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lO期 2010年lO月 人民黄河 Vo1.32.No.10 0ct..2010 YEI LOW RIVER 【防洪・治河】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和减灾策略 熊平生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在论述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区致灾的主要原因:①特有的地质地貌结构;②特殊 的气象、水文条件;③人类活动;④围湖造田;⑤三峡水库提高了江湖洪水相遇的机率。提出了减灾策略:①科学管理,提 高防洪标准;②加强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③实行“退田还湖”,提高鄱阳湖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④实施四大工程, 走综合治理之路;⑤加强科研和新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减灾策略;洪涝灾害;鄱阳湖区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0.10.0l1 中图分类号:TV876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九江河段的南岸,是¨前我 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又是长江中下游极为重要的洪水调蓄区, 接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之水。经调莆后,由湖口 湖平原为构造沉降宽谷区,地势低洼,河道曲折,易造成洪涝灾 害 J。鄱阳湖的水位主要受长江控制,故长江水位对鄱阳湖湖 域的变化实际上起着主要控制作用。这种地质地貌背景为湖 区暴雨径流的迅速汇集提供了有利的地势条件。 注入长江。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为16.22万km ,占长江流域 面积的9%。湖}自形态在年内洪、枯水季节差异悬殊,形成了 2.2特殊的气象、水文条件是洪灾发生的客观因素 鄱阳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流域各支 “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 观 J。 流降水丰富且集中,秋季的台风偶尔也会登陆江西省境内,形 成强降水过程,影响鄱阳湖区洪水灾情。鄱阳湖水系4_7月 为汛期,五河洪水人湖,湖水水位上升;长江的主汛期则出现在 7_-9月,鄱阳湖水位受长江洪水顶托而迅速抬升,且长时间维 持在高水位,湖区年最高水位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这一时 期。鄱阳湖洪水的上涨速度主要受五河洪水的制约,而洪峰水 位的高低和洪水消退的快慢主要受长江洪水的制约。因此,鄱 阳湖区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 ,当鄱 阳湖洪峰与长江洪峰相遇且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时,将发生特大 水灾 。 1鄱阳湖区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并且有愈来愈重的趋势。据 《九江水利志》记载:自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以来将近 1 200 a中,水患灾害有192次。从统计记录中可以看出:12世 纪至14世纪,大约每10 a出现一次水灾;15世纪至17世纪,平 均4 a便出现一次水灾;从l8世纪以后则平均3 a一次水灾, 湖区洪灾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进入2O世纪以来,湖区洪灾 平均2.7 a一次,且洪水水位不断创历史新高,高水位频次明显 增加,1954年、1983年、1995年、1998年湖口最高洪水水位分别 为21.68、21.71、21.80 m和22.59 m={J。灾害损失也愈来愈 大,1998年湖区有138座保护农田66.7 hm 以上的圩堤溃决, 淹没耕地4.6万hm ,受灾人口60万,直接洪灾损失达376.8 亿元…。 2.3人类活动是引发洪灾强度加大的最活跃因素 2.3.1 温室气体的增多增大了湖区发生暴雨的几率 随着人类排放的CO 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全球变暖趋势越 来越显著。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已呈现出明显 增温趋势,气温升幅为0.2~0.8℃,降水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 区增加明显,增幅为5%~20% 。随着仝球气温的升高,湖 2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2.1 特有的地质地貌结构是诱发洪灾的地理背景 江西省地形复杂,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f , 区局部地区暴雨发生几率将会增大,鄱阳湖水系五河洪水由暴 雨形成,其时空分布与暴雨是一致的,各河流洪水过程长短及 峰型变化,受流域内暴雨分布、降水历时、于支流洪水组合等的 收稿日期:2010—03--08 作者简介: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资助项目(JC0902);江西省教育厅科技 项目(GJJ10588)。 中北部平原坦荡,周边渐次向鄱阳湖区倾斜,形成了南窄北宽、 以鄱阳湖为底部的盆地状地形。鄱阳湖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 北倾斜,湖盆底较平坦,呈环形、层状地貌。因鄱阳湖湖门是注 入长江的咽喉水道,泄流不畅,故易形成高洪水位。长江中游 作者简介:熊平生(1972一),男(瑶族),湖南永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地质地貌、环境灾害学。 E mail:xps19721010@163.corn 区的上游为隆升峡谷区,水流直泄;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及鄱阳 ・26・ 人民黄河综合影响。 2010年第l0期 不合理开发与过度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退化过程,严重影响湖区 可持续发展与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从流域全局来看,退田还 2.3.2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 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 坏。20世纪8O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略有上 升,但因人口增长过快,以树木为燃料的能源消耗量增大,加卜 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量上升,故森林资源质量继续下降。水土 湖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有限措施,而恢复植被、搞好上中游的 水土保持是根本措施。中上游水土流失是洪涝灾害链的起点, 建议:①加强流域中上游山地天然林保护和生态防护林体系建 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和扩大草地植被;②开展小流域 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③建立上中游特别是 山地丘陵区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体系;④制定生 态经济核算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流失没有得到遏制,五河除信江外,赣、抚、饶、修四河的年均含 沙摄分别比2O世纪50年代上升30.37%、56.12%、31.11%和 2.97%。20世纪90年代,人口增长率得到一定控制,开展了全 流域的消灭荒山、造林绿化运动,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覆盖 率1996年达到53.3%,但水土流失面积仍在350万hm 以上, 五河含沙量与20世纪80年代相差不大。鄱阳湖多年平均入 湖泥沙量为】604.2万t,出湖总量为736.5万t。江河湖库泥 沙的淤积和湖区行、蓄洪能力的降低,使得在汛期往往出现“小 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加大了防汛压力,加剧了洪涝 灾害 。 2.3.3 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盆淤浅、湖容萎缩 随着湖区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围垦江河湖 州滩地成为滨湖地区居民拓展生存空间、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 主要方式之一。人们在拓展生产条件的同时,破坏了湖区生态 环境,也使湖垸关系严重失调,加剧了湖泊的自然萎缩过程,削 弱了它的分蓄能力。根据历史记载,20世纪5O—60年代,湖区 大面积围垦达到高潮,至80年代以后,大规模围垦活动才基本 得到控制,这时湖区累计围垦总面积已达1 466.9 km ,湖?自容 积损失80亿m。以上㈨ 。 2.3.4三峡水库的运行增大了江、湖洪水相遇的几率 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以5月特别是6月上旬的增泄流量 最为令人关注,因为5-_6月是江西的雨季集中期,也是鄱阳湖 水系的主汛期,五河汛期为4-_6月,所以在丰水年三峡水库5 月份增泄流量,可使湖口月均水位抬高0.92~1.17 m,6月上旬 增泄流量可使湖口水位相应抬高1.0 m左右。由此可以看出, 三峡水库5一_6月增泄流量,一方面进一步抬高了鄱阳湖洪水 位,另一方面人为地增大了江洪与湖洪的遭遇几率,将进一步 加重鄱阳湖区的防洪负担。 3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减灾对策 3.1科学管理,强化灾情预报 首先,应在洪涝灾害严重地区设立长期性的洪涝灾害管理 机构,在防灾、救灾的整个过程中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 作,将减灾宣传、防洪工程建设、非工程防洪体系建设、水毁赔 偿、水灾救援等统一在此机构内。其次,加强水情监测和预报 工作,加强灾害损失评估研究,建立灾害损失评估模型与指标 体系。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湖区居民防洪意识,开展小流 域综合治理,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重视生态 减灾,发展避洪农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 3.2加强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鄱阳湖区洪涝的形成、发展与致灾过程是在特殊的自然环 境条件下,人类忽视自身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对自然资源采取 3.3 实行“退田还湖”。提高鄱阳湖调蓄洪水的能力 退田还湖是改善鄱阳湖水情、削减洪峰水位的有效措施。 退垦面积愈大,削减洪峰水位的效应愈显著 。“退田还湖” 与“挖泥还湖”相结合,可提高鄱阳湖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对现 在仍处于天然状态的湖泊、洲滩,原则上禁止围垦。对垦殖率 超过60%、保收程度高且对行洪无大障碍的重点围垸,进一步 提高其防洪标准;对垦殖率低于40%且明显有碍行洪的围垦蓄 洪垸区,原则上进行退田还湖。 3.4实施四大工程。走综合治理之路 (1)拦滞洪工程。在五河上大力兴修拦蓄洪水利工程,控 制五河的洪水;加固堤防,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完善非工程体 系建设[17]。 (2)河道疏浚工程。疏浚河道主要是在五河下游尾间地区 及鄱阳湖区,通过堵支并流,调整堤线,清理阻水河段,以理顺 水系、缩短洪道、增大泄量,降低洪水位。 (3)分蓄洪工程。加强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努力做到分洪 时“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对分蓄洪区圩堤按照重点圩堤要 求进行加高加固,对垭口进行封堵,进水口门作裹头处理,对涉 及的隔堤、建筑物进行加高加固和除险处理。 (4)防洪工程。五河中、下游可提供较大防洪库容的水库 甚少,对湖区的洪水难以起到显著的调蓄作用,加之湖水位呈 逐渐抬高趋势,因此应加强鄱阳湖区各类圩堤和联圩的建设。 3.5加强科研和新技术的运用 加强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来研究和认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演变及特征。科学地研 究人与地、山与水、江与湖、流域上游与中下游、湖泊与垸田、蓄 与泄、淤积与冲刷、开发与整治、眼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流域 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对防洪工作要增 加资金投入,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建立洪涝灾害预警系统、信息 管理系统、动态指挥系统。运用气象卫星通信系统、气象雷达、 遥感卫星等,形成“卫星、雷达、探空、地面”4个层次的立体探 测体系,及时对险情进行预报,变防洪工程的“堵”为“疏”,是 防洪和减灾的关键 驯。 4结语 (1)特大洪灾的形成是洪灾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 等多种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为因素 的影响越来越大。 (2)随着湖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和财富的日益集中均 增大了洪涝灾害的损失。因此,在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维 ・27・ 人民黄河2010年第l0期 国土资源导刊,2004(4):40—44. 持鄱阳湖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治理好洪水和 泥沙。 [10] 姜彤,施雅风.全球变暖、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J].地球科学进展,2003 (2):277—284.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 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在鄱阳湖的治理开发过程中,可采用 [11]朱海虹,张本 鄱阳湖[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997. [12]虞孝感,窦鸿身.鄱阳湖围垦对洪水的影响及对策[J].环境保护:1998 (1O):6—7. 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 术手段,提高治理和开发的科技含量。 [13] 舒长根.江西鄱阳湖高洪水位分析[J].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5):47—51. 参考文献: 朱宏富,金锋,李荣防.鄱阳湖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研究[M].北京:气 象出版社,2002. [2]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术出版社,1988. [3] 舒晓波,刘影,熊小英.鄱阳湖区洪涝灾害的生态环境因素与生态减灾对策 [14]林联盛,李加洪,刘道南,等.鄱阳湖地区洪涝灾情及其遥感分析[J].遥感 技术与应用,1997(1):31—34. [15] 阂蓦.鄱阳湖洪水演变趋势与防洪减灾对策[J].中国减灾,1997(2):33— 37. [16]窦鸿身,阂蓦.围垦对鄱阳湖洪水位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湖泊科学. 1999(1):20—27.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80—185. [4] 游中琼,汪新宇.浅析鄱阳湖湖口建闸控制后的防洪作用与影响[J].人民 长江,2006(9):35—37. [17]傅春,刘文标.三峡j:程对长江中F游鄱IjIj_湖区防洪态势的影响分析[J]. 中国防汛抗旱,2007(3):18—31. [5] 陈国金.长江中游洪灾形成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9(4):401—405. [18] 秦爱香,殷进贤,尹庆龙.东平湖围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经验[J].人 民黄河,2009,31(2):111—112. [6] 徐德龙,熊明,张晶.鄱阳湖水文特性分析[J].人民长江,2001(2):21—48. [7] 金腊华,李明玉,黄报远鄱阳湖洪灾特征与圩区还湖减灾运用方式研究 [19]段萍,徐咏文,赵小敏,等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J].地理空问信 息,2005(4):30—32. [20] 马辉,许志辉,马浩录.黄河下游洪水卫星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J] 人民黄河,2009,31(1):107—109. [J].自然灾害学报,2002(4):74—77. [8] 阂蓦.2O世纪90年代鄱阳湖洪水特征的分析[J].湖泊科学,2002(4): 323—330. 【责任编辑翟戌亮】 [9] 马逸麟,李均辉,宋宇.江西省鄱阳湖区水患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 。T1‘‘ l-。 …・ J。-… ’¨¨¨ 。 I.’._¨….1.¨ 。¨ (上接第25页) 宽,此时藕身河道沙洲发生冲刷、河汉几乎消失。也就是说,当 图5、图6表明,中等洪水期,值相对较为稳定,而小水期 河道水流由低水状态向高水状态变化时,河道次汊有可能发展 为主汊,此时河势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当河道由低水向高 藕节形态变化较快。原因是在中等洪水期基本按照规划流路 走,虽然河道主流有摆动,但是摆幅不大。小水期沙洲移动变 化迅速,导致河道藕节形态变化较快。 水变化时,需要密切关注藕节状河道河势变化。 (4)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方案采用的是微弯型整治方 案,并且在白鹤至伊洛河口等河段起到了良好的河道整治效 3结语 果 ]。但是,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改变了下游河道来水来沙条 件,使得下游河道藕节形态明显,河道形态出现了一些新的特 点,藕节形态河道变化特征应在今后的二【:程设计中进行深入 研究。 (1)黄河下游沁河口以上河段河道藕节形态相对比较稳 定,发育比较完善,尤其是中等洪水期间,河道藕节、藕身河段 宽度及位置都相对比较固定,这是近些年来下游河床演变的一 个新特点。游荡河段的藕节河型是河道来水来沙与河道边界 致谢:本文得到了刘贵芝教授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2)黄河下游藕节状河段在低水期间河心洲发育,河汊众 多,水流散乱;中等洪水期间藕节形态发育完整,藕节状河道形 态明显,河势相对稳定。藕节处受河道两岸边界条件制约形成 参考文献: 科学出版社,1964. [1] 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M].北京:[2] 陆中臣,陈劭锋,陈浩.黄河下游游荡段河道平面形态与河势变化趋势预 测[J].地理学报,2000,55(6):729—736. [3] 张红武,赵连军,曹丰生.游荡河型成因及其河型转化问题的研究[J].人 民黄河,1996,l8(10):l1一l7. 束水,在小水和中等洪水期间河宽相对比较稳定,而藕身处河 宽在不同流量下变化较大。 (3)花园镇一赵沟河段在小水条件下,河道藕节形态藕身 河段河床比较复杂,沙洲较多,河分多股,有时除1—2股主汊 以外,还有许多次汉。当发生中等洪水时,流势集中但水流较 [4] 江恩惠,曹永涛,忠,等.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规律及机理 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赵宏伟】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