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面东背西左北右南; 面南背北左东右西; 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八个方向 通常所说的八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
正东与正北之间叫东北方,正东与正南之间叫东南方,正西与正南之间叫西南方,正西与正北之间叫西北方。
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也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2.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观测点) 处画“十”字符号,再进行判断。
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做题时先标出东 南 西 北):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里(在转弯处要注意方向的变化)。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3.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红色指针永远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5.我国地处北半球,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疏的一面是北方。树的年轮较密的一侧向着北面。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求平均分就用(除 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 = 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最大的被除数=商×除数+最大的余数;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 用乘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
可以想几十与除数相乘,比较接近被除数;也可以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的 第一位或前两位的数。
9、个位上是0、2、4、6、8的整数,能被2整除,也就是2的倍数。 10、个位上是0或5的整数,能被5整除,也就是5的倍数。
11、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也就是3的倍数。 1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如: 8是4的几倍? 8÷4=2 1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 8的4倍是多少? 8×4=32 14.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如:几的3倍是12?12÷3=4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先将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一个数乘10,积就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
3、估算:18×22,先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最高位与两位数的最高位(十位)相同,积的个位与两位数的个位相同,积中间的数等于第一个乘数的十位与个位的和。
如:36×11=396 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哪位满十,前位上加。
4、 几十五自乘,积的后两位数都是25,前面的高位数是:乘数的十位×(乘数的十位+1)如:65×65=4225 25×25=625
5、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6、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用:想、估、比、答。
7、笔算乘法:(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2)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3)每次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4)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8、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第五单元 面 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²)、平方分米(dm²)和平方米(m²)。 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 正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求长:长=长方形面积÷宽 边长: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已知周长求长:长=长方形周长÷2-宽 已知周长求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4 求宽:宽=长方形面积÷长
已知周长求宽:宽=长方形周长÷2-长 5、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中,正方形周长最短。
7、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8、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 = 10000平方厘米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
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
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砖、裁手帕等等)
2、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3、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求要用到的面积等于大面积减去小面积。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重要的日子:
1月1日元旦节,3月8日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5月4日青年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 一年有12个月,有4个季度。1日有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有31天的月份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这些月份是大月。(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有30天的月份是:4月、6月、9月、11月,这些月份是小月。 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
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3.季度: 一年分四季度,每3个月为一季度。
一、二、三月是 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
四、五、六月是 第二季度(有91天) 七、八、九月是 第三季度(92天) 十、十一、十二月是 第四季度(有92天)。 4.求有多少个星期?用天数÷7 如:31天 31÷7=4(个)……3(天)
平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1天,闰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① 一般用公历年份÷4,正好余数是0,就是闰年;如:2019÷4=504……3有余数,所以2019年是平年;2020÷4=505,没余数,所以2020年是闰年。
② 公历年份是整百的÷400,余数是0,就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的闰年有: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 6.计算天数(有头有尾型、有头无尾型、无头有尾型、无头无尾型): *先判断题目的类型,再列式计算 经过的天数=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7.算星期几(从哪天开始算天数,就从那天开始数余数)
(二)24计时法: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上午9时用9时表示, 晚上9时用21时表示。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转化为24时计时法:
①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时刻相同,去掉时刻前的时间词。 ②下午1时到晚上12时,时刻加上12,并去掉时刻前的时间词。 2. 24时计时法转化为普通计时法:
①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在时间前加上凌晨、早上或上午等时间词。 ②13时到24时,用时刻减去12,再加下午、傍晚或晚上等时间词。
3.时刻:表示一天内某一特定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所指的每一个位置都表示的是时刻,是一个时间点。通常用几时,几时几分或者电子表形式来表示。
时间(经过的时间):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通常用几小时,几分钟或者是几小时几分钟表示,是一个时间段。
4.计算经过时间: (1)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把结束时刻和开始时刻的计时法,统一成24时计时法后,再计算: 用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2)跨天、跨月或跨年计算经过的时间 需分段计算。
5.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1天=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小数: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组成: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顺序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4.小数读写法:① 读法→汉字形式;② 写法→阿拉伯数字。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5.(1)分数改成小数的方法:分母是10的分数,就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用两位小数表示。
(2)小数改写成分数的方法:一位小数用十分之几表示,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表示,······ 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如:0.6= 零点几几就是百分之几十几 如:0.35= 零点零几就是百分之几 如:0.07=
(3)小数改写成元角分的方法:小数点前面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6.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
7.笔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记住:进位要在前一位加上进的几,退位要在前一位减去几。)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1.稍复杂的排列问题:有序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搭配问题
3.稍复杂的组合问题:组合问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来解决。
4.搭配事物的时候,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采用列举法、连线法、文字表述法和算式计算等方法。
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