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思考

对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思考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劳 动 保 障 世 界保障论坛对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思考

赵松淼

( 焦作党校,河南 焦作 454000 )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加大,延迟退休势在必行。然而,要科学合理有序地实施延迟,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延迟?实施延迟有哪些制约因素?并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延迟

1、实施延迟退休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已达8811万占总口6.96%,60岁人口达1.3亿占总口10.2%。按照国际标准两个指标衡量我国均已进入老龄化。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一般需要几十年到一百多年,而我国进入老龄化仅仅只用了18年(1981-1999)。2017年年末我国总人口139008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这表明我国老龄化速度在加快。那么目前的年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施延迟退休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2、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也是实施延迟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其中女性是79.43岁,男性是73.岁,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退休后的时间不断增加,人均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根据国新办2010年发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称,到2035年,我国将出现2名劳动者供养1名退休者的情况,所谓的抚养比将达到2比1。因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也是延迟的主要原因。

3、缓解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是实施延迟的现实原因。过去十几年,经过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我们在扩大养老覆盖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15年我国各类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8.58亿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养老事业所面临的支付压力。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确立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确立之前,我们把已经参加工作的年限视为缴费年限,采用现收现付制,也就是将后来者的缴费来支付退休者的养老金,由此带来了制度成本,一些省份的养老基金可以说当期收不抵支。同时全国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由此带来规模巨大的空账。巨大的养老金给付压力是不得不采取“延迟”的现实原因。

二、实施延迟退休的几点制约因素

1、延迟可能引起广大劳动者的不支持。当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开始研究延迟的时候,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延迟就引起了广大劳动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为什么要延迟?什么时候开始延迟?怎样延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浮出水面。公共媒体、自媒体等等也纷纷介入,难免也产生了一些误读和谣言,为此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也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延迟的现实背景以及将来的设计做出了许多解释。

2、延迟可能造成养老基金收缴困难。目前我国企业职工中国企、外企以及较大的民企为职工都能够足额按期缴纳了养老保险。其中单位按照工资的20%左右的比例缴纳,个人按照工资的8%左右的比例缴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工资绝对值也都是在提高,再考虑到公积金、企业年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缴纳,这在无形中给企业运行也带来了较重的负担,对于个人则造成了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3、延迟可能造成社会就业更加困难。众所周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内一直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劳动力往往供大于

求,这也就是我国过去由于人口众多长期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丰富。尽管我国从2010年起,人口红利现象不断减弱,但是由于在许多行业特别是科技、医疗、教育等行业老年人对青年人的挤出效应非常明显,延迟势必造成老年人不能及时退出岗位。与此同时,每年又有800多万大学毕业生、500多万中技毕业生需要就业,再加上供给侧改革去产能造成大量职工需要重新就业,这些因素的叠加,如果再实施延迟可能会造成就业更加困难。

三、实施渐进式延迟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预期,年龄与国际接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迟年龄已经成为养老金改革的必然趋势,考虑到我国目前还有很多的劳动者对延迟退休持有反对态度。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应加大科学宣传力度,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到延迟退休年龄是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受教育年限延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增强延迟退休实施的透明性,让劳动者逐步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延迟退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广大劳动者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重大变革,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广大劳动者积极面对,理性对待,调整预期,主动接受,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反对。

2、分步实施,小步慢走,年龄渐进到位。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下降、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而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尽可能减少延迟退休对青年劳动者的挤出效应。所谓“渐进式”包含多层含义: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四是要多措并举。根据人力资源部的解释,结合我国的国情,建议女性职工延迟改革先行,因为女性职工具有法定退休年龄早(目前是50岁)、预期平均寿命长的特点,第一步可以尝试将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延长到55岁,与女性干部年龄一致后,女性职工与女性干部一并延迟,逐步延迟到60岁,结合我国的传统,广大女性还要照顾第三代,建议延长到60岁后不再延长;其次,待女性职工和女性干部延迟到60岁后,女性将不再延长,男性则根据我国经济、人口、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确定合适的预期退休年龄;最后,延迟退休年龄要小步走,比如建议每年延迟3到6个月,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步伐保持基本一致,并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延迟到法定年龄。

3、多措并举,区别对待,建议推行弹性制度。在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时,应借鉴国际经验实行有弹性的机制。由于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智力、体力和经验要求不尽相同,决定了不同劳动群体的职业生涯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些体力劳动者、上夜班的和连续倒班的劳动者,60岁以后很难继续工作。另外,对于一个受教育时间很长的博士毕业生和一名十几岁就参加工作的体力劳动者,要求他们在同一年龄退休,这不论对体力劳动者还是博士毕业生来说,不仅是不科学的,更是不公平的。

纵观世界各国对年龄的法律和的变化,可以看到逐步提高男女法定退休年龄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趋势,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经济人口总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合理地延长年龄之前,需要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尤其是启动时机和延迟节奏,合理的调节机制,相关法律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社会的接受程度以及我国的国情与传统等都要有所考量。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推进延迟的实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前进。

作者简介:赵松淼(1975—),男,河南新郑人,焦作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社会保障。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