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斟技 2007年第4期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王田寿 一,李生辰。 (1.青海省气象科技创新基地,青海西宁810001;2.西宁市气象局,青海西宁810001; 3.青海省气象台,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 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 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 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 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 生在傍晚前后。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出现特点;时空特征;青海省 1 引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境 内北部是祁连山脉的几个大的山系;南部是青南高 原,包括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系、唐古拉山等高 大山系,山间有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以及星罗 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环流调整、水汽和热量的 供给、输送上(《气象学术论文集》1992)。目前在青海 省对境内强降水的研究特别是对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 的研究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受资料、地形等多方面因 素影响 。随着省内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在时间上大 大增加了地面气象资料的获取密度,为研究短时强降 水提供了依据。 本文通过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 2006年 棋布的湖泊和周围的盆地;青海湖以东地区有大通 河、湟水河、黄河等河流,其两侧的拉脊山、大坂山 等山脉近于平行,形成平行山脉之间的东西向的河谷 地形。由于西风带系统、副热带系统及高原自身系统 的相互作用,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复杂而非均一的 每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定义青海省短时强降水f强暴 雨)的概念,分析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 续时间、发生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为今后开展 精细化强降水(强暴雨)短时临近预报研究提供参考依 据。 下垫面地表特征,境内各地的天气差异极大。许维俊 等【l1旨出夏季由于受水汽条件的,区域性大到暴 J于雨发生的机率非常小,但受下垫面、地理位置、高原 地形以及东南季风、高原季风和西风带共同影响,使 得该地区的降水时段集中,雨强大,局地性强,具有 突发性。马元仓等圆研究发现青海省80%的大降水集 2 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定义及其资料 我国天气预报技术规定:lh降水量≥8.0mm为大 雨,lh降水量≥16.0mm为暴雨。青海省将24h降水 量>125.0mm定义为大到暴雨,且作为重要降水来评 定,其内不再细分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 中在夜间出现。朱宁等研究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 背景下,沿海登陆台风对青海省大到暴雨天气有十分 表1 青海省2004—2006年6 9月lh≥5mm逐级降水量出现站次 降水量/mm ≥5 ≥6 >/7 ≥8 ≥9≥10≥ll≥12≥l3≥l4≥15≥l6≥l7≥l8≥l9≥20≥21≥22>/23≥24>/25 青海省2004 2006年6 9月lh降水量5mm ≥8mm降水出现站次占5mm降水总站次的31%, 以上逐级降水量出现站次统计见表1。从表1可看出,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7M43) ≥16mm降水出现站次仅占≥5mm降水总站次的 Q§T l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4期 ■海斟技 4.3%。考虑青海高原降水的特殊性,以及地形、植被 及下垫面的影响,本文将1h降水量≥8.0mm定义为 短时强降水,将1h降水量≥16.Omm定义为短时强暴 雨。依据地形和气候特点,本文将青海省划分为柴达 木盆地、东部农业区和青南地区3个区域,若同日某 区域有3个或3个以上站出现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称 为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过程。2004~2006 持续时间和范围的频率表。从表2可看出,短时强降 水和强暴雨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频率 较高,特别是短时强暴雨每次均有雷暴发生,雷暴和 冰雹同时出现的频率为50%;系统性降水在短时强降 水中仅占17.8%,在短时强暴雨中为O%;从持续时 间上看,89.2%的短时强降水和97%的强暴雨均发生 在1h之内,持续2h的仅分别占10.8%和3%;从出 现范围来看,单站发生短时强降水和强暴雨的频率分 年48个自动站共计出现短时强降水262站次,其中 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26次;短时强暴雨36站次, 其中区域性短时强暴雨降水过程1次。这也说明短时 强降水(强暴雨)天气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 别为84.7%和100%,而相邻两站同时刻出现的频率 分别占15.3%和O%。以上分析表明短时强降水和短 时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 对流天气发生,与中小尺度天气特征相符合[61。 3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性分析 表2是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出现时伴随天气现象、 表2 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出现时伴随的天气现象、持续时间、范围的频率表 /% 4强降水(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4.1 空间分布特征 一是青海湖以东地区(东部农业区),即该区域的外流 河谷地区,其中刚察最多,出现11次,其次是湟中 和共和,均出现8次;二是青海南部地区,以清水河 站为中心,出现12次;三是青海东南部,为境内短 时强降水多发地区,以久治为中心,出现18次,该 地区同时是短时强暴雨出现次数的高值中心(图2)。 图1 2004 2006年6—9月短时强降水 (1h降水量≥8mm)站次分布图 图1为2004~2006年6~9月短时强降水(1h降 水量1>8.Omm)分布站次图。从图中可看出,短时强降 水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形 递增趋势,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多的地区有3个, 18 0 图2 2004—2006年6—9月短时强暴雨 (1h降水量≥16mm)站次分布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烈技 2007年第4期 经统计,2004~2006年6~9月日降水量出现大 (1h降水≥16mm) ̄出现站次分布图(图5)也符合这一 结论。 站次 秘 瓣 到暴雨f≥25.Omm)的次数为95次,其出现次数较多的 中心f图3)与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多的中心基本相符 合,其中出现短时强降水时的日降水量达到大到暴雨 的次数为52次,占54.7%,这表明青海省短时强降水 对大到暴雨天气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图3 2004—2006年6~9月日降水量≥25mm站次分布图 经分析,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加印卯∞ 强暴雨)的空间分布 加m O 特征为:境内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四周为山脉,越 山后的下沉气流作用明显,空气干燥,是短时强降水 (强暴雨)天气最少的地区;东北部(东部农业区) 受高原天气系统与西风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加之河 谷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复杂性,造成短时强降水(强暴 雨)较多;而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明显, 加之高原本身的热力和动力抬升等作用,致使这一带 低涡、切变活动频繁,成为境内短时强降水f强暴雨) 天气最多的地区。 4.2时间分布特征 4.2_1 月际变化2004~2006年短时强降水在4~11 月都有发生。青海东北部(东部农业区)最早出现时间 为2004年4月12日,大通lh出现11.7ram的降水, 最晚出现时间为2004年11月30日,西宁lh出现 14.2ram的降水;东南部最早出现时间为2004年5月 6日,甘德lh出现14.6ram的降水,最晚出现时间为 2004年l0月23日,河南lh出现8.8ram的降水。 从2004~2006年短时强降水(1h降水量≥8mm) ̄ 出现站次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短时强降水4、5、 10、11月偏少,累计只有35站次,仅占全年强降水 总站次的12%;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9月,其 中7月和8月最多,占总站次的59.2%。这主要是由 于7月到8月受夏季风和高原季风的直接影响,同时 夏季高原的热力和动力抬升作用明显,容易出现强降 水天气,且降水时段集中。2004~2006年短时强暴雨 冀 瓣 § 瓣 穗 辫 同昆 藏嚣i。 冈冈匿 懿群勰 I q l 2 3 4 5 6 7 8 9 lO 11 12月 图4 2004~2006年短时强降水 (1h降水量8mm)月出现站次分布图 鞭 ;篓 囊 蘩 戆 鍪 箍 筵 同 围 霪 目 图5 2004~2006年短时强暴雨 (1h降水量≥16mm)月出现站次分布图 4.2.2日变化从2004~2006年短时强降水日变化 分布(图6)可以看出,全天24小时均有短时强降水 出现,其中1~15时出现的几率较小,占全日总站次 的29.8%,平均每小时只有4.5站次,短时强降水主 要出现在l6~24时,占全日总站次的70.2%,平均每 小时出现l8.8次。从2004~2006年短时强暴雨日变 化分布(图7)可以看出,短时强暴雨主要出现时段更加 集中(16~20时)。说明高原地区午后受热力和动力抬 升作用明显,使得午后至傍晚前后短时强降水f强暴 雨)发生频率加大。 5 小结 (1)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发生的特点是范围 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 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f强暴雨)较 少。 (2)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分布明显受到地 形的影响,短时强降水f强暴雨)出现次数自西北向东 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东南部的久治是高值中心,分 §T 1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4期 膏滴斟技 共和自动站和人工站 气温、相对湿度差异及原因分析 徐春。王晓明 共和813000) (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青海摘要: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已取代人工观测的器测项目,两种观测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2002年 1月~2003年12月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相对湿度差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观测仪器和观测时间差异的影 响,Et平均气温自动站比人工站高0.2 ̄13,Et平均相对湿度低3%,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均呈正值,月 最小相对湿度差值在最小相对湿度≥l2%时为负值,<12%时为正值。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人工观测站;气温;相对湿度;差值分析;共和县 1 引言 Milos500自动站(以下简称自动站)专门用于气温、 湿度、地温、气压、风向、风速、雨量等气象要素的 自动采集,经与人工站两年的对比观测,已于2004 年1月1 El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并取代人工观测作为 正式气象观测记录。 与人工观测相比,自动气象观测具有受人为干扰 因素少、时间分辨率高等特点,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地 方经济建设。分析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主要气象要 素—气温、相对湿度的差值变化特点,对于保障自动 站获取准确的、有代表性的气象记录和减小对气候统 计值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均具有现实 最少,这与青海省大到暴雨的地区分布特征是一致的。 别在青海湖以东的刚察和青海南部的清水河是次高值 中心,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短时强降水(强暴雨)次数 站次 分析表明短时强降水(强暴雨1对造成青海大到暴雨的 天气过程贡献比较大。 (31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段相对集中,主要在 7月和8月,这两个月出现的站次占总站次的59.2%。 在一El当中,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16~24时,占总 站次数的70.2%,该时段平均每小时出现18.8次,说明 高原地区午后受热力和动力抬升作用明显,造成午后 至傍晚前后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大。短时强暴雨的月 出现站次,以及在一El中的出现时段,比短时强降水 更为集中。 参考文献: [1】许维俊,等.青海省大降水特征分析叨.青海气象,2000,(1): 站次 12-14. [2】马元仓,等.青海省大雨落区预报系统技术报告[R】.西宁:青 海省气象台,2002. [3】白肇烨,徐国昌.中国西北天气[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02-2 10. l 9 9 =目[ 图7 2004~2006年短时强暴雨 [4]西北暴雨编写组.西北暴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3—30. [5】王江山,李锡福.青海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9. [6】陆汉城,杨国祥.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嗍.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4:6—8. (1h降水量≥16mm)逐时出现站次分布图 2O 0§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