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治疗
学号:215108077 姓名:李翊君整体介绍:
客体关系理论的外延与内涵1、外延的混乱
客体关系理论没有⼀个公认的核⼼理论和核⼼⼈物,也没有相应学术组织的⽀持,不是⼀个有着完整概念体系、⽅法的学说,⽽是⼀族相互之间近似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总称。2、内涵的相似点
⼀、必须将与客体的关系放在理论的核⼼位置;⼆、从时间维度上来讲,重视的是⼉童,尤其是前语⾔期的⼉童⾃我与客体的关系;三、它重视的是⼉童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客体关系理论产⽣的背景1、社会背景
客体关系理论产⽣和发展的初期,正是两次世界⼤战之间。⼯业发展——失业——⼈与⼈之间关系的疏离孤⼉——分离2、哲学背景
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影响——本能是“客体定向”的
现象学的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客体关系理论在哲学层⾯上的⽀柱,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3、科学背景
就总体⽽⾔,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较少受到⾃然科学观点的束缚。他们的理论探索更少受到弗洛伊德观点的,突破更为⼤胆⽽⾃由,代表的是精神分析发展中社会科学和⼈⽂科学的⼀翼。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线索
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在941-1945 年进⾏了⼀系列的学会内部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催⽣了客体关系理论。创始⼈及其理论
弗洛伊德(客体)、亚伯拉罕(性格形成与早期母婴关系)、费伦茨(过渡:从弗洛伊
德的理论到现代若⼲精神分析流派)都为客体关系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但⼀提起创始⼈,我们会想到克莱因。
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是极富创造⼒⼜充满悲剧性的⼈物。⼀⽅⾯,她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婴⼉和⼉童情感⽣活的观点,很多看上去都有些牵强。另⼀⽅⾯,她认为⼼灵在本质上是⼼理的,这开启了批判、反思和扬弃弗洛伊德从⽣物学观点理解⼼灵这种思想传统的先河。她还开创了深⼊理解内部主观体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的⽅法。理论得不到正统精神学派弗式本⼈及后⼈的承认。
⼀⽣悲惨,丧姐——丧⽗——丧兄——抑郁——丧母——离婚——丧⼦——亲⼦冲突——丧前夫——丧姐(2)核⼼概念:潜意识幻想(她的贡献就在于通过游戏技术和⼤胆推论来挖掘其内容)⼈性观:悲观,重视死亡本能的作⽤,将⼈性理解为⼀种对于焦虑的对抗。
内驱⼒观: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良,保留了本能。⼀是强调本能的⼼理意义,⼆是对本能与⾃⾝的⽬标——即客体——的关系做了改变,三是更加重视死亡本能。客体观:内在客体
⼉童⼼理发展观: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之⼀就是阐述了⼼智状态概念,她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偏执- ⼼智状态
和抑郁⼼智状态交替发展的结果。
⼼理结构观:(1)⾃我,具备⼀些最原始的⼼理机能:1区分“我”与“⾮我”;2辨别好(愉快的感觉)与坏;3有关于吞并和排出的幻想(与投射);4有关于性的原始的想法。
(2)超我,出现的时间要⽐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更早、超我的产⽣并不直接与俄底浦斯情结的解决相联系,⽽婴⼉的超我要⽐年长⼉童的超我(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更加严厉,对待⾃我也要更加苛刻。
精神病理观:⼉童的这种内在客体关系中坏客体所造成的焦虑或者恐惧,在适当的场景下会再次浮现出来,影响到个体在现实中的客体关系。
⼉童治疗观:游戏治疗(最⼤的贡献)
两个假设:⼉童的游戏本⾝就代表了他的潜意识,对游戏的分析与对成⼈治疗时进⾏梦的分析有相同的意义;⼉童的游戏反映的并不是本能的冲突,⽽是内在的客体关系。治疗情境:固定的房间、⼀个抽屉、玩具。
游戏治疗的特点:⼀是重视解释,⼆是关注游戏中孩⼦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评论:在精神分析史上,克莱因是⼀个具有独创性、过渡性和争议性的理论家。
她的独创性,⾸先表现为其理论的基⽯不再是⽣物学,⽽是⼼理学。其次,克莱因从孩童⾝上,当然也包括从成⼈⾝上,回溯到婴⼉期。她开创性地发展了游戏治疗的⽅法,给予理论上的阐述,开辟了⼉童精神分析这块新的领域。第三,她对于⼉童潜意识幻想的掌握⼒和理解天赋,使得她对精神病及边缘状态的理解更系统和深⼊。她提供了⼀个系统的参考框架,使得⼼理治疗的范围和⽅法得到了扩展。
克莱因的过渡性⾸先表现在她保留了本能的概念,并且将死亡本能置于⾃⼰理论⼀个⾮常重要的地位。其次,虽然她强调客体关系的重要性,但是这⾥的客体指的是内在客体,环境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克莱因的争议性⾸先体现在她是⼀个有争议的⼈物,其个性使其受到很多⼈的反对,也使她得到很多⼈的爱戴。其次,她的理论语⾔⾮常⼤胆,使⽤了诸如内化的阳具、乳房及阴道,以及粪便、尿液和未出⽣婴⼉等概念。这些⽤语听起来⽐较像是实际客体(对象)⽽⾮⼼智现象。代表⼈物及其理论
⼀、纯粹的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
⼈性观:婴⼉出⽣时具备完整的⼼智,创伤和压⼒会打破其统⼀性。原始⾃我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同时它具备相应的⼼理能量,在本性上⽽⾔,它寻求与他⼈的联结。
内驱⼒观:(1)⼒⽐多的性质:⼒⽐多的本质在于寻求与客体的联系,⽽不是追求⾃⾝的满⾜,寻求快乐。(2)⼒⽐多与结构的关系:物质与能量、结构与本能是⼀体的。
客体观:客体本⾝即是⽬的,个体天⽣就具有寻求客体的愿望,在与客体进⾏连结后,个体会体验到快乐。内在客体来源于与客体接触愿望的失败且补偿性地替代了现实事物-----⼈际世界中真实的⼈,是⼀种代偿。⼼理结构观:内化的客体与核⼼⾃我的联结,会形成⼈格结构的雏形。(1)初始阶段。(2)情感⽭盾。
(3)坏的客体被内化后,⼜被进⼀步为“兴奋客体”——“⼒⽐多⾃我”,代表着从压抑中浮现出来的强烈的对依赖的需求与“拒斥客体”——“抗⼒⽐多⾃我”,代表着⼀种由拒斥所衍⽣出来的难以承受的愤怒。
(4)和“兴奋客体”结合的“⼒⽐多⾃我”、和“拒斥客体”结合的“抗⼒⽐多⾃我”都被压抑及:“中⼼⾃我-理想客体”这两者⼀起迫使它们保留在潜意识中。“⼒⽐多⾃我-兴奋客体”更进⼀步被“抗⼒⽐多⾃我-拒斥客体”所拒斥,费尔贝恩将这个过程描述成是次发性的或间接性的压抑。⽽“中⼼⾃我-理想客体”是⾃我的主要部分,是意识层⾯上被承认、被接纳的。
⼉童⼼理发展观:从重视本能改为重视客体,提出了⼀个以“关系”为核⼼的发展顺序。婴⼉依赖阶段:孩童在⼼理上与主要抚养者融为⼀体。
过渡阶段:⼜称准独⽴阶段,过渡阶段本⾝并不是⼀个独⽴的阶段,⽽是第⼀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的⼀座桥梁。在过渡阶段,客体关系的特征不再是婴⼉对母亲的单向依赖,⽽成为⼀种母婴之间的相互依赖。——⾄关重要成熟的依赖阶段:客体关系的显著特点是交换。
精神病理观:精神症和抑郁症分别在⼼智状态和抑郁⼼智状态中可以找到最初的根源,是这两种⼼智状态⾃我所运⽤的防御机制的极端化。⽽各种神经症症状则是在过渡阶段⾃我为了应对核⼼冲突所⽤的技术(亦即防御机制)。
⼼理治疗观:强调“真实关系”的重要性。分析师要真正关怀、理解病⼈,与病⼈建⽴⼀种建设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移情的正确解释要更重要。——桌⼦障碍
评论:费尔贝恩的理论代表精神分析的⼀项⾰命,但他对于精神分析学界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理论上,费尔贝恩对于弗洛伊德的挑战是根本性的,直接否定了古典精神分析赖以建⽴的根本性假设。——受到批判、激进
费尔贝恩对弗洛伊德理论所做的修正,对精神分析乃⾄⼼理治疗造成某种潜在⽽⼜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理论不受重视甚⾄被忽略,其对实践的影响则⼤⽽⼴泛。虽然费尔贝恩的学说并未受到应得的评价,但其⼈性化取向所引发的影响,标⽰着他的某些理念已慢慢得到认可。⼆、独⽴学派的领导者---温尼科特
核⼼概念:原初母性倾注指促使“⾜够好的母亲”提供幼⼉所需养育环境的⼼理状态。——⼈⽂关怀
⼈性观:从积极的⾓度来看待⼈性,认为⼈性究其根本是和谐和充满情感的,⽽婴⼉从其出⽣之时起,就是社会性的。——客体
内驱⼒观:保留本能的概念,但不存在死本能
客体观:主观构想出的客体:是婴⼉⾃⾝在主观世界中构想出来的⼀个客体。
客观知觉到的客体:⼀个外在客体或真实的⼈,这种客体在⼉童有了⾃我感,能够区分⾃⼰和他⼈之后才会出现。渡性客体:对婴⼉⽽⾔,既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个完全与⾃⼰⽆关的物体,⽽是介于两者之间。它是⼀种象征物,是幼⼉初次经验到的“⾮我”。⼉童⼼理发展观:发展过程和⽗母关怀:“护持”、“爱抚”及“客体呈现”⼉童主观经验的发展:主观全能的经验、过渡的经验、客观现实的经验。
婴⼉的依赖:对养育环境的依赖直接影响到⼉童情绪的发展。依赖分为三种:绝对依赖、相对依赖、朝向独⽴。
精神病理观:养育性环境的缺陷是造成个体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尽管也承认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从主观经验的⾓度来讲,真我的发展停滞,则是某些特定精神疾病的直接原因。⼼理治疗观:提供⼀种护持性的分析情境必不可少(12条规则)游戏:创造性地将游戏与过渡空间联系起来,从⽽⼤⼤拓展了游戏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评价:温尼科特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内是⼀个独⾏侠,这也决定了他在安娜-克莱因的⼤争论中采取了⼀种中⽴的⽴场。温尼科特是⼀个以改良形象出现的⾰命者。温尼科特理论本⾝也有⼀些难以克服的⽭盾。婴⼉发展的观察者---玛格丽特·玛勒
对母婴互动进⾏了观察,得出了⾃⼰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对婴⼉的⼼理诞⽣做出了描述,并提出了分离-个体化思想。个体的⼼理诞⽣于产后的头⼏周内,并持续3 年左右。这种⼼理诞⽣指⼉童与其主要的照顾者相脱离,成为⼀个独⽴个体,最终获得同⼀性感觉。为了获得⼼理诞⽣,⼉童要经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正常的⾃闭期、正常共⽣期以及分离-个体化期。最后⼀个阶段⼜包含了四个⼦阶段。1.正常的⾃闭期从出⽣开始,持续约3-4 周。
婴⼉会慢慢地意识到他们⾃⾝并不能满⾜⾃⼰的需要,开始对照顾他们的⼈产⽣兴趣,并寻求与之建⽴⼀种关系。2、正常共⽣期,⼤约从4-5 周开始,在4-5 个⽉时达到顶峰。3、分离-个体期,⼤约从
4、5 个⽉开始,⼀直持续到⼤约30 ⾄36 个⽉。⼉童在⼼理上开始与母亲分离,获得个体感。玛勒将分离-个体阶段分为4 个相互重叠的⼦阶段。(1)分化,⼤约从5 个⽉开始⼀直持续到7 ⾄10 个⽉。随着婴⼉⽣理上的逐渐发展,主要是视觉和感觉
能⼒的提⾼,他逐渐意识母亲和⾃⼰并⾮⼀体。(2)实践,从7 ⾄10 个⽉到⼤约1
5、16 个⽉。在这个⼦阶段,⼉童很容易区别开⾃⼰的⾝体和母亲的⾝体,与母亲建⽴⼀种特殊的联结,并开始形成⼀个独⽴的⾃我。——“⼼理出⽣”。(3)和解,从16 个⽉到25 个⽉,⼉童已经发展出了语⾔能⼒,个体感也得到进⼀步的增强,开始“⾃作主张”,
母⼦间的分离越来越多。(4)⼒⽐多客体恒定阶段,⼤约始于⼉童两岁半的时候,⼀直持续到⼉童⼤约三岁。⼉童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对母亲的恒定的内在表象。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玛勒的理论是属于⾃我⼼理学的⼉童发展理论,但很多研究者都从宽泛的意义上,将其划作客体关系理论家。这主要是因为她强调幼⼉和母亲的关系对于⼼理诞⽣的重要性。但是相对⽽⾔,她更重视的是幼⼉与外在的真实客体之间的互动,⽽不关⼼幼⼉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因⽽,其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客体关系理论还是有所区别,可以称之为特殊的客体关系理论。
整合的客体关系理论家---科恩伯格
核⼼概念:(1)两极内在⼼理表征: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单元,指孩童对⾃⾝与他⼈间⼈际关系的体验。⽽两极指的就是⾃体映像和他⼈映像。每⼀个两极内在⼼理表征都由三部分构成:⾃体映像,他⼈映像和赋义性情感。赋义性情感听从某种特定的驱⼒状态的指挥。(2)情感:在科恩伯格的理论中起着动⼒性的作⽤。情感是⼀种⽣理的和⼼理的交界处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已内化的客体关系、驱⼒、⼼理结构的组织者。科恩伯格区分了两种情感:原始的和继⽣的。
⼈性观:他似乎也认为⼈性本⾝⽆所谓善恶,友好和攻击性都是来源于⽣命早期的⼀些原初感受。延续了客体关系理论的看法,他不认为个体是⼀个独⽴⾃⾜的个体,⽽是⽐较重视个体的社会性,认为⽣命早期母婴之间的互动,影响了个体⼈格的形成,促使了“⼈”的发展,⽽不仅仅是⽣理上的成熟。
客体观:主要还是指⼀种客体的表征,⽽不是真实的客体或者想象的客体。
内驱⼒观:没有完全否定本能驱⼒的作⽤,但是,在客体关系和内驱⼒的联系上,他提出了⼀个根本性的变⾰。在科恩伯格的体系中,内驱⼒仍然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他更加重视客体关系。取代内驱⼒成为⼼理发展基础的,是个体与客体的关系经验。
⼉童⼼理发展观:⼉童⼼理发展的机制
(1):处于内化序列中最早、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层次。(2)认同
(3)⾃我同⼀性:代表了最⾼⽔平的内化过程,是对认同与的全⾯整合,这种整合在⾃我的综合功能指导下进⾏。⼉童⼼理发展的阶段
(1)出⽣后的第⼀个⽉,是发展的最早阶段。此阶段中,未分化的客体表征和⾃体表征逐渐形成,这也就意味着,原始的⾃体表征和客体表征融合在⼀起。
(2)从婴⼉出⽣后的第⼆个⽉,⼀直到⼤概第六到第⼋个⽉,被称作⼉童发展的第⼆阶段。这⼀阶段的特征是“好的”⾃体-客体表征单元的建⽴和巩固。
(3)第三阶段差不多从第6~8 个⽉开始,结束于第18 到第36 ⽉,⼤致与玛勒所描述的分离与个体化阶段相对应。(4)第四阶段在第三年的后半段开始,⼀直持续到第六年,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也包括在这个阶段内。在这⼀阶段中,部分的、不完整的表征开始整合为⼀个完整的、单⼀的表征。
(5)在童年晚期,超我的整合⽇益完善,这也就进⼊了第五阶段。这时,超我与⾃我之间的对抗与⽃争开始减缓。⼼理结构观
评价:科恩伯格的贡献就在于他⾃觉地去进⾏了⼀种整合⼯作,希望能把不同的理论取向
综合成为⼀个具有包容⼒的理论框架,以更具解释⼒和对治疗的指导性。科恩伯格仍然健在,他的思想也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因⽽,对其整合精神分析理论的努⼒要做出⼀个全⾯的评价为时尚早。就其现在的思想⽽⾔,科恩伯格对于弗洛伊德、克莱因、雅各布森等⼈理论的整合,实际上是要在本能/驱⼒模式和关系模式之间架起⼀座桥梁,希望能够更好发挥两种模式的长处。通过建⽴起不同的发展层次,科恩伯格将这⼏个⼈的理论安排到了⼀起。但就其核⼼来讲,科恩伯格仍然是⼀个客体关
系理论家,因为在本能和关系两者之间,他仍然将客体关系放在了其理论的逻辑始点,认为驱⼒来源于客体关系。因为他激进地通过放弃强调本能和放弃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地位,改变了内驱⼒模式,因⽽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科恩伯格背离了传统模式,其理论有太多思辩性的推理,⽽不是对前语⾔期发展阶段的认真研究。总结:客体关系⼼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是⼈类,可能以“⼈类客体”称之更为恰当。客体关系理论则较为复杂。⼀、客体关系的发展
例:罗伊的故事——乱⾷症——⽗母抛弃——许多收养家庭——⼉童精神病院好与坏的第⼀阶段:母性
部分客体——整体客体——遗留⼀些部分客体——影响了⼈际关系——恋物癖等对母亲好的感受与坏的感受例:凝视回避——⾃闭症
不对孩⼦的⾝体亲密性需求做出反应——⼉童精神症
早期在前语⾔期——感受——“坏客体、好客体”——整合——理想化与现实的抗争——两极化的原始努⼒——的下⼀阶段
第⼆阶段:想象——并没有解决如何应对好与坏的问题
母亲消失——沮丧感——应对⽅式(——最早应对被抛弃的⼿段之⼀)——“母性想象”(在⼀到两个⽉开始,直到约三岁时才可以稳定巩固)——寻求的回报——过渡客体过渡客体:充当母亲替代物的特殊玩具和玩物——铺平了母亲作为外在客体到内在存在的转变之路——与过渡客体的分离很难第三阶段:⾃体
内部对话的出现(例:淘⽓)——外部语⾔表现
由于不得不应对我们⼈际关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童的内在表象经历了最后⼀次转变,及转变为被称之为⾃体的东西。——“我”的出现(母亲表象——⾃⾝体验的⼀部分),——带着对⾃⼰的好感觉还是坏感觉度过⼀⽣。第四阶段:认同
⼈际关系的掠夺,标志着⼀个持续⼀⽣的努⼒开始了:在⼼理上与他⼈互动。主格我与宾格我的互动——⾃体-他体系统
最后⼀个阶段:描述了⼀个持续⼀⽣的⾃体分化阶段很明显,关于好与坏的关注从未消失。
⼆、客体关系病理学
精神病理被看成是⾃体构成的困扰——⼈际困扰,客体关系和客体关系被内化的⽅式。
⼈们与他⼈建⽴的关系有助于维持⼀种⾃体的⽣存感。例:⾟西娅的故事,⽣活中对男性的屈从;事业中对男性的强硬。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数学教授对其的内在⽀持。三、投射性认同下的成⼈客体关系的各种模式
投射性认同:⼀个⼈诱导他⼈以⼀种限定的⽅式来⾏动或做成反应的⼈际⾏为模式。四种⼀、依赖特征:表达持续的⽆助感——深层的元信息:我⽆法靠⾃⼰⽣存——“否则”与个案的歇斯底⾥与抑郁⼈群:很聪明,代表了⼀种被内在思虑所⿎励的⼈际关系形态
例⼦:贝蒂娜——⽣活中对丈夫过多的依赖⽬的:找到⼀个“照顾者”(着⼿建⽴⼀个这种关系)⼆、权利
特征:在他⼈⾝上诱导出软弱感和⽆助感——深层的元信息:你⽆法离开我⽽⽣存——核⼼:你需要被照顾
来源:⽗母化的⼉童与厌恶⼥⼈的男⼈例⼦:夫妻关系导致的⼥⼉⾏为异化
三、情欲——⼈际动⼒:通过性的⽅式来建⽴和维持关系特征:诱导出投射⽬标的情欲反应——深层的元信息:性的满⾜感
例⼦:茵格瑞与男友的不安定关系——噩梦:乱伦——幼时希望得到⽗亲的关注杰克森多次婚外情——将⾃⼰视为性的客体,除性外⽆任何长处
孩⼦的母亲——玩弄其⽣殖器四、迎合
特征:诱导他⼈感激⾃⼰所做的事情以及所作出的牺牲例⼦:海瑞因塔对孩⼦的教养⽅式(锁车门)
如何开展客体关系⼼理治疗
第⼀阶段:允诺参与——努⼒让个案在情绪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标是通过改变投射性认同来修正个案的内在客体世界如何使个案允诺参与
客体关系治疗是⼀个长期并且艰难的过程——将这⼀点真正讲给个案处理个案受到的各种不适,确保各案继续进⾏治疗治疗联结与过早结束
情绪联结:传递共情性理解的多种技术。——信息获取,例⼦:抑郁症,⾃杀倾向
建议和忠告:建议相对⽆伤⼤雅,并且只有当建议成功的可能性很⼤时,才能提供建议。这样的⽬的都是为了个案允诺参与。第⼆阶段:投射性认同——不同的投射性认同的出现是治疗第⼆阶段的显著特征
反移情:治疗师情感上对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做出的反应。——区别于传统精神分析,它是有意义有价值且必不可少。依赖:治疗师——照顾者,拥有“答案”的⼈例⼦:凯瑟琳(乱七⼋糟、焦虑)
表现:紧急呼叫与反复出现“危机”(扩⼤化)——迫使治疗师成为拯救者
如何做:克制⾃⼰想要给予帮助的冲动——利⽤反移情做出恰当反应——迫使隐藏在投射性认同背后的元信息传递显现出来——公开化(公开宣布“我⽆法离开你⽽⽣存”)——必须拒绝提供个案所要求的同情、指导和⽀持最终结果:将元信息公开——他不只存在于个案的投射性幻想当中——连接点——对此实现治疗
权利:治疗师——专家,但个案——控制者,试图指挥治疗中发⽣的事,按⾃⼰的⽅式做事表现:其他⼈能⼒不⾜,猛烈抨击——不耐烦,如果个案处于主导地位会更好例⼦:南希(亲⼦关系)
如何做:不是带着拒绝和愤怒来回应
情欲:最为敏感,治疗师——与他⼈并⽆不同,关系的底线是提供情欲的满⾜表现:通过语⾔描述、穿着、坐姿等引起治疗师的情欲例⼦:贝塔(⼥性画家)——对⾃⼰裸体画像的极致描述
如何做:必须⼩⼼谨慎,不要压抑个案对性的表达——不屈服于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坚持——公开元信息迎合:“你⽋我的”
表现:积极配合治疗师的任何要求或并不是治疗师提出的(打扫卫⽣、提供建议)例⼦:诺曼(早到、晚退、向治疗师提供意见或给出评价)结语:可能的敌对性第三阶段:⾯质治疗师的反应——不
1、避免“解释”操作——导致情感的⾯质转向了理智,绕开了元信息2、直接挑战投射性认同内在的固有要求——关系的合法性
3、明确⾃⼰与个案的关系:拒绝的是投射性认同,⽽不是个案本⼈——显⽰其关⼼4、使个案⾯对当前的关系,明确“坏”的⼀部分并不是被抛弃的原因
个案的反应——不平静、拒绝(激烈的或沉默的反抗)——短时间的缓和之后,试图补偿损失——采取对策避免遭受对投射性认同的攻击
1、强化:个案会强化他们的要求;“变得⼀团糟”例⼦:凯瑟琳
(依赖)利⽤的是治疗师的责任感,其最⼤赌注是⾃杀威胁——拒绝2、责备:利⽤⾃⼰体会到的感受⽽责备治疗师,其⽬的是防御。处于绝望中的个案认为最佳的防御就是最好的攻击——利⽤反移情3、次级投射性认同
不仅仅是⼀个投射性认同退场,另⼀种投射性认同⼊场来代替那么简单——迫使治疗会退到第⼆阶段——所做⼯作必须重新返⼯(时间会减少)
4、告辞——体现了第⼀阶段关系的重要性5、关系的转变——
第四阶段:结束——相对平静、理智反馈(将注意⼒放在治疗关系上特定形式)
主要⽬标:是向个案提供他⼈是如何感知、理解他们的相关重要信息利⽤反移情
解释(议题:被抛弃、被拒绝的威胁,“好”、“坏”的内化)
个案需要的是被⾼度极化的内在表象培育出的局限性观点——个案永远不会完全放弃他们的内在客体分离
个⼈与个⼈建⽴关系,我们成为个案的⼀部分,个案也成为我们的⼀部分,我们是我们的他⼈——我们也是⾃⼰的个案如何成长为出⾊的客体关系⼼理治疗师
客体关系⼼理治疗师必须考虑的四个问题1、如何处理治疗中的负⾯情绪感受与经历完全分开
原因(内疚、愤怒;把个案带出治疗室等)2、如何辨别反移情感受求助同⾏
⾃⼰定期监控反移情反应
同样的投射性诊断以单调的规律出现的个案数量——⼲扰指标3、如何渡过“⾯质”难关
逃避(解释)——对此隐患了解——削弱⼲扰程度4、客体关系⼼理治疗为治疗师带来什么很少让⼈感到枯燥乏味改变(关系、个案⾃⼰)认识⾃我案例分析:
1.⼀般资料:⼩丽,⼥,38岁,⼤专⽂化,已婚,会计。内向、温和、安静。⽆重⼤躯体疾病史,家族⽆精神疾病史。排⾏第三,上有⼤哥⼆姐,传统农村家庭长⼤,⽗母性格⽼实、本分、内向、温和、安静。⾃⼩⽗母、哥姐都极为溺爱,⼩丽⼏乎是饭来张⼝、⾐来伸⼿,凡事有⼈打理,⾃⼰不⽤操⼼。毕业后在外企⼯作,结婚后在丈夫的安排下到丈夫的私营企业中当会计。丈夫⼤强是私营企业业主,精明能⼲、果断固执。
⼩丽25岁时结婚,婚后⽣活条件优越。⼩丽希望有⾃⼰独⽴的空间,从事⾃⼰喜欢的⼯作。但丈夫坚持与公婆同住,并且安排她到⾃⼰的企业中当会计。⼩丽渐出现失眠,⼊睡困难、早醒;烦躁不安,上班⽼是担⼼出错,担⼼企业会倒闭。后来⼼情越发苦闷,⽆⼼绪做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觉⽣活没有意义,不如死了算了,企图跳楼⾃杀被阻⽌。⾷欲下降、性欲全⽆,越来越消瘦、乏⼒,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有时⼤发脾⽓,乱摔东西,骂⼈。被迫离职回家休养、治病。先后到南京、上海等地就诊,诊断抑郁症,予帕罗西汀,⽂拉法新等抗抑郁剂⼝服治疗后好转。⼆⽉前仍回到丈夫⼤强的私营企业中当会计。不久⼩丽⼜出现失眠,⼊睡困难、早醒;烦躁不安,⽆⼼⼯作。“只要在他的⼚⾥上班我就紧张,⽼是担⼼⾃⼰做错,也担⼼别⼈搞错,其实我希望到别的⼚去上班,做完⾃⼰的事就⾏了,不⽤想那么多。”⼩丽希望调换⼯作,先后提出想去幼⼉园当阿姨,想参加插花培训班,想学开车。但均由于丈夫⼤强不同意作罢。“如果他不真⼼同意,即便勉强答应了也没什么意思,他会不⾼兴的。”在咨询室中⼩丽幽怨地说。“我若真的让她去做,她没有⼀样会⼲下去的,花好多钱买了⼀套烫画⼯具,也作了⼏幅还不错我都送给朋友了,谁知道她热了⼀阵⼦⼜扔下了,⼜要去学什么插花。你说她在我的⼚⾥当会计也⼲得不错,我也开⼯资给她,我还给她办了信⽤卡,⼀个⽉⼏千块地花着,不是蛮好的吗?她却⽼是给我给家⾥买些贵嘛贵得要死⼜没⽤的东西。⽼是讲在我⼚⾥⼲活累,其实有多累呀,你是⽼板娘嘛,我⾃⼰家⾥的事情你不看着点谁看着啊?叫别⼈哪有你放⼼哪?这个家你也有责任啊?跟我⽗母⼀块住蛮
好的呀,我⽗母把家务都做好,母亲以前也是做⽣意的,还可以帮帮我,她不上班整天呆在家⾥我妈妈也没说她什么,她却⽼是讲我妈妈给她脸⾊看。”⼤强更是苦⽔⼀⼤肚⼦。2.⼼理测验结果:SCL-90[1]:总分:158分焦虑:2.2 抑郁:2.3。2、主诉:失眠、苦闷,欲⾃杀13年,失眠、苦闷2⽉。3、观察和他⼈反映
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接触可,内向、顺从、腼腆,希望有⾃⼰独⽴的空间。精神状态:神志清楚,接触主动,检查合作,应答切题,语流语速正常,情绪轻度焦虑、抑郁,求医⼼切。
4、评估与诊断: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表现有轻度焦虑、抑郁情绪。个性偏内向、情绪不稳定。整体⼼理健康状况较差。
根据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求助者的⼼理与⾏为异常表现属于⼼理障碍范畴。根据CCMD-3诊断为抑郁症-⽬前为⽆精神病性症状的轻度抑郁,诊断的依据是:既往抑郁症病史,⽬前表现失眠,烦躁不安,⽆⼼⼯作。社会功能受损,病⼈感到痛苦;排除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求助者⽆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除外精神症。客体关系病理:
⼩丽:投射性认同——依赖
依据:表达持续的⽆助感。例:“如果他不真⼼同意,即便勉强答应了也没什么意思,他会不⾼兴的。”元信息传递:我活不下去⼤强:投射性认同——权⼒
依据:⼀直控制和统治着⼩丽的⽣活,总是诱导和证明⼩丽的软弱感和⽆助感。例:“我若真的让她去做,她没有⼀样会⼲得下去的……”“你说她在我的⼚⾥当会计也⼲得不错,……不是蛮好的吗?元信息传递:你活不下去
求助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
⑴失眠;⑵从事⾃⼰喜欢的⼯作;⑶⾃主、⾃信地⽣活5、咨询⽬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标:具体⽬标与近期⽬标:改善睡眠,从事⾃⼰喜欢的⼯作。最终⽬标与长期⽬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主、⾃信地⽣活。6、咨询⽅案的制定
⑴与患者平等协商,建⽴良好的咨询关系,达成共识;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建议夫妻双⽅共同治疗,向患者说明绝对保密原则,打消患者顾虑。
⑵主要咨询⽅法与适⽤原理:客体关系治疗
客体关系治疗治疗模式是:运⽤形成于治疗室内的“治疗师-个案”关系来治疗个案的病理,视关系本⾝为治疗焦点,帮助个案重获健康的客体关系,促进个案⾃体感的积极改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精神病理被看成是⾃体构成的困扰。症状、⼼情的改变、对世界扭曲的知觉——这些都可以⽤个⼈的客体关系以及这些客体关系被内化的⽅式来解释[4]。本例患者⼩丽排⾏最⼩,深受溺爱,凡事靠他⼈,逐渐形成了⼀种信念:我不⾏,我必须依靠别⼈,否则——我活不下去。这种⼈际关系模式被运⽤到以后的⼈际关系中,并且在亲密的婚姻关系中被放⼤。巧的是丈夫⼤强是⼀个喜欢⼀直控制、统治别⼈⽣活的权⼒投射性认同者。⼀⽅过度的控制诱导了另⼀⽅过度的软弱感和⽆助感,使患者回到早年与抚养者的关系模式中。另⼀⽅⾯,成为权⼒投射性认同者对象使患者处于⼀个不舒服的位置上,⾃然会出现反抗性的⾯质和愤怒爆发。
求助者智⼒正常,已经过抗抑郁剂治疗,症状较轻,求治动机较强烈,有较好的⾃我审视的能⼒,使咨询师很快识别出早年⼈际关系模式形成阶段。逐渐为患者揭⽰出隐藏在症状后⾯的元信息传递:我活不下去,使患者慢慢领悟,并且不断⿎励患者尝试⾃⼰想做的事,从⽽最终能够⾃主、⾃信地⽣活。
7、咨询过程:咨询阶段⼤致分为:⑴允诺参与(咨询关系的建⽴)⑵投射性认同⑶⾯质⑷结束
咨询效果评估:三个⽉后⼩丽终于从丈夫⼤强的⼯⼚中“辞职”,参加了会计师培训班,“虽然我这么做⽼公似乎不是很⾼兴,但我想我是对的,我应该坚持,等到我考到证他会吃惊的。”SCL-90[1]:总分:139分焦虑:1.68 抑郁:1.72。参考⽂献
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利⽔电出版社.2006.
(美)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体⼼理学.中国轻⼯业出版社.2002. 胡远超.客体关系理论评述.吉林⼤学博⼠学位论⽂.2008.
熊卫.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4):19—198.
李晓芳,梁秋⽉,刘博影,刘新民.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应⽤研究.科技视界,2013:82—83.李倩.客体关系理论的⼼理治疗述评. 科技⽂汇.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