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态搜索空间的粒子群算法

动态搜索空间的粒子群算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33卷第7期 计算机应用研究 Vo1.33 No.7 2016年7月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Ju1.2016 动态搜索空间的粒子群算法 张水平,王碧 (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为进一步缓解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后期收敛速度慢、早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挂载式的、依赖自适应阈值 和已知全局最优解的压缩搜索空间策略。在此基础上对粒子重新分配初始位置、调整速度权值来提升算法的后 期探索能力。实验表明,在使用相同的权重和学习因子策略时,比之原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较好的表现,在对量 子粒子群算法进行嵌入时依然具有一定效果。该策略可以有效避免早熟问题,提升算法在后期的寻优效果,具 有较好的鲁棒性。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搜索空间;自适应;均匀分布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3695(2016)07—2047-04 doi:10.3969/j.issn.1001—3695.2016.07.028 Dynamic search space for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Zhang Shuiping,Wang Bi (School of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Science&Technology,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Abstract:To further ease the problems such flS the slow convergence speed and the premature convergence of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strategy named strategy of dynamic search space(DSPSO).This stra— tegy structured an embedding system by global optimal solutions and self-adaption threshold.The algorithm reinitialized the po— sition of particles and speed weights to improve exploration capabilities of improved PSO algorithms.Simulation test of diferent benchmark functions clearly show that.with the same weight and learning.factors strategy。the performance of DSPSO iS better than PSO.And the same things happen during the compare between the QPSO and its embedding.Studies illuminate this strate— gY with robustness can prevent the premature convergence and promote the capacities of exploration in the end of algorithm. Key words: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search space;self-adaption;uniforln distirbution 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作为群 了适度重新初始化,但由于收敛点的预判方式使其无法自动进 智能算法的一员,自1995年由Kennedy等人 提出后便被关 行空间压缩触发;同时也是在向搜索空间的几何中心进行压 注与研究。在文献[3]中详细归纳了PSO算法的应用领 缩,鲁棒性不足。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挂载于原PSO算法核 域M J,其中包括生物、控制、设计、通信网络等众多行业。与 心外的优化策略,即可与绝大多数粒子群优化共存的优化策 其他群智能算法(如蚁群算法。。’ )一样具有早熟、且对高复杂 略。当大多数粒子都聚集于已知全局最优解g:。 。附近时,判定 度问题收敛性较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Clerc等人 .9 提 为近似收敛,为自适应阈值。此时依照搜索空间边界和g 各 出采用收缩因子来保证收敛,并进行讨论;同时,大量的学者也 维度之间的欧氏距离及相邻的两次满足放缩要求时迭代所得 在为解决或缓解算法存在的问题,在惯性权重、学习因子、拓扑 g 与g 7的实际位移来动态决定对搜索空间的缩放力度。同 结构等方向不断进行尝试。 时将分别采用标准PSO和文献[13,14]中的惯性权重及学习 文献[10~12]通过压缩搜索空间来提高算法性能。文献 因子策略,对文献[15]中的部分基准函数进行仿真实验,并对 [10]以搜索空间的几何中心为基点进行空间压缩,当全局最 比文献[8]与本文算法的具体表现。 优解在几何中心附近时,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然而当空间非 对称时,并未给出对应的测试结果,可能会增加寻优难度。文 1 基本思想 盯 献[11]提出了基于概率理论、边界变异和粒子吸引子的创新 策略,并成功提出了有效的速度更新策略。可以对最优解为 为了采用压缩空间的方式来提升算法优化效果,解决早熟 , (0,0,…,0):min{f( 。, :,…, )}具有非常好的搜寻能 问题,首先需要对压缩空间是否可以导致解丢失这一问题进行 力,然而却是在对速度更新式进行调整后取得的,并不适应搭 讨论。利用泛函分析中柯西(Cauchy)列的相关知识对定理1 载在所有的PSO系统上,且收敛点为近似估计获得,无法由程 进行了简单证明。 n 定理1依照当前全局最优解(收敛点),对陷入早熟的粒 序自行判断。文献[12]采用近似估计值n一5× 为收敛 0 M 子群算法(已收敛)的解域进行压缩,不会导致更优解丢失。 n 点预测值,其中— 为问题维度与种群规模的比值。虽然采取 证明式(1)为粒子群算法的基本速度更新公式。 =09o3 +cIa(pf一 )+cz#(pg一 ) (1) 收稿日期:2015—03—05;修回日期:2015—04—30 作者简介:张水平(1965.),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智能矿山;王碧(1988.),男(通信作者),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计 算、智能应用(happyeveryday_386@163.con). ·2048· 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33卷 其中:03为惯性权重; , ∈[0,1]的随机数;c。、c 为学习因子; 出更新。其每个维度上的位置分配公式如式(4)所示。 ;p 为个体已知最优位置和种群已知最优位置。当算法早熟 =伽 +cl (p 一 )+c213(p 一 ):Vk= =d× 十0+收敛时,可知 (1一 )口 =cl (pf一 )+c2/3(p 一 )= 字(i一1) (4) 其中:0L∈[0,1]的随机数,size(X)= , ∈[。,b]。这样可以 保证每个粒子均匀分布在整个搜索空间中,有利于算法的搜索 表现。 即粒子处于静止或基本静止状态。 根据位置更新式(2)可知,当粒子处于静止状态时,对于 2.4重置权重及学习因子策略 单个粒子而言,其位置更新序列构成柯西列。 = + (2) 为保证算法可以在最初的规定次数内完成,本文采取了一 个折中的办法来近似重置权重和学习因子。在程序中增加了一 个新的变量Z 用来记录满足近似收敛条件,并进行了重新部署 当依照当前全局最优解的位置进行压缩空间时,可以看做 在压缩后的新空间X 内,柯西列前m(m N)项被舍弃。设存 在收敛点 ,则可推出: 若m≥ ,贝0P( “ , )< ,V占>0 and ≥m; 若m≤ ,则P( “ , )<s,V8>0 and ≥ 。 即定理1成立。 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近似收敛点判断当前算法的收敛情 况,当算法近似收敛时,进行空间压缩可以在保证解正确性的 情况下完成对搜索范围的精简;在满足收敛条件后压缩空间的 同时对粒子位置进行重新分配,通过改变粒子群位置来提升算 法后续探索效果,从而避免早熟问题的出现。 2参数设定及实现 2.1 近似收敛及其判定条件 近似收敛,意味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收敛,而是人为设置 的一个标准,用来判断粒子的聚集程度。当超过这一标准时, 近似将其看做收敛。本文判定步骤如下: a)将当前搜索空间的各维度上、下限分别存人两个向量 中,并计算其欧氏距离d=pdist2(A,占)。 b)将步骤a)所得值d与给定常数/.t=1e一6相乘,得到近 似收敛判定标量 = ×d。 c)对每个粒子作位置检验,若与全局已知最优解P 的欧 氏距离小于 ,则计数器加1;若这类粒子所占比例超过rz= 0.9,则判定为近似收敛。 其中的各项给定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这里 的数值为后续仿真实验中使用的具体数值。下同。 2.2空间缩放控制 空间缩放将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控制: a)构建空间最小范围控制向量x_limit。 (a)比较最近两次满足近似收敛条件的全局已知最优解 P (其中P 为当前最优解,p 为前次最优解)在各维度上 的位移量d ; (b)若d <b=le一5,则认为在这一维度上已达到近似最 优位置,缩小最小范围控制值,记x_limit =(1.5e~2×d /b); (c)若d ≥b=le一5,则认为在这一维度尚未达到近似最 优位置,放大最小范围控制值,记x_limit =0.5; b)新的搜索空间为[A ,B ],其中 , [0,1]的随 机数。 A =P —max((p 一A)× ×0.5,x_limit) B =Pg+max((B-p )×卢×0.5, 一limit) (3) C)更新记录p = 。这里的p 是需要进行存储的。 2.3重分配粒子位置策略 仅对位置在新的搜索空间中进行均匀分配,而不对速度作 的当前迭代次数f。这样的话,在下一次迭代开始后,可以清楚 地知道Al=2一z ,△ =L—z ,并通过△2、△ 来计算速度权重 和学习因子。这里可以看到,这种策略只能对依照f、工来确定 权重和学习因子的因子选择策略有效。其他类型的因子选择策 略在本文中并未进行讨论,但这并不影响整个算法的可行性。 2.5伪代码实现 W=f(1,L,1 ); …-PSO主体算法完成…. for i_scope_c=1:ParticleSize bmin(i_scope_c)=ParticleScope(i_scope—c,1); b_max(i—scope—c)=ParticleSeope(i_scope—c,2); end X=pdist2(b_min,b max) (1e一6); fsum—Swarm=0.0 %计数量,当粒子与全局最优点距离小于值x时,加1 for rOW=1:SwarmSize x_temp=pdist2(P ,d ); if(x_temp<=X) fsum—Swarm=f—sumParticle+1; end end %近似判断为稠密 if fsmn Swarm/SwarmSize>=f resetRate __ofri=l:PartieleSize c=pdist2(P p:); %设置压缩下限 if C<=1e一5 b_limit(i)=(3e一2 c/(1e一5))/2;%缩紧区间 else b_limit(i)=0.5;%放开区间 end end %更新搜索区域 ParticleSeope—temp(:,1) P 一inax((P 一ParticleScope(:. 1))}unifrnd(0,1) 0.5,b_limit); ParticleScope—temp(:,2)=P +max(((PartieleSeope(:,2)一 P 。))¥unifrnd(0,1) 0.5,b_limit); ParticleScope=ParticleScepe—temp; %备份最优解,用来判断是否发生位移 p =Pg; %重新分配粒子位置 resetPartieleSite(ParticleScope); l =l;%更新压缩发生时当前循环次数 end 3实验分析 3.1 PSO算法对比及分析 表1~3记录的是在选择不同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策略 时,原PSO算法与加动态搜索区域策略对基准函数进行100 次仿真寻优实验所采集的具体数值来整理获得的,分别记录了 均值、标准差、最优解和最差解。本文选择的各权重一学习因 子策略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的,分别为线性权重与定值学习因 子、线性权重与依赖权重的学习因子、线性权重与依赖当前查 询次数的学习因子。本次实验仅仅是对其因子的使用,并未对 其他地方进行修改。 第7期 张水平,等:动态搜索空间的粒子群算法 表1函数性能分析表:PSO ·2049· 表1中记录的是在 = …一— b( …一 ),c1=c2= 一定下降。不难看出,其原始收敛曲线并未有明显的收敛,即 收敛曲线对比可以发现,策略搭载前后曲线重叠部分的跨度, 不存在类似早熟问题,所以本文策略并不适用。再者与PSO 2.05条件下两种算法的比较,其中(c,一=0.9,∞…=0.4,L= 1000。表2中记录的是在C =4(1一(tJ),C:=4w条件下两种算 法的比较。表3中记录的是在 =∞ +( 一 …) + , PSO中明显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所以整体表现也更好。 f{ q lnI一:, l —q‰ :、,f…、条件下两种算法的比较,/ 条件下两种算法的比较,其中 【C2 C2ini一【C2ifn—C2i i J【t/L) f =0.95,∞…=0.5,L=1000 【cl。 =2,clnn=0.5,c2ini:0.5,c26n=2。 由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在相同速度权重和学习因子选择策 略的情况下,基准函数实验中的大多数统计指标均有明显提 升,可以较好地适应各种特性的因子选择策略。图1—6将使 用具体图像来展示改进效果,其中各图中的第四幅子图为坐标 轴说明与策略图形说明,图中曲线仅作展示,并无实际意义。 由图1—6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大多数测试结果中,本文提 出的策略相较原算法都有不错的提升。同时也可以看出,文中 策略最后的效果与原算法是否能快速收敛于最优解附近有一 定的关联。当原算法趋于成熟时,本文提出的动态搜索空间策 略依然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如各图中并未呈成熟态势的曲线 所示。因此从实际数据方面证实了该策略的切实可行性。 迭代次数 图1 Rastfigin函数的测试均值 3.2 QPSO算法对比及分析 量子粒子群算法(QPSO)作为一种有效的粒子群算法已被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18,191。为保证该策略的充分有效 性,本文还将其嵌入QPSO 中,并对嵌入前后的效果进行对 比展示。同样采用100组实验,展现的是其效果均值的收 敛曲线。QPSO与DSPSO对比如图7、8所示。由图7可以看 出,在搭载文中策略后效果有不小提升。对照其原始收敛曲线 可以发现,其原始收敛曲线虽然寻优效果并不理想,但拥有不 错的收敛稳定性,为文中策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支持。对比而 言,图8中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在函数 的对比中效果还有 迭代次数 图2 Ackley函数的测试均值 ·2050· 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33卷 趔 辍 陋 图3 F2_SftRastrigin函数的测试均值 趔 辍 圜 三 图4 F3_SftAekley函数的测试均值 PS0.F19Schwefel j型 瓤 陋 图5 F19 Sehwefel函数的测试均值 陌 _呈 迭代次数 图6 F20_Rosenbrock函数的测试均值 辍 闰 -宴 图7 QPSO与DSPSO对比1 F19Schwefel 世 骚 闰 一窖 图8 QPSO与DSPSO对比2 4结束语 至此,可以证明本文提出的策略是可行且有效的。在对部 分基准函数进行实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在PSO算法 收敛的情况下利用压缩空间与重新初始化粒子位置来进一步 提升寻优效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该策略是建立在所搭 载的PSO主体算法收敛的情况下的,但本文并未给出PSO算 法收敛的直接证明,而是作为一个已知命题来使用;该策略依 赖于更快的收敛速度和稳定的收敛性,才可以更快地划分出区 间提升寻优精度;同时,当原PSO主体未能在最优解附近收敛 时,将需要花费较多的运算量以便将已收缩的搜索空间再次扩 展,如图6所示,虽然其比原策略获得更好的探索,但并未能取 得很好的结果,如图8所示,在对QPSO的嵌入过程中,对于原 收敛曲线并不明显或收敛性不稳定的情况下,提升效果并不明 显或有所降低。所以对PSO算法主体的优化仍然是进一步研 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Kennedy J,Ebrhart R.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0rks.1995:1942—1948. [2]Eberhart R,Kennedy J.A new optimizer using particle swarm theory [C]//Proc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 Machine and Hum 蚰Science.1995:39—43. [3]Poli R.Analysis of the publications on the applications of particle swarlfl optimisation[J].Journal of Artificial Evolution and Applica- tions,2008,2008:1-10. (下转第2067页) 第7期 郑锦勤,等:基于函数调用路径的回归测试用例选择排序方法研究 ·2067· 量结果分析可知,选择排序方法的 度量标准值和APFC度 Software Engineering.1994:211·220. 量标准值都分别高于选择方法的度量标准值,因此,对选择的 [6]Vokolos F I,Frankl P G.Pythia:a regression test selection tool based 测试用例进行优先级排序并再次确定,提高了程序变更部分和 on textual differencing[C]//Proc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受影响部分的函数对被覆盖的速度,使函数对被覆盖的次数达 on Reliability,Quality and Safety of Software-Intensive Systems.1997: 到最小,能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个数。可见,本文提出的基 3-21. 于FCP的回归测试用例选择排序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回归测 [7]魏冬梅,洪玫,袁伟,等.基于切片技术的GUI回归测试用例选择 试用例。 [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27):178—180. [8]王克朝,王甜甜,苏小红,等.面向有效错误定位的测试用例优选 3结束语 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4):865—873. [9]Wong W E,Horgan J R,London S,et a1.A study of effective regres— 近几年课题组对基于FCP的回归测试用例自动生成、优 sion testing in practice[C]//Pmc of the 8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 先级排序与优化等算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测试用例选择技 posium on Software Relibaility Engineering.1997:264—274. 术与优先级排序技术对回归测试用例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10]Rothermel G,Untch R H,Chu Chengyun,et a1.Prioritizing test cases 通过分析被修改函数与其他函数的关联关系,并以函数对被覆 for regression testing[J].IEEE Tra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盖次数最少为原则,该方法只对因为系统修改受到影响的代码 2001,27(10):929-948. 部分进行测试,与已有技术相比,进一步地减少了回归测试用 [1 1]Elbaum S,Malishevsky A,Rothermel G.Incorporating varying test 例的数量,大大缩减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并且降低了测试成 costs and fault severities into test csae piroritization[C]//Proc of the 本。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FCP的测试用例选择排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1:329- 序方法是有效的。本文是针对只修改软件系统的函数代码,并 338. 且未改变函数调用关系图的情况论述的,对由于软件版本变 [12]屈波,聂长海,徐宝文.基于测试用例设计信息的回归测试优先级 更,如添加或删除功能的情况,如何对相关测试用例进行设计 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8,31(3):431·439. [13]杨广华,包阳,李东红,等.基于需求的测试用例优先级排序[J]. 与修改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8):2724—2728. 参考文献: [14]潘伟丰,李兵,马于涛,等.基于复杂软件网络的回归测试用例优 [1]牟永敏,杨志嘉.基于函数调用路径的软件实现与设计一致性验 先级排序[J].电子学报,2012,40(12):2456—2465. 证[J].中国科学,2014,44(1O):1290—1304. [15]张志华,牟永敏.基于函数调用的路径覆盖生成技术研究[J].电 [2]Beizer B.Software testing techniques[M].New York:Van Nostrand 子学报,2010,138(8):1808—1811. Reinhold,1990. [16]孙赢盈,张毅坤,杨凯峰,等.一种基于程序关联性分析的软件测 [3]Leung H,White L.Insights into regression testing[C]//Proc of Inter- 试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2):3650—3653. national Confef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1989:60-69. [17]牟永敏,李慧丽.基于函数调用路径的测试用例优先级排序[J]. [4]Leung H K N,White L.A study of integration testing and software re· 计算机工程,2014,40(7):242-246. rgession at the integration level[C]//Proe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8 J孙继荣,李志蜀,倪建成,等.回归测试用例集优化策略[J].吉林 on Software Maintenance.1990:290-301. 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38(2):184—190. [5]Chen Y F,Rosenblum D,Vo K P.TestTube:a system for selective re. [19]陈翔,陈继红,鞠小林,等.回归测试中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技术 gression testing[C]//Proc of the 16th Intenrational Cofnerence on 述评[J].软件学报,2013,24(8):1695.1712. (上接第2050页) [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2):51—54。 [4]姚丽娟,罗可.基于粒子群的粗糙核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 [13]赵志刚,黄树运,王伟倩.基于随机惯性权重的简化粒子群优化算 究,2012,29(8):2854-2857,2902. 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31(2):361 363,391. [5]杨志,罗可.一种改进的基于粒子群的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 [14]秦洪德,石丽丽.一种新型的被动启发式粒子群优化算法[J].哈 研究,2014,31(9):2597-2599,2605. 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31(10):1298-1302. [6]Dorigo M,Birattari M.Ant colony optimization,encyclopedia of ma· [15]Tang Ke,Li Xiaodong,Suganthan P N,et a1.Benchmark functions for chine learning[M].Berlin:Springer,2010:36·39. hte CEC’2008 specila session and competition on large scale global [7]Doirgo M,Birattari M,Stutzle T.Ant colony optimization[J].Compu- optimization[D].Hefei: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 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2006,1(4):28-39. tions Laboratory,USTC,2007. [8] Clerc M.The swanTl and the queen:towards a deterministic and adap— [16]龚怀云,寿纪麟,王绵森.应用泛函分析(基础部分)[M].西安: tire particle sw ̄-'nl optimization[c]//Proc of Congress on Evolutio-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nary Computation.1999. [17]Stein E M,Shakarchi R.Functional anlaysis:introduction to further [9]Clerc M,Kennedy J.111e particle swarm—explosion,stability,and con- topics in analysis[M].4th ed.[s.1.]: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ergence in a multidimensional complex space[J].IEEE Trans on 2011.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2,6(1):58-73. [18]李炜,蔡翔.基于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的NCS模糊控制器参数优 [1O]陈炳瑞,冯夏庭.压缩搜索空间与速度范围粒子群优化算法[J]. 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0(8):2301-2303,2314.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5):488-491. [19]杨涛,孙怀江,叶俊.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运动捕获数据关 [11]迟玉红,孙富春,王维军,等.基于空间缩放和吸引子的粒子群优 键帧提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31(8):2523-2527. 化算法[J].计算机学报,2011,34(1):115-130. [20]李士勇,李盼池.求解连续空间优化问题的量子粒子群算法[J]. [12],张定华,陈冰.基于分工合作和搜索空间重构的粒子群优化 量子电子学报,2007,24(5):569·5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