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秘密-语音说明 大脑的组成共6个视频 1、脑干
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位于大脑的下面,脑干的延髓部分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上面连有第3~12对脑神经。脑干内的白质由上、下行的传导束,以及脑干各部所发出的神经纤维所构成。是大脑、小脑与脊髓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脑干内的灰质分散成大小不等的灰质块,叫“神经核”。神经核与接受外围的传入冲动和传出冲动支配器官的活动,以及上行下行传导束的传导有关。此外,在延髓和脑桥里有调节心血管运动、呼吸、吞咽、呕吐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反射中枢。若这些中枢受损伤,将引起心搏、血压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然后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
2、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 外部形态
中部狭窄称小脑蚓vermis,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 内部结构
1、皮质
2、髓质(髓体):顶核、中间核(拴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小脑的功能分为: 1、调节躯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 3、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小脑就象一个大的调节器。人喝醉酒时走路会晃晃悠悠,就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有一个实验:将一只狗摘除小脑,狗走路就会失去协调. 3、颞叶
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沟和颞下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颞叶位于外侧裂之下,中颅窝和小脑幕之上,其前方为额叶,上方为额顶叶,后方为枕叶。颞上沟颞中沟颞下沟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上回的尾端斜行卷入外侧裂为颞横回,颞下沟与侧副裂之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海马回钩位于小脑幕之上,靠近小脑幕切迹的边缘。颞上回的41区和42区及颞横回为听觉皮质区,颞上回的后部在优势半球为听觉言语中枢,称为Wernicke区,还包括颞中回后部及顶上小叶的缘上回和角回。海马回钩为嗅味觉中枢。颞叶的前部为精神皮质,人类的情绪和精神活动不但与眶额皮质有关,与颞叶也大有关系,海马与记忆有关。
颞叶的新皮质与额顶枕叶的新皮质有纤维相联系,海马与基底节及边缘系统有联系,两侧颞叶之间也有联系。听觉皮质区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的冲动,通过胼胝体接受来自对侧颞叶的冲动。钩束绕过外侧裂联系颞极和额极。扣带束有纤维至海马回,扣带束前部与钩束相连,同时也接受来自丘脑前核及背侧核、脑干网状核来的冲动。颞叶的传出纤维有皮质膝状体束和皮质中脑顶盖束。颞叶的血液供应有:大脑中动脉的颞前支供应颞极外侧面,颞中支供应颞叶外侧面部,颞后支供应颞叶后部。大脑后动脉发出颞前支供应钩回、海马回及梭状回的前部。脉络膜前动脉供应颞极、海马回和钩回。
4、枝叶
大脑半球共分为五个叶,额叶,顶叶,枝叶,颞叶和岛叶。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在枕顶沟的后方。在外侧面很小,沟回不定。
枝叶是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又称为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薛耳味司氏裂沟)之后。在内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裂候补之间为舌回,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枕叶负责语言、动作感觉、抽象概念及视觉。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途径称为视路。枕叶为视觉皮质中枢,枕叶病损时不仅发生视觉障碍,并且出现记忆缺陷和运动知觉障碍等症状,但以视觉症状为主。
枕叶病变导致完全性皮质盲或不完全性皮质盲,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小部分损伤仅出现不很规则的小点状视野缺损称为盲点。
当枕叶性视野缺损波及全视野时,就形成皮质盲(cortical blindness)。皮质盲,皮质视中枢病变所导致的视觉缺失称为皮质盲。单侧枕叶皮质病变仅引起同位性偏盲,只有双侧枕叶功能障碍才能引起双侧视觉丧失,但这种视觉丧失也未必是完全的,常伴有黄斑回避现象。
5、额叶
额叶:也叫前额叶。位于沟以前。在沟和前沟之间为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
额叶是脑发育最晚的部分,约占人类大脑半球的1/3,位于大脑的前部,前起额极,后至沟,下方以外侧沟与颞叶分隔。
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额叶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①初级运动皮质,前回,是随意运动的皮质区,这个 区域的损伤导致对侧肢体瘫痪; ②前运动皮质,位于初级运动皮质前部和包括Brodmann6 区及部分8区,对运动的整合和程序化起重要作用;
③前额部,位于前运动区前面; ④额叶底面与内侧区域。
6、顶叶
顶叶的后回整合各种体感刺激,达到对物体的形状,质地和重量正确的辨认.较为后外侧的区域提供正确的视觉空间关系的感知,并将相关的感知与其他的感觉进行整合,创造出对移动物体轨迹的意识.对身体各部位所处在的位置的意识也起源于这部位.在主侧(左侧)半球内,下顶叶区执行数学计算功能,并与言语辨认及文字记忆有密切联系.副侧(右侧)顶叶整合左半侧身体与其环境的空间感知.
后回较小的病变引起对侧手和躯体发生形体辨别觉障碍(触觉辨认障碍).主侧(左侧)半球顶叶下部较大的病变通常伴有严重的失语;较轻的损害可引起失用,计算困难以及有时候左-右不分与失写.副侧顶叶急性损伤会使病人对左半身及其环境丧失感知,而对自己疾病的严重性产生忽视或失认.某些病人,特别是患有右侧顶叶较大病变的老年人,会否认他们左半身明显存在的瘫痪.他们之中有些人会陷入全面的精神错乱.另一些病变较小的病人则在执行已经学会的动作操作时表现出混乱;这种空间-用手操作的障碍称为失用症.穿衣服以及其他一些学得很好的活动往往都不能执行.
大脑的感应区共分为7个视频
1、颞叶联络区 颞叶联络区的基本作用是,颞叶的新皮质与额顶枕叶的新皮质有纤维相联系,海马与基底节及边缘系统有联系,两侧颞叶之间也有联系。听觉皮质区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的冲动,通过胼胝体接受来自对侧颞叶的冲动。钩束绕过外侧裂联系颞极和额极。扣带束有纤维至海马回,扣带束前部与钩束相连,同时也接受来自丘脑前核及背侧核、脑干网状核来的冲动。颞叶的传出纤维有皮质膝状体束和皮质中脑顶盖束。颞叶的血液供应有:大脑中动脉的颞前支供应颞极外侧面,颞中支供应颞叶外侧面部,颞后支供应颞叶后部。大脑后动脉发出颞前支供应钩回、海马回及梭状回的前部。脉络膜前动脉供应颞极、海马回和钩回。 损害的表现有:(1)颞叶癫痫:颞叶病变常出现癫痫发作,多表现精神运动性发作,可有意识朦胧、言语错乱、精神运动性兴奋、定向障碍、情绪紊乱、幻觉、错觉、及记忆缺损等。
(2)记忆障碍:颞叶海马回破坏时可出现记忆障碍,通常双侧损害时出现,记忆障碍可伴有定向障碍。
(3)听觉和平衡障碍:一侧损害时仅有轻度双侧听力障碍,双侧破坏时可导致皮质性全聋。颞上回也是前庭的皮质中枢,因此颞叶病变可出现平衡障碍和眩晕。
(4)言语障碍:颞上回后部损害可出现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到讲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其意义,自己的言语也不能听懂。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与顶叶缘上回的移形区损害时,可出现命名性失语。
(5)视野缺损:颞叶损害时可出现同向性上1/4象限盲。
(6)眼球运动与瞳孔改变: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如颞叶大面积病变时出现小脑幕切迹疝时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2、眼运动区
管理眼球运动眼外肌有六块,各有其运动方向,然而正常人眼球运动在任何时候,向任何方向转动都是协同性的,等量、等速的一种协同运动、这种共同运动,可为同向性运动和异向运动,前者可分为同向水平和同向垂直运动,异向分集合和散开运动。
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有三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脑部支配眼球同向运动的神经受损,可引起眼球同向运动障碍;而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受损,可引起单个眼肌或几个眼肌受损眼运动异常。
额叶眼球运动中枢受损,引起水平眼球运动障碍,这种眼球运动障碍为暂时性,多发生在意性脑中风病人,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个别10天以上。脑部慢性损伤,多不出现水平同向运动障碍,刺激性病变,双眼视向病变对侧,同时伴头部转向对侧,当刺激解除后双眼可立即转回原位,破坏性病变,则双眼视向病变同侧或向同侧运动幅度受限,有的只表现为运动速度变慢。
3、运动区
把大脑皮层中其与运动出现有关的区域称运动区。在人和各种动物的脑中,此区域是通过刺激或切除的方法确定的。在人脑中,额叶中心前回一次运动区,刺激该区可引起对侧身体各肌肉的简单运动,也有功能定位的分布,从人的前回功能定位分布的模式图可看出,越能进行敏捷运动的部位则所占的范围越广。运动前区(premotorarea),刺激该区可引起身体各部位肌肉群收缩的大幅度运动(gross movement)。有功能定位分布,但不清楚。额眼运动区(frontal eyefield),与枕眼运动区(occipital eye field)的同样,通过刺激能引起外眼肌、眼睑肌、瞳孔肌的运动。除这些运动区外,有人认为在猿猴中还存在由刺激而引起同侧颜面运动的二次运动区(secondary motor area颞上回、颞中回、颞极部),在人身上的内前侧还存在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motor area)。从这些运动区发出锥体路以及锥体外路系统的纤维,特别是锥体路系统的纤维是从中的大锥体细胞〔贝兹(Betz)细胞〕和其它运动区的小锥体细胞发出的。
4、感觉区
具有感知各种感觉刺激的大脑皮层的区域称为感觉区。可通过刺激和切除法来决定其部位。可区分为初级感觉区(primary sensory area)和次级感觉区(secondary sensory area )。初级感觉区是感觉神经纤维终止的区域,在人脑体感觉区(皮肤感觉、本体感觉)位于后迥,一侧大脑半球的感觉区感知对侧的体感觉。视觉在枕叶,听觉在颞叶、味觉与体感觉区的后下部相联接。嗅觉的感觉区一般认为在旧皮层,因而有嗅脑之名。至于内脏感觉尚未确定。在各种感觉区内也观察到机能的定位。在体感觉区有与运动区所看到的相同的定位排列。感觉越敏锐的部分所占的范围越广。次级感觉区在以人为首的各种高等动物的脑中都可观察到,如图Ⅱ所示,与初级感觉区相接。在此区虽无感觉神经纤维直接终止,但与初级感觉区则有密集的纤维联系,与联合区也有纤维联系。初级感觉区的功能是感受和分析感觉刺激,而次级感觉区则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和联系,产生具体的感觉。在皮肤感觉中,象痛觉这样的低级感觉,在大脑皮层并无感觉区,而是在丘脑等皮层下的部位被感知。
5、体感区
体感觉分为:浅感觉和深感觉。浅感觉又可以分为:触-压觉 温度觉和痛觉。深感觉可以分为:位置觉和运动觉。 由丘脑前传入系统(感受器-丘脑),触发顺序为刺激-感受器-1级神经元(神经节)-2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3级神经元(丘脑)-大脑皮层感觉区。 脊髓丘脑侧束 (先交叉后上行) – 痛觉、温度觉等浅感觉 脊髓丘脑前束 (先交叉后上行) –粗略触--压觉 等浅感觉
后索-内侧丘系 (先上行后交叉) --肌肉本体深感觉、 精细触-压觉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不同,可把感觉投射系统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概念: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 通路。(包括联络核) 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点对点的投射关系;(除嗅觉外) 功能: ① 产生特定感觉;
②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引发相应的反应(骨骼肌活动、内脏反应和情绪反应)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概念:丘脑非特异投射核(主要指的是髓板内核群)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特点: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关系
功能:该投射系统的末梢突触小体数量较少,传入冲动不易总和,其功能是提高和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6、情感区
普通心理学的定义: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和感觉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外部的感觉(吼叫声)和大脑内部记忆(狮子被关在动物园)相互作用,在复杂的神经通路上生成情感反应,因此我们不害怕。 对于大脑中相互交叉并向周身发射信号的细胞网络,也就是神经传导通路,一些神经学家正在探索它们的来龙去脉,对其进行极其详尽地描述。他们说情感和感觉的生物学本质终于得以确定。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约翰·奥曼博士说,迄今为止,大脑研究者的主要精力曾一度集中在如知觉和记忆这些认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上。他说,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忽视情感,认为情感和理性思维是不同的活动;情感从生物学角度很难理解。 奥曼博士说,这种观点正在转变。研究者们渐渐认识到,大脑情感传导线路恰如视觉、听觉和触觉传导线路一样具体可知。
情感或感觉是上述这两方面的结合,达玛西奥博士说,情感就其本质来讲,是大脑神经通路所觉察到的、身体状态和思想状态发生的一组变化,而感觉是对这些变化的经历。 人类基本的情感如恐惧和饥饿,在这些神经通路中是根深蒂固的。次要的情感,如忧郁和羞愧,是基本情感的变化方式,来自于大脑记忆以及各种物体各种场景之间的联系。
6、视觉区
按功能划分出的大脑皮层的一种区域。人脑除后回称为躯体感觉区,前回称为运动区,枕极和矩状裂周围皮层称为视觉区。
视觉区(visual area)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十七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喊声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若大脑两半球的视觉区受到破坏,即使眼睛的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视觉而成为全盲。 在动态神经网络的思想下, 虽然对于梭状回中部的功能认识还存在着不一致的结果, 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作为视觉系统的功能, 梭状回中部对应着视觉分类知觉的神经机制, 会对不同层面的正字法加工敏感; 2) 作为整个阅读网络的一部分, 梭状回中部与阅读的语音、语义等高水平信息加工表现出一种交互作用的机制, 形成一个动态协作的阅读神经网络; 3) 梭状回中后部的功能与语言经验的影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