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解
摘要:危机管理要防微杜渐,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预防体系;危机处理要迅速,同一公司内部思想,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才能赢回信誉。
关键词:危机管理;危机预防;危机处理;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预防、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是企业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及转化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
问题、风险和声誉管理,是企业危机管理的三个要素。任何企业在建立之初就伴随着风险,伴随着问题。问题的大小、风险系数的大小,是管理者选择任其自然还是着手处理的关键。当风险不足以构成问题,或问题爆发成为危机的风险不大时,这时候管理者会选择任其自然。反之,管理者应重视问题、风险的处理。而信誉管理更多的是危机发生后,如何去处理才能保存企业的声誉,而声誉保存也是为了企业能正常经营生产活动。现在把问题、风险和声誉管理这三个方面,看成企业危机管理的两个阶段——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①。
危机预防
在看了很多文献之后,很多管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都把企业危机的特性之一定义为突发性,实则不然。危机的预防很重要,中国的古语有云:防范于未然。
任何危机的爆发都是有诱因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微小而忽视。管理者没有对
问题以及风险作出相应的行动才造成爆发危机的风险突增,这是许多危机爆发的原因。
以美国钻石宠物食品公司为例,在1988美国科学家就发现大部分州生产的玉米含有黄曲霉毒素,但钻石公司仍然把玉米采用为天然的原料。他们没有建立本质安全化操作方法,比如使用替代物。所以在2005年该公司爆发了产品安全问题,是管理者没有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钻石公司对玉米原料的采购谨慎处理或要求工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也就没有2005年的危机。信息的处理以及风险的评估、预见,是危机预防的关键。有可能会觉得我这一论断有失偏颇,反驳到天灾的出现会引起企业的危机吧。如地震,引起了厂房的倒塌等等。这就是关于企业的(内外部)信息收集与处理,打比方说日本的地震。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常年地震,难道有地震就不建厂房了吗?不,从源头上进行信息的分析筛选,得出地震发生的频率以及地震的级别,进行一个风险系数的分析评估得出这一地区要建一个抗震级别达到多少的房子,才有可能降低地震发生减少损失或避免损失。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危机预防体系,从而在根本上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危机处理
从国内外对于企业危机时间的处理的方式与方法来看,需要进一步发展有效的处理方法与手段。尤其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来及时进行危机确认,减少反映的时间,从而增加应对公众的时间,统一企业内部思想②。
首先,要在确认危机之后的第一时间及时的公开危机信息并发布指导性信息,给公众一个透明度,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危机,给公众一个可以信任的感觉,说明事态已经得到控制,可以顺势挽回一定信誉。其次,在掌握危机爆发原因时,及时发布并进行危机评估。第三,把人文关怀与赔偿结合起来,让相关利益人感受到企业的
诚意。
如1982年强生公司的泰诺药片中毒事件,到现在仍然是危机处理的典范。他们的指导思想“在遇到危机时,公司应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我觉得是这是挽回信誉的最好方法,虽然会使公司损失很多很多。但这向社会传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功的向社会诠释了企业的文化。强生还因此获得了美国公关协会颁发的银钻奖。原本一场“灭顶之灾”竟然奇迹般的为强生迎来了更高的声誉,这归功于强生在危机管理中高超的技巧。
企业危机管理不只是一门科学,更多的是管理者向社会传递着尊重知识、尊重人类,这么一个信念。
参考文献:
① 苏伟伦 《危机管理》
② 周永生等 《企业危机管理的评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