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曾耀松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10期
摘 要: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一个平台。因此,老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是一个引领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再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慢慢加强学生的语文自主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实践,实践出真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提高 一、做好预习,提前寻找疑惑之处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之后阅读能力的养成、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目的的达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要从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入手,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导学案”,让学生在初读文章的时候,根据导读内容,自行阅读文章,深入理解文章,围绕着思考练习进行自学。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将重点句子画出来,将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记,先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疑问,可以很好地为之后的课堂进行铺垫。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导学案”提出“楚王几次侮辱晏子,分别是怎么侮辱他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解决,再进行交流。这样老师在课堂中起到的就是一个导演的作用,掌控全场,但又只是引导,不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方向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阅读,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从而有学习的方向,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到阅读的氛围之中,并且不断地自主探索。在让学生明确目标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刀切”,用集体目标代替学生个人目标。作为一名老师应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进行自学,有自学的意境。例如:在进行《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文的教授时,老师在上课之前不要直入主题,开始进行课文的讲解,而是应该先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老师先用饱满的激情跟学生进行对话:“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什么理解,可以给大家分享嘛?”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分享慢慢地引入主题,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发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明确了目标也更有学习的方向了。 三、引导学生多读文章、多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这是很久之前的教学方法,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了,但是,我们要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来辅助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阅读之前,老师就会提前设定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的阅读学生是被动的,无法培养出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读”作为课程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而不是囫囵吞枣一带而过,读一遍什么都不知道。 四、小组合作,交流意见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思考、自行感悟的能力。阅读是一项对学生感悟能力要求极高的教学,有了感悟也必须要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分辨出正误,才能进行思想碰撞。因此,在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交互合作,在一些内容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思想各方面都不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思考,很难全面地去考虑问题,只有许多人一同合作思想进行碰撞才能全面地去思考问题。顾炎武就曾经说过:“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这就充分说明了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发现问题,再将问题与小组成员一同交流解答,老师在旁进行指点引导,并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深入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会让学生先进行阅读思考,找出文章重点,并且先自己归纳出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再让学生小组交流,每组将各成员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出最完整的答案再在班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长期的交流、研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思想能够自由翱翔,学会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欣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16(12). [2]朱继东.让阅读教学自由轻松一点: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6(2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