媒介经营管理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这⽅⾯的研究没有特定的视⾓或者说其所涉及的⽀撑性理论⽐较隐蔽和庞杂,整个论述只能算是教材意义上的知识传递,罕有创新。如殷俊、代静编著四川⼤学出版社出版的《跨媒介经营》⼀书。该书主要对跨媒介经营的相关概念、特征、规律进⾏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结合国内外实例对跨媒介经营的现状进⾏了较为⼴泛的探讨,进⽽对通过跨媒介经营来提升传媒的核⼼竞争⼒进⾏了论述。”此书是作为“21世纪⽂化产业前沿丛书”中的⼀种出版的,可以说对这⼀个课题专门进⾏系统的研究的书⽬,⽬前来说也只有这⼀本。

  第⼆,我国跨媒介经营的⽅研究。这⼀⽅⾯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媒介经营管理本体论的⾼度上,从具体的案例研究上升到⼀般性的经验总结,⽬的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研究,总结出跨媒介经营的有益经验以更好的指导我国媒介产业的跨媒介经营实践。当然,在跨媒介经营领域任何⼀个理论课题的研究其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跨媒介经营实践这⼀⽅意义上的⽬的。但⽐起本⽂列出的其它⼏个⽅⾯的研究,这⼀⽅⾯的⽅关注的是整个媒介产业跨媒介经营的⼀般性规律,其所运⽤的理论也是综合性的。如谢新洲的《我国跨媒体经营战略分析》⼀⽂,⽂章结合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现状进⾏总结、分析和评述,指出了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对我国跨媒体经营的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建议。《跨媒体联盟战略定位的思考》⽂章认为跨媒体联盟是实现媒体跨媒介经营的⽅法之⼀,⽽要实现媒体联盟式的跨媒介经营,明确联盟的动机以进⾏准确的战略定位是关键。

  第三,以某⼀具体传媒⾏业为对象综合运⽤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系统的研究。王洁制作于2005年的武汉⼤学硕⼠论⽂《出版社跨媒体经营研究》,论⽂在考察了国外传媒集团的跨媒介经营情况后,对我国出版社跨媒体经营的原则、⽅向、模式等⽅⾯问题进⾏探讨,认为出版社的跨媒介经营⼀定要在充分把握我国的媒介环境的前提下,以出版社的品牌产业为核⼼,有步骤有计划的进⾏出版媒体的跨媒介经营。华东师范⼤学2010级硕⼠范晔的学位论⽂《中国电视产业跨媒体经营策略研究》以相似的视⾓和⽅法考察了我国电视产业的跨媒介经营现状。类似的⽂章还有《我国报业集团跨媒体经营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2006年硕⼠学位论⽂《我国图书出版业跨媒体经营探析》及《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跨媒体经营》等。

  第四,以媒介产业某⼀要素为对象综合运⽤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系统的研究。《跨媒介经营》⼀书编著者之⼀的代静制作于2006年的四川⼤学硕⼠学位论⽂《跨媒介经营初探——发展内容产业实现跨媒介经营》。论⽂以媒介产品内容信息属性⾼流通、易衍⽣的特点为⽀撑,综合考察了国外⼏个传媒集团的跨媒介经营情况,认为跨媒介经营可以更好地实现媒介产品的多媒介形态转化,以此实现媒介产品同⼀信息内容的多次获利。反过来,媒介内容产品的跨媒介形态营销是媒介真正实现跨媒介经营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在内容上实现媒介产品的跨媒介营销,才算真正实现了媒体的跨媒介经营。类似的⽂献还有《整合⽂化是跨媒体经营的核⼼要素》及宋晓沛吉林⼤学2006年硕⼠论⽂《论中国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兼与国外传媒产业⽐较》等等。

  第五,以某⼀具体案例为对象综合运⽤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考察、研究。这⼀⽅⾯研究的⽂献有《由“第⼀财经”看我国跨媒体财经传媒之品牌构建》、《传媒类上市公司跨媒体经营研究——以博瑞传播2006-2008年的竞争战略为案

例》,其研究意图和研究⽅法和上述的第三个⽅⾯相类似。  2.3“第⼀财经”研究

  “第⼀财经”作为我国传媒产业界⼀个闪亮的符号,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的研究是很多的,就本课题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跨媒介经营和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上:

  陈婉莹硕⼠论⽂《由“第⼀财经”看我国跨媒体财经媒体之品牌构建》将“第⼀财经”和国外相类媒体的⽐较研究,认为“第⼀财经”跨媒介⽴体式的整合铸就了“第⼀财经”的强势品牌。

  国家⼴电中⼼发展研究中⼼的《第⼀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从第⼀财经产业价值链构建的背景与意义、第⼀财经产业价值链的现状、第⼀财经产业价值链的重构、第⼀财经产业链构建的建议等四个⽅⾯进⾏深⼊分析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强势中国财经媒体的⽀撑,需要⼀个能向世界传递财经权威信息的话语平台,⽽第⼀财经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范。

  ⾼韵斐《第⼀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从专业化、品牌化和产业化三⼤战略⾓度,探讨第⼀财经运作的策略,指出跨媒介经营是实现媒体经营专业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此类的研究还是⽐较多的,但有分量的不多,希望对于这⼀跨媒介经营的经典案例能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度进⾏审视和研究,以为我国传媒的跨媒介发展做理论⽀撑。  ⼆、研究⽅案:

  1.研究⽬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研究⽬标

  本课题尝试以范围经济的视⾓分析传媒跨媒介经营的经济学机理,并以“第⼀财经”为例总结传媒跨媒介经营实现范围经济诉求的具体要素和环节,及为避免范围不经济应的出现,媒体应在哪些⽅⾯进⾏经济学的考量,并在分析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现状和所存在的障碍的基础上,结合“第⼀财经”这⼀我国经典的传媒跨媒介经营案例和传媒产业价值链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追求范围经济效益的传媒跨媒介经营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1.2 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划分五个部分,每⼀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部分为引⾔,阐述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法,综述国内外范围经济研究的概况及跨媒介经营概念的界定。这部分的核⼼⽂献主要有:党曼《范围经济研究》、⽥苗苗《范围经济研究述评》、崔晓⽉《传媒集团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喻国明、张⼩争编著,《传媒竞争⼒: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等。

  第⼆部分分三个内容板块,第⼀个板块通过对传媒产品的⾃⾝特性和⽣产、经营的特征分析解读,指出传媒产业存在着典型的范围经济效应。第⼆个内容板块,通过对传媒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前景的展望和竞争形势的分析综合喻国明等学者的观点得出传媒竞争的趋势是由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第三个板块,通过对跨媒介经营和范围经济的相关性的论证、分析和解读,指出跨媒介经营是实现传媒范围经济效益诉求的有效途径。这部分的核⼼⽂献主要有:张辉锋《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喻国明《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范以锦《范围经济视⾓下的全媒体运营及思考》、胡正荣《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电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标取向及其对策》等。

  第三部分⾸先从产业价值链的构筑和运作出发,介绍当下的“第⼀财经”经营和运作情况,展现其经营范围的全⾯和运作流程的精致。其次,以因⽣产要素共享和产品种类的多元⽽导致企业长期⽣产平均成本下降的范围经济原理解读“第⼀财经”的跨媒介经营模式,指出“第⼀财经”的传媒跨媒介经营实现了传播要素、信息内容和品牌资源的共享,构筑了⼀个范围全⾯、运作⾼效的产业价值链,从⽽保证了其整个企业的巨⼤的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核⼼⽂献:张增《“第⼀财经”模式的媒介经济学分析》、刘晓鹏《“第⼀财经”的难关与的创刊——跨媒体信息平台的新闻单元设计》、陈婉莹硕⼠论⽂《由第⼀财经看我国的传媒品牌构建》等。

  第四部分介绍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的现状和历史沿⾰,结合现状分析我国政治、经济、⽂化⽅⾯的特性或消极因素导致传媒产业在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诉求的实现环节上存在的障碍,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解决建议。核⼼⽂献:靳秋华《我国传媒集团化发展滞缓的问题研究》、艾军; 李春雷《我国传媒集团化进程中⾏政“范式”探讨》、李兆丰《新闻改⾰:超越边缘突破》、⽂远⽵《对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反思》等。

  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做收尾性的总结,及笔者对这⼀课题的后续性研究抱有的期望。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拟解决如下⼏个关键性问题:

  (1)什么是跨媒介经营,它与传媒产业价值链、媒介集团化、传媒跨⾏业经营、媒介融合这些概念的异同。  (2)以“第⼀财经”为例,分析跨媒介经营在那些环节或集结了那些积极的因素促成了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  (3)我国传媒追求范围经济效益的跨媒介经营存在哪些障碍,这些障碍产⽣的原因及优化的策略?  2.拟采取的研究⽅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案)及可⾏性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法,主要有以下⼏种:

  ⼀是⽂献分析法。通过⼤量、⼴泛的⽂献搜集,以核⼼⽂献为纲,以⾼⽔准⽂献的核⼼观点为⾻,为本课题分析解读、归纳总结、逻辑演绎等具体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系统的理论⽀撑。

  ⼆是实证分析与逻辑分析结合。以范围经济的视⾓解读分析传媒跨媒介经营,需要运⽤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在现有收集的资料基础上进⾏实证分析,、是本课题运⽤的⽐较普遍也是⽐较重要的⼀种研究⽅法。

  三是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对单⼀的研究对象或研究现象进⾏深⼊⽽具体研究的⽅法。这也是本课题核⼼的研究⽅法之⼀,本课题的第三部分对“第⼀财经”跨媒介经营的范围经济学解读就是这种⽅法的集中体现。  3.本研究的特⾊与创新之处  3.1 研究⽅法与思路上的创新

  创新之处:本论⽂的研究创新之处有⼆:

  ⼀是理论拓展。通过对以范围经济、跨媒介经营、产业价值链、媒介集团化等为关键词的⽂献的梳理、整合和提炼,系统(前⼈也所有归纳但不够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跨媒介经营的范围经济学机理,体现了本课题在理论拓展⽅⾯的尝试。

  ⼆是研究视⾓有所创新。以范围经济的视⾓结合案例系统考察、解读传媒跨媒介经营⾏为,是⼀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

论是在媒介管理和经营领域还是在经济学领域,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媒介经营的本质是出⾃于经济学诉求,⽽跨媒介经营的本质则是媒介追去范围经济效益的体现。所以以范围经济学的视⾓研究跨媒介经营⾏为是⼀种必经的学术路径和研究趋势。  4.预期的论⽂进展和成果:

  ⽬前已有成果《“第⼀财经模式”的媒介经济学分析》被《新闻知识》采⽤拟发,已有《论媒介管理需要柔性的管理机制》在《青年记者》2010年10⽉份刊上刊发,后期的相关资料收集和论⽂结构细化⼯作正在有序进⾏中。  5.论⽂⼯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就本⽂所掌握的⽂献来看,虽然跨媒介经营这⼀和本课题直接相关的研究⽂献不是很多,但与本课题间接相关的⽂献如媒介经济学、媒介管理学⽅⾯的研究论述还是⽐较多的,加之国外这⼀⽅⾯的研究也⽐较活跃,决定了本课题前期的⼯作量还是很⼤的。

  课题研究计划:

  20XX年5⽉—20XX年7⽉前期资料收集和整理

  20XX年7⽉—20XX年9⽉前期的调查⽅法的实施和数据的整理  20XX年9⽉—20XX年12⽉完成论⽂初稿。  20XX年1⽉—20XX年3⽉初论⽂基本定稿。  20XX年3⽉底前定稿  三、论⽂提纲:  第⼀章 引⾔  1.1 选题背景

  1.2 范围经济的学术界定及研究综述  1.2.1范围经济的界定  1.2.2研究述评

  1.3跨媒介经营的概念界定  1.3.1定义

  1.3.2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4本课题的研究⽅法

  第⼆章 传媒跨媒介经营与范围经济  2.1解读传媒产业的范围经济效益  2.2范围经济——传媒竞争新趋势

  2.3跨媒介经营——传媒范围经济效益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范围经济视⾓下的“第⼀财经”跨媒介经营分析

  3.1顺畅、⾼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是范围经济效应化的硬件保证

  (《创新的SMG第⼀财经新业务平台建设》、《第⼀财经业务平台》)  3.2品牌资源共享是范围经济效应形成的粘合剂和催化剂

  3.3完备的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打造是实现范围经济化的战略保证  第四章 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实现的障碍分析与优化  4.1 我国传媒传跨媒介经营的历史沿⾰及现状  4.2 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实现的障碍分析  4.3 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实现的优化  第五章 结语

  主要参考⽂献⽬录

  序号 作者 ⽂章题⽬(书⽬) 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  ⼀、专著:

  [1]保罗.塞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著 萧琛 等译《经济学》(第⼗六版) 华夏出版社 1999年

  [2][美〕罗伯特•G•⽪卡德著,赵丽颖译,《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中⽂版),中国⼈民⼤学出版社,2005。  [3]殷俊 代静 编著 《跨媒介经营》 四川⼤学出版社 2006年  [4]周鸿铎 《传媒经济学导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5]杨海军 王成⽂ 主编 《传媒经济学》 河南⼤学出版社 2008年

  [6]⼘彦芳 编著 《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 中国国际⼴播出版社 2008年  邓向阳 《媒介经济学》 湖南⼤学出版社 2006年

  [7]〔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著,龙耕、官希明译,《⼤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1。

  [8]喻国明 《传媒影响⼒》南⽅⽇报出版社2003年版

  [9]杨海军 王成⽂ 主编 《传媒经济学》 河南⼤学出版社 2008年

  [10]〔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熊澄宇等译,《今⽇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清华⼤学出版社,2002。

  [11]喻国明、张⼩争编著,《传媒竞争⼒: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会,2005.1。  [12]周鸿铎著,《媒介经营与管理总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3]周鸿铎著,《媒介组合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4]吴信训、⾦冠军著,《中国传媒经济研究》,⼀2004,复旦⼤学出版社。

  [15]赵曙光、史宇鹏著,《媒介经济学:⼀个急速变⾰⾏业的原理与实践》,湖南⼈民出版社,2003.2。  ⼆、期刊

  [1]徐舫州 张静滨 ⾼ 阳《我国跨地域跨媒体传播发展研究》现代传播2010(7)

  [2]王会林 ⾼君 《浅谈跨媒体传播》 新闻前哨2008(1)

  [3]喻国明 《影响⼒经济——对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种诠释》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02⽉24⽇ 第003 版  [4]常永新 《我国传媒集团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西社会科学 2003(2)

  [5]谢新洲 《我国跨媒介经营战略分析》 新华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8/22/content_3388763.htm  [6]国家⼴电总局发展研究中⼼ 《第⼀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摘要》《现代传播双⽉刊》2008(1)

  [7]刘晓鹏《“第⼀财经”的难关与第⼀财经⽇报的创刊——跨媒体信息平台的新闻单元设计》《新闻界》2004(4)  [8]李俊彦《传媒集团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以为例》 《当代传播》2005(4)  [9]《创新的SMG第⼀财经新业务平台建设》《电视⼯程》2009(1)

  [10]⾼韵斐《第⼀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 《理论前沿》2009(15)  [11]⾼韵斐《第⼀财经跨媒体品牌战略运作》《中国⼴播电视学刊》 2006(5)

  [12]马超《中国媒介跨地区跨媒体经营的优劣势分析——以第⼀财经为例》《时代经贸》2008(02)  [13]李艳《跨越性的财经类报纸——第⼀财经⽇报》《中国报业》2005(5)  [14]王基国《国内跨媒介经营分析》 新闻前哨 2008(2)  [15] 黄 ⽟《跨媒介合并的由来与启⽰》 新闻战线 2010(4)

  [16]陈鹏 孔德钦 《⾦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报业跨媒介经营——基于传媒经济⾓度》 新闻世界 2009(12)  [17]杜江 向倩仪《论媒介融合的跨媒体经营——以纽约时报集团和新华社为例》 社科纵横 2010(8)  [18]陈晓敏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谈纸质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闻世界 2010(5)  [19]陈璐明《论中国媒介集团的发展路径》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6)  [20]李佳佳《论媒介全球化及中国媒介的变化》现代商贸⼯业 2009(12)  [21]郭鸿雁 《论媒介整合营销》 经济问题探索 2008 (1)

  [22]王⽴群 《整合⽂化是跨媒体经营的核⼼要素》中国记者 2002(5)  [23]闻 学《我国媒介并购的战略风险与应对策略》 管理世界 2007(8)

  [24]周志懿 杨春兰 《起航——来⾃中国传媒集团⼀线跨媒体改⾰的调研报告》传媒 2007(11)  [25]杨洋 胡明⾮《竞争格局中的跨媒体合作传播》 记者摇篮 2004(6)  [26]李卓钧 何源《传统媒体与络的融合之路》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2(00)  [27]张⽴勇《媒介资源管理是媒介战略管理的核⼼因素》新闻传播 2006(07)  [28]孙为鲲《浅析中国传媒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出路》 社科纵横 2007(05)  [29]《我国⼴播电视的多样化经营选择》数字通信世界 2005(5)  [30]陈超 钱晓⽂《关于跨媒体集团建设策略的思考》 新闻实践 2002(5)  [31]黄斐《试论媒介融合的认知及实践误区》 新闻记者2010(8)

  [32]张辉锋《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国际新闻界》2004(6)

  [33]喻国明《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现阶段传媒竞争战略的新趋势》《当代传播》2007(6)  [34]蔡⽴; 范以锦《范围经济视⾓下的全媒体运营及思考》《中国报业》2010(6)  [35]党曼《范围经济研究》《络财富》 20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