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作者:曹月祥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7期
摘要:PPP模式项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趋包容开放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合作方式,由于PPP模式项目中与企业“两头”管理的客观存在,其经济风险防范控制工作较企业或一个主体承建工程项目来说,管理难度和范围更加复杂,抓好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对于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平稳投入运行意义重大。
关键词:PPP模式;财务风险;风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5-0-01
一、PPP模式项目现状
(一)发展迅速与质量不一并存
PPP模式项目以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缓解公共财政资金压力的同时激发了市场企业主体动能,但存在项目建设质量高低不等的情况。一些地方在推进PPP模式项目时没有切合当地发展实际,盲目上马“高大上”项目,“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时常出现,项目建设中拖欠工资工程款、工伤法律诉讼、拆迁建设纠纷等问题时有发生,在统筹PPP模式项目推进速度与追求质量发展上没有实现两者兼顾同步,PPP模式项目发展迅速的“外在表象”与质量良萎的“内在不一”同时存在。
(二)整体规范与局部紊乱并存
PPP模式项目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断扩大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规范运作,项目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控制措施执行不严格、重点环节衔接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大幅降低,但没有完全杜绝。如没有科学分析论证项目规模总量、没有仔细审核承建单位资质能力、没有实现科学精准决策、招标投标工作没有完全公开透明、项目合同条款没有认真审核制定、监理竣工验收不严格、费用支出超出预算等,某些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财务风险问题仍然高发,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偷工减料、经济犯罪等不法行为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PPP模式项目的正常进行,整体规范与局部紊乱并存。
(三)效益持平与个案悬殊并存
PPP模式项目合作过程中,企业在于通过资本投入获得相应的效益回报,在于通过追加公共投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应,两者目标指向性的一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PPP模式项目的平均收益,受限于合作项目的社会公益性,收益水平虽低于纯商业开发,总体趋于平稳。
二、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因素分析
(一)风险预判识别因素
PPP模式项目对风险预判识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风险的全盘把控,和企业要从各自角度抓好风险管理,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从项目论证、审批许可、工程预算、投资规模、工期安排、承建施工、劳务发包、工程监理、竣工验收、投产审计等财务控制细节入手,
避免因项目决策、现金流动、资金占用、劳务合同、款项结算、缴纳税费、收入支出等风险管理环节出现失误或连接不畅诱发财务风险,抓好重点时段、部位、节点的财务风险源分析、预判和识别,提前作出防范,超前预防是首要因素。
(二)风险归口分担因素
防止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作好与企业在风险控制当中的合理分配,建立“风险共担、归属明确、权责对应、无缝对接”的协调联合机制必有可少。依据双方合作框架协议合理界定风险归口主体,理顺相应的沟通解决措施,避免出现推拖延误或相互转嫁等风险主体模糊不清的情况,在风险归口分担工作上以“合作大于分工”的双赢理念将分险合理引导,确保财务风险“事有人管”、“责有人担”良性解决渠道畅通是PPP模式项目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三)风险应对化解因素
针对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如成本、融资、利息、坏账、库存、流动等进行发散推理分析,结合和企业面对的不同内外部环境,得出切实可行的化解应对措施,如遇灾害地震或社会动荡等不可抗因素导致,要尽量把财务风险后患连锁反应控制在一定范围或可以承受的区间,防止引发更大的连带风险,应对化解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是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因素。
三、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应对
(一)创新完善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用制度影响决策,用决策控制规模,持续夯实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基础源头
与企业要在确定PPP合作开发模式和拟建项目立项之初制定出台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结合项目财务管理实际加以创新,围绕土地划拨、征地购买、资金筹集、产权归属、出资比例、收益分配、回笼周期等具体核心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双向互动沟通,在行政干预与市场自由配置之间寻找到最佳匹配点位,对项目建设规模、吞吐容量要求、拓展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群
体等内容以制度形式予以确定,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良性循环,促进科学决策编制。
(二)规范PPP模式项目财务管理,建立奖惩分明、权责明确、评价公正、依法执行的财务运行机制,创新沟通协调载体,堵塞财务风险漏洞
严格PPP模式项目分段财务控制,对经费审核支出、结余物资退库、账面数量盘点、实际价格申报、前期费用核算、偏差成本计入、进项税额抵扣、工程费用预支、分摊支出方法及挂账款项管理要重点管控,严格执行总体概算、分段结算、逐级核算的财务流程,排除外部因素干扰,通过财务管理措施的强化落实带动项目全程管理的规范进行,实现财务风险的严密控制和流程的无缝对接。
(三)加快组建PPP模式下专业财务管理队伍,形成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合力,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应用大环境
PPP模式下与企业可众筹组建财务管理队伍,按照人数比例合理调配工作人员,也可引入相对的第三方专业财务管理机构委托进行,在应对财务风险工作上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倾力支持、互为依托”的管理控制合力,通过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教育、聘请业内知名专家现场授课、财务岗位继续教育等措施提升队伍职业素养,对项目财务管理过程中好的风险防控措施经验要加大推广应用,认真吸取工作教训。
四、结语
PPP模式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涉及和企业两个主体,既有内部的可控风险,也有外部的预测风险,既有看的见的直观风险,也有看不见的隐性风险,风险控制应结合项目本身可能出现风险的不同节点进行跟踪、识别、判断并加以适度修正控制,需要从立项前、在建中、收工后进行全过程闭环管控,与企业要凝聚发展共识与工作人心,双向驱动,合力而为,力促实现财务风险控制“1+1﹥2”的管理预期。
参考文献:
[1]刘丹.PPP融资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的财务应用与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5(6):120-121.
[2]韦祖翔.PPP融资模式下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2):91-93.
作者简介:曹月祥(1990-),男,汉族,江苏人,本科学历,助理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