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克莱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玉露凋伤枫树林》,作者是一位古典文学学者,我原以为肯定是写杜甫诗的,结果却是写的勃拉姆斯。文章说了些什么,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啦,只记得最后说,勃拉姆斯的作品,只有老杜晚年《秋兴》之类的诗歌才能与之比拟。当时,我逐渐厌倦了贝多芬式的狂飙突进,刚开始对勃拉姆斯有点儿兴趣,看了文章,便留心起他的碟来。最后偶然得到这张伟大的唱片。为什么说“伟大”?容我慢慢道来。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并不多,总共才四部。其中第一部被人们戏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可见勃氏自己的风格还不甚明显。我以为只有第三、第四部方才体现了勃拉姆斯作品的格调,用一句古语来说,叫做“深美闳约”,不知道这样形容妥不妥当。
勃拉姆斯的生活经历非常简单,除了暗恋比自己年长十多岁的舒曼遗孀克拉拉之外,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说道说道的轶事。然而,他却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甚至有些许压抑的人。你听这部“四交”,很明显的,有一种深深的愁绪迷漫其中,打个比方来说,它不像一个人的号啕大哭,而更像是欲哭无泪。满腔悲愤被巨大的自制力压制着,并不爆发出来。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是极其痛苦的。然而作为一首乐曲来说,它表现这一独特的情感状态又是非常成功的。假如将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相比较,有个明显的感觉,前者是节制的,后者是泛滥的,前者具有悲天悯人的气度和情怀,后者仍然脱不出个人得丧忧乐的范围。境界之高下,不难判分。当然,这样说绝没有贬低老柴的意思。据说,勃拉姆斯在写这部作品之前,曾阅读过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肯定从中得到过某种启示。
我格外推崇此碟,还缘于指挥卡洛斯·克莱伯。这位伟大的指挥家说,他并不喜欢指挥,只喜欢阳光、海滩以及和心爱的人儿做做爱。只有肚子饿了,迫不得已,他才偶尔指挥一
下。这绝非是故作姿态。和其他指挥大师动辄灌录大家全集不同,小克莱伯指挥的乐曲极少。留下的唱片也就是贝多芬4、5、6交响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和一部瓦格纳的歌剧,19年和199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DVD。还有就是这张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了。另外,他不担任任何乐团的常任指挥,不公开家世,不允许被人研究他的生平和生活。喜欢深居简出,晚年更是隐居在斯洛文尼亚的一个小镇上,故意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脱离了古典音乐界。
正是这样一位性情有些古怪的指挥家,受到乐界的极力推崇。卡拉扬说小克莱伯是他最崇敬的指挥家。他的每一张唱片,都堪称精品中的精品,对乐曲的理解深刻得无以复加,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清晰。听他的唱片,觉得贝多芬、勃拉姆斯好像和我们原先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了。这样说绝非虚美,不信你去听听他的贝多芬,或者看看新年音乐会,同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为一代指挥大师埃里克·克莱伯的儿子,他一生都在研究乐曲本身,晚年更是花了很多功夫研究歌剧,但他那不喜张扬的个性,使他对音乐的诸多深刻理解永远随大师的仙逝而消失了。去年,他去世的消息隔了数天才被外界知晓,世界主要报刊都加以报道,就连上海的报纸也都刊登了新闻,篇幅还不小呢!
末了照例要说说CD本身。DG唱片公司曾将黑胶唱片中的一批精品翻成CD出版,其中有少数用的是黑胶唱片的母盘翻刻,音质特好。凡是用母盘的,都有大朵郁金香标志,这张唱片正有这一标志。其他的,什么也不用说啦。
勃拉姆斯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前后连惯性,有着明显的与时俱进的变化特点。他的四部交响曲从他整个的一生来看,恰似一部几十年的巨型交响曲,每一部交响曲表现了勃拉姆斯特定生活阶段的思想精神面貌,构成了巨型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开篇宏大的第一交响曲,构成勃拉姆斯巨型交响曲奋斗的第一乐章,而抒情浓郁、春光明媚的第二交响曲构成了勃拉姆斯充满爱心、充满情感的巨型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相对较短小而安逸放松的第三交响曲,正好构成了内心渴望和谐与安宁的勃拉姆斯巨型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而充满总结与回顾、奋斗与幻想的第四交响曲正好符合交响曲终乐章概括与振奋的心理需要,从而构成了勃拉姆斯巨型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勃拉姆斯用四部交响曲写完了自己一生的创作及思想历程。
第四交响曲完成于1884——1885年间,1885年10月由作者亲自指挥首演,据说勃拉姆斯创作这部作品前,读过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从中感受到极为深刻的印象。第四交响曲有着深思熟虑的思想意境,有着悲剧性的哲理感受和奋斗场面。与第三交响曲求安宁求和谐的心境不同,第四交响曲有着激动人心和悲壮强烈的首尾两个乐章。这是勃拉姆斯自身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第四交响曲作为勃拉姆斯的回顾、怀念与坚定的思想道德的总结性作品是非常准确的。
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没有引子,音乐主题直接从宁静、诚挚而伤感的主题开始,延续了第三交响曲那安宁的心境,在音乐的进行当中,矛盾逐渐增多,音乐也逐渐活跃和强烈,其中好像出现了战斗的号角,是现实社会矛盾的召唤。音乐由平静、安宁而逐渐转入戏剧的矛盾冲突之中,也反映了勃拉姆斯能从个人渴望安宁的小环境中跳出来,面对社会矛盾的召唤而投入到现实社会之中,拿起笔去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平静安宁渐进到矛盾加剧的意境变化经过几次反复,乐章的后部用全乐队的齐奏来表现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的波澜壮阔。
第二乐章:是勃拉姆斯最著名、最优美的抒情乐章之一,由圆号平稳而舒缓地奏出,表现出勃拉姆斯特有的浑厚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一种深沉的爱,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出现一抹宽广而稳健的港湾。在这宽广宁静的港湾中,勃拉姆斯用音乐将我们带回到遥远但仍刻骨铭心的回忆当中,遥远而又清晰、甜美而又悲凉的画面一幅幅地闪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第二乐章那充满柔情的中段所给予我们的无穷的魅力。第二乐章后部,音乐在回忆与休整之中又增加了明显的激越的心情描写——心潮澎湃,但最后又回到乐章开始时的稳健与深远之中。
第三乐章:是一曲反映大众之有的明快与团结一致的欢快舞蹈场面的典型的诙谐曲,反映了大众暂时地摆脱痛苦和矛盾,投入到明朗而畅快的节日舞蹈中。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全曲的中心,勃拉姆斯的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再一次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激越、悲怆、坚定、有力、明亮、辉煌是这一乐章的总体印象。
第四乐章由32个变奏组成三大部分,意境变化了十分明确,在悲剧性矛盾冲突的第一大部分之后,有一段较为压抑与迷惘、痛苦与消沉的第二部分。而最后部分则是大刀阔斧的巨大的矛盾冲突场面,有着的撕心的呐喊,嘹亮的号角,排山倒海的斗争场面和令人心碎的悲怆情绪,尽管坚定有力但画面的色彩却是冷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