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7期 教育与电子技术 浅议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 ■彭有余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教学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要求培养出计算机的操作员以及计算机 硬件的销售员,该目标要求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更加重视动手实践能 力的培养,在教材和考试的形式都要做出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做好教材的选定和更新 教材是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 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必要手段。因此, 《计算及组装与维护》这本教材是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有着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等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这门 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些环节存在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因此,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对《计算及组装与维护》这项课程的改革。 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这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在新的教 学改革中应该如何实施,并能取得哪些现实意义。 前言: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计算机专 业,而在计算机专业的众多课程中,《计算机组装和维护》是中职院校 里的一门重要选修课,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硬件中的原理、结构 和日常维护,综合性强。但这门课程有一些弊端,比如忽视了学生的实 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国家的教育 部门对该课程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旨在联系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实验 能力强的专业性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对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意义重大, 课程中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内容的综合性强,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计算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就要突出重点,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更新,体现出课程任 务中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和先进性 。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老 师可以给学生及时补充当下最新的硬件知识和组装机器的技巧、今后计 算机的发展方向能内容,随时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补充最新的知识,以 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革教学的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即把传统模式下 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一体化的 教学。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具体 的项目,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学任务 将教材进行模块化的改编,分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测试和系统 维护四个方面,让每一个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知道了计算 机组装和维护的技巧。 3.加大实践的环节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实 践的环节。中职院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 中的任务,制定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解 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发展,全面激发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教学目的。改变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际运 用中的基本问题,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组装和维护的能力。因此,考核 的内容也要突出实践性,可以改变传统模式下以理论知识考评为主的局 面,加大实验考核力度。在实际的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一个 电脑配置单、组装一台电脑、简单故障检查和处理、系统安装、硬件及 、机组装和维护方法的有效途径。但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 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知识的运用能 力较差 。同时,这门课程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 扣。 (一)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的水平不断提高,在性能、技术和方法中都进行着不断 的更新,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中的教材在内容上却显得滞 后,难以跟上计算机的发展进程。当市场上出现计算机新产品时,教材 中却毫无涉猎,内容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 致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对于市面上的新型计算机的 ’ 品牌、型号、规格等都不了解,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地位,实际的课堂 上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通常为利用黑板和投影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做好笔记,再模仿老师进行实验上的操作 】。 但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上讲学习能力较差,自控力也不强,这样照 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其注意力。有的学生虽然能学会课内的知 识,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这门课程的精髓,缺乏实际中的运用,导致了 无法适应今后社会上实际岗位的需求。 (三)实践环节的缺乏 驱动程序安装等内容。 结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这也要 求了老师根据市场的变更速度和内容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变教 学的观念,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前提,充分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 性,调整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做到这 些,中职院校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改革的任务,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高度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 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着重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中职院校的 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 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合理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中会遇到的计算机方面 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分析,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受到了教学条件和教 学设备的制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占据 [1]杨剑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常熟理工 学院学报,2013,(O6):114—116. 的比重很少,学生的实践方面内容锻炼不够,无法达到中职院校教学的 最终目标。 (四)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来看,大多数的中职院校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 试形式仍然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缺乏对于计算机操作环节的考评, [2]江丽丽.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 研究(中旬刊),2014,(03):126-127. [3]范洁.中职Ⅸ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农村科 技,2013,(10):60—61. [4]王红林.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探索[J].科学咨 询(科技・管理),2014,(03):124—125.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职业中专学校)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考核也是以成绩为参考标准,忽视了其他方 面,比如电脑组装、电脑维护的能力。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重视理论 忽视实践,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导致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 只会死记硬背,而对于实际技术运用的方面却没有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