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卢龙镇中学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教学设计

姓名: 2014 年 2 月 24 日

教学内容 3 土地改革 课时 第 1 课时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采取了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土地改革就是政治上采取的巩固措施之一。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本课上承并与教材上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教材分析 可爱的人》贯穿起来,形成新中国巩固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它又引发了下一课《工业化的起步》。作为巩固新中国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校属于农村城镇中学,学生大多为农村出身,与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也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因此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感到必要和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接触影视和学情分析 文学作品,与长辈的交流初步了解了土地改革的有关情形。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及其内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课本图片、阅读教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教学目标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加深对“中国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难点 课前 准备 教师 图片

学生 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理念)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的感知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延伸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我们学习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措施。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巩固政权的措施,这个历史事件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那就是—— 【设计目的】联系现实,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前旧中国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对比探究能使学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有: (1)国家要发展: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农民要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第二环节:设问体验法:如何解决以上状况呢?是不是光用嘴说说就行了?如果你是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怎么办?(教师引导: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环节学生进入历史角色,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设计目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倡“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多器官参与课堂,并体会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辅助资料归纳、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1、开始的标志: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根本任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设计调整

3、步骤:全国分批进行 4、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知识巩固】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些内容,在这过程学生遇到不懂或归纳不全面的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联系前边的内容分析总结。看图片, “接龙”活动:就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请七位同学以每人一句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朗声背诵,加深记忆,深刻印象。 【知识巩固】下列哪一选项不是土地改革的意义(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了农村生产力,是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分工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初步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进一步巩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3、课堂小结:土地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无论哪个阶级都没有处理好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党根据不同的国情及环境,适应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是中国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本经验。也是建国之初巩固政权的一个重要措施。让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成为现实(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课堂延伸 当前中国农村往何处去?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到底是坚持继续分田到户,小户经营;还是鼓励土地集中,机械作业。希望同学们在做好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回去好好思考一下。 【设计目的】延续课堂内容,联系现实,拓展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与祖国命运共呼吸的情怀。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说明:设计调整是集体备课后个人再度备课对原来设计进行完善,必须手写,彼此不得雷同;教学反思是个人授课后的深度思考,一要深刻,二要具体,三要手写,四是不得雷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