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词虚词

实词虚词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07高考语文冲刺4 高考文言实词虚词复习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以及翻译文句等方面的能力。

(一)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高考文言文实词呢?

我们在读一篇生疏的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一些不易理解的实词,怎么办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推导词义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字形推义法。

汉字是以表意为主的文字,所以,一般情况下根据字的构成可以推导字的意思。 A、 “刑天舞干戚” 由形旁“戈”,推导出“戚”是一种兵器(斧子)。 B、\"樯橹灰飞烟灭\" \"橹\":木制的船具。

C、\"不刊之论\"\"自怨自艾\" \"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D、\"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 应该

是\"到\"\"去\"的意思,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2. 语法推义法。

有些词语根据语法的特征可以推导出它意义。 A、自放驴,取樵吹爨。(2001全国卷)

樵:打柴。 “樵”是“取”宾语,当为名词,根据语法特征可推导其意思当为“柴火”。 B、范增数目项王

\"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C、\"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3.句式推义法。

有些字所在的词或有些词语所在的句子形式比较整齐,根据其句子的形式可以推断某个字或词语的意思。例如:

A、 “文过饰非” “过”与“非”同义,“文”与“饰”同位置,可推导出“文”与“饰”同义,

都是“掩饰”的意思。

B、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C、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以,对应\"用\",被任用)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F、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和“愈”同义,都是“更加”的意思。

这种整齐的形式在成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优柔寡断、口是心非、惹是生非、革故鼎新、好逸恶劳、党同伐异等。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4. 语境推义法。

有些句子形式不太整齐,但根据前后句的意思也可以推导出其中某个词的意思。例如 A、“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无景”与“美”, “欹”与“正”, 欹即“倾斜”。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先翻译成“当他用 捆绑燕王父子的时候”,再推断“组”是“绳子”的意思。

5. 以声推义法

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虑,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音近字)或同声符字来替代,用替换的字确定词义。例如: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6. 组词推义法

古汉语中有许多单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双音节词中,所以可利用现代汉语组词法来推测其意思。例如: A、“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可组词如下:赞-赞助-帮助。推导 “赞”是“帮助”的意思。 B、 低眉信手续续弹,

可组成词语“信口开河”,再根据“信口开河”,推导出“信”是“随意”的意思。 7.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并加以印证。 如: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B、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C、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D、\"吾亦望汝副其心\"(95年试题12题) 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与其义同(符合) F、或妄嗔怒 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与此义同 (胡乱)。

在推断文言词义的时候,可根据需要,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各种方法,以便求得最大的准确性。

(二)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高考文言文虚词呢?

文言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虚词。复习中梳理一下高考大纲要求的12个常用文言虚词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归纳总结,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何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表示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妙法解疑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

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

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训练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1、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暗中。 2、 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3、.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4、【C】解析:C.\"怪\"应为\"奇怪\"之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5、【答案】: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②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①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①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①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②以此知之,故欲往 6、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 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05山东卷)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8、【解析】选D。(A、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来/介词,表对象,把,将。 B、其:人称代词,她,指周丰母亲/指示代词,那,那些。C、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承接,于是,就。D、与:连词,表行为的伴随,和,跟,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06山东卷)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B. 何者?上下之分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帝知大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9、【解析】A被/替,B用于疑问句句末,加强疑问语气/与“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D凭借/因为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D】解析: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 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