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5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Vo1.24 No.5 2006年9月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p.2006 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张 万 义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歧义现象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侧重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各种语言因素。 希望能对英语教学和学习以及翻译、词典编撰等语言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歧义;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o9—8224(2006)05—0116--06 我们在平时英语阅读、写作、看节目,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各种场合中,常常碰到一些模 棱两可的语句。有时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无所适从,这就是英语歧义(ambiguity)现象。如: 由杨立民,徐克容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专业精读教材(修订本)第三册第 21页练习中,有这样一句:If we don’t hang together,we’11 be hanged separately.此句为双关 语(pun),可以译成:①如果我们不一起吊死(吊在一起),就将分别被吊死。②如果我们不坚 持团结,就将分别吊死(就将被一一击垮)。 下面原句出自美国政治家、作家、发明家Franklin(17O6—1792)之口:We must hang to- gether,or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否则就将分别(被)吊死。我们必须 吊在一起(一起吊死),不然就将分别被吊死。 歧义问题是英语语法著述中经常提及的一种语言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有助于英 语教学和学习,也有助于翻译、词典编撰和其他语言工作。 一、歧义现象的分类 歧义现象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歧义可有不同分类。就触发歧 义的语言层面而言,歧义可分为: 1、构词歧义 主要指合成词和派生词内部各要素之间结构或语义关系不确定所产生的歧义,如:un— lockable:①unlock+able(能够开锁的);②un+lockable(不能上锁的)。 2、语音歧义 ’ 收稿日期:2006--05--09 作者简介:张万义(1954一).男.黑龙江人,教授,从事英语教学及英语教学法、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张万义: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117 涉及由重音、变音、调核和语调等因素引起的歧义。如:①an English、teacher英国教师② an、English teacher英语教师 3、语义歧义 包括词义转化、句子成分的语义关系等引起的歧义。如:She ran after him.①她跟在他 后面跑(或:她接着他跑)。②她追逐他。③她追求他。④她照看他。①义是run的字面意 义,此时,run是一个单独动词,after him补充状语,表示位置或时间次序。run after作为一 介词动词,构成一个整体,喻指“追逐”(②义)、“追求”(③义)或“照看”(④义)。 4、语法歧义 包括词类、句子成分、结构层次关系、语法范畴(名词格、时态、语气、语态等)、并列结构、 主从结构等引起的歧义类别。如:Call me a taxi!①给我叫一辆出租车。②管我叫出租 车吧。 5、语用歧义 指语言结构在使用中产生的各种歧义,包括话语、含义、修辞、参照以及言语行为等类别。 如:He is like a fish.他像条鱼。对于这样一个句子,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分析。语音、音位层 面可以讨论它的音位特征(词的音位、句子的语调),语义层面可以分析其中的概念意义,句法 层面分析它的结构层次关系等。在不同的语境中这样的句子就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①他游 得很好。(xq某一游泳人的评论)②他酒量很大。(对某一喝酒人的评论)③他为人冷漠。(对 某人性情的评论) 歧义还可以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就说话动机和言语效应而言,可分为蓄意歧义和无意 歧义。前者是歧义的积极利用(如双关语),后者属于无意歧义。 二、歧义现象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歧义?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或者说对“歧义”这一术语的界定,语言学家们的 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著述中甚至把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甚至把同音异义现象 (homonymy)也归属于歧义的范畴。例如在Jack Richards等编著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P11)中,把face(即可以表示人的脸,又可以表示钟表的正面),bank(即 可以存钱的银行,又可以表示江河的堤岸)这类词列为词汇歧义(1exical ambiguity)现象。在 Pandolph Quirk等著的A University Grammar of English(P435)中把bimonthly可作“一 个月两次”和“两个月一次”两个解释这一情况也看作歧义问题。我们认为,一词多义和同音 异义现象不能与歧义现象混为一谈。前者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而后者则是语法学研究范 畴,确切些说是句法学的探讨课题,即只存在句子层次上,分句层次上和词组(短语)层次上的 歧义,而不存在单词或具有单词作用的词语的层次上的歧义。如:Call me a taxi.只能译成: 给我叫一辆出租车。如果译成:“管我叫出租车吧”,则怎么也讲不通。众所周知,在实际的语 言交际中,任何一句话都是连贯的话语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词组都是特定的话语中的特定 的句子中的词组;任何一个句子和任何一个词组都有其自身的受整个话语片段的总体意义定 势制约的特定意义。如:A:I don’t know whether tO start a suit against him or not.B:Why not?We’re behind you.(support)作为参照:A:Where are you?B:We’re behind you. 因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在实际交际中所说出的任何一个句子和词组都不存在歧义问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年9月 所谓歧义现象乃是人们脱离连贯的话语,不考虑具体的交际场合和背景,对孤立的句子或孤 立的词组进行纯语义分析而发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同一个句子或同一句话中的同一个词组可 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语释,或者用生成转换语法的术语来说.就是同一个表层 语符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深层语义。可见,歧义的分析或消除歧义(disambiguation)的 探索的实质在于研究某种句法结构可能存在于其中的各种潜在的语言交际条件或语境。仅 就这一意义而言,歧义问题的分析不仅属于句法学,而且属于话语语言学。 三、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在对歧义现象的所指、歧义现象的研究范围进行概略介绍之后,我们来着重分析促使这 一现象形成的各种语言因素 l、名词词组的语释 英语中以’S表示的名词所有格形式(genitive)、物主形容词或所有格形容词(possessive adjective)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表示某物归谁所有,某物的所有权属于谁,它所表示的语 义关系远远超出“所有”词的本义的范围。例如:Myron’S statue这一词组既可以解释为“麦 伦所拥有的塑像”,又可以解释为:“麦伦制作的塑像”,也可以解释为“麦伦塑像”(麦伦是雕塑 的对象),即这一词组可以表示所属关系、主体关系、客体关系等等。 同样,my hospital可以解释为:①我开办的医院。②我工作的医院。③我住院的医院。 可见,除了真正的“所有”、“物主”的意义之外,名词的所有格形式和物主形容词可以表示 与其相对应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与词组中作为中心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各 种关系。 除了’S表示的名词所有格形式和物主形容词之外,带有of的名词词组常常构成歧义现 象。如the issue of student grants可以解释为:学生助学金问题。也可解释为:学生助学金的 发放。 即既可把修饰语对于中心词的关系理解为同位关系(“学生助学金”即“问题”所涉及的内 容),也可将它理解为非同位关系,即把student grants对于the issue的关系看成是客体的关 系(在这种情况下,issue为动词性名词)。 此外,有时歧义现象是由词组内部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的句法关系,与句中谓语的表达 形式或其它结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以一个传统的句子为例: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在这句话中,Flying一词可以是形容词,那么Flying planes的意思是“飞行的飞 机”,即中心词为planes ̄该词也可以是动名词(gerund),相应词组的意思便是“驾驶飞机”,即 中心词为Flying。这种情况再加上没有人称形式变化的情态动词造成了整个句子的歧义。 如果去掉该助动词而用系动词be,那么歧义现象便不复存在:Flying planes are dangerous. Flying planes is dangerous. 2、代词的前指(anaphora)问题 人称代词可以指代它所在的句子中已经出现的某一词语,也可指代其前句话中已经提到 的表示另外事物的词语。例如:Robert thinks that he is innocent.在这句话中he可以指代本 句中的Robert(多数情况),但也可指代另外的第三者。在复合句中也可见这种情况:Rich— ard expected that they would choose him.him可以指Richard,也可以指另外的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张万义: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119 3、And所连接的同等并列结构的语义与省略问题 英语中and所连接的同等并列结构的内在语义关系和省略(ellipsis)这一语言机制是引 起歧义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一个形容词后面有两个由and连接的名词,如:young men and women该词组可以 是young(men and women)即young men and young women的省略形式,表示男人和女人 都是年轻的,也可以是(young men)and women,表示只是男人是年轻的。 第二,并列结构可能是同位性的(appositive),也可能是非同位性的(non—appositive)。 例如:my brother and the head of the delegation可以表示我的兄弟和代表团团长是同一个 人,也可以表示二者是两个人。除了在该词组做句中主语而谓语用现在时或过去形式表示的 情况下,都会造成句子的歧义。 第三,同等并列成分可能是结合性的(combinatory),也可能是分离性的(segregatory)。 例如:John and Mary have won fl prize.可以解释为他们两人得了一项奖,也可以解释为他们 各自得一项奖。 John and Mary are married.可指他二人相互问结婚,也可指他们二人各自同另外的人结 婚。还有一种受数的范畴制约相似的情况。例如:Bill painted the cars black and white.可表 示每辆车漆成白黑两种颜色也可表示一部分车漆成黑色,另一部分车漆成白色。如果复数的 cars改成单数的car,当然就只有一种解释了。 有时在同一个句子中and可以连接成两个不同等并列结构。例如: J aek will interview some members of Parliament this morning and George thi s evening. 可以解释为and所连接的同等并列成分为some members of Parliament与George,也可 以解释为它所连接的是Jack与George,即George后省略了will interview some members of Parliament这一部分。 4、比较歧义现象 由于英语名词没有表示词在句中句法地位的曲折变化形式,所以在省略某些词或其它因 素的影响下,比较连接词than后的成分可以理解为比较的主体,也可以理解为比较的对象。 例如:John loves the dog more than his wife.可以表示为约翰对狗的爱甚于其妻子对狗的爱。 如用代词代替than后的成分,则歧义消除:John loves the dog more than her,John loves the dog more than she. 再如:She knows Mary as well as Lucy.①She knows Mary as well as knowing Lucy. (一She knows Mary and Lucy as wel1.)她认识玛丽,也认识露西。②She knows Mary as well as Lucy knows Mary.(一She knows Mary,and Lucy knows Mary too)她认识玛丽, .露西也认识玛丽。③She knows Mary just equally well as Lucy does.她和露西都同样十分熟 悉玛丽。④She knows Mary just equally well as she does Lucy.她十分熟悉玛丽,也同样十 分熟悉露西。 ①义的as well as是一个介词,一般后接名词短语或一ing分词短语(本例句中省略),相 当于in addition tO(除…外还),引人补充信息。②义的as well as是一并列连词,第二分句中 省略了knows Mary。③,④两义实际上用的是从属连词as…as,引入比较状语从句,其中③ 义省略谓语(Lucy为主语),④义省略主语和动词(Luis为宾语)。可见,此例歧义的触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0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年9月 一是因为as well as的不同句法功能,二是因为省略的成分不同。 5、音韵因素歧义现象 有时一个词在句中所带有的强调性重音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语释,也可以说这种 音韵上的相异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不同。例如:a toy factory(A University Gram— mar of English,P.425)这一词组,如强调重音在toy上,则解释为“制造玩具的工厂”,即toy 为factory的前置限定成分,如强调重音在factory上,则解释为作为玩具的工厂,即toy与 factory为同位关系。再如:①an English、teacher英国教师。②an’English teacher英语教师。 在①例中,主重音在’teacher,次重音在English,两者是属性与主体的关系(He is an Eng— lishman.);②例含义与此相反,两者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He teaches English.)。类似的 例子还有: 属性与主体 lf sick’nurse有病的护士 lf green、house绿色的方子 a blue’bottle兰色的瓶子 lf fleet、plane高速飞机 客体与主体 lf’sick nurse照看病人的护士 l‘fgreen—house 温室 lf lue—bottle绿头大苍蝇 lf、fleet plane舰队飞机 lf、blackboard黑板 lf black’board黑色的板 但是:Must I stick the stamp on myself?①我要自己帖上邮票吗?②我要把邮票帖在自己身 上吗?(毫无意义) 从句子重音和词语搭配上看,可以把stick on看成是短语动词,也可以把on myself看成 是介词短语。 6、整个句子具有完全不同的深层结构 有时一句话歧义不是由句中的某一歧义造成的,也不是某一语言机制作用的结果,而是 由同一句话具有完全不同的深层结构决定的。例如:It is hard to read.这句话就其深层结构 而言,可以理解为:读书是件艰苦的事(Reading is hard。)。也可以理解为:这本书很难读。即 It指代某本书(This book is hard to read.)。 The lamb is to hot to eat.可以理解为小羊本身感到太热,吃不下东西,也可以理解为烹 调的羊羔肉太热,(人们)没法吃。 They asked what I didn’t know.可以表示“他们所问的内容是我所不知道的”,也可以表 示:他们问我不知道的是什么。 同样我们可以把:It was the little girl that I gave the doll to.这句话看作突出某一成分 的句(cleft sentence),而the little girl便是所要突出的信息的中心(focus),整旬强调的 是:我把娃娃(玩具)给了这个小女孩(而没给别人);也可以把该句看作带限定性定语从句的 复合句,这时little girl便是限定从句的中心词,整个句子所强调的便是:这是我给了娃娃的 哪个女孩(而不是别的女孩)。 四、结语 人们说出或写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都是连贯的话语片断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一张万义: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121 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孤立的句子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不可理解的,某些孤立的句子 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无法消除歧义或存在歧义的。因为,作为某一语言世界中的社会成员,人 们头脑中所共有的“知识模型”足以保证某些孤立的句子中蕴含的信息与现实的物质世界联 系在一起,从而对这些句子作出公认合理的解释。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有些著述中所认 为的歧义似乎值得商榷。例如在A University Grammar of English(P.309)中,编者认为 Money,in aid of the refugees,was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and staff.这句既可以理解为“捐款 是为了帮助难民而向学生和教职员募集的”,也可理解为“捐款是在难民的帮助下而从学生和 教职那里募集的”。我们认为这个句子只有一种解释,即前一种解释,因为在我们这个现实的 世界中“难民”与“捐款”是构成“捐助活动”这一“知识场景”或“知识草案”(knowledge script) 中的两个联系最紧密的要素。这就是说,在分析歧义问题时,除了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之外,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认知和理解的心理因素。前例:Must I stick the stamp on myself?也属这 一范畴。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I Clarendon Press,1962. [2]&K.Brown,J.&Miller.Syntaxl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Sentence Structure[M].New Yorkl Aeademic Press, 1975 [3]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ss.M.I.T.Press 1965. [4]Graeme H.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solution of Ambigui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Jack Richards,John Platt,Heidi Weber.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Longman Group Ltd.1966. [6]Koo J.Ambiguity in Natural Language[M].AmsterdanI Lauie Bauer,1977. [7]G N.Semantics[M].Harmandworth Penguin Books,1981. [8]Roderick A.Jacobs,Peter S.Rosenbaura.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9]Randolph Quirk,Sidney Greenbaum,Leech G.,Svartvik J.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gman Group Ltd.1985. [103 Zwicky A.M.,Sadock J.M.Ambiguity Tests and How to Fail Them[M].New York&LondonI Aeademic Press, 1975 [11]邱述德.语义范畴转化[J].外国语,1993,(5). [12]邱述德.英语歧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责任编辑姜生) The Analysis of the Ambiguity Phenomena in English Language ZHANG Wan—yi Abstract:The phenomena of ambiguity i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in English languageThis pa— .per mainly analyzes the key elements in forming such phenomena,hoping to give any help in English teaching,studying and other language work such as interpreting,translating and compiling dictionaries. Key words:ambiguity;phenomena;analysi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