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全面八年级上册物理1-3章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八年级上册物理1-3章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八年级上册物理 1-3 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m) ,

其他单位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μm)、纳米 (nm) 。 1km=1 000m ; 1dm=0.1m ; 1cm=0.01m ; 1mm=0.001m ; 1μ 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观 :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② 放:零刻度线或

某一数值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侧边保持平 行,不能歪斜。 ③ 读: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 记:测量结果 =准确值 +估读值 +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误差的产生: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且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且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

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 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分 (min) 。

机械运动

1、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 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②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 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 “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 的方法。 s

计算公式 : v=

t

其中: s— 路程 — 米 (m) ; t— 时间 —秒 (s); v—速度 — 米 /秒 (m/s)

米每秒 ,符号为 m/s 或 m·s-1 ,

km/h 或 km·h-1 , 1m/s=3.6km/h 。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s s

v= ,变形可得: s=vt, t=。 t 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

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 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欢迎下载——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第 1 页,共 4 页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 =S/t

2 、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的时间,在用公式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得出的结论 :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声停止,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

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 之间。

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

到达人耳,引起 鼓膜 振动,依次传给 听小骨 、 听觉神经 、大脑 ,引起人的听觉。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

播速度是 340m/s.

v 固>v 液 >v 气 声音在 15℃ 空气中的传

声带 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

鸣膜 的

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

20-20000 次 /秒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二、声音的特性

(简谱中的 123 指音调) 影响音调的因素:发声体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

振动频率 。

冰山距离、 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

t,

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

v,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物体振动越快 频 率越高。频率单位次 /秒又记作 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 超声波和次声波: Hz 的声叫做

人们把频率高于 20000 Hz 的声叫做

20

HZ~ 20000

Hz。

20 超 广。

超声 波;把频率低于

次声 波,它们都统称为声, 但人们都听不见。 蝙蝠、 海豚发出的声常为

次 声。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影响响度的因素: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

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声的利用

声可以传播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 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

欢迎下载——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第 2 页,共 4 页

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 ( dB )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 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 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一、温度

1、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 )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水的温度为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某地气温 -3℃ 读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 摄氏度

3、 测量 —— 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 :玻璃泡,细玻璃管,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用途 量程 分度值 特殊构造 使用方法

实验用温度计 测物体温度 -20℃ ~ 110℃

1℃

寒暑表 测室温 -30℃ ~ 50℃

1℃

体温计 测体温 35℃~ 42℃

0.1℃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可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甩

0 度,沸

物态变化

90dB ;

50dB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 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 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 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像:

T/ ℃

T/ ℃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t/min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

t/min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欢迎下载——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第 3 页,共 4 页

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图象:

T/ ℃

T/ ℃

t/min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特点: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

(固液共存)

t/min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晶体凝固的条件: 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 ( 1)达到沸点。 ( 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

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四、升华和凝华

①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 樟脑、钨。

②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叫液化。

方法:( 1)降低温度; ( 2)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

,具有制冷作用。

叫蒸发。

发 影响因素: ( 1)液体的温度; ( 2)液体的表面积; ( 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欢迎下载——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第 4 页,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