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无奈悲中曲,一“横”见匠心。一个“横”字,就 让我们看到了沉重的浓云,不仅横在了家与蓝关之 间,还横在了作者与君王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师边 叙述边用粗粗的粉笔重重地在板书中画下三笔)一个 “横”字,包含了迷茫、悲愤、 士等丰富情感。 漫漫人生,世事难料,唯有面对J顷逆荣辱时的人 格风骨永存!一首关于《横》的课本诗送给大家一 三、诗歌升华 横 谭嘉慧 扁舟横在韦应物为官的滁州西涧上 青山横在李白送别友人的城北边 荒村横在鲁迅死气沉沉的故乡里 浓云横在韩愈灰败的贬谪路途中 纵使人生灰头土脸起伏跌宕 愿我们如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们 依然能够让心灵在皎洁的月色里徜徉 让初心在黎民百姓的疾苦中生根发芽 让理想在国家的命运里发扬滋长 从此摆脱了 横在心头的灵魂的流浪 [板书设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家 蓝关 迷茫 韩愈 皇帝 愤怨 理想 现实 悲壮 [作者通联:长沙市北雅中学] 巾帼英雄 ——《木兰诗》中木兰形象分析课堂实录 圃执教/姜蕊点评/贾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播放的视频,大家能猜到 中学语文·首届语文微课教学大赛实录 II【l 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吗? 生:(异口同声)《木兰诗》。 师:大家真聪明。《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木兰出征》中 的四副图片,师生共同梳理情节,为下文分析木兰 形象作铺垫。) 师、生:木兰纺织却停机叹息,因为国家有难, 阿爷应出征。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于是,她提跃 马,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了 传奇色彩。 师:木兰的故事,干百年来广为传颂,不断被改 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我们不禁要问,木兰何 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她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什 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木兰形象) 二、品词析句。分析人物 师: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常用的方法,但是,品 哪些词,析哪些句呢?老师今天想教给大家一个方 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文中的一 个关键视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篇课文,老师 给大家的温馨提示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 郎。(屏显)我们看一下,课文明确指出:木兰是女 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木兰是女郎呢?战友们 和木兰同行了十二年,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见,木 兰还有隐藏的一面,这一面是什么呢?课文哪些地 方可以体现呢? 生:我从课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 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看出来。这里的“开、坐、脱、著、理、贴”几个动词,一 气呵成,充满了青春的动感和活力,说明木兰是女 郎,她很喜欢打扮。 师:经过这位同学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木兰在 干什么呢?她当窗、对镜,描眉、贴花黄。鬓发盛,美 如云。多么俏丽的女子形象啊! 生: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 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古代男耕女织,从纺织可以 看出来。 师追问:这几句话中,还有~个词,也能体现木 兰是女性的特点。 生:叹息。 65 举IIII 中学语文·首届语文微课教学大赛实录 师:思考一下,木兰为何叹息? 生:让父亲去出征,木兰于心不忍;举家外逃, 国法不容。木兰因此叹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旬,读出木兰的叹息。 生: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师:课文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木兰不是女郎的 一面呢?同学们,谁能找出来。 生:第二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家中父老弟幼,木兰决定 替父从军。 生:第四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 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写出了木兰征战沙场 的英姿。 生:第五段“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干强”,写天子 赏赐很多,可见木兰立下赫赫战功。 师:这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木兰英勇善战。课 文中还有侧面描写的句子吗? 生:第四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很多 将军和壮士都在战中死去了,木兰非常英勇,能够 凯旋而归。 生:第三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有为国效 劳的心,现在既然要出去打仗,对家人无牵无挂了。 师:木兰对家人无牵无挂吗? 生:不是的,木兰行军很长时间了,还是匿 念父母。 师:这一句,既有木兰奔赴战场,为国效力的一 面,又有思念家人的一面。我们看课文第五段“可汗 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 乡”,当木兰取得战功,天子赏赐时候,木兰选择了 什么? 生:回归家乡。回归她的女儿身份。 师:这就是木兰,既是女子,又是英雄。我们称 她为巾帼英雄。(板书:巾帼英雄) 师:说说你从木兰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我从木兰身上学到一种负责的精神,文章 写到她不忍心让父亲出征,是对家庭负责;她在战 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是对国家负责;最后,她回归女 儿身份,是对她自己负责。 师:说得真好!(板书:负责) 生:木兰与寻常女子不同,她不走寻常路。当国家 畏难的时候,木兰虽是女儿身,但她女扮男装,替父从 一66 军。当可汗许她的时候,木兰选择回到家乡。 师:老师觉得你很有创新精神,体现了思考力。 老师相信,你以后的人生一定不会被困难吓倒,因 为你善思考,勤动脑。 三、归纳总结,领悟内涵 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分析总结一下。木兰为 家庭负责——至孝;木兰为国家负责——至忠;木 兰为自己负责——至纯;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大美的 女性形象。木兰的形象出现以后,文学史上的女英 雄形象都有木兰的影子。比如说,杨家将里面的余 太君、穆桂英。 生:樊梨花。 师边讲边出示图片。 师:这是课文中木兰的图像。这是刘亦菲,将要 扮演迪士尼动画片真人版的花木兰。这是赵薇扮演 的电影中的花木兰。这是迪士尼动画片中的木兰。这 些木兰形象,头饰不同,外形不同,表现的艺术形式 不同,但他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木兰。出示宋 玺图片,5月3日上午,总**来到 北大考察,在与总的座谈会上,宋玺作为学生代 表发言。网友们亲切的称她为“现代花木兰”。可见, 木兰的形象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一个文化符合。 四、实践拓展。能力提升 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 化竞争力,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让你设计木兰 形象,你会怎么设计呢?你会用那种艺术形式来表 现呢?请把你的想法通过QQ告诉老师。 【点评】 巧妙选点,突破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但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呢?入选教材的课文,具有典 范性,且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可供挖掘的点确 实很多。要实实在在地教好这个例子,教材处理.就 显得尤其重要。 姜蕊老师执教微课《木兰诗》中木兰形象分析 时,抓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突破 口,提纲挈领地对课文中人物形象进行了全面剖 析,把木兰形象分析透彻,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 其“巾帼英雄”的形象,非常贴切。《木兰诗》这首民 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女儿情怀。 姜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把握木兰这一 人物形象,起到了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她还 能结合文学史上的诸多女英雄形象,如余太君、穆 桂英等,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这其中都有木兰的 影子,最终木兰成为女英雄的代名词。整个过程体 现了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姜蕊老师选取了豫剧选 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小香玉艺术学校的孩子们精 彩演出的视频片段,亮丽别致、精彩动人、贴合教学内 容,一下拉近了学生和课堂的距离,也体现了资源应 用上教师的用心,也肢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 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不同艺术形式如话 剧、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也不断丰富,使之成为 一个庞大的故事谱系,最终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 共同记忆及传统文化的精华。这节课姜老师巧妙选 点,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认 识到木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让学生获得 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木兰形象,落实 了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要求。课堂 最后环节实践拓展,让学生设计木兰形象,体现了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有创意。 总之,姜老师这节课,聚焦一个主题,一种方 法。很好地体现了微课“具体而微”的特点。 [作者通联:西安市凤城学校;西安市教育科学研 究所] 朦胧秋水千古痴情 ——《蒹葭》中的朦胧神秘意境 画执教/许刚点评/毛卉 今天在上课前我想先做一下小调查,你们紧张 吗?我也不紧张,我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兴奋的是一 条江水可以把成都和武汉相连,一次比赛能让千里 之外的我们相遇,一首诗歌能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 己。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回今生的擦肩 而过,今天我 ̄I-llf在一起有15分钟心灵的沟通思 中学语文·首届语文微课教学大赛实录 ,J Il ̄ 想的交融,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最好的朋友,你们 好,我的朋友!” 生:老师好! 导入:诗歌如同音乐一般节奏优美,诗歌如同 绘画一般,韵味十足。诗歌也像情人一般唯美浪漫。 今天我们就撑一支长篙去诗歌的源头——《诗经》 中去感受朦胧的秋水,千古的痴情。 都说好诗是读出来的,好诗还需要分享那么我 来读第一章,同学们读二三章好吗? 你们读得真棒,读完以后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一、读诗入境 生1:我看到了芦苇摇摇。 生2:我看到了一位伊人涉水而来,她一会儿在 小 1上,一会儿又在江面上。 师:非常好,你们读得更深入了,还有吗? 生3:我感受到了在茫茫的水边,有着氤氲的水 气,芦苇丛生,洁白的露珠凝结成了秋霜。有一位男 子在河边追寻心中的伊人。 师:你真会读书,你不仅读出了金秋之季,拂晓之 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芦苇起伏,茫茫秋 水,清澈澄明,空中雾霭迷蒙水中烟波万状,一切都宛 在眼前的美景,还读出了这景中的抒情主^公 口伊人。 师: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为我 们描绘的应该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还是精巧的工 笔画呢? 生:水墨画。 师:的确,《蒹葭》的朦胧美如同一幅水墨画般 在我们心中的宣纸上晕染开去。我们同学们就用你 们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寻找 《蒹葭》带给我们的朦胧之美。 生:我们组发现的是伊人位置的朦胧。 师:诗歌为我们描绘的伊人她在哪里? 生1:宛在水。 生2:宛在水中坻。 生3:宛在水中浊。 生4:在水一方。 生5:在水之湄。 生6:在水之涣。 师:朦胧之美,美在伊人的位置。那是因为在主 人公和伊人之间总是隔着那一汪秋水,隔着氤氲的 6r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