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任》教案

《信任》教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15 信 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沉浸”“注视”“兴高采烈”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过程与方法:启发思考 逐层领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地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也使学生从文中感受被人信任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被人信任的喜悦之情。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的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沉浸”“注视”“兴高采烈”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去果园摘过水果吗?都摘果哪些水果?有什么收获呢? 2.美国作家盖尔·布兰克也去果园摘过桃子,想知道他特别的经历和感受吗?咱们一起来学习《信任》这篇课文吧。

3.板书课题:信任 齐读。

二、揭题引入:“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此处为课件2】

那么双方是怎样信任的?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相信通过学习,你会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

了一件什么事?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教师正音。【此处为课件3】 (2)课件出示会写字,教师指导书写。【此处为课件4】

(3)课件出示本课新词,教师引导学生用查字典等方法去理解。【此处为课件5】

木牌 搁着 愉快 撒腿 注视 沁人心 沉浸 沉甸甸 小心翼翼 兴高采烈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组齐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流利 3.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四、课堂练习【此处为课件6】 1、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地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也使学生从文中感受被人信任的喜悦。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当我们随着春风的脚步走向初夏,粉红的桃花慢慢变成了一个个清香诱人的大桃子。每次在“我”回家的路上,总能看见公路旁边立着这样一块木牌:桃子——自己采摘(课件出示 板书),【此处为课件8】

你们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吗?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信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下面请翻开书73页,自由读文,看这次有趣的经历和我们平时购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2、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不同之处?(板:自己付钱) 从这些不同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信任与被信任)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让我们一起走进桃园,去感受一下信任与被信任吧!

(1)默读全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果园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画出有关词句,多读几遍。

(2)将找到的句子读给四人小组的小伙伴们听一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2、谁愿意读读你画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生说) 课件相机出示学生谈到的句子:【此处为课件5】

(1)只见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出口旁的箱子里。祝您愉快!”

a.给“尽管”换词,理解词意。(尽管——只管)b.齐读。c.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小心翼翼地装好桃子后,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

(桃园主人并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也不担心大家多摘桃子少付钱,也不担心有人会把无人看管、毫无防护措施的钱箱抱走。)

(3)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4)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回顾一下刚才的交流,想一想: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生自由谈。

小结: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却从桃园主人精心布置的路牌、纸条、狗带路、钱箱和花猫等细节中,体会到了桃园主人的热情、真诚、勤劳、善良……,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此处为课件9】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暗写、暗示手法)就是作者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 ,而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 ,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的对象。指名读,再体会。

3、同学们,果园主人这么信任客人,作为客人的我们心情怎么样?那从课文哪些地方感觉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4、多么特别的购物经历啊,以致于(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此处为课件10】

5、我为什么走了好远以后,还要忍不住回头“久久注视”呢?

小结:是啊,公路旁的告示把人们引向果园,让人们自己动手采摘丰富的果实;它也把人们引向了互相信任的崇高境界,在那里,人们得到的是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信任更是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只有大家都真诚相待,都信守诚信原则,也才能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板书:享受信任)

四、拓展练习,走进生活。

看着这美好的桃园,想着未曾谋面的桃园主人,回味着这次奇特的采摘经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大家敞开心扉,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吧。然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

你们说得多好啊,是信任让朋友之间的友谊更深厚,让亲人之间的亲情更浓郁,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融洽。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给予信任、收获喜悦、享受真诚带给我们的幸福吧!

【板书设计】

信任

自己采摘 ---自己付钱----享受信任

【教学反思】

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以平淡的手法进行描述,语句很朴实,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辞藻煽情的语句,但人物刻画却十分细致,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根据本课特点,在教

学中我采取了抓细节、悟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地感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信任》一课上完后,感觉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思路自己还比较满意。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段的内容,让学生到全文中去找“作者为什么会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作者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喜悦?”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受桃林的特点---充满信任。其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最后让学生感受作者被信任的喜悦。其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应该是一个重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从纸条、猫、狗等这些侧面描写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之外;从“沉甸甸”“小心翼翼”等词中去体会“我们”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在珍视亲手采摘的果实的同时,更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还在自己付款一环节让学生猜测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通过三次整体阅读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情感已有了基本感知,我还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总的来看整节课上,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中的含义,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少的遗憾,如对侧面描写的介绍不够清楚,下来发现很多学生在侧面描写上无从下笔,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补充一些侧面描写的典型例子,或者让学生尝试进行一次侧面描写的小练笔,以便对侧面描写有更全面的认识。另外,忽视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过少等,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改正。

教学资源 说课案 《信任》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信任》一课是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词语的读音,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

3、能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课文后的感想。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基于此,我采用激趣导入, 抓住重点引导感悟,结合实际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流程

《信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从整体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初识信任、揭示课题——感受信任、明确大意——品味信任、感悟细节——传递信任、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识信任、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2、 揭示课题。

首先,我出示 “路边的告示”这既是文中指引旅行者的路标,又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线索。学生观察后,出示问题:这个告示,告诉了我们了什么?看后,你有什么想法?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有这样的预设.

这种导入的设计意图在于:好奇心能产生求知欲,求知欲能带来对问题探究的进攻力。因此,有效利用课文中的线索,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燃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和热情。从而顺势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感受信任、明确大意 1、夯实基础,理解字词。 2、整体感知,概括大意。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出示要求。在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时,我将重点放在四字词语上,目的是:

1、既检查了学生的生字、新词,又为课后学生积累生字新词做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品味信任、感悟细节 1、 默读课文,直奔中心。 2、分工合作,深入探究。 3、 汇报交流,展示提升。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在哪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人信任的喜悦。”意图是: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2、在理解课文之前,先为文章把脉,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脉络,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细节理清思路。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之情?在此采用“合作探究法”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第四环节:传递信任、升华情感。 1、深入思考。 2、以歌传情。

人们对于事物的深层次理解经常要经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

本环节,我想使学生在深层理解课文内容之上,在学生“道德灵魂升华”上再敲重锤。设计了一个讨论话题:什么是真正的信任?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在此处,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前收集的关于信任的名言警句与大家交流,还可以利用媒体资源说一说小品《看玻璃》代给大家的启示。以及社会上一些骗取人们信任的不道德行为,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然后,教师播放《真诚的美丽》这首歌曲,出示一组关于信任的图片,同时升华主题。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最后总结: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给予信任、收获喜悦、享受真诚带给我们的幸福吧!

精彩片段

细读课文,感受被信任带来的喜悦:

1.假如是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得到这样的真诚的对待和信任,你会是什么心情?(欢愉,喜悦)作者呢?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你从哪感受到摘桃人的喜悦,你就读哪些语句]

(1)我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悦中。[沉浸的仅仅是采摘果实的欢愉中吗?]

(2)“难道它会数钱吗?”我想,“也许是的。” [这种无人在一旁看管的摘桃、付钱方式,让人觉得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心情轻松愉悦,连话语都多了几分幽默]

2. [出示]:走了好远以后,我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和那间小屋……

我久久地回味着那个朴实而真诚的地方,是因为,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我久久地回想着那位未曾谋面的主人,是因为,是他的真诚,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信任》一课是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

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作者介绍】

盖尔·布兰克,“生涯规划”公司的创办人及总裁。该公司提供谘商课程,其目的在于给与全世界女性信心力量,使她们能够过着心目中梦想的生活。Mirabella杂志赞誉她为\"九十年代最杰出的一千名女性\"之一。她目前是\"纽约妇女论坛\"组织的理事长,同时也荣获许多杰出管理计划,同时创办了\"女性创业楷模奖\"。她大学就读于史威特·布莱尔学院,之后在耶鲁大学攻读戏剧研究所。

课后作业

一、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搁着(gé gē) 掏出(táo tāo) 撒腿(sā sǎ) ...沁(qìn xīn)人心脾 沉甸甸(diàn diān) 尽管(jǐn jìn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桃(桃花) 钱(金钱) 甸(沉甸甸) 难(困难) 挑 (挑选) 线(线条) 句(句子) 堆 (一堆) 三、选词填空。 信任 信赖

1.他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2.妈妈对工作认真负责,大家都非常(信任)她。 同意 愿意

3.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公园玩儿吗?

4.妈妈(同意)我自己乘车去工人文化宫看球赛。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②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 :“ )孩子( ,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 )

③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④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⑤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⑥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⑦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⑧列宁问:“会飞回来?”

⑨(“)一定会飞回来(! ” )男孩肯定地说(。 )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1.给语段中的第②自然段和第⑨自然段填上恰当的标点。 2.填空。

(1)由文中画线的“找遍”一词,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关心灰雀。 (2)“哪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是因为小男孩把小灰雀捉走了。

3.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A.为灰雀担心和惋惜。B.担心别人知道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 C.喜出望外。 D.决心改正错误,放灰雀回来。

(1)第③自然段男孩(B )。 (2)第⑥自然段列宁(A )。 (3)第⑦自然段男孩(D )。 (4)第⑧自然段列宁(C )。 4.列宁不问小男孩,却问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是因为( C ) A.列宁喜欢小动物,也喜欢和小动物说话。 B.列宁心情很好。

C.列宁见到灰雀之后十分惊喜,怕伤害到小男孩,所以就没有直接问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