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教案
乍岖镇小 陈雪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试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掩耳盗铃、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2.师:你知道这些成语归属于哪一类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矛盾。 板书课题,了解“矛”、“盾”各是怎样的兵器。
3.了解出处。 选自战国时期著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书籍《韩非子》。 二、学法提示。
1.师:今天要学的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些难度,但古人的一些言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2.出示: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学生读后小结。
1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练习读。 3.出示课文,指名读。
4.出示古文版、繁体版、无标点版,分别指名读并评议。 5.学生练习齐读。 四、理解课文。
1.学习提示: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小组里没有解决,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2)学生提问,全班交流。 (3)指名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五、品读精思。
1. 师:同学们,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和我们现在读的文章很不相同,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文中的句子吧。这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矛的?
2. 生读“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3. 师:他夸耀自己盾的话文中直接写出来了吗?你能把这句话变成这个人直接说的话吗?
指导学生转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4. 分组朗读这两句话的文言文和现代文。
5. 想象:如果是在集市上,这个人会怎么夸耀他的矛和盾? 学生试着演一演。
6. 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读文中句子,再指名表演。 7. 思考:这个卖矛与盾的人会怎么回答?为什么?
2
指名答, 板书: 矛利
盾坚
物无不陷 物莫能陷 8. 集市上的人都散去了,你能前去劝告一下这个卖兵器的人,让他以后别犯这样的错误吗?
9.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变出了一个成语,叫“自相矛盾”,板书。
六、总结、拓展。
1.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用文言文记载的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吗? 2.拓展学习古文《守株待兔》,说说大意,领悟道理。
守株待兔
战国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七、作业。
找出下面句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他的作业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题没算出来。
3.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4.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