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情感历史教学

浅谈情感历史教学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0 0 8・:!}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关 注的热点,情感教育也是素 质教育的一个层面。情感因 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 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 谈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 情感历 史教学 大胆幻想、勇于创新的。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热 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 河 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常 北 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 唐 情。”我国著名学者朱小蔓教 山 授认为:“情绪、情感是人类 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 体验。” 教学,教学,既有老师的 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 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 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 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 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历 丝蕊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 ≥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 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 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 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 国主义思想尤为重要。那么, 我在课堂上是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拨动学生历 史“心弦”呢?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 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的 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每 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 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 敬业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 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 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 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 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 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 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 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 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 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 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无 束的交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 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 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应 该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 新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课堂气氛下,充分 表现自己的思想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的笑话。“标 准”这个词,应从新课改的课堂中走开,解除学生的思想 桎梏,还课堂给学生,提倡“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 三、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启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 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 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才会被感 动。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 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 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 学生在轻轻松松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 高学习效率。如: 1.创设悬念情境。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 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 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求知欲望。(11创设悬念 可以选择在一节课的开头,通过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2)创设悬念还 可以选择在一节课的讲途中和课的节尾,这样可以刺激 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思考的能力。而且由于留下了悬 念,不仅让学生回味,又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动态情境。运用电影、录像、幻灯、图片等多 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情境,给学生以生动的感性认 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如讲《甲午中日战 争》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讲《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可借助录像《开国大典》片段,通过这些手段创 设动态情境。 3.创设比较情境。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 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知 识的真谛。比较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 比较就是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 较。横向比较就是把同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重大历 史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比较情境, 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教 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 都能创造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