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娄立新
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30期
摘要“地球表面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隶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产生疑问、进行猜测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前面学习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对地球表面改变的回顾与总结;二是深化学生对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认识。通过指导学生亲历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地球如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地球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关键词 地球表面的變化 单元解读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00/j.cnki.kjdk.2021.30.017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it \"Changes i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LOU Lixin
(Tianj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Tianjin 300202)
Abstract: \"The change of the earth’s surface\" is the second unit in the first volume of grade 5 of science,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earth and cosmic science. The learning of this unit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questions and guesses. It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one is the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changes of the earth’s surface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learned earlier; Second, deepen stu? 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guid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 se? ries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help them understand that the current face of the earth is not inherent, but form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earth.
Keywords: Changes in the Earth’s Surface; unit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suggestions “地球表面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隶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单元页的背景图是美国西部非常著名的马蹄湾国家公园,这张图片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疑问——它是怎么形成的?这个疑问会进一步引发本单元要探究的主题——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而且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原、群山、平原、丘陵、峡谷和盆地……它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吗?是什么力量(作用)使它们成为如今的样貌呢?本单元的学习就是在学生产生疑问、进行猜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指导学生亲历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地球如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地球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单元分析 1.单元组成
本单元共编排了7课,以地球表面的变化为逻辑线索,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设计。第1课作为开篇引入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汇集他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概念,找准单元教学的起点。第2课要求学生知道地球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以及地壳的组成等,为第3、4课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作铺垫,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第3、4课分别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知道它们是地表变化的内部作用。第5、6两课分别探究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对地表的侵蚀,知道它们是地表变化的外部影响因素。第7课是总结提升课,是对单元整体学习情况的反思与回顾,引导学生梳理概念建构的过程,感受学习带来的愉悦与满足,进一步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主要概念是: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外部圈层中水、风、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大单元结构优势
大单元结构的最大优势就是将一些零散的知识,通过大单元的方式编排组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对一个主要概念进行持续的、不断深入的学习,最终建构这个主要概念,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比如: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结构,地震、火山喷发的原因,地壳的三大类岩石构成,风、水流对地球表面的塑造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课程标
准确定的知识点,怎么将它们有结构地关联起来呢?我们选择一个主题——地球表面的变化。这个主题很好地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学习,进而建构主要概念,而且还能指向更为核心的概念——地球表面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而成的。 (2)体现科学实践的观点
本单元的设计不仅注重科学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运用,而且注重科学实践观点的体现,即源于问题的证据搜集、建构科学解释、参与交流与论证。比如,第1课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成现在的样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就是寻找证据,解答这一核心问题,最终获得科学解释。教材设计既关注实践性探究,更注重理论性探究,力求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 (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确定单元内容
本单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选择并确定适当的学习内容,纳入单元主题活动中。比如,我们知道风化作用是地表发生改变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本单元没有涉及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课程标准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于是,教材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风和水的作用来让他们感知、理解外在因素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3.学习方式
本单元采用的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多元学习方式相融的科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预测的证据搜集活动,通过模拟实验和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建构概念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感受自己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增长。下图反映了本单元的编写思路。
《地球的表面》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的编写逻辑是:学生要想知道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需要先知道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本课先以了解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作为起始的学习内容,然后学习陆地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根据观察到的地形地貌特点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推测。
“聚焦”版块为学生呈现了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答。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只有一些经验性认识,没有深入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因此,本课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探索”版块安排了两个观察活动:
(1)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这样切入本课学习的目的,一是与之前学习的“地球——水的星球”和“岩石和土壤”两个单元进行关联,体现教材在科学概念建构方面的连贯性;二是从一个大的视角观察地球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建立宇宙空间的概念,知道我们在地球上居住或看到的地形地貌只不过是地球全貌中的一个局部。从大的视角观察与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机会,为他们打开一扇观察、思考地球演化过程的“窗户”,有利于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形成整体认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本活动分为两个小活动:认识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与描述地形图,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及特点。
观察5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典型图片,描述其特点,初步猜测形成原因,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教材选取的5幅图,是非常典型的地形地貌,每一幅图的选择都是有目的与指向的,分别代表着一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弯曲的岩层指向地震;长白山天池指向火山喷发;敦煌雅丹地貌指向风的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和沙洲指向水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观察这些典型地形
地貌,便于学生根据地质特点进行成因猜想。后面4课将对每一种地质作用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
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及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到记录表中。学生要填两个表:个人记录表与班级汇总表。这是本课学习的结果,也是后面几课学习的线索,更是最后一课学生进行对比、回顾、反思的依据。这个班级记录表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一课学习后都要与之前的认知进行比较、反思,最后一课是全面回顾。
“研讨”版块的两个问题围绕本课研究的重点问题设置,要结合探索活动进行充分研讨、明确。
本课的教学建议是:
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地球表面整体面貌的观察,遵循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引导他们初步建立宇宙空间概念。
补充部分陆地主要地形的典型图片或视频,丰富学生的感知。
强化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地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推测。 重视个人记录表与班级汇总表的填写。 《地球的结构》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内部构造的探究;二是为第3、4课认识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在课的末尾,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聚焦”版块直接告诉学生地球表面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构造直接影响着地壳的运动,了解地球内部构造是理解地壳运动、探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原因的基础。由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不能学习、理解这么复杂的内容,所以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进行了提示,说明地球内部是热的,压力大。
“探索”版块包括四个活动:
(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只提供了三个圈层结构的名称和图示。
(2)了解地壳的组成。教材直接告知学生,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分为三类,并配有三类岩石的典型图片,每一类选取了2~3种岩石。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有关岩石的知识,再接触岩石时不会陌生。教材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类岩石的成因,只提供了地壳是由三类岩石组成的相关资料。
(3)了解地壳的运动。课程标准对什么是“地壳运动”没有提出相關要求,但明确指出“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地壳是运动的,以及这些运动所带来的地质变化。
(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教材提供了材料和简单的制作、使用方法,并配有一张照片,呈现了学生制作的模型。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本课的教学建议是:
要综合使用观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处理信息、动手制作等方法。 资料搜集需课前提示、准备。
(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确定单元内容
本单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选择并确定适当的学习内容,纳入单元主题活动中。比如,我们知道风化作用是地表发生改变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本单元没有涉及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课程标准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于是,教材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风和水的作用来让他们感知、理解外在因素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3.学习方式
本单元采用的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多元学习方式相融的科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预测的证据搜集活动,通过模拟实验和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建构概念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感受自己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增长。下图反映了本单元的编写思路。
《地球的表面》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的编写逻辑是:学生要想知道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需要先知道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本课先以了解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作为起始的学习内容,然后学习陆地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根据观察到的地形地貌特点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推测。
“聚焦”版块为学生呈现了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答。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只有一些经验性认识,没有深入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因此,本课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探索”版块安排了两个观察活动:
(1)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这样切入本课学习的目的,一是与之前学习的“地球——水的星球”和“岩石和土壤”两个单元进行关联,体现教材在科学概念建构方面的连贯性;二是从一个大的视角观察地球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建立宇宙空间的概念,知道我们在地球上居住或看到的地形地貌只不过是地球全貌中的一个局部。从大的视角观察与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机会,为他们打开一扇观察、思考地球演化过程的“窗户”,有利于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形成整体认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本活动分为两个小活动:认识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与描述地形图,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及特点。
观察5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典型图片,描述其特点,初步猜测形成原因,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教材选取的5幅图,是非常典型的地形地貌,每一幅图的选择都是有目的与指向的,分别代表着一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弯曲的岩层指向地震;长白山天池指向火山喷发;敦煌雅丹地貌指向风的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和沙洲指向水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观察这些典型地形
地貌,便于学生根据地质特点进行成因猜想。后面4课将对每一种地质作用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
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及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到记录表中。学生要填两个表:个人记录表与班级汇总表。这是本课学习的结果,也是后面几课学习的线索,更是最后一课学生进行对比、回顾、反思的依据。这个班级记录表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一课学习后都要与之前的认知进行比较、反思,最后一课是全面回顾。
“研讨”版块的两个问题围绕本课研究的重点问题设置,要结合探索活动进行充分研讨、明确。
本课的教学建议是:
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地球表面整体面貌的观察,遵循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引导他们初步建立宇宙空间概念。
补充部分陆地主要地形的典型图片或视频,丰富学生的感知。
强化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描述,引導学生充分地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推测。 重视个人记录表与班级汇总表的填写。 《地球的结构》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内部构造的探究;二是为第3、4课认识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在课的末尾,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聚焦”版块直接告诉学生地球表面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构造直接影响着地壳的运动,了解地球内部构造是理解地壳运动、探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原因的基础。由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不能学习、理解这么复杂的内容,所以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进行了提示,说明地球内部是热的,压力大。
“探索”版块包括四个活动:
(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只提供了三个圈层结构的名称和图示。
(2)了解地壳的组成。教材直接告知学生,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分为三类,并配有三类岩石的典型图片,每一类选取了2~3种岩石。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有关岩石的知识,再接触岩石时不会陌生。教材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类岩石的成因,只提供了地壳是由三类岩石组成的相关资料。
(3)了解地壳的运动。课程标准对什么是“地壳运动”没有提出相关要求,但明确指出“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地壳是运动的,以及这些运动所带来的地质变化。
(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教材提供了材料和简单的制作、使用方法,并配有一张照片,呈现了学生制作的模型。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本课的教学建议是:
要综合使用观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处理信息、动手制作等方法。 资料搜集需课前提示、准备。
(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确定单元内容
本单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选择并确定适当的学习内容,纳入单元主题活动中。比如,我们知道风化作用是地表发生改变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本单元没有涉及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课程标准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于是,教材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风和水的作用来让他们感知、理解外在因素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3.学习方式
本单元采用的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多元学习方式相融的科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预测的证据搜集活动,通过模拟实验和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建构概念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感受自己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增长。下图反映了本单元的编写思路。
《地球的表面》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的编写逻辑是:学生要想知道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需要先知道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本课先以了解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作为起始的学习内容,然后学习陆地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根据观察到的地形地貌特点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推测。
“聚焦”版块为学生呈现了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答。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只有一些经验性认识,没有深入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因此,本课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探索”版块安排了两个观察活动:
(1)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这样切入本课学习的目的,一是与之前学习的“地球——水的星球”和“岩石和土壤”两个单元进行关联,体现教材在科学概念建构方面的连贯性;二是从一个大的视角观察地球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建立宇宙空间的概念,知道我们在地球上居住或看到的地形地貌只不过是地球全貌中的一个局部。从大的视角观察与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机会,为他们打开一扇观察、思考地球演化过程的“窗户”,有利于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形成整体认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本活动分为两个小活动:认识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与描述地形图,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及特点。
观察5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典型图片,描述其特点,初步猜测形成原因,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教材选取的5幅图,是非常典型的地形地貌,每一幅图的选择都是有目的与指向的,分别代表着一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弯曲的岩层指向地震;长白山天池指向火山喷发;敦煌雅丹地貌指向风的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和沙洲指向水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观察这些典型地形
地貌,便于学生根据地质特点进行成因猜想。后面4课将对每一种地质作用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
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及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到记录表中。学生要填两个表:个人记录表与班级汇总表。这是本课学习的结果,也是后面几课学习的线索,更是最后一课学生进行对比、回顾、反思的依据。这个班级记录表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一课学习后都要与之前的认知进行比较、反思,最后一课是全面回顾。
“研讨”版块的两个问题围绕本课研究的重点问题设置,要结合探索活动进行充分研讨、明确。
本课的教学建议是:
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地球表面整体面貌的观察,遵循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引导他们初步建立宇宙空间概念。
补充部分陆地主要地形的典型图片或视频,丰富学生的感知。
强化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地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推测。 重视个人记录表与班级汇总表的填写。 《地球的结构》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内部构造的探究;二是为第3、4课认识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在课的末尾,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聚焦”版块直接告诉学生地球表面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构造直接影响着地壳的運动,了解地球内部构造是理解地壳运动、探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原因的基础。由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不能学习、理解这么复杂的内容,所以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进行了提示,说明地球内部是热的,压力大。
“探索”版块包括四个活动:
(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只提供了三个圈层结构的名称和图示。
(2)了解地壳的组成。教材直接告知学生,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分为三类,并配有三类岩石的典型图片,每一类选取了2~3种岩石。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有关岩石的知识,再接触岩石时不会陌生。教材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类岩石的成因,只提供了地壳是由三类岩石组成的相关资料。
(3)了解地壳的运动。课程标准对什么是“地壳运动”没有提出相关要求,但明确指出“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地壳是运动的,以及这些运动所带来的地质变化。
(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教材提供了材料和简单的制作、使用方法,并配有一张照片,呈现了学生制作的模型。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本课的教学建议是:
要综合使用观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处理信息、动手制作等方法。 资料搜集需课前提示、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