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人 类 的 形 成
一、人类的出现(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
1、南方古猿(始祖)——“正在形成中的人”
2、“完全形成的人”
(1)四个进化阶段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标志:直立行走
(2)主要代表:(P3表格)
(3)三大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人
二、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共同点和不同点(特点)?
共同点:(1)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共有制
不同点:(1)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2)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3)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不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产生于亚非地区)
1、非洲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前3500年)
2、亚洲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前3500年)
3、亚洲 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 (前2500年)
4、亚洲 黄河流域 —古中国(前2070年)
二、古代埃及
1、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2、文明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奴隶制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埃及国家建立
4、强盛: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5、灭亡: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
6、文明成果:金字塔——法老的陵墓和权力的象征
评价金字塔
1、埃及历史悠久的见证;
2、埃及奴隶主压迫奴隶的见证;
3、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世界奇迹之一。
三、古巴比伦王国
1、发源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 南部建立奴隶制小国。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起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4、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目的:维护奴隶主利益
汉谟拉比法典意义: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四、古代印度
1、发源地:印度河流域
2、文明出现:约公元前2500年,出现奴隶制小国
3、统一:公元前3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4、文明成果:种姓制度(P11表格)
1、 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1)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如何看待四大文明古国?
一方面,文明古国历史 悠久,文明程度高,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值得自豪、骄傲;另一方面,这些文明古国现在已经落伍了 ,应抓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 机遇,奋起直追,重现昔日辉煌。
第三课 西方文明之源(希腊文明,罗马文明)
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以海洋为中心
亚非文明:以大河流域为中心
一、古代希腊
1、公元前2000年,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文明。
2、雅典
(1)兴起:前8世纪兴起→前6世纪成为奴隶制共和国
(2)繁荣:伯利克里时期
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
表现:政治: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经济: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
原因(改革措施):
①扩大公民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1、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
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期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不过,当时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仅限于人数不多的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广大奴隶根本不被当人看待,自然没有公民权和民主可言。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罗马发展线索:
罗马城(前8C)——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C)——
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东亚:日本
西亚:阿拉伯
一、古代日本
1、日本的兴起和统一:
奴隶制国家出现(1世纪前后)——大和统一日本(5世纪 天皇)——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
2、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 孝德天皇、中臣镰足)
(1)背景(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政局混乱。
国际:中国隋唐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2)内容:政治,建立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3)意义: 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背景:
(1)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状态,人民渴望统一。
(2)教创立
创立时间:7世纪
创立者:穆罕默德
发源地:阿拉伯半岛(麦加)
经典:《古兰经》
作用: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阿拉伯的统一。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622年为教历元年)
(2)630年,征服麦加。(麦加成为教圣地)
(3)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
3、阿拉伯国家的扩张
8世纪,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格达。
第五课 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建立: 5世纪
发展: 法兰克王国(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英吉利——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九世纪)
(1)查理·马特改革(8世纪)
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作用: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特点:西欧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3)实质:森严的等级制度
(4)基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
3、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1)经济上: 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2)政治上: 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3)思想文化上: 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1、时间及城市:10世纪
意大利——威尼斯
英 国——牛 津、曼彻斯特
法 国——琅城
2、特点: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3、斗争方式:(1)金钱赎买
(2)通过武力赢得自治权(如:琅城)
4、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拜占廷帝国的由来:P31第二段1,2句
2、帝国繁荣一时:6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
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3、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6世纪,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征服。
(3)15世纪中期(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我们今天必须拥护中国党的领导,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
第三单元
第六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波斯帝国
兴起:公元前6世纪
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地跨欧、亚、非三洲
2、希波战争
时间:公元前5世纪早期 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
结果:希腊赢得胜利
影响:这次战争是东方帝国波斯与西方希腊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崛起:公元前4世纪,后来控制了希腊。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东征经过:扫荡小亚细亚,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足迹远达印度,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2)影响:
积极:东征后,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消极:东征具有破坏性,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扩张:2世纪,规模最大,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强盛:(“罗马和平”时期)
原因:由于内战的停止和统治的加强。
表现:①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海路、陆路四通八达。
②同北欧、印度和中国等都有贸易往来。
启示: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
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情。
● “条条大路通罗马。”
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
3、影响: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4、文化传播
①建筑:高架引水渠、圆形剧场、万神殿
②语言:拉丁语
③法律: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④宗教:教是在罗马帝国境内诞生和发展的。
对战争的看法(评价):
战争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加强。
(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
第七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丝绸之路”
东方——西欧
中国、印度——欧洲
二、阿拉伯人的贡献:
1、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把中国古代文明传人西亚和欧洲;
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教和文化。
2、改进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并于12世纪初传到欧洲,称为“阿拉伯数字”(P41图)
3、阿拉伯人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4、在医学上,《医学集成》、《医典》被欧洲医学界奉为权威著作。
三、马可·波罗
1、来华时间:1271年出发,1275年到达。
2、经历:①、②、 ③回国后口述《马可·波罗行记》
3、影响:①传播中国与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②为欧洲人介绍了东方世界,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③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第八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一、文字:
1、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 (公元前3000年)
2、楔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公元前3000年)
3、字母文字:腓尼基人
4、甲骨文:中国
文字的发展
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字母符号
(象形) (音字节)
字母文字的发展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腓尼基人)——腓尼基字母文字(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古希腊人
)——希腊字母(拉丁人)——拉丁字母(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二、世界三大宗教(书P47~48)
1、佛教
2、教
3、教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一、科学家
1、阿基米德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科学道理和定律,只有具备科学的精神,才能发现科学在何处。)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说明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的面貌)
①古希腊科学家
②主要成就和贡献: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③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撬动整个地球。”
④精神品质: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和运用科学为国家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
⑤启示: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和运用科学为国家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亚里士多德
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②成就和贡献: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二、文学与戏剧
1、文学
①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
②阿拉伯故事:《天方夜谭》又译《一千零一夜》
其中名篇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阿拉丁和神灯》
2、戏剧:
《俄底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家)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三、建筑
1、麦加大清真寺
教第一大圣寺(又称“禁寺”)
特点:大而高
2、巴黎圣母院
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特点:哥特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