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

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38卷 第6期 2017年 四川林业科技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38.No.6 Dec.,2017 12月 doi: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6.021 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 初期植被特征 尤继勇 ,吴雨峰 , ̄+-Y- ,康钉荣。,杨育林 ,陈涤非 ,张 好 ,李佳泳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2.石棉县林业局,四川石棉625400)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 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6种,隶属于20科37属,以菊科(12种)、禾本科(9种)最多。废弃地的初期演替状态可以总 结为:裸地一草丛一草灌丛一灌丛,在演替早期(<10 a),植被主要物种多为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体的先锋植 物群落,演替中期(10 a一20 a)的植物群落构成则较为稳定的草本灌木优势群落,而到了演替后期(20 a一30 a),植 物群落则形成了大量的灌丛。随着演替过程的进行,植物的多样性总体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相 对稳定,而木本植物多样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发现磷矿废弃地自然演替过程和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其他 矿种废弃地的植被演替是类似的,说明不同矿种废弃地的初期植被演替过程是大体一致的。 关键词:废弃采石场;群落特征;自然演替;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71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08(2017)06—0084—05 A Study of Early Vegetation Features and Natural Succession of Phosphate Wasted Quarry in Northwest of the Sichuan Basin YOU Ji—yong WU Yu—feng ZHANG Xiao—ping KANG Ding—tong YANG Yu—Lin CHEN Di--fei ZHANG Hao LI Jia--yong (1.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Chengdu 610081,China;2.Foresty burreau of Shimian,Shimian 625400,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vegetation types and natural succession of phosphate wasted quarry in northwest of the Sichuan Basin were research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46 species living in wasteland,belonging to 20 families and 37 genera,Asteraceae(1 2 species)and Gramineae(9 species)plants were the most.Natural succession of phosphate wasted quarry could be summarized in four stages:bareland--4 grassland bI1lsh and grass land-- ̄brushland.In early period of succession (waste time was below 10 years),Gramineae and Asteraceae plants were main vegetation comnnities in wasteland.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pioneers.Stable grass and brush communities were f0un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succession(waste time from 1 0 to 20 years)and a large number of brushes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succession(waste time from 20 to 30 years).Diversity of vegetation in waste— land was increasing with the process of succession,diversity of grass vegetation was relatively stable dur— ing the period of succession and brush vegetation had a significant increment.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imilar trend between natural succession of phosphate wasted quarry and other kinds of wasteland, which proved that early natural succession were homologous in different kinds of wasteland. 收稿日期:2017-09-11 基金项目:四川省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JB2017—07。 作者简介:尤继勇(1977一),男,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研和林业规划调查设计等工作,E-mail:youjiyong@126.con。 6期 尤继勇,等: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 85 Key words:Wasted quarry,Community feature,Nnatural succession,Diversity 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矿山资源的开 发程度也日益增大。矿山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地对 植被和生态产生破坏,形成了大量矿山废弃地,由此 带来了植被受损严重、大量土壤流失、自然景观破坏 等_l 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 构和各层生长状况,5个点取平均值作为该样地对 应的取值,并详细记录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 根据废弃年限的差异,废弃地年限分为<5 a,5 a~ 10 a,10 a~20 a,20 a~30 a 4个阶段(见表1)。 表1 Tab.1 废弃地基本信息 Information of wasteland 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环 境科学的重点研究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研究主要集 中于废弃地的土壤修复、植被筛选、植被配置模式、 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4 等方面,而 针对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演替特征的研究相对较 少。采石场是数量较多的一类矿山,其对自然生态 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伤,特别是造成土壤侵蚀和 植被破坏 J。本研究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现存的 主要磷矿废弃采石场,开展自然恢复调查研究,旨在 为磷矿废弃地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选择和恢复提供 参考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主要包括了 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安县等市县。区内海拔分 布在500 m一2 400 m,地貌以盆地和低山丘陵为主。 该区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 温为l3℃~18℃,平均日照时数1 000 h~1 300 h, ≥0℃的活动积温为5 500oC~6 000℃,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0 mm一1 400 mm。 地带性土壤以山地黄壤为主,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 针阔叶混交林,常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桤木、臭椿 等。目前研究区内分布着大量的磷矿,经过长期的 开山采石,形成了大量的废弃采石场。这不仅给区 内自然风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滑坡、 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2研究方法 2.1样地设置 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法进行,共设置16个20 m ×20 m样地。在每个样地的四角和中心分别设置5 个5 m x5 m的灌木样方调查灌木,同时在每个灌木 样方中各设置1个1 m x 1 m的草本样方,分别调查 乔木的种类、数量、株高、胸径、冠幅、枝下高,灌木或 草本的种类、数量、株高或平均高、盖度,群落垂直结 2.2分析方法 物种多样性指数用Shanno ̄一Weine指数,物种 分布均匀度用Pielou指数 “ ,计算公式如下: (1)多样性指数D: D:一童P . (P ),其中P :_ Ⅳ (2)均匀度指数E: D 一 P ‘ n(Pj) 一£ (Js)一 (S) 式子中,5为样方面积群落中植物种数; 为群落中 第i种植物的个体数或盖度。 3结果与分析 3.1废弃地主要植被组成 磷矿废弃地现有植被隶属于20科37属46种。 其中草本植物为29种,占总种数的63%;其次为灌 木12种,占总种数的26.1%;而乔木树种为5种, 仅占10.9%。各科中,以菊科(12种)和禾本科(9 种)植物居多,分别占总种数的26.1%,19.6%,其 次是豆科(4种)、蔷薇科植物(3种)、桑科(2种)和 漆树科植物(均2种),而其余科植物均为单种(见 表2)。从调查结果可见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是废弃 地早期定居的主要植物,也是各样地中的优势植物 和先锋植物,它们属于较耐贫瘠的植物种类,适应性 极强,说明这两科植物在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 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与杨礼攀等人 的研究有共同 之处。 86 四川林业科技 38卷 3.2废弃地群落特征研究 主要是青蒿+飞蓬+芒+三芒草+岩蕨+狗尾草+ 不同样地的植被群落特征见表3。废弃时间 <5 a的样地,发现植物6种一9种,全部为草本植 物,以青蒿+飞蓬+芒+三芒草+岩蕨的植物群落 为主体,偶见灌木如马桑、荆条、四照花等,几乎没有 悬钩子的优势群落,灌木树种为马桑、荆条、水麻、四 照花等,不占优势;废弃时间10 a一20 a年的样地, 木本植物明显增多,植物种类共20种~3O种,其中 草本种数15种一21种,木本种数5种~9种,草本 群落主要为青蒿+飞蓬+芒+三芒草+狗尾草+悬 钩子,这一阶段形成了马桑+水麻+荆条为主的优 势灌丛群落,可见年限超过10 a的废弃地可以逐步 乔木出现,这一阶段植被群落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 禾本科和菊科草本植物这类先锋植被为主;废弃时 间5 a一10 a的样地发现植物11种一19种,其中草 本植物为8种一14种,木本植物为3种~5种,植被 形成相对稳定的灌草群;废弃时间为20 a一30 a的 6期 尤继勇,等: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 87 样地,发现植物31种一38种,其中草本植物24种 ~—10 a,长势一般。根据调查结果,磷矿废弃地的初 28种,木本植物7种~10种,以青蒿+飞蓬+芒 期演替趋势可以总结为:裸地_÷草丛一灌草丛_灌 +三芒草+狗尾草+悬钩子为主体的草本,与马 桑+构树+荆条+四照花+领春木组成的优 势灌丛,共同构成了稳定的灌草丛,这一阶段乔木呈 零星出现,主要是野胡桃、野漆和臭椿,年龄多为8 a 表3 Tab.3 丛。廖富林¨ 、彭东海¨ 、储玲 等分别在煤矿、 金矿和铜矿废弃地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演替过程,这 说明不同矿种废弃地的自然恢复过程具有相同之 处,均呈现由草丛向灌草的演替趋势。 不同样地植被群落特征 Vegetation features in different plots 3.3废弃地植被多样性研究 0.847,而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 物种多样性可以定量地表征植物群落和生态系 统的特征,可直接或者间接的体现群落和生态系统 的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生境差 到1.881和0.813,多样性指数达到最大值,这主要 是由于土壤持水持肥能力逐步增强,木本植物快速 增加,从而形成复杂群落。 表4 不同样地植被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 Tab.4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ices in diferent waste— land plots 异等 。各样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标见表4。 从调查结果可见:不管是多样性指数还是均匀度指 数,都是草本层>灌木层,尤其多样性指数两者差异 显著,这说明废弃地自然恢复过程中,草本层的恢复 能力明显优于灌木层,陈璩 在研究中得到了相似 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废弃地立地条件比较差,对 灌木来说影响比较明显,而草本层(如蕨类、禾本 科)对立地因子相对不是很敏感。 从不同废弃年限的植被多样性变化来看,植被 多样性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与陈芳清等人_1引的 研究结果是相同的,而植被均匀度总体变化不大。 废弃时间<5 a的样地,地表仍然以碎石为主,缺乏 植物所需的营养条件,主要生长耐贫瘠的草本植物, 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782和 0.861,而灌木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为0;而废弃 4讨论 (1)根据本研究结果,磷矿废弃地的初期自然 演替状态可以总结为:裸地_草丛一灌草丛一灌丛。 在演替早期(<10 a),植被主要物种多为以禾本科 和菊科植物为主体的先锋草本群落,演替中期(10 a 一年限5 a一10 a的样地,植被仍然以草本植物为主,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达到2.158和0.768,这 一20 a)的植物群落构成则为较稳定的灌草丛群落, 而到了演替后期(20 a一30 a),废弃地形成了大量 的灌丛,这一演替过程与其他金属矿废弃地演替过 程是相似的。 (2)研究结果表明废弃地植被的多样性总体呈 阶段灌木植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灌木多样性指 数和均匀度指数为1.343和0.715;废弃年限10 a~ 20 a的样地,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 增长,草本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423 和0.831,而灌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 1.535和0.794,可见年限超过10 a的废弃地群落 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且草本植物多样性在不同演替 阶段往往高于灌木多样性。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在不 同演替阶段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而木本植物多样 性则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研究中发现废弃年限超 过10 a的废弃地群落灌木恢复情况良好,可以逐步 形成相对稳定的灌草群。 灌木恢复情况良好;废弃年限20 a~30 a的样地,草 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514和 88 四川林1J业 科1j 技 研究,1995(2):3O~35. ]1j 1J 38卷 (3)本研究显示木本植物恢复周期较长,且长 势一般,不容易形成优势种。目前大量学者 的 [8] 沈刚,李香梅,赵艳.矿山植被恢复演替研究进展[J].现代 矿业,2010,lO(10):7O~73. 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恢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 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并可缩短其恢复周期。因 此,要促进废弃地上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最重要的是 [9] 马克平.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v.a多样性的测度方 法(上)[J].生物多样性,1994,2(3):162~168. [1O] 马克平,刘玉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v. 多样性 的测度方法(下)[J].生物多样性,1994,2(4):231~239. [11]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6~ 94. 对废弃地进行及时的人工治理,本研究可为废弃地 的植物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植被的自然恢复是一个长时间的演替过 [12] 杨礼攀,王宝荣,杨树华.抚仙湖流域区磷矿开采废弃地植 程,本研究主要针对废弃年限不超过30 a的废弃地 开展初期植被特征与自然演替研究,而关于废弃地 植被自然演替的中后期特征则还需对废弃年限更久 的废弃地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李红月.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修复[J].水土保持应用技 术,2006(5):20~22. TAMAR M.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rehabilitating abandoned quarries:Israel as a case study[J].Landscape and Urban Plna— ning,2008,87(3):172~179. LU Y,LIU X Y,LU B Y,et a1.Study on ecological reclamation of the deserted quarries in JiangyinMunicipality[J].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0,30(4):16~2O. 赵默涵.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改良研究[J].农业基础科学, 2008,24(12):128~131. 李莹.矿业废弃地景观修复与营造研究[D].长春:东北林业 大学,2011. 李道亮,王莹.煤矿废弃地植物恢复品种选择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8):140~144. 孙翠玲,顾万春.矿区及废弃矿造林绿化工程[J].世界林业 物群落演替的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1):94~ l0o. [13]廖富林,杨期和,颜幼平,等.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的 自然定居植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2):65~ 69. [14]彭东海,侯晓龙,何宗明,等.金尾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 阶段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演变[J].水土保持学报, 2016,30(1):159~164. [15]储玲,王友保,刘登义.安徽铜陵五公里铜尾矿废弃地的植 被调查[J].生物学杂志,2003,20(1):l4~19. [16] 张丽霞,张峰,上官铁梁.芦芽山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J].生物多样性,2000,8(4):361~369. [17]陈琛.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6):210~214. [18] 陈芳清,卢斌,王详荣.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 演替[J].生态学报,2001,21(8):1347~1351. [19] 章家恩,徐琪.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应 用生态学报,1999,10(1):109~l13. [20]李玉臣,吉日格拉.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J].生态学 报,1995,15(3):339~343. [21] 庄凯.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 [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