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次贷危机治理措施的效果分析
作者:马祥云 李伟荣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2期
[摘要]通过查阅国家统计局和银行数据,选取GDP增速、净出口额、城镇登记失业率、短期贷款利率、CPI、RPI、PPI等多个指标,描述次贷危机发生前、中、后期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总结中国面对次贷危机时采取的治理措施,经过数据分析、理论分析、得失分析来评价中国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得出次贷危机治理过程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数据分析;治理措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THl22 [文献标识码]A
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角度对次贷危机展开研究。余永定(2008)将危机的爆发与传递分为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和实体经济萎缩三个阶段。雷良海,魏遥(2009)分析了次贷危机中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传导路径、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以及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巴曙松(2009)对次贷危机中国宏观金融选择提出了建议。丁德圣(2013)研究了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虽然目前对次贷危机研究较多,但对次贷危机中中国已采取的措施评价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途径,评价中国已采取的治理措施的效果,最终得出次贷危机治理过程给中国的启示。 1.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2007年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速每年高于10%,且逐年递增;对外经济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净出口额连年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表1)。银行为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连续多次提高短期贷款利率(表2)。
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中国经济受到危机和连年上涨的利率影响,经济增速开始放慢。2008年GDP增速下降到10%以下;对外经济贸易净出口额增速放缓;城镇登记失业率开始上升(表1)。银行意识到次贷危机将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不利影响,于2008年9月至12月5次降息(表2)。
2009年,次贷危机影响全面爆发,全球经济水平达到“冰点”,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2009年GDP增速进一步下降;对外经济贸易净出口额不增反降;城镇登记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表1)。CPI、RPI、P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均低于100%,中国经济步入紧缩阶段。 2.中国的治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中国经济增速下滑,通胀紧缩,中国积极应对。2008年11月9日,中国宣布对财政和货币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和从紧的货币转为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从货币方面来看,银行自2008年9月16日至12月23日,仅仅3个多月就5次下调短期贷款利率,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从财政方面来看,自2008年7月开始,财政部协同国家税务局4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批准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央行和财政部还多次公开承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实行宽松的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市场信心。具体措施见表3。 3.治理措施效果分析及启示 3.1数据分析
中国采取的治理措施,在2010年成功地促使中国经济回暖。2010年GDP增速突破10%;对外经济贸易净出口额下降速度减缓;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表1)。CPI、RPI、P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均高于100%,中国经济成功走出紧缩。 3.2理论分析
面对次贷危机引起的通货紧缩,中国积极应对,货币、财政、公开承诺共同出击,仅一年就使中国经济走出紧缩阶段。治理措施的传导机制如下:
采取的货币包括下调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基准利率下降,企业的借款成本降低,可选投资项目增多,企业投资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下降,银行可贷资金增多,企业获得贷款更容易,企业投资增加;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下降,银行获得贷款能力增强,可贷资金增多,企业获得贷款更容易,企业投资增加。企业投资增加导致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
采取的财政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了企业的实际出口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企业产出增加,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增加银行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增加了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银行信贷增加,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企业获得贷款更容易,这将企业投资增加,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 中国公开承诺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流动性,这增强了市场信心,市场不确定性减少,企业投资支出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适度宽松的货币、积极的财政和公开承诺行为,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导致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促进中国经济“回暖”,走出通货紧缩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得失分析
3.3.1中国治理措施的“得”。鉴于日本通货紧缩对经济造成的严重危害,中国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通货紧缩高度关注,重拳出击,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积极的财政和公开承诺行为,将紧缩深化遏制在摇篮,仅一年就使中国经济走出紧缩阶段。这避免了通货紧缩的继续深入,对经济造成更严重的影响,这是中国治理措施的“得”。
3.3.2中国治理措施的“失”。2011年中国GDP增速下降为9.5%,之后进一步降低到“7时代”。虽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一定高度,再向往常一样保持接近10%的高速增长十分困难,但在治理次贷危机期间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和积极的财政导致经济增长“被透支”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治理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通货紧缩,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银行信贷,这导致未来几年中国都很难再采取刺激投资的手段促进经济增长。
在美国次贷危机拉开帷幕之初,银行没有充分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发展阶段,没能提前做出准备,反而在2007年6次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使2008年中国经济遭受次贷危机损失加重。由于中国制定者的预判缺失,2007年到2008年的基准利率趋势突变,增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使投资者投资减少,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些是中国治理措施的“失”。
3.4危机治理启示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中国要在危机发生时积极主动的干预,避免危机深化。在选择治理措施时,要把握好“度”的控制,既要避免干预过轻,达不到控制危机的效果;也要避免干预过重,给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监管部门应关注国际市场环境,与各国监管当局充分沟通,增强对国际金融形势的预判能力,在有金融危机苗头时提前做好准备。在制定货币和财政时,在考虑国内金融环境时不要忽视国际影响因素。
制定者在制定经济时,要提高的可信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当市场主体充分信任时,该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而理论和实证都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保持货币和财政的一致性,必要时由公开承诺可以加强经济的可信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