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2】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一引

1、今天老师要带去游览西湖。(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 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读诗句----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背诗篇 4、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

1、请同学们参考出示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跟小伙伴一起学古诗。

2、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请做好记号,还要准备派代表发言。 3、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学。 四、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知诗人:

(1)请两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小组了解到的诗人资料。比一比哪个组说的更详细,资料更有价值。 (2)课件出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家”之一。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和枯木怪石。 2、读诗句:

(1)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要读好诗,首先要把生字给读对,请两位同学来辨认这两个字:“亦”、“妆”。把音读准,再说说自己怎么记住它的。 “亦”:yi整体认读音节, 独体字,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妆”:后鼻音ang要读准音,左右结构,部首是“女字旁”。

(2)接下来我们来读诗句,找好节奏,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评一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解诗题:

(1)要想把诗读得有感情,就要理解这首诗,首先,从诗的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 (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

(3)课件出示:

饮:喝酒。 湖:西湖。 初晴后雨: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和朋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饮酒,天开始晴朗朗的,倏忽间,又飘起了绵绵细雨。(看到的景色) 4、明诗意:

(1)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2)说说每一行诗写了什么? a 、抓字眼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西子:西施。 相宜:合适。 小资料: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历代美女之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萝山苎萝村。苎萝山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b 、明诗意 生汇报

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诗人要拿西施来比西湖,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娥眉,总是风姿卓越,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师总结

课件出示:

水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波光闪动的晴天景色真好,云雾迷茫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意:若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 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5、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a、学生自己说 b、课件出示 :

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诗人要描写西湖的景色,用了哪些办法?(对比和比喻) (3)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诗人观察的位置有没有变化?(没有) 那变化的是什么呢?(是天气。)

对,题目也告诉了我们“初晴后雨”,哪一句是写“晴”,哪一句是写“雨”的?(第一行是写“晴”的,第二行是写“雨”的。) 大家把这一句读一读,(学生读诗句。)

告诉老师,西湖的“晴”和“雨”分别有什么特点?(相应板书:晴雨 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

这样的景色你喜不喜欢?你觉得诗人喜欢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好 奇 )

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可不仅仅是“好”和“奇”的赞美,他还运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比喻西湖,是哪个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先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学生读诗句。)

在这个比喻句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西子”就是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一个很有名的美女,她和杨玉环、王昭君、貂婵并获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在这首诗里,诗人并不是要写西施,而是借她的美来表现西湖的美,这个比喻奇妙而又贴切,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更突出了西湖的美。

诗人把西湖写得这么美,你从诗篇里感觉到了诗人对西湖的什么之情吗?(对西湖喜爱的之情) 课件出示: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6、背诗篇:

我们也带着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记,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背出来。(当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时,请个别学生表演背诵。)

7、质疑解难:对于这首优美的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大论。 五、测一测

1、《饮湖上初晴后雨》是( )诗人( )所写。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是( ),把( )比作()。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 )的赞美。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水”的诗文还很多,你们还知道那些与“水”有关的诗?

2、教师推荐

课件出示: 《钱塘湖春行》 《浪淘沙》 七、练一练

1、 默写古诗。

2、收集并交流描写“水’的古诗。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水光潋滟好 雨 山色空蒙 奇

【篇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详细教案】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课堂教学以“读”为主,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古诗,从读通顺读准确到能背诵。 2、学习带拼音的字词,读准字音。练习写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欣赏图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感受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神奇。

2、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理解意思,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

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诗句,感受韵律美,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中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赏图揭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谁来背一背?(个人背、齐背)

2、欣赏图片,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欣赏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领略西湖

的美景。请欣赏。(出示杭州西湖十景) (看完)谁来赞一赞西湖的美景?

(风景如画、如诗如画、山清水秀??)

(师评价:你说得真好。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3、 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真是风景如画,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这里欣赏美景。唐宋家之一的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非常喜欢西湖。(出示苏轼图片)请看,这就是苏轼,世人称他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请读题目)

4、(个别读)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诗人在饮酒。在西湖上游玩。天气先晴后雨。) (再齐读题目)

二、反复诵读,感受韵律。 (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过渡: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

自由把诗句放声读一读,要求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全诗) 生:(随机二位学生读。)(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通顺。你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师:读得很温柔,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谁也来读读?

师:这个“妆”是翘舌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写两遍。老师巡视,展示,评价。(见面时叫

学生准备一个写字本)

师:我们再来准确通顺地把诗读一遍。 (二)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刚才我们已经把全诗读准确、读通顺了。但是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读

出韵律。(出示节奏诗)

师:想听老师读吗? (点击配乐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能给老师一点掌声鼓励吗? 师:谁也想这样美美地读一读?

(预设:想听班长读吗? 孩子们,我们班读书谁读得最好?)

(评价:竖起大拇指;老师鼓掌;说: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 美。) 生:读。

师:读出了节奏感,好! 谁也来试试? 生:读。

师:真有古诗的韵味啊!(节奏感真强!)(你读得真准确,但节奏感不够强。) 师:谁还想读? 请你。 生:读。

师:还想读吗?这么多人想读,好,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大家一起读吧。

(学生齐读)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的音韵美。但我们还要走进诗中,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品读诗句,欣赏诗境。 (一)走进晴天的西湖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晴天的西湖。(板书:晴)(播放晴天的景色图)

请同学们细细地欣赏,看哪一种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说话训练

(幻灯出示:我会说:晴天的西湖真美啊,你看。) (你真留心观察。 你说得真好! 感谢你为我们带来这么美的一副画卷。 你的语言真美,像诗一样。)

3、师小结:我们都被晴天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诗人苏轼也一样,那么他是怎样

赞美晴天的西湖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点击图+诗句) 4、师:请问“潋滟”什么意思?

师:水光潋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波光粼粼、水波相连、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谁来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思?

(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5、说话训练

师:(出示句子:我会说:

在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粼粼、水波荡漾,仿佛。 (水晶、钻石、银河落九天)

(评价:你真会想象。 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6、引读三次

师:晴天的西湖真美呀!难怪苏轼说: 好。(把咪头对准学生) (西湖的景色真好,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好”读重音,读饱满。) 谁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2人,表扬读得有进步的) 引读: 晴天的西湖真秀丽啊,我们一起来称赞: 好。 (随机板书:好)

(二)走进雨天的西湖

1、正当诗人沉浸在西湖晴天的美景中,忽然下起了小雨, (板书:雨)

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欣赏。(出示雨中西湖的视频)

2、说话训练

(出示图+我会说:

雨中,西湖的山峰 ,像。) (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云雾迷蒙) (像披上了一层轻纱、像仙境一样、像走进神秘世界)

师:是啊,雨中西湖的山峰若隐若现,诗中哪个词描写出这个画面? 生:空蒙

师:是的。“空蒙”就是云雾迷蒙的样子。

3、师:那么“山色空蒙雨亦奇”你又怎么理解?

(在云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隐若现,非常奇妙。)

4、师:你理解得不错。“奇”就是奇妙、神奇的意思。(板书:奇) 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5、师:雨中西湖,其他的景物又怎样呢? 出示:雨中,西湖的。

(塔、柳树、小草、鲜花)

师:雨中的西湖真是神秘莫测,多么奇妙啊!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色 空蒙雨亦奇

师: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齐):“山色空蒙雨亦奇”。 (三)赏读晴雨西湖 (老师站说)

师: 西湖晴天好,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雨亦奇,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两种感觉都很妙。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欣赏绝妙的比喻

1、过渡:面对美好神奇的景色,诗人陶醉其中,心中无限热爱,情不自禁想起了 。 (西施)孩子们,你们知道西施是什么人? (出示西施图,介绍西施) 师:是啊,苏轼称赞她。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示第四句)

师:孩子们,谁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总相宜) (西施无论化淡妆还是抹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丽。)

2、小结:是啊,西施无论化淡妆还是抹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丽。西湖也一样,晴天美好,雨天也奇妙,所以诗人想把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 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引读:西湖如诗如画,诗人置身其中,心中涌起无限的热爱之情:——(欲

【篇三:《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这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

教学准备:制作有关西湖的风光课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兴 引入新诗

1. 激兴引新。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岛湖。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

3. 介绍作者。通过课件,要求学生记住要点: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号“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因与他的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今天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诗人任杭州通判官,在一次游览西湖时所写下的。

二、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1. 课件切入课文。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 教师范读,配乐诵读,学习生字。重点指导“亦”字的写法,解释字意。

3. 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提醒并纠正某些字词的读音。

4. 检验朗读效果。点读、齐读,边读边看书下的注释,了解诗意,师生互评。重点让学生了解读诗停顿技巧。

5. 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教师提问:诗人是如何用区区二十八个字来展现西湖之美的?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美景,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教师讲解首句,学生互动体会“潋滟”的意思。(水)“水光潋滟”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光照耀着西湖水面的画面。“晴方好”这个“方”字我们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出示课件)你觉得在这一应该选第几种呢?也就是说西湖美得刚刚好,美得恰到好处。

教师举一反三,导引学生领悟第二句,提示雨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品味“空濛”一词。从同音字入手,让学生比较“濛”与

“朦”“曚”“矇”等形声字的区别,想象雨中西湖之景,联想生活中见过山色空濛的景象。

6. 点拨过渡。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诗人这样写西湖,还嫌不够传神,于是,诗人又不禁想起来一个人,她是谁呢?要求学生从诗文中找一找。

7. 课件介绍西子。补充:美女都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中“沉鱼”特指的是西施的美貌。

8. 启发提问。西施的确很美,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在赞美西施美吗?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一是西湖和西子都很美,自然美,天生美;二是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音韵和谐;三是它们当初同属越地。)联想要有内在关系,不能乱想。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比喻、形容、赞扬西湖的美?

9. 由生成资源归纳。《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眼中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中想象之景,是虚写。这样晴雨结合、人景结合、虚实结合,也可以说是“总相宜”。西湖如西子,因为这首诗,从此西湖又叫“西子湖”,并一直沿用至今。苏轼的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取名为“雨齐堂”就是由此诗而来。

10. 阶段小结。一千多年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如此美丽,而现在的西湖更加漂亮。眼下,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去西子湖畔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记住,等到有机会逛西湖的时候,品味这首诗便会觉得更亲切,更熟悉。请同学们赶快和同伴比赛背一背吧。(同桌比赛背诵) 三、拓展延伸 语文实践

1. 补充积累。《饮湖上初晴后雨》原作第一首,课件出示:“朝曦迎客艳重冈,晚

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师范读,生齐读。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的千古绝唱,同学们肯定积累了很多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谁来背诵一首呢?

2. 拓展运用。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人物来形容景物,这叫以人喻景。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方法,赞美下东湖、沙湖的美景。 例句:欲把东湖比, 。 欲把沙湖比,。

3. 结语、作业(略)。 四、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潋 滟 空 濛

晴雨皆美 西 湖 西 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